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虎 赵平
摘 要:话语“圈层化”是在现今大学生话语体系构建中遇到的新问题,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提出了挑战。大学生话语“圈层化”使得话语内容小众、话语选择独立、话语表达独特。大学生话语“圈层化”造成了话语失调、话语壁垒和话语失策等多重梗阻。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學生话语的圈层治理,需要把握大学生话语的圈层动态、跳出大学生话语的圈层限制、扩大大学生话语的圈层空间。
关键词:大学生;话语;“圈层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3-0045-04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1]大学生话语是大学生进行信息分享、凝聚共识的依托,也是反映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一种表达体系。“圈层化”是由于信息定制化、社交圈子化而产生的独特的信息交互现象。不同的圈层呈现着不同的话语生产特征。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大学生的话语受到圈层的限制,将“我们”与“他们”分化隔离,明确彼此不同的兴趣爱好与话语模式,在彼此的圈层中“画地为牢”,滋生了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离心力”。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破除话语壁垒,突破圈层区隔,增强话语认同。
一、大学生话语“圈层化”的时代表征
“圈层化”一词起初被用于描述地理现象,现用于描述由于相同的情感、利益、兴趣组成的较为同质化的互动圈子。处于圈内的人具有黏合性与排他性,圈中有层级,容易发生“圈地自萌”现象。圈外人由于圈层语言的独特性难以读懂圈内人的话语。大学生以情感和趣味为纽带,构建了各式圈层,创造了多样的话语。
(一) 话语内容小众
话语内容的选择受话语主体的制约,承载着话语主体的思想体系。以往的大学生话语内容注重宏观叙事,易于被他人理解。随着互联网媒介的革新,大学生活跃的圈子更加细化,话语内容变得更加小众化。圈层内的话语体系以彰显圈层特色为目标,不再轻易被普通大众所理解。大学生活跃在饭圈、二次元圈、角色扮演圈与游戏圈之中,话语内容更加复杂多变。随着线上与线下话语的多层交叠,圈层之下的大学生话语内容变得更加小众。身处同样圈层的大学生,借助对常用词语的别样解读,能与圈内成员深入交流,增强圈层的凝聚力。圈层内的交流,是圈层内部群体自我狂欢的手段之一。只有圈层内部成员所关注到的话语内容,才能够进入相应的圈层。具有共同圈层活动,且处于圈层内部的大学生才能读懂属于该圈层的话语内容。例如饭圈中的“墙头”“爬墙”“锁”,电竞圈的“快乐风男”等即是如此。在小众文化土壤上诞生的小众风格,只有具有相同话语体系的大学生才能理解。小众化体现了话语内容的实质,深刻展现了大学生“以圈为居”的交流现状。大学生通过话语模仿、创造、增强了彼此间的信赖,提升了网络圈层的黏合度。
(二) 话语选择独立
任何一个群体的话语选择,无不是自身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的体现。大学生是思维超前的一代,对当前的学业与未来的职业有着自己的规划,他们个性独立,敢于自我选择、创造话语,勇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选择何种话语是构建大学生话语身份、塑造圈层形象的重要途径。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网络世界,大学生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利用好何种话语彰显身份取决于人际交往之中的互动语境。话语身份影响话语选择,基于语义内容的共享,身处不同圈层的大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圈层,进行不同层次的话语构建。大学生自由地创造流行于一定圈层的话语,表达他们对某些事物或某些人的看法,这些看法或扬或抑,是大学生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在“圈层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对话语选择的主导性增强,同类聚合功能彰显。
(三) 话语表达独特
话语表达是指大学生按照一定的话语规律,以表情包、二次元为载体的表达思想意识的过程。大学生借助图像化载体,利用独特的话语风格与表达模式,传递身体语言和自我情绪。表情包作为一种话语表征符号,以图像为中心,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加入个体的意思,构建特殊意义,表达个体情感。表情包基于符码再编实现的语义共享,超越了原有表达意思,对符号进行重新建构,赋予新的意义。视觉符号与文字符号的双重作用,产生具有工具意义的图像话语。二次元作为一种新型文化现象,有着网络流行语、动漫、弹幕等多重表达样态。动漫圈以特定的动漫形象形成与动漫相关的话语表达,例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爱国主义动漫,以兔子的久经磨难意指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把流行话语嵌入其中。新时代大学生通过动画演绎的故事,衍生出“我兔威武”“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等公共爱国主义话语表达。
二、大学生话语“圈层化”的内在梗阻
