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琼茹
(黎明职业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现代职业教育正处于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在高层次人才、优质办学资源、办学质量与实力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 到2025 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将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1],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培养质量也将显著提高, 这给“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带来较大的提质升级压力。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升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民办高校升格、 独立学院合并转设、 高职院校升格等三种方式。 本文从“职教本科”视角,深入了解32 所职业本科院校与福建5 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发展现实样态,并对标职业本科院校设置标准,厘清“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升本的现实困境和破解路径。
教育部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其重要的支撑点是什么?为探究此问题,本研究开展了数据分析工作。 所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专栏中32 所职业本科院校提供的各项发展指标及经验数据(如表1 所示)[2]。 由于部分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没有提供计分卡、资源表、服务贡献表、落实政策表以及人才培养相关数据表,故对这部分院校的部分相关数据进行删除处理。 考虑采样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重点采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 社会服务效益等3 个多维可变量发展性导向指标数据,包括师生比、双师占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占比、就业率、到500 强企业就业数量、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横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非学历培训到账经费、 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具有产出导向的评价指标。 本研究基于以上3 个多维可变量发展性导向指标,归纳出32 所职业本科院校办学发展的现实样本。
1.2.1 职业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维度的现实样态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全校师生比不低于1∶18,“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不低于30%[3]。师生比, 是指学校专任教师数与折合在校学生数的比例[4],是高校教学评估中用来衡量高校办学水平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 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5]。从师资队伍维度来看,32 所院校师生比范围均在1∶11.74~1∶23.00,其中,比例最高的院校是四川成都艺术职业大学(1∶11.74),比例最低的院校是福建泉州职业技术大学(1∶23)。 双师占比范围均在31.53%~92.35%,其中,比例最高的院校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92.35%),比例最低的院校是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31.53%)。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占比范围均在21.62%~51.66%,其中,比例最高的院校是贵阳康养职业大学(51.66%),比例最低的院校是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21.62%)。 因升本后招生数的扩张及每年招聘情况的变动, 影响了学校专业教师人数与学生数, 所以职业本科院校每年师生比、双师占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占比均会发生变动, 偶有比例不在规定范围内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通过实证可知,职业本科院校师生比例均衡,师资队伍实力较强,年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双师占比较高,“双师型”与高级职称教师已成为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体力量,能够有效保障专业教学质量。
1.2.2 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维度的现实样态
从企业引进的兼职教师的专业课课时总数与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情况来看, 从企业引进的兼职教师的专业课课时总数最高的院校是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100 401 学时),最低的是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524 学时);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最高的院校是西安信息职业大学(2.35 个/生),最低的院校是西安汽车职业大学(0.21 个/生)。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32 所院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在81.54%~99.28%, 其中最高的是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99.28%),最低的是运城职业技术大学(81.54%);到500 强企业就业人数比例为0%~47.41%,其中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比例最高,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南昌职业大学2 所学校没有学生到500 强企业就业。通过实证可知,职业本科院校已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队伍已相对完善、稳定,充足的工位数为校内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保障,学生的关键技术能力明显提升, 保持着良好的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
1.2.3 职业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维度的现实样态
影响高校社会服务水平考评的两大宏观要素为院校自身的服务能力和企业反馈评价。 高校内涵建设水平决定了其服务社会的能力, 而企业反馈评价呈现了院校为企业提供的相应科技服务、 人才服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是否对等。从实践量化层面看,决定自身服务能力的关键要素是科研成果转化成效,影响企业反馈评价的关键要素是技术服务到账经费及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6]。 在进行社会服务实践样态分析时,主要考量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纵向科研经费到款、技术交易到款、非学历培训到款、专利成果转化数量及到款额、 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可量化的因素[7]。
