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多次提到“情境”,并对情境作了较为明确的分类:“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个体的体验情境、社会的生活情境和学科的认知情境。个体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展开的语文实践活动;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本体相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有些教师追求创新,在创设情境时没有考虑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情况。这是不合适的。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荷塘月色》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电视台要以“荷塘月色”为专题拍摄专题片,请以《荷塘月色》一课为蓝本进行脚本创作。要求:(1)从第四至第六自然段中任意选取一句或两句写景的语句;(2)创作一幕或两幕分镜;(3)写分镜创作说明,解释分镜拍摄的效果及原因;(4)进行脚本改写。此情境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同时,该情境中的任务也有一定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笔者却认为该情境创设得不合适。从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看,此任务的难度较大,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何为脚本创作。该教师的设计没有立足学情,导致后续的活动难以开展。此外,《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体会情感。但该情境中的任务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与情感美。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情境是不合适的、不真实的。
王宁教授指出:“所谓‘情境,就是课堂内容所关涉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学习中能够遇到的。”本文就以新版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中的《复活》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需注意的三个要点。
一、立足教材
教材是由一个个任务群、一个个单元、一篇篇文章组成的。由任务群统领单元,由单元带动单篇课文。单元导语和提示语为教师提供了创设情境的抓手。在新教材的大单元视域下,不少单元中的文本的文体不是单一的。所以,在设计情境与任务时,我们要有任务群的意识和大单元的意识,用大单元任务统领单篇文本,接着依文而教,抓住文本的最大特点确定教学内容,解决教学中的主问题,完成教学中的主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三单元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单元导语指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多样的文化”。本单元收录了四篇外国小说的节选片段。作品的风格各不相同,主题有别,但都节选自世界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小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与看法,展现了人类成长的精神轨迹,并给予了人们以文学、审美上的乐趣。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样式,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总结小说的艺术特点,提升鉴赏小说的能力,并尝试写小小说”。可见,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有阅读与写作两个部分。在阅读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多种多样的文化风貌,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样式,总结小说的艺术特点,提升鉴赏小说的能力。在写作方面,学生需要学会创作小小说。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四篇文章的價值,帮助学生完成单元任务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首先设计了大单元的情境活动:本学期校园文艺沙龙活动围绕外国经典文学作品举办“成长的足迹”主题活动,活动包括制作文化背景卡、撰写整本书推荐语、读书札记交流、戏剧表演、小小说创作大赛。
在语文课上,学生主要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完成文化背景卡的制作,学习创作小说的技巧。课后,他们需要撰写整本书推荐语,进行读书札记交流和小小说创作大赛。
《复活》属于精读作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心理描写,品味小说的美。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描写人物心理的技巧。
二、基于学情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是完整的小说单元(课文包括《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学生经过此单元的学习,对小说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本班是历史班,通过阅读整本书《乡土中国》《红楼梦》和每月定期举行的阅读交流会,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有能力主动分析文本中的创作技巧,探讨作品的主题。此外,学生在高一学过戏剧单元的课文(《窦娥冤(节选)》《雷雨》《哈姆莱特》),曾演出过课本剧《鸿门宴》,对戏剧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基于这一学情,为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笔者设计了以下情境与任务。
本学期的校园文艺沙龙即将到来,高二年级的学生将以第三单元的外国小说为蓝本,开展“畅读经典名著,展示多样文化,探索成长足迹”系列活动。高二11班将演出一台关于《复活》的舞台剧。我们需要完成前期的宣传设计,找到剧本创作的关注点(在课上完成),进行舞台剧演出。
设计此情境的目的在于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速地走进文本。舞台剧不一定要真实演出。我们主要是想借助这一任务让学生更主动地探究人物形象的特点,感知人物在情感上的变化。这能导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三、关注表达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的概念。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四大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区别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键。在创设情境时,教师一定要展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语文学科的语用性功能,避免出现“只见情境与任务,不见语文”的情况,如上述《荷塘月色》的设计,就将语文课变成了影视作品制作课。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情境与任务,教师都应该彰显语文学科的特色,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在明确了情境与任务之后,笔者便借助两个活动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包括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
活动一:前期的宣传设计
为更好地宣传我们的舞台剧,同学们需要制作宣传海报。根据同学们与老师的想法,老师初步设计出了海报的模板。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合作完成这份海报。
不少教师在课上或课后会开展让学生设计海报的活动。笔者认为这些活动综合了美术、语文等学科的特点,但是是以美术为主、语文为辅的,不适用于本节课的内容。考虑到这一点,笔者先自行设计了海报的模板,学生需要填写表格中的空白,包括主要人物的身份、主要经历、行为等。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复述小说的情节。在设计海报时,笔者有意选择了女主人公的笑作为海报的重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创作时关注人物,为下一个活动作准备。
活動二:剧本创作的关注点
舞台剧的剧本即将进入创作阶段,我们把舞台镜头聚焦在两个主人公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身上。如何在舞台展现这两个人物呢?
此活动重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心理,探究描写心理活动的技巧。学生在活动的指引下很快明确需要在舞台上展现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他们仔细研读小说,发现玛丝洛娃最突出的是神态(笑容与眼神),聂赫留朵夫最突出的是语言(对玛丝洛娃称呼的变化)。学生通过圈点批注、小组交流、组内分享等活动完成了任务。通过分析玛丝洛娃的笑容和眼神,学生深入地感受到了女主人在认出男主人公后的心理变化。
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有“您”与“你”的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您”和“你”的区别,并在交流后达成共识。这时的聂赫留朵夫正处在转变的关键时刻,选段中运用了大量细微、恰当的内心独白,加之与魔鬼的虚拟对话和作者的解读,体现了聂赫留朵夫在矛盾中摇摆的具体过程,使他后来的行为不显得突兀与生硬。之后,教师再介绍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帮助学生总结。
此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探究描写心理的技巧。由于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学生在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时主动参与,无需教师在一旁“生拉硬拽”,而且因为关注到人物的细节,他们会仔细地揣摩,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最后,教师对描写心理活动的技巧的总结也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在生硬地灌输知识。学生的语用能力也在圈点批注、分析交流中得以训练和展现。
作业布置(二选一):
1. 请尝试创作出《复活》中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两人“见面”时的微剧本。字数:200-300字。将其写在作文片段练习本上。
2. 《大卫·卡波菲尔》中有不少“我”的心理描写,请将其找出来,并读一读,再任选两处,用第三人称进行改写。将其写在作文片段练习本上。
此作业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为下一步小小说的创作作准备。无论是微剧本创作还是改写心理描写,都是紧扣学习重点进行的实践与探索活动,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执教此课后,笔者对创设真实的情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新课标”旨在改变过去直接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的做法,让学生在复杂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上三个要点,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