“圈层化”一词虽然是中性词,但是由于场景的变化与具体圈内人的转变,“圈层化”的词性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了转变。随着互联网媒介的革新,孤立封闭的圈层导致大学生话语失调问题、壁垒问题与失策问题日益凸显。
(一) 话语失调
话语失调是从话语生态的角度思考和判断当前话语的不平衡性与不全面性。“信息加密”带来大学生网络圈层的封闭化,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与权威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递受阻。圈层内的信息编码加层,使得接受外界信息渠道十分狭窄。圈层内的信息纷繁芜杂,存在“圈层黑话”的现象。不良思潮难以过滤,主流声音难以传达,错误倾向难以纠正。圈层内领袖所具有的“隐性权力”有着太多的主观个人色彩,难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圈层领袖一旦出现错误信息,会迅速扩张至较多圈层,控制与纠正都十分困难。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性受到挑战。受到亚文化的影响,传统的话语模式发生了转变,大学生对于话语的排他性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威受到影响。圈层内部权威的产生源自对话语的认同,而信息碎片化阻碍了话语的权威。圈层的互动大多通过网络进行,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理性思维的能力不断受到限制。圈层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认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受到影响。
(二) 话语壁垒
在圈层发展饱和的状态下,一个圈层会不断衍生出各种小圈层。“由于圈层结构的存在,不同群体之间排斥对话和交流的情况经常出现,对‘他者的定义和想象往往陷入‘非友即敌的思维。”[3]话语客体铸就了形态各异的话语传播壁垒。一方面,不同圈层的异质化,产生圈外壁垒。处于不同圈层的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与群体都有所不同,导致对于同一种话语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处于圈层内部的成员为了稳固圈层,会不断增强圈层的壁垒。与此同时,圈外人与圈内人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甚至无法读懂大学生表达话语的表情包、缩写与口头禅,圈层隔阂所带来的疏离感增强。另一方面,圈层内部的进一步划分,产生圈内壁垒。圈层个体为避免孤立会选择适当发声,处于不同地位的圈内人话语权存在着差异。群体之间形成的圈层受制于人数的小众化,流通于圈层之间的话语内容,难以被大众所理解,这可能会消解主流话语权力。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需要通过语言来实现,利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和自我认知,圈层之中的大学生往往利用特定的文字表达符号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圈层化交往中,各圈层独有的话语体系在固化各圈层边界的同时,也让圈层外的‘他者处于一种‘失语状态。”[4]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的圈层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旦大学生不属于某圈层之中,便难以理解圈层之中的特定话语,导致与他人的交流不畅,甚至产生自卑心态。
(三) 话语失策
话语策略是增强话语实效性的一种措施,策略的具体实践是为话语实践服务的。大学生话语失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有的话语策略不再适用。以往对大学生的话语关注,多聚焦于普遍性的話语认同构建,所采用的话语策略以平铺直叙为主,而圈层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圈层的重组与分裂,圈层不断细化。复杂多变的圈层话语,使得原有的话语策略无法消除圈层异见、捕捉思想动态。在此情况下,圈层异见无法被筛查,无差别的话语策略不再适用。二是无法找到通用的话语策略。不同圈层的语义、情感、风格各有所不同。大学生作为个体化的存在,拥有更多的圈层话语选择的权利,对于话语的接受、理解有着独特的方式。由于网络媒介的更迭,大学生的生活圈层化现象更加凸显,原有的具体化、绝对化的话语策略不再适用。
三、大学生话语“圈层化”的有效引导
大学生话语的“圈层化”影响着大学生话语的可塑性、发展性与方向性。针对大学生“圈层化”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者理应跳出“就圈谈圈”的制约,把握圈层动态、跳出圈层限制、扩大圈层空间,实现大学生话语的破圈、出圈、融圈。
(一) 把握大学生话语的圈层动态
群体所结成的圈层,是兴趣情感的集合处,反映着群体背后的思想文化状况。大学生所集聚的圈层,吸纳和包含了大学生的情感、观念、思想,影响着大学生话语的表达方式与行为逻辑。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了解圈层内部的话语内容,掌握一定的话语表达内容,进行精准表达与靶向跟踪,才能明白人们各色各样的小众话语,明白圈层群体的所思所想。同一圈层一般会呈现三个层级,圈层内部分为上层的核心人物,中层的普通参与者以及下层的沉默者。圈内核心人物具有较高的权威和公信力,对圈内的其他成员的爱国情感与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好“圈内人”的角色,要通过线上和线下的交流活动,了解圈内核心人物的思想动态,塑造圈内意见领袖人物。针对普通参与者与沉默者的思想动态,思想政治教育者也需要及时关注,注意分层引导,需要密切关注当前较为热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话题设置,化解代际差异,融入实践之中,推动话语内容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呈现方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重塑自身的圈内话语形象,既坚持平等交流,也坚持以理服人,使话语主体的语言、观点更加易于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提升自身的话语构建能力。
