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启示融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实践探索

2023-11-01 17:22揭江张园园章春军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

揭江 张园园 章春军

摘  要: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早期成功建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育人价值。将留法勤工俭学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结合,通过开展“留法勤工俭学”主题教育,运用新媒体扩大“留法勤工俭学”宣传,借鉴“旅欧支部”经验强化社团建设,打造“留法勤工俭学”红色校园文化,有利于高职贫困生感悟奋斗精神、涵养爱国情怀、壮大成才力量,有助于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关键词:留法勤工俭学;资助育人;育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5-0135-04

1920年前后,成百上千的进步青年为了追寻真理、探索救国道路,远涉重洋到法国求学。“工读互助、半工半读”式的艰难求学锻造了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陈毅等一大批坚定、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留法勤工俭学史为早期成功建党、新民族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积累丰富的斗争经验,对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意义非凡。

贫困大学生物质较匮乏、自信心不足,容易陷入自我怀疑、迷茫和退缩。因此,大学生资助工作不应忽略精神之钙。留法勤工俭学史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大量育人元素,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和精神力量,可以为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校准方向、注入力量、提供启示,引领其大胆逐梦,实现价值。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留法勤工俭学”,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优化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提升资助育人质量,进而巩固脱贫成果,推动共同富裕。

一、留法勤工俭学的历史和启示

以往留法勤工俭学史的研究中,有的侧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背景、涉及人物、主要事件,有的侧重历史价值、探讨现实意义。

(一)留法勤工俭学的史实研究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民饱受欺凌和压迫、国势危亡,探索救国图强道路成为青年人的共同追求。受工读思潮影响,他们赴法勤工俭学,梦想教育救国、实业救国。1919 —1920年,来自全国18个省共20批次的1800多名学生先后到法国,他们边做工,边学习,边考察欧洲社会,研究工人运动、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一战后,法国的经济困境使得勤工俭学遭遇困境。在经历过“二·二八”运动、“拒款运动”以及占领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等一系列冲突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走向衰落。但其仍然促使了一大批青年的思想觉醒,指引他们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的倡导下在巴黎创立。同年,中共旅欧支部正式成立。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大批勤工俭学生先后回国,逐渐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锻炼了共产党人,培养了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全局意识、对外开放等的世界眼光[1],周恩来、蔡和森等人留法期间的政治观点逐渐走向成熟,抛弃了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幻想,坚定革命道路,实现了个人世界观的飞跃,成为彻底的共产主义战士[2]。

(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贡献

留法勤工俭学史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一部分,影响广泛而深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初步实践,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革命和建设人才[3]。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第一,为中国革命引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蔡和森提出适用于中国将来的改造的理论和方法是社会主义,在文章《共产主义与中国》中,周恩来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共产主义为彻底的改造良方”,确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第二,旅欧支部创建与国内建党互相呼应。蔡和森分析了各国工人运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后明确指出:组织和领导革命必须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应采取彻底革命的方法,严肃党纪,密切联系群众,这些思想也成为国内建党的重要参考。第三,为近代中国锻造了优秀人才,其中的先进分子成为新中国的脊梁。

(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成长启示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凝炼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留法期间,青年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政治观念实现了转变,理论素养、组织能力、领导才干得以锻炼,其中学习、批判、筛选、确立的过程和结果,值得青年大学生借鉴。青年大学生应学习留法革命先驱的爱国主义品质和乐观的革命精神,以留法青年领袖为榜样,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并深入实际,以坚定的信仰、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青年大学生需要向留法青年一样审慎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深入研究各种观念思想,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坚定不移地为其奋斗[4]。留法实践不仅使青年邓小平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且对党和国家的革命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应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志存高远,主动规划,注重实效,使自身和社会、国家都受益[5,6]。可见,在青年人的成长上,留法勤工俭学史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富矿。

