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芳
导读:绘本既是精美的美术品,也是绝佳的幼儿教育工具。现今,已经有不少幼儿园将绘本教育引入一日生活中,以提升启蒙课程的美育实效。美育,指的是通过图像、画面、生活等美的刺激,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双向提升。幼儿阶段是美育的重要阶段,巧妙运用绘本能全方位提升幼儿美育实效,让美育课程直观形象、活泼生动、易于接受。
一、绘本在幼儿园课程中的重要性
幼儿园课程以游戏为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着重强调了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基于此,生活教育与寓教于乐是启蒙教育的两个重点方向。绘本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其中的故事情节均取材于幼儿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并且兼具益智性和娱乐性,是符合生活教育理论和游戏教育实践的优秀教辅工具。
在幼儿园课程中,绘本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绘本题材多样,涵盖几乎所有幼儿日常能遇见的人际交流、科技探索、食品安全、情感啟迪、思想创造等方面,可以丰富启蒙课程的多元性。其次,绘本大都色彩绚丽,令幼儿爱不释手,契合幼儿喜欢新鲜事物、探索欲强、好奇心重的年龄特征。最后,绘本不完全是一种娱乐工具,往往将深刻的哲理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述,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某种知识,受到美的洗礼。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绘本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价值。
二、幼儿美育的价值
教育家、思想家王国维将教育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三个阶段。美育以智育为基础、与德育相辅相成,更是情感教育的源泉。可以说,贯彻落实幼儿智育、德育和情感教育,美育是重中之重,既是前提,也是终极目标。
当接受美育启迪后,幼儿不仅能认识色彩、线条、构图等基本美学知识,会用蜡笔、铅笔、水彩笔配合生活中的材料随心所欲地绘制图画、制作美工作品,还能培养对生活的观察力、探索欲、上进心和积极的思想态度,塑造价值观,成为一个富于情感、懂得关心他人、理解社会准则、能充分认识到自我的未来接班人。《指南》强调:“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好的幼儿教育都是以美育为基石,引导和鼓励幼儿通过感受艺术来体验和反思生活的教育,是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讲创新的教育。
三、绘本和幼儿美育的融合性
根据笔者的观察,现阶段越来越多幼儿园将绘本和美育进行高度融合。美育带有智育、德育、美育本身和情感教育的四重属性,绘本和这四重属性都有交叉和贴合。
从智育的角度,很多美术绘本包含大量美术和其他学科知识,如《小蓝和小黄》包含三原色、色彩交织和重叠、颜色分离、交集和并集、近大远小的透视、画面叙事等多种知识,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可以学习诸多关于美如何形成、如何构思、如何运用于生活的知识,丰富知识储备,从而用理性思维充实感性思维,获得美的基础。
从德育的角度,绘本本身都带有一定的道德元素,如《光》体现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想要做的事情的坚守;《猜猜我有多爱你》展现浓厚的亲情;《我有友谊要出租》表现令人动容的友情等。幼儿在阅读时,能获得深刻的道德感悟,从而认识到美和道德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懂得分辨真善美,获得美的源泉。
从美育本身来说,绘本的美学形式多种多样,有洞洞书、互动绘本等手工绘本(《好饿的毛毛虫》《米菲认知洞洞书》《和小鸡球球一起玩》),有偏重色彩、线条的美术教育类绘本(《颜色的战争》《森林小屋》《小线条大故事》),有讲解美术史、传统文化的文化知识类绘本(《弗里达·卡罗日记画册》《你好,艺术!》《团圆》),有具备深刻文学性(《爷爷一定有办法》《田鼠阿佛》《石头汤》)的故事型绘本,这些分属于美育课程的不同类别,绘本和美育的兼容性和匹配性可见一斑,幼儿由此能获得美的动力。
