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莘茹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微课程教学法是用课程理论指导课程的微观组织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它起源于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从学习知识走向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型,创造了以高质量学习为鲜明特征的学习设计方法(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是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环境下,促进教师和学生超常规发展的教学方法。[1]
在教学实践中,微课程教学法将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划分为学习知识和内化知识两个阶段,以教学方式组合教学要素,融课程的线性模式与离散模式为一体,设计引导学生从事高质量学习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开发支持学生完成有难度的学习任务的配套学习资源,使学生有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进而通过课堂巩固知识走向以跨学科、真实性、实践性、创造性为鲜明特征的微项目学习,实现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2]
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分享微课程教学法实验的设计过程与课堂生成的感悟。
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学习任务单,通常称为“三剑客”。
自主学习任务单以“目标管理”“问题导向”为原则,以“任务驱动”为基本方式,指导学生从事高质量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用具体精准的语言从教材中提炼与课标一致的达成目标,并把“达成目标”转化为“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教师搭建的学习脚手架从事自主学习。
(1)达成目标的设计
提炼达成目标是打造高质量学习的第一步。为了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学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以及怎样达到这个程度,微课程教学法要求“达成目标”的表述必须具体精准:在达成目标的表述中必须同时包含目标内容、目标行为和达成目标的条件这“三要素”,并且不能出现“负面清单”中的禁用语。本课达成目标的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2)学习任务的设计
学习任务是达成学习目标的载体,其设计原则为:①“目标管理”,要求任务对应目标,确保学生完成任务有质量就能达成“目标”。②“问题导向”,要求把“达成目标”转化为问题,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会自主学习,并且能够依据概念、原理、方法举一反三,完成相关“练练手”的习题。本课学习任务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配套学习资源开发应遵循“需求导向”的原则,一般以图文、微课的形式呈现。但是,与一般微课的浓缩课性质不同,配套学习资源开发的任务是支持学生完成有难度的学习任务。
(1)设计课堂学习的“达成目标”
“达成目标”中每一条目标都应包含“三要素”,本课的“达成目标”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2)设计课堂学习任务
课堂学习任务包括自学检测、微项目学习。自学检测的内容范围和难度与自主学习任务单和配套学习视频相匹配。因此,只要学生认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学习任务,一般都能在检测环节获得学习成就感。微项目学习是微课程教学法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其核心是创意真实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在本课中,笔者设计的检测与微项目学习的任务如下页表2所示。
表2
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细节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有“法”可依的自学,还让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当学生来到课堂时,他们对课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已基本一致,自主学习呈现出高质量的特性。课堂上,学生均在11分钟内完成自学检测和协作评价,正确率达100%,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力。
当笔者出示相关桥梁塌陷的新闻与视频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发研究讨论起塌陷的起因。在测量和实验环节,学生全身心投入,沉浸在微项目学习的探究活动之中,注意力专注时长达20分钟。以往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展合作,因此,笔者在实验前对学生做了指导,明确了组长和组员的角色定位,要求人人参与。课堂上,学生协作有条不紊,不再嘈杂无序,没有“落单”的成员。
在成果交流展示环节,组内选择2~3位组员上台展示选择方案,学生能够有条理地陈述测量和实验结果。在评价与质疑环节,学生的表现出乎笔者意料。“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和厚度有关,可能还和材料等其他因素相关。”“1毫米的厚度对抗弯曲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自如地开展交流研讨,用精简的语言流利地总结实验所得,体会到数学与科学的紧密联系,感受到微小的1毫米竟然也能带来承载上的巨大改变。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素养均得到提升。
微课程教学法的实践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使教师的关注点回归学生与教材。教师精心设计自学任务,创意真实情境,促进学生在跨学科的微项目学习中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打造师生参与互动的“活”的课堂,构建共同参与知识探究、分享智慧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