二、高等职业院校资助工作的育人短板

关于高校资助,张民选从教育机会均等与高校资助政策关系角度区分两类资助理念:一是强调个人收益,该理念追求社会公平;二是强调国家受益,该理念出发点是为国家培养人才[7]。甘剑锋深化了这一观点,认为教育工作既要保障公民的公平受教育权,又要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渠道和范围是平等的。后者包含公平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公平进入不同教育层次和范围的机会、公平地成功的机会三个层次[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高校资助制度经历了资助主体、资助内容、资助理念的三重变迁:资助主体从政府买单向政府、银行、社会和学校共同投入的多主体转变;资助内容从福利型资助向福利型、激励型、信用型和市场型多元混合资助的转变;资助理念从物质资助向资助育人转变[9]。高校资助制度的变革历程,既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更促进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教育工作为国育才基本目标的实现。

(一)高等院校资助工作的困境和局限

早期高校资助工作主要存在工作覆盖面窄、宣传不力、投入主体单一等短板。近年的研究更多指向理念有偏差、机制不完善、形式创新不足、资助内容单一等缺陷。温君慧、杨克剖析了高校贫困生的特点,发现大部分贫困生虽然态度积极务实,但存在学用脱节、奋斗精神和感恩之心欠缺、就业期望值偏高的不良倾向;部分学生心理脆弱,学习动力不足,极个别诚信品质欠缺等特点[10]。卢丹、孙华峰指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三个困境:首先,资助育人理念存在认识偏差;其次,方式方法的创新未能体现;再次,资助育人系列机制亟待建立[11]。李四芬则指出要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效,在办理助学贷款过程中,需要加强受助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生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他们自我心态调控、环境适应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12],鼓励贫困学生理性看待贫困,自信面对困难,激励其成为心智健全、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沟通、善于融入、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前途与出路

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高等院校,贫困发生率高、资助工作压力大,存在着较大育人赤字。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是否完善,关系到贫困学子的家庭福祉,关系到教育扶贫工作全局。高职院校部分贫困生存在被动、依赖的弱者思想,缺乏艰苦奋斗、勤俭简约、实践创新、奉献社会的劳动精神,缺乏攻坚克难的意志和决心等问题。将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有助于贫困生精神脱贫:通过厚植正确的劳动价值觀、加强劳动育人课程建设、深挖劳动教育内容、深化新时代劳动育人内涵等途径,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勤劳、肯干的接班人[13]。高职院校应转变资助管理理念,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资助管理机制,将资助工作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以实现精准资助与资助育人的融合[14]。兰海涛等挖掘以发展为核心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的可行性,从理论研究、系统完善、落实需求、协同力量、规范管理等角度,探索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动态完善与效能评价[15]。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价值,推动资助与育人深度融合,激发资助工作的育人活力刻不容缓。资助育人体系应与时俱进,更强调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素养成长,在物质帮扶的基础上,充分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人格发展、职业成长,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入校园、融入社会。

三、留法勤工俭学融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实践进路

留法勤工俭学史凝炼了中国共产党在初创时期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资源。资助育人是思政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用好、用活留法勤工俭学史,能帮助青年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激励其勇于战胜挑战,开拓进取。留法勤工俭学与高校资助工作的融合,既契合“扶贫先扶智、扶智办教育”的教育扶贫理念,又有助于资助工作“扶贫”“扶志”“扶智”相融通,有益于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能力拓展,进而持续脱贫。

(一)开展“留法勤工俭学”主题教育,强化青年使命担当

资助育人应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统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和党史相结合,方能走深入实、永葆生机活力。在旅法岁月中,青年领袖们不顾旅途颠簸,生活艰辛,做工疲累,勇敢争取学习机会,以求实业救国。期间,他们深入考察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制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十月革命经验,探索改造中国的路径和方法。秉承“实业救国”理念的聂荣臻元帅在学习、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建立劳工专政,实行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蔡和森在“猛看猛译”后,明确建党主张……青年领袖在爱国初心驱动下,在反复研讨比较、分析论证、斗争实践中,逐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实现了思想觉醒。资助育人“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的育人目标与留法勤工俭学史中的爱国担当精神和艰苦奋斗传统内涵一致,深入学习这段史实,有益于强化高职贫困生使命担当,补足其信仰之钙。

