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
导读:本文以汉中市公办幼儿园大班的八个班级为例,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及案例分析法对大班幼儿进行相关调查,从科学区域的空间划分和设置、材料投放、活动时间、活动人数及教师指导五个维度展开调查分析,发现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主要存在材料更新周期长且以高结构材料为主、活动区域空间面积较小、实际活动时间短、教师指导效果不显著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为促进科学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阐述了科学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阐述了幼儿园应重视科学教育。其中,《纲要》第一次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应该将“科学”包含其中,《指南》中提到基于幼儿以具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求知欲以及探索精神,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指南》还强调,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和在生活中学。教师应最大限度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取经验的需要。
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提供色彩艳丽和生动形象的活动材料尤为重要,年龄越小的幼儿对材料的生动形象程度要求越高。科学教育活动为幼儿搭建了科学探究、问题解决的平台,是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场域。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注重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大方面的培养,这四个方面恰好属于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范畴。不论科学集体教育活动还是科学区域活动,本质都在于对幼儿的科学素养进行早期启蒙,培养幼儿好问求知、不懈探索、耐心钻研的学习品质,促进幼儿探究性的发展,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观察对象为汉中市公办幼儿园中8个大班儿童及教师。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表现进行自然观察,并记录结果。
2.访谈法
在科学活动间隙或活动过后,与幼儿、教师开展谈话,了解科学区域活动各方面的情况,搜集相关资料。
3.案例分析法
在科学活动中对幼儿的某一行为或教师的某次指导进行研究,通过个体活动反映总体活动开展状况。
三、研究结果
(一)大班科学区材料投放现状
1.科学区材料主要来源于教师制作
根据对8个大班科学区材料的观察和统计,从数目情况来看,材料总数为46,教师制作的数目为28,比例占总数的61%。
2.科学区材料更新时间长,幼儿喜欢程度一般
大多数教师认为科学区材料较固定,更新周期不定且时间长,幼儿对部分材料并不感兴趣,以下是一位教师和一位幼儿的访谈记录。
访谈记录:有关科学区材料数量和更新方面的问题。
访谈对象:Y幼儿园大二班16号小朋友。
观察者:你喜欢科学区吗?
幼儿:喜欢。
观察者:你觉得科学区的材料多吗?
幼儿:不多,不好玩。
观察者:科学区会经常增加新的材料吗?
幼儿:嗯……要好久。
观察者:如果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你会来科学区玩吗?
幼儿:会啊!
3.科学区材料无独立摆放
虽然每个班级都为科学区材料设置了单独的摆放区域,然而在实际的摆放中,科学区与益智区或数学区的材料出现了混淆,甚至很多益智区的材料会被默认为是科学区的。8个班级科学区材料的摆放都出现了与相邻区材料混杂的情况,没有按区摆放。
4.材料主要以目标导向式材料为主
对所有班级科学区的材料属性进行归类可知,目标导向式材料所占比例为63%,探索式材料所占比例为26%,而自由开放式的材料仅占11%。
(二)大班科学区空间设置现状
合理划分区域活动空间场地,对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安全开放、动静分开的空间设置有益于区域活动的开展。
1.科学区活动面积较适宜,区域划分合理
在汉中市Y幼儿园大班中,科学区活动面积大约为6平方米,其中长约为3米,宽约为2米。但在实际的活动中,阻隔物和通道会占用一部分面积,可用面积约为5平方米。同时,科学区的空间划分相对独立,探索类(数学区、益智区)相似性质的活动区相互邻近,做到了动静分开,其中科学区采光好,较安静。在汉中市S幼儿园中,科学区活动面积大约为5平方米,其中长约2.7米,宽约1.9米,在实际的活动中,活动面积约为4.5平方米,空间划分相对独立,也能将相似的活动区域划分在邻近的位置,做到了动静分开,可是采光不够。
2.科学区活动区域划分合理
在汉中市Y幼儿园中,科学区空间划分相对独立,探索类(数学区、益智区)相似性质的活动区相互邻近,做到了动静分开,其中科学区采光好,较安静。汉中市S幼儿园大班科學区空间划分相对独立,能将相似活动区域划分在邻近的位置,可是采光不够。
(三)活动中教师指导效果不显著
案例1:在一次正在进行的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A正在对数学区的幼儿进行指导,身边围着很多幼儿,科学区的幼儿B拿着材料走到人群外围说:“老师,这个天平两边我放的东西看起来一样多,可是为什么还是有一段沉下去呢?”教师A因为正在指导数学区的活动,所以没有听到,幼儿B只好又回到了科学区,按照原来的方法操作天平。
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每个教师都能在活动开展前进行集体说明,包括新增材料、玩法的介绍,以及相关规则的强调。可是面对班级幼儿多、教学任务重的现状,教师很难关注每个幼儿的细节,无法对问题进行全面观察并及时解决,无暇顾及所有方面,所以指导效果并不明显。
