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论域与前沿展望

2023-10-31 21:16:41彭容容
高校辅导员 2023年3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彭容容

摘 要:以“主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检索出的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子库)收录的954篇期刊论文(2000年1月至2022年12月)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历经20多年发展,仍处于学术研究的活跃阶段,大数据、新时代、话语权、方法创新等是热点议题。回归本体之维、紧扣教育之维、深化时代之维、拓展方法之维,在网络化虚拟社会中把握人的存在、从网络强国战略高度培育时代新人、以回应重要时代命题为价值旨归、实现从“跨时空”到“跨思维”的有效转换,是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热点论域;前沿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3-0019-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百年嬗变及经验启示研究(1921-2021)”(项目编号:2022SJZDSZ015)、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阶段性成果。

一直以来,“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1]国家如何用好网络,通过开展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成为学界热点议题。自2000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被明确提出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迎来高速发展期,学界对之进行了系统化、专门化、纵深化研究,并形成了豐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对新世纪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行系统化梳理,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总结二十多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效和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辨识热点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

一、新世纪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整体态势分析

本文选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文量、作者、机构及期刊来源情况等外部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把握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整体态势。

(一) 年发文量总体趋势

新世纪以来,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极为丰硕,本研究选取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硕博士论文这两类代表性文献为检索范围。限定篇名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检索来源为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截至2022年12月,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13篇,硕博士论文327篇,具体年度分布如图所示。

学界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期,形成了“三阶段”与“四阶段”的划分方式。持“三阶段说”的代表性学者有张再兴、宋元林、胡树祥等,“四阶段说”的学者有唐登蕓、吴满意等。根据两类文献来看,发文量总体上呈现“先缓升、再快升、后稍回、再稳进”的发展态势。一是缓慢增长期(2000-2007),该阶段研究整体增长较为缓慢,即学界已经开始对其进行初步探索,这一增长态势也符合新的研究议题出现后的基本规律;二是爆发式增长期(2007-2013),以2007年前后为节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开始呈井喷式增长,说明该领域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三是稍有回落期(2013-2017),无论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库收录文献还是硕博士论文库收录文献均呈回落态势,说明该时期属于研究的深化沉淀阶段;四是平稳行进期(2017-今),2017年以后该领域再次迎来研究数量的增长,这表明该领域继续保持着一定的研究热度。

以上研究走向与政策导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200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引起更多学者开始将目光从“网外”转向“网内”;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尤其是国家对“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等工作的部署,使得更多人“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结合个人兴趣和特长开展了广泛研究;2008年前后,博客、贴吧、校内网、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勃兴,大学生群体用网频率和用网时长大幅度提升,促使越来越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始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而经过持续的高热讨论后,该领域研究也势必要进行一定调整和转向,研究热度的回落预示理论研究的沉淀,学者们在积极拓展研究视域,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

(二) 高产作者、热门研究机构与期刊来源分布

新世纪以来,从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库收录情况来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较为高产的学者有胡树祥、张瑜、蒋广学、吴满意、骆郁廷、谢玉进、徐建军、宋元林、崔海英、王志杰、朱志勇、曾令辉等,以上学者在该领域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库收文量均为5篇及以上,其中胡树祥17篇、张瑜11篇、蒋广学10篇。研究者主要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和本质、定位和功能、内容和原则、载体和创新、体制和机制等视角开展了相应研究。

当前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热门机构有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以上机构的发文量均超出平均发文水平,机构与机构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但仍以各单位独自研究为主。从期刊来源看,使用篇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检索,截至2022年12月31日,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库中的313篇文章分布较为分散,发文超过5篇的期刊有《电化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此外,也有其他综合类期刊如《中国高等教育》《江苏高教》《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持续关注并刊登了部分高质量研究成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

二、新世纪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论域

(一) 新世纪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确立及依据

从词频角度来看,排名前20的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前五位分别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607次)、“互联网”(1159次)、“创新”(25次)、“网络文化”(19次)和“对策”(18次)。中介中心性≥0.1的关键词则有“创新(发展)”“教育模式”“网络文化”“对策”“网络舆情”“新媒体”等。