以上可量化的因素均是衡量职业本科院校技术研发、服务行业企业、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关键性指标。由于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河南科技职业大学、辽宁理工职业大学、西安汽车职业大学这4 所院校暂未提供该项数据, 失去评价比较分析的意义,故仅对28 所院校参与社会服务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这28 所院校的社会服务成效差距较大,参差不齐,其中非学历培训到账经费最高的院校是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1 573.86 万元),最低的是贵阳康养职业大学(2.4万元);横向、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最高的院校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6 196.71 万元),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南昌职业大学两所学校无横、纵向科研经费到款;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经济效益最高的院校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41 469.5 万元),19 所院校横向技术服务没有产生经济效益;技术交易到款额最高的院校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1 789.74 万元),17 所院校技术交易到款额为0;专利成果转化数量最多的院校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82 个,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61.45 万元),18 所院校专利成果转化数为0。
笔者通过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查阅了福建5 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提供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 年)”,将部分发展指标与职业本科院校设置标准进行对标分析,情况如表2、表3 所示。
表2 福建5 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与职业本科院校设置标准对标情况一览表Tab.2 Comparison of set-up standard of five “Double High-quality Plan” construction colleges in Fujian Province and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表3 福建5 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维度、社会服务维度发展样本数据一览表Tab.3 Development sample data of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dimension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ociety service of five “Double High-quality Plan” construction colleges in Fujian Province
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专业课课时总数、 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情况来看,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企业兼职课时数最高, 黎明职业大学校内实践(实习、实训)场所进行实践教学的工位数最高;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黎明职业大学、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超99%,到500 强企业就业人数比例范围为1.87%~14.24%;从社会服务的5 个可量化因素来看,黎明职业大学的非学历培训到账经费、横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技术服务交易到款额、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均最高,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最高。 通过对标职教本科建设标准与职教本科院校发展指标可知, 这5 所院校办学基础、能力建设比较扎实,专业点分布较为均衡,双师占比、就业率均较高,社会服务能力整体较好,在行业企业中影响力较大。但是,目前仍存在师生比例不够稳定,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仅基本达标,企业兼职教师队伍质量结构不均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
通过实证对比及质量年度报告整体分析可以发现,一直以“打造双高样板、争创职业本科”为目标的这5 所院校发展势头迅猛,在“一个加强”(加强党的建设)、“四个打造”(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五个提升”(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多个关键性指标有突破性进展[8],部分指标甚至超过职业本科院校,典型示范作用明显增强,但其发展同样也存在很多现实困境。
基于以上数据采集对比, 结合对福建省高职教育资源配置、“双高计划” 建设院校质量年度报告中整体发展情况的客观评价和比较分析, 这5 所院校在推进升本方面虽然有值得推广借鉴的经验做法,但在学校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服务和支撑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高端发展的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滞后, 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压力较大,部分学校办学空间基本指标仍需改善。
2.2.1 办学空间硬件条件仍需改善
2019 年以来,由于高职扩招,这5 所院校招生计划数、录取数、报到数均大幅度递增,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逐年下降。当前,这些学校的办学发展空间和基础硬件与高职持续扩招、生源多样化、师生成长需求多元化不匹配的矛盾依然存在, 学校内涵提升仍然面临严峻的办学空间瓶颈。
2.2.2 高水平学科建设成为最大短板
学科建设水平是院校办学实力的重要表征,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硬指标。 大多高职院校重视建设与区域产业岗位需求相对接的专业, 却往往忽视了学科建设[9]。 学科与专业概念容易被混淆,每个专业是多种学科的综合, 但每个学科却适用于多个专业领域。如果将“专业等同于学科”,就容易造成学科间的独立分割,资源缺乏共享,人才培养太专门化,科学研究面窄且效益偏低等。 因此,高水平学科建设成为这些学校“双高计划”建设的最大短板。
2.2.3 高层次、高水平师资仍然紧缺
对标“一流”学科建设要求,高层次、高水平师资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和必备基础, 发挥着专业支撑、人才保证、智力支持、骨干带动的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但从目前来看,这些学校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顶尖层次人才项目上仍未突破, 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数量还达不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博士学位比例要求,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水平离“高水平”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2.2.4 产教融合模式有待创新, 高端标志性成果缺口较大
