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人才践行科学家精神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1-01 13:30董金艳
西部学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学风弘扬

董金艳

(山东省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济南 250001)

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是指“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大力弘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大力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1]。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的源头活水,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关键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自信和创新热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多次强调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2]。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团结凝聚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营造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学者关于科学家精神的研究方兴未艾,主要聚焦于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培养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路径和意义以及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等方面,较少涉及青年科技人才科学家精神的研究,更缺乏对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对策分析。本文拟梳理当前青年科技人才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根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当前践行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调研问卷等数据调查显示,当前,包括青年科技人才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都充分认可国家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政策措施,大多数人认为关于宣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各方面环境都得到了改善,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均得到落实、初见成效。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在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认知层面:奉献及育人精神有所欠缺

据调查显示,爱国、创新精神广泛被科技界所认同,成为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引领,其中,科技人才具备爱国精神的比例是84.2%,具备创新精神的比例是85.5%。在其职业追求长远目标中,“创造新知识”以47.1%的比例居于第一,有高达42.3%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应具备的条件为“通过科研创造国家利益”。但与此同时,也有近40%的科技工作者和49.3%的公众认为,当前科技界缺乏奉献精神,48.7%的公众认为科学研究中存在弄虚作假问题,17.1%的人认为此问题表现严重,近3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界育人精神缺乏[3]。一些学者指出,奉献、协同和包容精神的欠缺,作风和学风不端等问题,成为制约科技人才成长的共性问题。这些共性问题也同样反映在青年科技人才群体身上。

(二)激励层面:支持和评价机制不完备,缺乏践行的动力活力

据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关于青年科技人才项目的规划和布局系统性、整体性仍存在不足,还没有推出专门针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规划,对青年科技人才资助方面缺乏长期稳定的平台和资金支持[4]。在已经出台的各类青年人才政策中,较少涉及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内容,一些青年科技人员为获得科研资源支持,被迫找“靠山”,进行跟班式科研,没有机会挑大梁,难以在项目实施中平等、独立地开展科研工作[5]。当前用人单位还处在“破四唯、立新标”的落实阶段,因排名、评估等压力,依旧沿用项目、论文等刚性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家精神宣传弘扬等相对难以量化的工作内容,并没有被纳入其中,因而很难调动青年科技人才开展相关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传播层面:渠道较为单一,内容碎片化浅表化

调查显示,目前在获取科学家精神弘扬相关信息方面,除了学术交流、同事朋友圈等平台,有57.7%的科技工作者通过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获取信息,83.7%的公众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公众,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媒体依赖。这反映出线下组织开展的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活动还不够丰富,影响力有待提升。与此同时,68.6%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媒体对科技界的客观报道过少,63.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沟通不畅[3]。媒体尤其是一些自媒体对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存在碎片化、浅表化现象,缺乏对科学家群体形象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塑造。相对传统媒体单向传播而言,自媒体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发布内容为吸引流量更易负面炒作,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舆论环境有待营造。

(四)研发层面:整体起步较晚,探索方兴未艾,亟须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学界对科学家精神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据中国知网数据不完全统计,相关论文有300篇左右,但代表性成果不多,主要集中在对科学家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特征、传承意义及路径等宏观视角,对于培育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实证分析、个案分析和对策研究,以及与科技伦理、创新生态建设关系等尚待破题。在资源成果开发方面,科协、教育、宣传等相关单位虽然积极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实施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等,但仍面临原创产品不足、创作主题不丰富等问题,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还有较大差距。

(五)机制层面:高效协同工作机制未全面形成,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践行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涉及教育、科技、宣传等方方面面,需要构建工作大协同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尚未构建起各部门、单位齐抓共管、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比如,在科学家精神培育方面,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企业创新实践尚在探索,相关制度有待建立。在科学家精神传播方面,传播平台缺乏系统性和常态化布局,媒体与科技界的定期交流机制不畅,各单位宣传条块分割,资源不能充分整合互补。在研究和成果开发方面,跨学科、跨单位、跨行业研究项目较少,专业力量不足,以科技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为依托的阵地建设有待完善。另外,弘扬科学家精神须以健全有效的科研体制为依托,深化学术评价等科研管理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需要久久为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青年科技人才主体因素

在市场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青年科技人才基于利益驱动的选择日趋多样。一些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科研压力大、申请项目资助难、收入水平低等问题。在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体制下,资本的诱惑容易诱导个别人才模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边界[6]。研究表明,人文精神通过强化科学家的意志和道德情操影响科学活动,为科技人才科研活动提供情感和精神锚点。当前对科技工具价值的过分追求和对人文价值的忽视,导致部分人缺乏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奉献、协同、育人等利他精神认同度降低,这就对科技人才的精神自律和道德学风自我约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综合社会环境因素