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绘本是兼具美术和文学两大艺术形式的教学工具,而艺术的核心便是人最真实可贵的情感。幼儿阶段是情感观念和能力形成的黄金时期,情感教育也是美育的核心目标之一。绘本的这种属性为美育的升华提供了有力支撑,幼儿能从《妈妈是地上一朵花》《我妈妈》《我爸爸》中体验最真实的亲子之爱;从《我说话像河流》《方格子老虎》《大脚丫跳芭蕾》中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欣赏自我,找到自信的根源;从《折耳兔瑞奇快乐成长图画书》《贝托尔特》《查理和老鼠》学习如何和人相处,体会友情的珍贵,从而更珍惜和同伴的感情,并懂得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调整自身的行为。总之,绘本为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幼儿通过浏览饱含情感的绘本素材,能获得美的延伸。
四、巧用绘本提升幼儿美育实效实例
(一)《小蓝和小黄》:对美的学习,从智育的角度提升美育实效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环节,幼儿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美学知识、对美具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观察技巧,才称得上对美育有所理解、入门了美育。
绘本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经典绘本《小蓝和小黄》中,作者以黄色和蓝色两种颜色作为主人公,并设定它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教师可以先运用拟人手法、问题导向法和情境教学法吸引幼儿对美的注意力:“小朋友们,这两种颜色是主人公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在生活中见过吗?为什么?和它们的相遇是在什么场景之中呢?”幼儿畅所欲言,诉说自己与蓝色签字笔、天空、水滴、蓝莓(蓝颜色的事物)以及稻田、小麦、安全帽、米黄涂料(黄颜色的事物)等的记忆,提升了对美的观察力和发现能力。
在接下来的情节中,随着两种颜色感情的升温,它们逐渐融合成新的颜色。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幼儿,这是一种叫绿色的颜色,质地鲜明,给人以活力、生机感。幼儿由此学会三原色知识和“蓝+黄=绿”的色彩重叠知识。
最后,绿色又进行了分割,重新变成了蓝色和黄色,这便是色彩的逆推。此时教师可以引入涂画环节,给幼儿提供专业的涂鸦工具,让幼儿比照故事情节做“色彩实验”。只见,幼儿跃跃欲试,创新了很多种色彩的画法,身体力行感悟到色彩的浓淡、稀稠、深浅、质感及工具的质地等都和呈现出的效果息息相关,从而初步体会到艺术形式和艺术情感之间的亲密联系。
整个美育过程以这个通俗易懂的色彩小故事为核心展开,由三原色的基础美学知识为知识线索组织,幼儿得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学会了色彩的调和、分离等技术和基本的颜色知识。有了这些知识基础,他们在生活中对颜色的认知会更加深刻,在分析美术作品时不再单纯凭借直觉,脑海中有了色彩这一概念,懂得从作者的用色情况出发,分析其创作意图。这彰显了绘本可以带领幼儿实现带有“智慧”的美育,从智育的角度提升美育实效。
(二)《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对美的思考,从德育的角度提升美育实效
在传统幼儿美育课程中,教师一般注重对美的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作品中透露的人性美、道德美的传递,抑或将两者分开,容易导致幼儿对美的认知出现片面、浅薄的现象。
绘本可以有效改善这一情况。在《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中,对《三只小猪》的传统故事做出了一次颠覆,大灰狼登上了报纸,成为了一名受害者的形象,指控长期以来受到的不公正的舆论待遇。这能对幼儿的道德观念进行一次有效冲击。笔者认为,美育并不是单纯地教授给幼儿什么是美,更重要的是让幼儿自身具有辨别美的独立思考能力。对美的评判标准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就像这个故事一样,有的幼儿认为大灰狼确实是受害者,它在传统故事中一直扮演着反派,但生活中狼和小猪同样都是动物,为什么小猪一直是正派,狼就不能是受害者形象?有的幼儿不以为然,从报纸上的蛛丝马迹中判断出大灰狼言行不一,“它在说谎”,从而它的整个证词的可信度都急剧下降。有的幼儿认为大灰狼和小猪为了自己的目的,都有说谎。