案例2: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幼儿C拿着绘本《哥德堡的机械发明》说:“老师,这个绘本中有我们昨天学到的杠杆!”教师D:“嗯,没错!你看得真仔细。”
教师对科学区幼儿活动的指导停留在表面,大多是语言性或非语言性的鼓励和称赞,并没有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进一步指导。
四、科学区域活动研究的策略建议
(一)针对幼儿兴趣,定时更新材料
教师应根据难易层次投放适宜材料,提升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探索。材料的投放应有主有次、有难有易,具有适宜性。在投放材料时要以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为前提,强调探索性、科学性、安全性、层次性。教师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应设置观察重点,在关注绝大部分幼儿的情况下注意个别问题,如幼儿的兴趣点、幼儿人数与材料数量是否相匹配、材料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材料是否具有可操作与可探究性、活动中频繁出现的问题是什么等一系列细节,应突破思维局限与思维定式,依据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的材料大胆创新,定时更新科学区的材料,在阅读区还可以增添有关科学探索方面的绘本,将阅读与探索相结合,实现经验的连接和整合。
(二)合理划分科学区域面积
区域活动的环境是开放和低结构的,这种开放性为幼儿的主动学习留下了更多空间,最关键的表现之一就是为幼儿的同伴互动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在环境创设方面,郭晓艳和梁冰在《科学区空间创设的几点思考》中提到应为幼儿选择适当的活动场所,选择安全实用的隔断物,设置多维的操作平台。在对活动室进行不同区活动设置时,教师应按照相关科学标准进行划分,不仅要考虑到进区幼儿人数与人均所占面积之间的关系,还应考虑到材料、桌子等物品的所占面积,积极为幼儿设置科学合理、面积适当的科学区域活动空间。
(三)提高专业素养,及时总结和反思
1.善于观察细节,提高个人创新能力
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需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才能增加幼儿的沟通与表达机会,有时还需要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庄婉瑜指出要围绕幼儿发展组织活动,创造丰富适宜的学习环境,灵活运用有效的教育指导,包括尊重幼儿的主体权利、对幼儿的良好表现及时表扬等。教师应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行为,找出某些行为反映的问题。例如,在一段时间中,教师发现幼儿与某一材料互动很少,这时应想到可能是此种材料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或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成长需要,在之后的材料投放中应在了解幼儿兴趣的基础上结合新颖的想法制作某种材料,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目的。
2.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制定合理的科学区活动目标与计划
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以一种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发展及教育,直接影响活动中对幼儿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观察和判断。教师在科学区活动前应制定合理的活动目标与计划,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前提和支撑。在教师指导方面,时丽亚认为,科学区角活动生命力的增强和实效性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由此提出了三个指导策略:目标性的开放指导,用一些小而具体的问题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技巧性的直观指导,借助图示等引导幼儿探索;特殊性的调节指导,针对活动中幼儿提出的一些与原定设想相左的奇异想法,教师不应阻止,而因势利导顺应幼儿的思维。作为活动的策划者,教师应在以幼儿为主体的基础上发挥引导作用,以专业的教育知识为载体制定适合幼儿成长的活动计划,运用个人的智慧和教学经验解决问题,制作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科学材料,实现拟定的活动目标与计划,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还可以关注与STEM相关的科学绘本,提高个人科学素养。
3.及时总结,自我反思
总结与反思是教师成熟与进步的最佳方法之一。在每次的科学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都应进行总结,包括活动的进步之处与不足之处、下次活动努力的方向、要达成什么樣的目标、应避免什么问题的出现等,还应进行自我反思,包括指导作用是否明显、是否影响活动的实际时间、提供的材料是否能满足幼儿各方面需要、是否达成教育目标、幼儿是否得到新的发展。
五、结语
大班幼儿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喜欢探究未知的事物。对科学区域活动现状进行研究,能发现当前幼儿园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提出相关的对策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对相关研究进行丰富,一定程度上能完善活动形式和过程,在空间划分、材料投放、活动时间和教师指导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