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存在未能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活力的问题[4]。比如,科学家精神宣传弘扬工作没有纳入青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相对固化,评价结果可能产生偏颇。科技协同创新的机制不够健全,尚未破除条块分割、机制障碍等问题,导致综合研究、交叉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进展缓慢。教育、科技、宣传等单位的优势资源有待整合互补,优化配置,形成合力。

三、引领青年科技人才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对策

(一)培育科学家精神,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将党性和人民性作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原则,面向青年科技人才,开展科学家精神专题座谈交流。突出强化科学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奉献意识,将弘扬科学家精神内容纳入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国情研修等相关教育培训范围。组织举办专题青年科学家论坛(沙龙),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进一步增强价值认同。

二是做好科学家精神的阐释和宣讲工作。组织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进高校、进院所、进企业”,面向青年科技工作者群体,开展系列主题宣讲报告。鼓励一线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加入宣讲团,讲述身边科研故事。组建博士志愿宣讲团,壮大宣讲团队力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大联合、大协作”的宣讲体系。

三是持续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教学感染力和实效性。加强资源协作共享,实施“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引导一批大师名师走进课堂。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担任校外辅导员,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举办科学家故事会、演讲比赛及舞剧、话剧表演等特色活动。

四是加强科学家精神和科技伦理领域的理论研究。鼓励、支持有关单位设立科学家精神研究类项目。科技领域学术期刊要开设“科学家精神研究”专栏,促进学术交流和理论创新。探索制定科学家形象展示的科技伦理规范。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科技伦理道德的贯通式培育,将科技伦理学、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与社会等学科纳入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凸显人文精神对于科技创新的引领价值。

(二)传承和涵养优良学风,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能。协同相关单位、部门,创新形式手段,完善工作机制,涵养优良学风。倡导“亲清”师承关系,崇尚学术民主,恪守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反对导师在学生独立开展的论文、项目和研究中“挂名”,推动形成科学、理性、平等、扎实的科研作风。

二是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组织相关单位青年学生和科技工作者收听收看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会。整合开发各级各类宣讲团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宣讲教育活动。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持续开发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的宣传资源,推出系列主题书籍、展览、宣传片等原创性成果。

三是实施优良学风创建工程。教育、科协、宣传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学风建设精品项目资助活动,实施“学风传承行动”,建立“学风涵养工作室”,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学生创作学风传承主题产品。依托科技馆、博物馆、校史馆、科学家故(旧)居等,遴选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打造学风传承线上交流平台,提供交流、研讨、分享的虚拟广场,让青年人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传播主体、实践主体。

(三)宣传和践行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一是加强媒体对科学家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宣传报道。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讲好科学家和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故事,以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方式策划宣传,确保报导的真实、客观、准确。建立科技界与媒体的长期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跨界座谈交流,打造科学家与公众对话的品牌节目、专栏,提升公众对于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和评价。

二是广泛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典型楷模学习宣传。持续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典型楷模的选树宣传,深入挖掘、大力宣传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等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统筹做好重大典型和基层先进等不同层次的典型人物学习宣传,灵活运用宣讲交流、文艺表演、微视频等方式,扩大学习宣传效果。

三是持续支持科学家精神主题优秀作品创作。鼓励教育、科协、团委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科学文化精品传播行动。面向广大青年群体,征集一批反映科学家精神的佳作。引导科技型企业提炼企业创新文化,培育科学文化项目与品牌。提升博物馆、科技馆的科学家精神展览教育资源研发能力。推动建立科技界与文艺界合作交流机制,引导支持文艺工作者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讲好科学家故事。

(四)构建高效协同工作新格局,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一是深入推动《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的贯彻落实。相关部门、单位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作为“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引育一流创新人才”任务使命摆上日程,健全完善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平台载体,提升工作效能。

二是建立高效协同工作机制,密切配合抓落实。发挥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等的牵头作用,做好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顶层设计工作,制定出台有关制度规范和工作标准,为各级各单位抓好落实提供指导。强化教育、科协、宣传、团委等各部门、单位的工作协同,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成果。汇聚社会资源,着力构建政府、群团、社会等协同推进的工作大格局。

三是持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科学家精神宣传弘扬工作评价体系。深化科技人才教育培养改革,落实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让青年科技人才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坚持用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建功立业,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提供精神引领和动力支撑。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学风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