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脏相关论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2023-10-31 08:29韩一凡周正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胃气中焦五脏

韩一凡,周正华*,王 威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RGERD)指双倍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治疗8~12 周后,反流、烧心无明显改善[1]。 近年来,RGERD 发病率逐渐升高,在胃食管反流病人群中占10%~40%[2]。西医对RGERD 的治疗以PPI、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促胃动力药为主[3]。 目前,PPI 治疗RGERD 的失败率有升高趋势[4]。 RGERD 归属于中医学“吐酸”“食管瘅”等范畴[5],病位在胃和食管。 但本病与五脏之间的关联易被忽视,紧扣五脏相关的整体观念,审证求因、补泻五脏以治病求本,可收佳效[6-7]。 笔者结合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旨在探求本病病机,并讨论本病临床治疗的思路。

1 五脏相关探析

五脏相关来源于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属于中医学整体观的一部分,中医学将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应用于阐明五脏功能[8],如肝气疏泄异常能导致脾胃运化障碍,体现了木克土的特点。 五脏之间具有相互调控的关系[9],生理状态下,心火下移,肾水上升,阴阳交泰;肝气升而肺气降,为气机循行之主干;中焦升降又构成气机循环之枢轴。 各脏之气相互交流,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息息相关。 综上,本研究团队认为五脏相关主要体现为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以及五脏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

2 从五脏相关分析RGERD 病机

RGERD 的核心病机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和食管[10],本病延宕难愈,病情较为复杂。 临床中,本研究团队观察到,本病五脏皆可涉及,常伴咳嗽痰多、心悸、心胸刺痛、焦虑不安、呕吐清水痰涎、腰背强痛等其他脏腑病症。 五脏均可致RGERD,非独胃也。 可见本病涉及部位较多,病理因素以火热、寒邪、痰饮、瘀血为主,虚实寒热均可致病[11]。 因此,临证当立足整体,详查病位,追本溯源。

2.1 脾虚气滞,升降不利

太阴脾与阳明胃共守于中焦,为一身气机之枢纽。 《四圣心源·阴阳》言:“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 ”中气斡旋一身气机流动,气血阴阳交通运行均受之调节,心火与肾水以中气之浮沉而交济,肝木与肺金以中气之转运而环周[12],清阳得脾气温运始升,浊阴得胃气通行始降,阴阳相安,各居其位。 《寿世保元·脾胃论》言:“脾形如掌……倚胃磨动,所以谷气化而转运也。 ”脾主运化,胃腑藉脾气散精之能维持“实而不满”的状态,令谷气消散而不壅滞,胃气方能通降[13]。 若因饮食情志失宜,中焦气留不行,或嗜食生冷,中焦阳气折损,脾气运化渎职,一则津液不能正常化生,聚而成痰、湿、饮壅塞中焦;二则水谷不得散布,久成食积,停滞胃脘。脾胃本已虚损,诸有形、无形之邪又聚于中焦,运化维艰,更伤中气,形成虚实互见的恶性循环,以致升降不和,浊阴上乘阳位,气逆挟谷,作反流之症。

2.2 肺失肃降,气无所主

肺为华盖,为诸气之总司,脏腑之气化均受肺气覆冒,《灵素节要浅注·灵兰秘典论》言其:“位高近君,犹之宰辅,主行荣卫阴阳”。 肺气肃降,不仅助胃气通降,亦下助大肠传导,如《灵枢·平人绝谷》曰:“平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大肠传导通利,肺气肃降有常,上下顺畅,胃气方能和降。肺化生宗气,为一身之气的动力所在[14],胃气受纳腐熟、通降食糜,亦需宗气的推动调控。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布散精微至百脉,则津液通行周身而不壅滞。《伤寒杂病论义疏·平脉法》载:“凡上焦欠亨,多令胃逆。 ”若外感风邪,表邪束肺,气机出入不利,不得通降,则见反流;或饮食、情志失宜,郁而化热,熏灼肺脏,宣降失宜,有升无降,发为吐酸,刺激咽喉则见“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或平素体弱,肺脏化生宗气不足,无以斡旋中焦,胃气沉降失助,致酸水上泛。

2.3 肝失疏泄,木郁土壅

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升发而主疏泄气机,肝和则脏腑气行顺达。《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言:“肝木之气主于疏土。 ”土木五行相克,肝木对中焦气机具有疏泄调畅的作用,即“土得木而达”。《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又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 ”水谷入胃,需借肝气疏泄之力行食气以佐腐熟,脾亦需肝木升发之性以散精微,如此中焦无所滞留。肝失疏泄,易致胃气上逆[15]。《临证医案指南·咳嗽》指出:“肺气从右而降,肝气从左而升。 ”肝肺相因呈龙虎回环之势[16],与中焦升降枢纽环环相扣如轴轮,肝气升发与胃气通降亦互为牵制。 刘完素指出,“物不化而为酸也”,若忿怨恼怒,肝木壅滞,则气难行至中焦以助运化,且脾胃受肝气乘克,运化失职,痰湿食积内蕴,腐而成酸。气结甚者,或郁而化热,熏灼中焦,木土之火并于胃腑,藉火热上行,故症见吐酸;或气滞血瘀,阻于食管,食管长期失于濡养,可形成巴雷特食管[17]。