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中,突现的关键词代表这一领域新的研究动态。从图2可知,自2000年以来,“网络阵地”“网络时代”“主体间性”“大数据”“新媒体”等分别作为研究前沿问题出现。突现词“网络阵地”“网络时代”的出现时间较早,这与该领域的研究动态是基本一致的。“大数据”“新媒体”“话语权”“新时代”等议题则集中在2016年以后出现,这一方面表明了近几年学界开始从宽泛的概念化研究转向纵深化研究,另一方面也彰显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时代性特征。

(二) 新世纪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论域

借助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以更好地透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热点及其论域演变。通过采用对数似然比(LLR)算法,共得到10个聚类,如图3所示。笔者将聚类结果按照相近原则整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四大类。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自“本体研究”开启的,最早的讨论见于1999年张建松发表的《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文,随后,华南师范大学的学者刘梅于2000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文中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曾令辉等人在2002年编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中,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此后,学界围绕“本体论”(“本质论”)、“工具论”“本质论+工具论”等视角展开了广泛研究。学者们普遍认同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具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较大不同。刘梅基于“工具论”视角,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2]张耀灿等学者认为抓住网络本质是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方式的重要前提,也有学者如王智慧主张从“工具性+本体性”两方面来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而伴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纵深推进,学者们更加倾向于超越“工具性”,回归“本体性”,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的角度来进行认知。郑永廷等学者指出,本体性存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网络所创造的虚拟时空中运行的,旨在提高虚拟社会中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样态;[3]宋元林认为网络思政的本质是一种虚拟实践活动,意在提高受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同时发展其主体性和社会性。另外,骆郁廷、谢玉进、胡树祥、唐登蕓、吴满意等学者也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体性研究和发展进行了充分论述。可以看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研究这一话题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学者们意识到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研究,必须突破“工具性”的藩篱,应从其本质属性、特有的研究对象、特有话语范畴等方面进行探索。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相关聚类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占据面积较大,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较为丰富。其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单一载体的研究。伴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介质的更新,从社区、飞信、博客到微博、微信、易班、短视频,学者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主要议题包括各类载体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危”与“机”、各类载体如何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并充分发挥实效、如何规避技术带来的一系列教育问题等。其二,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综合性研究。融媒体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从单个走向综合,也推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综合性研究。学者梁家峰等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大数据意识,加强利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学者胡树祥、谢玉进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适应大数据特点,顺应量化研究的新崛起;学者王庚等则提出要多措并举提升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伴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载体的种类、数量均实现了推陈出新,“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变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4]这也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将成为一个持续的研究热点,围绕最新的网络技术,如算法、可穿戴设备、元宇宙、物联网等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学界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现有成果主要围绕摸清教育对象、构建教育模式、把握教育原则、厘清教育路径等方面集中展开。从教育对象角度来看,有学者认为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从构建教育模式角度来看,有学者认为应从内容设计、平台建设、教育形式等维度着手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加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转换,提高大学生在网络中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从把握教育原则来看,有学者提出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间性”,增强互动性。还有学者提出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精神文化生活的政治引导、思想引导、文化引导、道德引导。从厘清教育路径来看,学者指出要将网络嵌入高校育人实践,要在议程主题引导、网络舆情危机化解、健康和谐网络氛围营造上开展工作。除此之外,很多学者还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并进行了方法探索和思路拓新。宋元林(2009)提出了“信息库法、主体交互法、信息隱匿法、虚拟现实法、网上与网下教育结合法”;[5]向宇婷(2022)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括为“模拟画像法、协同发展法、多元动态法和体验认同法”四大种类。[6]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了从一般方法到具体方法的转向,从单独方法到方法体系的转变,从注重本学科方法到融合其他多学科方法的转型。网络技术的多样化,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复杂性,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更新迭代将一直在路上,但无论使用何种方法,紧扣教育对象的政治引领、思想引导、道德教化,都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需要始终关注的命题。

新世纪以来,除了以上总结的四类议题,学界还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内容、原则、模式、机制和环境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努力。

三、新世纪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1994年,中国首次成功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因特网的第77个国家,借由这一新兴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开启了全新历程。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探索起步阶段、主动建设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和纵深发展阶段。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研究者们业已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深入探讨,涉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实践路径、环境建构以及方式创新等诸多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和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然而,目前仍存在以下需要突破的方面。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的划分仍需进一步明晰;从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入手的研究偏多,但从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入手的纵深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单一传播载体入手进行的研究较多,但从宏观角度整体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另外,学界也存在部分相关研究空泛化、重复化的现象。在整体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后,笔者认为,未来该领域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 回归本体之维:在网络化虚拟社会中把握人的存在

