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讨

2023-10-31 15:41:51梅松竹大方县兴隆苗族乡兴隆小学贵州省毕节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生活化案例法治

■ 梅松竹(大方县兴隆苗族乡兴隆小学/贵州省毕节市)

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习这一课程可以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接下来,笔者将从列举生活案例、创设生活情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家校结合、将时事新闻带入到课堂中,建立良好的“三观”等五个方面展开教学叙述,就“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育理念”这一个话题进行讨论。作为教师,在今后运用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做到因材施教、高效教学,要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吸引学生加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理念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贴近现实生活

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只是单纯讲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容,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最终会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丧失学习的兴趣。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上,结合现实案例,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比较弱,对周围事物认知能力也比较弱,只能借助周围的人、事、物来帮助他们判断对错,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生活化的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真实。通过现实生活中案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在面对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时会很快地丧失学习兴趣,进而导致教学效率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加深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了解。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特点,将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相结合,使枯燥无味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过程中的效率有所提高。生活化的内容可以选择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案例,通过案例来阐明教学内容的道理,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教学内容用于实践。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属于小学阶段综合性较强的一门科目,也是培养学生品质的重要学科之一。学校组织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是为了使其能更快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的概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习道德与法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出发,主动将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生活中的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来列举案例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想更好地发挥出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教学价值,帮助学生们学好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就要适当列举生活案例来帮助学生们理解知识点。通过周围熟悉的人、事、物,作课堂上的例子,也更有利于学生去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学了这些理论知识,也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这样一来,知识点就从“复杂难懂”变为“简单易懂”,学生们学习起来也不会感到比较乏味、无聊或是吃力,反而是充满了乐趣,更有动力去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作为教师,在选择生活中的案例时,一定要充分地考虑“案例与知识点的贴切度”这一个因素,力图保证教学案例与知识点息息相关,这样才可以让它不脱离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学习,并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比如说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安全护我成长》时,这一个单元有一个主题的教学内容是“安全记心上”,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树立安全意识,远离生活中危险的事情,就可以引入假期儿童溺水事件、用电安全事件、交通安全事故、儿童独自在家引发火灾如何逃生等事例。教师在讲述“儿童溺水事件”时,可以对学生们这样说:“同学们,假期有这样一则新闻,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关注过。在暑假,我国青少年溺水人数持续上升,年龄普遍集中在10—16岁之间,溺水的地点往往是水库、不知名小河、游泳池等等地方。由此可见,溺水危险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远离危险,保护好自己。在假期,如果你们非常想游泳,一定要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要在家长的陪同下游泳,不要独自行动,这样才可以避免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在讲述“交通安全事故”时,可以对学生们这样说:“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交通安全事故,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往往有乱闯马路、车速过快、乱闯红绿灯等等。作为学生,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把交通安全牢记心中。”总之,在课堂上,通过这些例子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树立安全意识,进而有效地完成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在今后,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育理念时,要积极地列举一些案例,用案例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让他们深化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2.创设有效的生活学习情境

作为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育理念时,为了把它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极致,帮助学生们学好知识,可以适当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并把学生们带入到情境中,进而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学习知识,如此可以产生很多的教学好处。首先,督促教师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教师的教学方法从“灌输式、填鸭式、包办式”变为“引导式、探究式、互动式”,进而有效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灵活地选择与学生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其次,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学生们积极地融入课堂中,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现,进而让他们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动向。同时,通过情境学习,学生们还可以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这一个观点,进而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我们的学校》时,这一单元主要有三个部分,分别是“说说我们的学校”“走近我们的教师”“让我们的学校变得更美好”。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们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如下内容:“同学们,从你们早上到达学校,到下午离开学校,整个过程大概有8个小时,由此可见,学校是你们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作为学校的一名学生,应当树立起‘学校是我家,维护靠大家’这一观念。那么,你认为我们学校有哪些方面需要进行整改,请围绕着如何让学校变得更美好这一个话题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之后,学生们就积极地联系实际情况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将班上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同学们相互讨论、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并派代表到讲台上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有发言同学讲道:“在我看来,我们学校乱丢垃圾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导致整个校园环境卫生差。从我们做起不乱丢垃圾,当看到垃圾时,把它捡起来丢进垃圾桶,让校园少一些垃圾,学校环境才能变得更美。”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育理念时,可以适当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进而更好地做到教学生活化,使学生能更加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有效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3.引导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这样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此可见,学生们要想更好地提升自己,光靠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地进行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此,在生活化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们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学会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出这一教学理念的意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策略,找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更乐于学习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知识内容。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快乐学习》时,学生们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这一个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任务,具体内容如下:同学们,请结合自身的学习基础来规划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把每一个时间段应该做的事情罗列出来,例如7:00 ~8:00是洗漱时间、8:00 ~9:00是早读时间、9:00 ~9:20是休息时间、11:30 ~13:00是午饭和午休时间等等。当学生们做好学习计划之后,教师要督促并要求学生按照计划表严格地落实到位,再继续督促学生将自己写下的计划表一步步完成,让学习变得更有条理、更加高效。这样一来,学生们才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学习动向,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更好地运用生活化教育理念来开展教学,就要引导学生们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4.家校结合,共同促进生活化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想更好地贯彻落实生活化教育理念,就需要与学生家长积极地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二者一起努力才可以让学生们把课堂所学知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指引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时,教师要对学生们这样说:“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都非常爱你们。那么,作为他们的孩子,你们也要学会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可以在家里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他们减轻负担,让他们少一些劳累。今天,教师给你们布置这样一个任务,放学之后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情,例如扫地、洗脚、捶背、洗衣服等等。”之后,教师再在家长群里面发布这样一则通知:“让孩子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并将其录下来,发到家长群里打卡。”当学生们放学回到家之后,就会积极地完成这一个任务,而家长做好记录工作。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体谅父母的不容易,还可以让学生们学会为父母分担家务活,实现一举两得。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多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家里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并让家长配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把生活化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5.学习时事新闻,建立正确的“三观”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三观”还处在模糊的阶段,在这样一个时期,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外界良好的影响会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三观”,而外界不好的影响则会阻碍他们良好“三观”的形成。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三观”。所以,教师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时,也要将社会上的时事新闻带入到课程中来。结合时事新闻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渗透,帮助学生去了解生活中的基本道德底线和法律常识。在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们不去触碰道德的底线,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生命最宝贵》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将时事新闻导入到多媒体上,利用视频、图片等形式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播放这样一则新闻:“某校有一名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好,父母也不够关心他,对他不负责任,导致他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最终,他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这个新闻的看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选取几名代表上台发言。当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再结合时事新闻为学生讲解公民的权力与义务,并得出结论“生命最宝贵”,由此教会学生们“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这一道理。总之,结合时事新闻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到每个公民都享有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等,以及每个公民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们不断地认识法律常识,进而推动了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为法治社会的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育理念是一个不错的教学理念,它对于教师开展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知识都有着关键的作用。作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探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来才可以更好地把生活化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而帮助学生们高效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猜你喜欢
生活化案例法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