(二)运用新媒体宣传渠道,扩大“留法勤工俭学”精神影响力

优秀的教育资源只有合理利用和恰当传播,才能发挥其影响力。扩大“留法勤工俭学”精神影响力,应注重宣传形式创新,借助新媒体,充分发挥留法青年领袖榜样示范、引领激励的重要作用,以故事感人,以情感动人,以文化育人。通过开创“留法勤工俭学历史回眸”“青年领袖的留法故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三次斗争”等栏目,拓展漫画谈党史,短视频说党史,分享讲述以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赵世炎等人的留法故事,与学生思想同频共振,启发其思考学习和工作、顺境和逆境、个人价值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促进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成熟。在此基础上,挖掘“留法勤工俭学”精神内涵,开设适合高职学生的“革命先驱旅法故事”育人课程,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推向全体学生,推进资助育人的宽覆盖和学生思政教育大课堂的形成。

(三)借鉴“旅欧支部”建设经验,加强资助社团建设

经历过“二·二八运动”“拒款运动”“进驻里昂中法大学斗争”等多次斗争风波,勤工俭学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必须尽快建立一支坚强的党团组织。1922年,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在巴黎成立。中共旅欧支部为马克思主义的在国内的传播、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组织、旅欧华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革命事业优秀干部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资助社团在资助工作中扮演着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角色,是勤工助学的学生先锋队、资助育人的重要载体。其建设质量如何,关乎资助育人质量。建好资助社团有助于形成“他助—自助—助他”的育人局面。资助社团在完善资助过程自我管理和服务的同时,还应注重思想引领,运用青年共产党人留法期间的做工学习、信仰确立、甚至在斗争为国献身的故事,激励贫困生立大志,长才干,修品德。通过思想引领,助力贫困生的长远发展,实现“扶贫”“扶智”“扶志”三重目标的统一。

(四)打造红色校园文化,营造“留法勤工俭学”文化氛围

德育的社会功能实现具有间接性,文化功能是德育功能发挥的中介。职业教育着力培养“素质高”“技能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开展过程中既要突出技能教育的鲜明特色,又要注重发挥价值观、文化教育在技能培养中的引领性和互补性作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革命先驱艰苦跋涉、艰辛求学,仍初心不改,追寻变革真理,以求改造中国的工读实践,契合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契合技能教育和文化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能够为高职贫困生的爱国情怀涵养、工匠精神养成、技术技能成才提供启发。以留法勤工俭学的历史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弘扬新时代“技能报国、技能强国”为核心的红色校园文化,创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扶贫的实践形式,打造具有红色工匠特色育人品牌,既能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和学生工作的创新,还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的融合,有利于厚植学生工匠精神和爱国情怀,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结语

留法勤工俭学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的一件大事,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党的建设、领导人的培养意义重大。其所蕴涵的爱国情怀、精神力量、实践经验正是目前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中所欠缺的。在资助工作中,高职院校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暂时的物质困境,更要立足长远,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这一宝贵的红色资源融入资助育人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引领,实现扶贫、扶志、扶智相融通,最终帮助高职贫困生持续脱贫。

参考文献:

[1] 李庆刚.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中国共产党人世界眼光的培养——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例[J]. 理论探讨,2004(01):123-126.

[2] 胡志刚.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中共早期领导人[J]. 党史文苑,2006(14):22-24.

[3] 鲜于浩. 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地位[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4):57-61.

[4] 徐国强.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15-17.

[5] 汪澎. 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信仰选择及启示[J].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04):86-89.

[6] 晏意华. 青年邓小平的留法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启示[J]. 教育现代化,2020(13):21-23.

[7] 张民选,李荣安. 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大学生资助政策变迁及新的挑战[J]. 上海高教研究,1997(12):32-36.

[8] 甘剑锋. 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9] 杨宝东. 建国以来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再审视[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26-127.

[10] 温君慧,杨克. 高职贫困生的思想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J]. 时代教育,2013(13):231-232.

[11] 卢丹,孙华峰.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1):54-58.

[12] 李四芬. 关于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对策思考[J]. 湖北社会科学,2009(10):181-184.

[13] 陈建红.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路径[J]. 河南农业,2020(18):49-51.

[14] 陳孝友. 精准扶贫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20(03):47-51.

[15] 兰海涛,屠明将,余燕青. 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J]. 教育与职业,2021(11):48-51.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
高校资助育人与其校园文化的耦合机制研究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微信平台对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实效性分析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