2.4 肾失固摄,气浮无根

肾精化生真阴真阳,濡养温煦脏腑。 《傅青主女科·妊娠》指出:“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 ”此言脾,实为中焦脾胃皆受元气推动而得以运化。《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五》言:“肾属水脏而真阳寓也,少火生气,火为土之母,此火虚衰,何以运行三焦、腐熟水谷。 ”肾为一身阳气之根,上至胃腑助受纳腐熟水谷,下至气街援胃经阳气下行。 同时,叶天士指出“胃宜润则降”,肾阴津润胃体,亦为胃气通降之前提[18]。 RGERD 属肾虚者当以阴阳分而论之,肾阳衰惫者,火不暖土,水谷凝滞,上溢为酸;肾阴见伤者,常兼肝阴血不足,胃阴失养,胃阳失约,加之下焦虚火上炎,如沸釜添薪,气火挟酸上冲。 谢胜教授团队亦认为肝肾精亏则易相火上冲,导致反酸、烧心等症[19]。 正如《医方考·火门》言:“肾水一伤,则少阳之火奋于下。 ”

2.5 心主不明,阴阳不衡

心为火脏,为阳中之阳,烛照万物,五行属火。《辨证录·离魂门》曰:“心火本生胃,有母子谊。 ”胃腑阳气旺盛,有赖于君火的温煦,从而行腐熟、通降之用,母安则子和。 《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曰:“食气入胃,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中焦营气上归至心脉,奉心化赤,而生阴血;同时,孤阳不生,胃经多气多血,更需阴血滋润濡养方能阴阳平和,维持胃气通降之常[20]。 《素问·脉解》曰:“阴盛而上走于阳明……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若虚劳大汗、悲伤过度,耗损心阳,则心火衰微,不得温暖中焦,中寒气滞,通降不利,则生吐酸。 反之,若热病日久、忧思恼怒,暗耗心阴心血,则血脉不利,生血匮乏,濡养胃腑不及,腑中阳气失约,胃气与酸水随火热上乘,亦生此症,甚则灼伤食管而发为食管溃疡。

RGERD 五脏辨证要点详见表1。

表1 RGERD 五脏辨证要点

3 从五脏相关理论探求RGERD 治疗

3.1 建中理脾,升降有序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论·病机论》言:“流而不腐,动而不蠹。”从脾胃治疗RGERD 以恢复气机升降为主。《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道实,阴道虚。”脾多虚证,多见脾气湿盛证、脾虚气滞证、脾虚气滞寒凝证,治宜益气健脾、理气行滞,方用香砂六君子汤。脾虚重,见乏力、便溏者,以黄芪建中汤补益中气;湿邪重,见口泛清水、头身困重者,加苍术、陈皮燥湿理气;气滞重,见腹胀、矢气频多者,加厚朴、枳壳行气宽中;兼寒凝,见腹冷痛喜暖者,加干姜、炮附子温中散寒。

3.2 宣启华盖,肃降肺气

肺为娇脏,易实易虚,实证多见于体质壮盛者。《素问·藏气法时论》记载:“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阐明肺气壅滞,肃降失职,气机上逆的治疗原则为清泄肺气。 虚者多见于体质羸弱者,以反流时易呛咳为特点,治疗宜宣降肺气,益气养津,多见肺气壅滞证、肺胃气虚证、肺热津亏证。肺气壅滞者,症见喘咳、胸闷憋气,方用桔梗汤加厚朴、杏仁以理肺宣通,降气止逆。肺胃气虚者,症见反流清水,语声低微,方用六君子汤加减,补土生金,益肺健胃。肺热津亏者,症见大便干燥、“大逆上气,咽喉不利”,合麦门冬汤,养阴清热,止逆下气。

3.3 抑木扶土,疏泄降气

肝性刚烈,易犯他脏。 《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曰:“气有余者伐之,木之属也。 ”木贼犯土当疏肝理气,但应注意代赭石等镇逆之品非其所宜。《景岳全书·杂证谟》言:“使脾胃不虚,则肝木虽强,必无乘土之患”,故又当兼以扶土。 当今生活压力日益增大,患者常情志不遂,多为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气滞血瘀证。 肝气郁滞证治宜疏肝行气、降逆止呃为主,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肝胃郁热证,兼见烧心、口苦、反流物酸灼,合左金丸清泄肝热;气滞血瘀证,兼见吞咽困难、胸骨后刺痛,加丹参、莪术活血化瘀。