“互联网是迄今为止最能体现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媒介传播形态,”[7]随着网络原住民的不断增多,“万维空间”开始挑战“三尺讲台”。通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进行文献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性进一步彰显,网络不再仅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工具和载体,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本体性存在,因而,我们更应该把目光聚焦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方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这种本体性研究,则应从单纯的传播载体视域,如依据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走出来,要尽可能进入更加宏观的和关于人类未来走向与发展的视域中,就教育的本质、道德的教化、舆论阵地的占领、技术的异化等问题开展深入而有效的探索。网络自我的本质是数字自我,“是自我意识的数字化转换与展现,是信息化在场的自我、动态建构的自我”,[8]“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师生及其主客体关系营造了新的认知体验,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外在社会的互动方式”。[9]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必须回归“我”这一终极命题。从这个层面上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方法层面的、充满着工具理性的研究转向个人认知层面的、本体性的研究。

(二) 紧扣教育之维:从网络强国战略高度培育时代新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是“教育”,而“教育”是面向人的活动,紧扣人的培养这一主题才是把握住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魂”。其一,从“主客体”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育人主动权、话语权,把引领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价值遵循,把提升新时代青年的网络素养作为重要目标,将教育模式从“大水漫灌”转化为“精准滴灌”,通过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培养具有网络素养的时代新人。其二,从“主体间性”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挥好青年群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以积极互促的形式提升青年群体的网络素养。正如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图谱分析结果所示,只有充分彰显时代性,读懂大数据,牢牢把握话语权,才能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其三,从网络强国战略角度,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育新人”来进一步充实网络人才队伍力量,换言之,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网络强国的视域来谋划和推进。网络实践是“整个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属性”,[10]网络文化强国是作为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培养具备网络素养的时代新人,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度参与网络强国建设的有力举措。

(三) 深化时代之维:以回应重要时代命题为价值旨归

当今社会已“是技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高度重合与叠加”的社会,[11]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时刻紧扣“网络”这一中心议题,善用教育智慧及时回应网络化时代的新问题。一是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引导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2]当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十分激烈,不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和话语权已成为当下的一个紧迫任务。二是加强网络信息茧房破除研究。网络信息茧房一方面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加剧,使得人们沉浸于“自我”之中,产生脱离社会的倾向,另一方面则是容易导致社会黏性降低,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三是加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构研究。目前学界就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方面的研究成果还较少,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走深走实有着重要意义。推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是未来网络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也应成为网络思想政治研究领域持续关注的议题。

(四) 拓展方法之维:实现从“跨时空”到“跨思维”的有效转换

回顾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数据统计结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从网下到网上的“跨时空”阶段,经历了从第一代网络技术到第三代网络技术的“跨技术”阶段,经历了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到传播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学等的“跨学科”阶段,经历了从网络论坛到微博、微信、抖音、知乎的“跨平台”阶段并逐步过渡到“跨思维”的“新型智慧教育方向”。[13]展望未来,一是要纵深推进对于新兴媒体手段及其技术逻辑的认知,从数字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渗透方式等方面入手,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与时俱进。二是在开展研究时持续推进学科方法的借鉴和互融,除了继续推进与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还应借鉴心理学、脑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提高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和效用性。三是在思维层面进行跃升,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复合性、多维性入手,打破以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世界的延伸这一认知偏狭,从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视角出发,探析网络背后的资本逻辑和消费逻辑,推进研究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5.

[2]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103.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295.

[4]龚强,侯士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应用现状及其优化[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22,(03):81.

[5]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02):26-27.

[6]向宇婷,邓卓明.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22,(05):79.

[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06):289.

[8]谢玉进,胡树祥.网络自我的本质:数字自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05):117.

[9]胡逢源.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挑戰与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1):74.

[10]华秀梅.网络自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J].江苏高教,2021,(03):100.

[11]吴满意.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2.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43.

[13]邓国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新态势及其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39.

(责任编辑:郁有凯)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现代交际(2016年11期)2017-02-15 12:53:01
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谈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班团组织建设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20:21:5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范畴研究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聋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0:54:36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 19:46:4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6: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