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提质升级的关键着力点,主要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五个方面[10]。从32 所院校升级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学校的主动是不够的。这5 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相比于32 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来说,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但产教融合深度与广度还需进一步拓展,科研定位不够明确,高端标志性成果缺口较大, 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较少。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既要传承专科阶段所积淀的优良办学传统, 又要适应新形势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就要立足类型教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高水平治理、高密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从办学空间、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产教融合等诸多方面对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标准[11],系统推进,提升办学水平。
“双高计划”建设院校需要加大“政行校企”共建合作力度,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共建具有混合所有制性质的校企合作共同体,可采取“先租后征、先租后建”等方式来创新拓展办学空间,优化学校土地、建筑、教学行政用房等基本办学条件,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或产业学院的建设深度与广度。比如,广西城市职业大学采用与中泰崇左产业园管委会签订产、 学、研、 创战略合作协议, 长期租赁中泰崇左产业园100.97 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60.89 万平方米,租赁期限为10 年,用于建设若干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并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先租后征、先租后建”的方式解决办学条件不足的问题,使学校校园占地、校舍建筑、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等三个基本办学指标达标,同时,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越的生产性实习实训环境,并盘活该产业园闲置资源,带动区域发展,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2]。
“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要持续加强“双高计划”建设与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工作配套衔接的研究谋划,精准发力,集聚优势,强化行业特色,厚植区域特色,打造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大力开展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工程,促进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深度融合、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重点支持高水平学科建设,打造重点学科群,实现学科体系再造。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形成以工(或理)为主、理工结合、文理融通、理工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12],以学科建设引领学校升级发展。
3.2.1 建立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布局
坚持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建设思路,搭建“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教学过程与职业流程”“实习岗位与就业创业” 相匹配的桥梁, 形成教学内容与职业规范、专业教师与工匠大师、课程考核评价与岗位考核评价相融通的纽带,创新特色开放性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取得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素质拓展证书。
坚持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建设思路, 实施“一主线、两结合、三梯台、四阶段”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主线” 即以整体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两结合”即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梯台”即建成基本素养教育、职业能力培训、就业创新育成等三个梯台;“四阶段”即通过岗位认知、模拟岗位训练、综合项目培训、顶岗实习等四个阶段进行人才培养。比如,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根据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基于CDIO 工程教育理念,将工程理念与职业面向结合起来,构建了“一线、三段、两融”人才培养模式,整个培养模式分三个不同阶段逐级递进,校企共同培养人才[2]。
3.2.2 建立纵横交叉的“一流”学科体系
设置“一流”学科体系需考虑几个关键要素:企业参与、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育需求、顶层知识与技能库的占比等。 “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要瞄准高端性、复合性、创新性三个维度,打破学科设置片面化的传统思维壁垒,设置覆盖面“全”且“特”的学科,以“适应性、特色发展、动态调整、持续建设”等原则为指导,认真调研论证,科学规范学科设置管理,调整“一流”学科规模。 要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将新标准、新工艺、新规范、新材料、新技术等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学资源, 建立与社会用人单位合作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 联合制定契合“一流”学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标准。要注重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的培养,探索“新工科”试点“一流”学科及以推动创新发展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 深度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13],提升学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变化的能力。
围绕“一流”学科发展方向和重点科研领域,应多措并举,着力构建“层次分明、梯度合理”的高端人才金字塔结构,涵盖全职博士、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大国工匠、一线高级技工等高端人才,努力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高水平师资。
3.3.1 实施“职业素质提升计划”
“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要把国家职业标准、国家教学标准、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标准纳入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模块[14],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探索教师分级培训模式, 培育高端技术技能型教师。 比如,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开设48 个“X”证书试点专业,牵头18 个省级“X”证书试点,建有“X”证书考核站点28 个,鼓励教师积极参加“X”证书师资专项培训。 在政策支持下,学校教师参与“X”证书培训的热情高涨,105 人取得了合格证书,其中28 人成为考评员,20 人成为“X”证书师资培训导师[2]。 另外,要建立中青年教师“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推动教师立足行业企业, 针对企业技术升级、 产品研发和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根据中青年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工作业绩和专业建设要求, 采取政策倾斜、重点支持等方式,鼓励中青年教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打造一支高水平年轻教师队伍。