3.4 固本培元,温阳益肾

肾藏精,肾精因化生元气而常处于消耗状态,加之当今生活中情志、过劳、房劳等因素更为普遍,肾精常亏而不盈,导致真阴真阳化生匮乏。 阳衰证,火不暖土,以反流物清稀、酸味不甚为特征,多见肾阳虚衰证、脾肾阳虚证,治宜温肾助阳,益火补土,方用金匮肾气丸;中阳虚损较甚者,见五更泄泻、腰腹冷痛,加补骨脂、吴茱萸温阳散寒。阴亏证,肾精肝血无力濡润胃腑食管,以反流物少、酸味较甚为特征,治宜补益肝肾、引火归元[21],方用一贯煎加减。

3.5 益火养心,调燮阴阳

心为脏腑之大主,火为土母,心脏阴阳之虚实均影响胃的生理功能。《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曰:“心君不宁,化而为火……不能生血脉。 ”心阳偏盛者,煎灼阴血,不得濡养胃脘,以烧心较甚为特征,多为心火亢盛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治宜清热宁心、滋阴养血,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阴虚气滞者,症见心胸痛无定处、饱胀,乌药汤加百合养阴理气。《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曰:“心无凝滞……胃中元气舒伸。”心阳偏衰者,母弱而子衰,以反流物清冷伴胸闷为主要特征,方用桂枝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寒凝气滞血瘀者,合丹参饮温通化瘀。

4 医案举隅

赵某,女,56 岁。

初诊:2023 年2 月8 日。 主诉:反酸间断发作,伴胸闷3 个月余。 患者自诉3 个月前出现反酸、胸闷,查尿素呼气试验示幽门螺杆菌(+),心电图示正常。口服雷贝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胶囊、枸橼酸铋钾等西药9 周后,未见明显好转,遂求治中医。现在症:反酸,稍有烧心,胸闷,偶有心悸,夜间症状明显,畏寒,乏力,精神状态差,大便1 日1行,不成形,舌黯淡,有瘀斑,苔薄白,脉细。 电子胃镜示:胃窦黏膜欠光滑,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内镜诊断:慢性胃炎。 西医诊断:RGERD。 中医诊断:吐酸(心脾阳虚、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通心脉,健脾益阳,活血化瘀,治以黄芪建中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 处方:黄芪20 g,桂枝15 g,白芍20 g,炙甘草10 g,薤白15 g,瓜蒌10 g,枳实10 g,丹参30 g,砂仁(后下)6 g,香附10 g,五灵脂10 g,蒲黄10 g,丁香(后下)3 g,乌药10 g。 7 剂,水煎服,日1 剂。

二诊:2023 年2 月15 日。 服药后反酸、胸闷减轻,未见烧心,大便1 日2 行,软便,时乏力,头晕目眩,舌黯淡,苔薄白腻,脉细。 前方去瓜蒌、枳实、五灵脂、蒲黄,加枳壳10 g,炒白术10 g,葛根30 g。10 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23 年2 月24 日。 患者诉药后未发胸闷,仅餐后偶反酸,未出现乏力、头晕目眩,舌淡苔薄白,脉细。 前方去乌药、丁香,丹参减至10 g,薤白减至10 g,加山药10 g,党参10 g。 后随证调治1 个月余而告愈,未见复发。

按:患者见反酸、烧心、便溏等脾虚证,兼见胸闷、心悸、精神不振等心阳虚衰证,究其根本为患者年过半百,心阳渐弱,不能暖土,又久服西药,更伐中阳,阳虚寒凝,气滞血瘀,胃气通降不利,发为RGERD。 《内经知要·卷下·治则》云:“阳气衰微……用气温之,则行渐复也。 ”故以黄芪建中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为基础方加减。 黄芪、炙甘草益气健脾;桂枝、薤白、乌药散寒以通胸阳;瓜蒌、枳实、砂仁、香附行心脾气滞以助行血;丹参、蒲黄、五灵脂行心脉瘀滞;白芍养血和营;丁香温中降逆,急则治标。 诸药相伍,速取温通心脉、健脾益阳之能。 二诊,患者主症减轻,但大便软、乏力、头晕目眩,去瓜蒌,枳实易为枳壳,防止通泄耗气;去五灵脂、蒲黄,恐活血太过而伤心血;加炒白术温中健脾,葛根升举清阳。 三诊,诸症均减,去乌药、丁香减温燥之性,减薤白、丹参剂量缓和温通活血之力,加山药、党参以益气健脾,意在扶正培本。 温通心阳、健脾益阳之旨贯彻始终,作心脾同调之用。

5 结语

RGERD 病程长而复杂,治疗时不可拘泥于降逆止噫,动辄堆砌镇逆之品徒伐胃阳。五脏相关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诊治RGERD 时,知犯何逆,责之于脾,责之于肝,责之于肺,责之于肾,责之于心,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髓,临证中应执简驭繁,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猜你喜欢
胃气中焦五脏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失眠与五脏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