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积极寻找画面中的叙事要素,而这些都是构成艺术作品的要素。他们找寻论点和线索的过程,其实也是对美的思考过程。一方面,通过艺术叙述形式分析角色心理和作者创作意图。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加深对人性美的辩证认识。虽然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词汇量都极其有限,但他们天性思维活跃、敏捷聪慧,对画面美和心灵美有着和成人不同的认知方式。在对大灰狼和小猪孰是孰非的思考过程中,幼儿在潜意识中不断对什么是美、怎样才算美、美有没有条件等深层次問题进行思索,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要注意用幼儿听得懂的话做引导,最好使用拟人化、打比方、生活迁移等常用的幼儿教学方法),他们对美的理解更深入。通过自主思考,幼儿从德育的角度提升了美育实效。
(三)《花婆婆》:对美的回归,从本质的角度提升美育实效
美育最本质的方法便是回归自身,用美丽的事物天然地点燃幼儿内心深处对发现美、观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渴望。绘本集画面美、色彩美、角色美、故事美等多元的美于一身,是当之无愧“美丽的事物”,并且将生活中美丽的景色和人物囊括其中,能最大限度达到这种本质的教育效果。
《花婆婆》作为经典美育绘本,是实现深度美育的上佳素材。作品讲述花婆婆为了实现对家人的承诺,努力思考怎样让世界变得更美,探索了一生,终于让山野开满了美丽的鲁冰花,让美的梦想开花结果。
故事选用青绿色、天蓝色作为主色调,优美动人又不杂乱,色彩既丰富多彩又井井有条、互不干扰,幼儿能从中学习什么是真正让人心旷神怡的优秀配色;花婆婆在美的旅途中经受考验和挫折,但她始终保持一颗虚怀若谷、向往大自然、宁静致远的心灵,这种执着坚守的心灵美难能可贵,能滋润幼儿的心灵,让他们从小认识到反功利主义的重要性;作品对草地、蓝天、鲁冰花、阁楼、图书馆的描绘既写实又带有诗意的笔触,将对现实的参照和艺术化处理精妙融合,幼儿能从中领略到艺术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知灼见;故事中的人物没有传统意义中正反派之分,每个人都是美好、善良的,幼儿能受到精神滋养,感受到画面美和人性美相得益彰,从而在自主创作中将这种美学观潜移默化地贯彻。
综上所述,这本绘本无论在美术技巧还是在人文精神方面,都能给幼儿读者美不胜收的阅读体验。教师将其充分应用于美育课堂中,能让幼儿知晓美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将最优秀的美育素材作为课程基石,便能从本质角度提升美育实效。
(四)《我妈妈》:对美的熏陶,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提升美育实效
情感教育是美育的必要延伸。如果美育停留在技术和思想阶段,没有在情感层面做出拓展,幼儿便无法形成更进一步的学习印象,从而影响美育实际效果。幼儿具有注意力时间短、偏重情感、感性思维较强而理性思维不足等典型心理特征,所以情感教育作为美育的巩固手段至关重要。
在运用《我妈妈》开展美育课程时,幼儿已经对作品中妈妈夸张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印象。此时,他们的情绪处于亢奋状态,如果就此结束课堂,一来他们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二来也无法让美育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延伸。基于此,可以开展“我为妈妈画幅画”“我来讲述妈妈的故事”“我来创编《我妈妈》绘本”“妈妈最喜欢的手工制作”“《我妈妈》角色扮演”等丰富多彩的延伸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基于绘本故事开展的,以两个重要特点为核心,一个是美育,一个是情感教育。一方面,活动以讲故事、朗读、画画、手工等艺术的形式开展,艺术本身便是对美的体现和迁移,能让幼儿从理论上的美育走向实践中的美育,从美的观察者的身份转变为创作者、体验者的身份。另一方面,活动都饱含热烈的情感,如果幼儿没有对故事有特殊的情感、没有对妈妈有强烈的爱,便不能在这些比赛中得以突出。由此,他们能懂得人之所以创造美,是出于一种爱的本能,是一种真实的情感驱动。
整个过程中,幼儿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表现自己的妈妈和绘本中的妈妈的相同处、不同处,他们或绘画,或歌唱,或舞蹈,或演讲,用形式不一的艺术表征形式创造出属于自己和妈妈的独特故事,让美实现唯一化、具象化、生动化。这些美育活动中无不寄托着他们深切的、真挚的、饱满的艺术情感。通过及时的家校共育手段,幼儿的妈妈抒发对幼儿的感想,并将评价反馈给教师,教师再传达给幼儿,在这种三向传导链条式情感美育中,幼儿的情感实现了二次深化,理解了美是一种多向沟通,每种角色之间的沟通就呈现差异性,从而对美与情感之间的关系理解得更透彻。
五、结语
《指南》提出:“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教师要以绘本为有力依托,从智育、德育、美育本身、情感教育的角度实现多维立体的美育课程,最大程度提升美育效果,为幼儿的未来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