3.3.2 实施双向流动培养,共建双师培养基地
“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要基于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师综合素质需求, 认真解读教育部明确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8],把“高水平技术能力”与“高质量专业教学能力”融入专任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 组织企业专家对不同专业大类的“双师型”教师实行分类评价;要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双向兼职”常态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研究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相融合机制, 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丰富教师参与企业或产学协同实训基地的实践经验,聘请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到校任教,双向拓展培养深度;要共建校企“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强化教师个体成长与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并建立“大师工作室”及双师资源库。 比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打造了“技术联盟”型、“协同服务”型、“双创孵化器”型、“国际伴随”型等四类120 余个“产学研”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同时引进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企业领军人才、项目经理、技术主管以及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开展技能大师、企业专家、大国工匠进校园等高水平兼职教师引进项目,通过外引内培,校企共育,让“双师型”教师名副其实,“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高达92.35%[2]。
3.4.1 创新“同育、双导、共赢”产教融合新模式
“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可以依托产业学院打造产教融合基地,创新“产教城”融合新模式,打通“专业链、服务链、产业链”三链衔接通道,将办学延伸至产业园区。在产业园区内建成若干个产、学、研、创相结合的产教融合型产业学院, 借助多元力量打造“专业+产业+区域+智能+集群”校企合作综合体,盘活产业园闲置资源。 让企业资金、师资、技术标准融入学校,开发满足多元需求的课程体系,探索“双师共导”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深层次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同育、双导、共赢”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开辟学校与区域融合发展、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之路,建立“无边界”职业大学。 比如,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参与金山区生物医药创新平台的构建工作,与中山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金山医院、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中医药大学共同成立金山区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发展, 为园区内企业和上海战略新兴产业输送专业人才。 该校还实施科研立项助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计划,成立由专业教师、学生组成的产学研融合发展小组,对接相关合作企业,将创新创业与学生实习、就业促进、技术服务有机融合起来[2]。
3.4.2 打造“引企入校”校企创新联合体
对标“一流”学科建设需求,“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可以采用“引企入校”模式,将企业的研发机构或技术创新中心引入学校。 与“厂中校”“校中厂”等模式不同, 该模式是将一线产业技术人才与高端技术人才长期引进校园, 与企业研发人员协同开展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等项目,不仅可以使教师自身得到技术技能积累,也能为企业提供高水平技术服务,形成校企“一体多功能”命运共同体。 比如, 黎明职业大学精准服务区域发展,牵头成立泉州市产教融合研究院、泉州市职业院校联盟、泉州市产教融合联盟,配套建设泉州市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 大力推进产业学院、园中校、股份制工作室、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实体建设,与安踏集团、钰齐集团、凤凰数字媒体产业教育集团、福建创享蓝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希嘉万维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省级产业学院, 成为福建省首家上汽通用汽车ASEP 校企合作项目院校[2]。
3.4.3 以“三提升”行动助力科研提质赋能
以“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 实现大转化” 的科技创新战略为目标,“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可以实施“提升科研资源建设质量”“提升科技成果产出质量”“提升科研管理服务质量” 三个提升行动。 为此,应成立专家咨询组和推进工作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标志性科技成果的投入产出效率,整合交叉性或互补性项目成果;设立成果培育基金,出台相关的标志性科技成果培育实施办法, 为培育标志性科技成果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助力孵化具有高水平、有影响的标志性科技成果; 采取建立高水平科技成果管理库、建立科研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建设国-省-市-校“四级四类”科研平台、建立科技人才科研能力培训与提升体系等多个举措来助力科研提质赋能。比如,泉州职业技术学院就实施以“研发过程与实践教学结合、科技创新与技能竞赛结合、科研课题与学生活动结合、科技成果推广与社会调研结合、 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创新创业结合”的“五合”科研育人模式[2]。
“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升本期间,整合、融合任务比较艰巨,既要对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找准“一流”学科建设方向, 解决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紧缺人才的对接度还不够充分、 科技研发成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还不够明显、 专业群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契合度还不够高等诸多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又要明确升本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打造院校独有的办学特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