(二) 跳出大学生话语的圈层限制
大学生生活在社交圈、购物圈、娱乐圈之中,不应该过多受到圈层的限制,理应塑造积极乐观的开放心态,扩大圈际交流。克服圈层消极现象,需要引导大学生走出话语的“圈层化”限制,将“圈层化”对话语的消极影响转变为积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化孤独封闭的圈层为开放有序的圈层,通过不同圈层的有效融合,实现动态沟通,推动大学生话语的圈层流动。在某种程度上,小众话语是圈层小众性的凸显,是对一种新知识、新现象的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扩大圈层的方式,把小众话语逐步转变为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设置实现圈层交叉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议题是为了激发思想碰撞,达到凝聚共识的目的。议题的设置需要考虑不同的圈层特点,跳出圈层的限制,从全局性、发展性的眼光看待议题的设置。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大数据对不同的圈层实现精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大数据的“精准画像”,描绘出不同大学生的圈层身份特征,对话语内容进行有效定制,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完成覆盖差异化圈层话语的意义表达,为大学生出圈提供发力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圈层之间的差异,积极寻找圈层的共同点、相融点,搭建开放化的话语体系,改变大学生在圈层中交往的闭塞问题,搭建时代化的话语内容体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创新文化表达形式,让不同情感、利益、兴趣的大学生,找到文化沟通的语境,创新话语传播的渠道。
(三) 扩大大学生话语的圈层空间
空间是话语的存在场域,影响着大学生话语的存在样态。扩大大学生话语的圈层空间有助于实现大学生话语圈层治理。具体来看,一是要消除现实空间的圈层制约。现实空间的可视性与实名制,促使现实空间的一切交往具有实体性。这种实体性造成大学生在现实空间中人际交往的局限性,这是现实空间中圈层得以产生的原因。大学生要走出现实空间的限制,走向更加宽广的人际交流平台,推动圈层的扩展,减少现实圈层对自身人际关系的弱化。二是要改变虚拟空间的失序状态。网络圈层是虚拟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依托互联网进行交流,具有隐匿性。可供大学生扮演的网络圈层角色不断丰富,进而会带来话语的多样性和失序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虚拟空间的舆论监测,努力创设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树立边界感,增强主体道德自觉和法律权利,遵守网络表达权利的边界,绝不触碰法律红线。三是实现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协调统一。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关系密切,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把握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要通过分析大学生在社交媒体的“赞”“转”“评”,了解大学生的价值倾向与情感变化,还要尊重圈层流动的规则,实现话语共情,重铸新空间秩序的话语权。
综上所述,“圈层化”不仅是智媒体时代社会关系的显著特征,也呈现出了新时代大学生话语的演进特征。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目标,高校教师应深刻把握大学生话语内容小众化、话语选择独立化以及话语表达独特化等基本特征,正确理解并运用圈层,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度,并通过实时掌握大学生话语圈层动态、跳出话语圈层限制、扩大话语圈层空间等对策,引领话语圈层的价值方向,实现主流话语的可持续性生产,消弭大学生话语失调问题、壁垒问题和失策问题,有效推动大学生话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M].许宝强,袁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3]蒋宏大.“后浪”叠起,媒体如何引导圈层文化[J].人民论坛,2020,(22):137.
[4]陈帅.论当代青年的圈层认同感的话语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0,(11):82.
(责任编辑:郁有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