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颤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简介入手,然后一字一句领读,一字一句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也怕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学生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讲了,而且还反复强调,并且说明这属星级题,一定要注意的,而且加了“特别”的,结果是错得一塌糊涂。究其原因当时更多地去责怪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后来经过换位思考,做一个假设: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结果效果与前截然不同,这才发现这教与学的真谛,其过程是这样的:
开始,我从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月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意地与同学们互动: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漫谈,其实我经过了精心设计。我作了一个大胆地设想,有多少学生通过阅读能掌握,哪些掌握不好,哪些学生不会,从而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地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己朗读,发现自己不认识的或读不准音的提出来:有两个字摆在了桌面上:“涤”、“鲜”。让学生当课予以正音。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稍由老师解释后,学生试着举例:一学生谈到:我一个邻居,小孩和我是同学而且很要好,而他的妈妈就不同,邻里之间爱占小便宜不说,动则骂人,假话连篇,而我这同学为人正派、大度,与他母亲相反。这,我想就是出污泥而不染吧。说得太好了,我大加赞许,同学们也很佩服。
…………………
这一部分,用时稍长,多是同学的发言,我很满意。
大家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有问题同学们先划下来,自己先试着解释,又用一节课时间,还是同学们发言,老师提问题互动,结果效果很明显,最后我提出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通过检查,发现同学们都动起来,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放很明显。
同样的方法去讲“白杨礼赞”,效果还是很理想,于是我自问自己,自惭 ,是啊,以前是我们低估学生了,一定要学生自己动,自己发现自己。
接下来是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意思: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课文里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关键所在。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于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通过引导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针对“爱莲说”一文,主旨、结构和写法特点,一人讲一点,一人拼一处,结果老师想说的,全说出来了,老师予以肯定。实际上我原来所没设想到的,同学们也提出来了,实际上,通过学生互动,一学生说,我就爱这一种出污染而不染的莲花。
甚至连过去我认为很难解决的难题,同学们也予以解决了;作者如何以莲自说,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俗的呢?同学们纷纷发言,以当代高官利用手中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和古代和申、周郭颐相比,更加深了同学们对行为美的认识,从而加深对党对祖国的热爱。
至于课文中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并且选入课文的,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之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了,难道到了现金,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和作者的观点一样?短短几句激起了同學们的不满,于是有个同学说:古人赞美陶渊朋反对追求富贵,我不赞成,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人都喜欢贫穷,牛羊还希望有草吃,鸡鸭也不希望少食,况乎人呢?在文章结构上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激烈地争论,有同意的,也有反对的,由于课时有限,无法让同学们争论了去,但达到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这个目的。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能力迁移的问题,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一种植物为例,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均以学生活动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类作文不算难事。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掌握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了。
这次的教改,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周到地服务好,让学生主动去学,自觉去学,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发现去思索,去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永城市十八里中学
张 万 存
2011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