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以《西行漫记》为例

2023-10-31 15:41:51张乐雯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省延安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西行漫记报告文学历史

■ 张乐雯(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省延安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凝练出了历史课程培养学生的五个核心素养,相对于高中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来说,新义务教育历史课标是依据初中生的特点提出的,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并且程度有所降低。就“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这两个方面来看,新《课标》中的表述是“初步要求学生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强调了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初级性。结合初中的学情分析,笔者认为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或材料切忌晦涩难懂,应用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所选史料或材料的内容对相关历史的描述应当客观,对有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析应当辩证,并且要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家乡、国家、中华民族的认同,使其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等。而报告文学恰好能克服史料晦涩难懂的缺点,并且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因此可被作为史料或材料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

一、报告文学的概念及特点

1.报告文学的概念

报告文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产生的一种新兴文体,最初是由新闻记者出身的基希创立,其兼具新闻性、报告性、文学性,是对直接观察或仔细记录的事件和情景作真实而详细叙述的文学作品,属于纪实性文学的一种。报告文学虽是以文学的方式表述,但因其内容的真实性,所以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西行漫记》就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作者斯诺真实记录了自己于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第一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诸多红军领袖的情况。

2.报告文学的特点

关于报告文学的叙事特点,笔者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用文学手法书写的新闻报告。

与纯粹的历史文本相比,报告文学的内容掺杂了许多艺术性的表现手法。首先,在人物描写上类似于历史文本中的人物传记对人物的描写,重视对人物性格细节的刻画。如《西行漫记》就十分注意对人物性格细节的描述,其中所描述的诸多领袖人物如周恩来、徐特立、毛泽东等都十分形象,令人倍感亲切。其次,对细节的生动描述。比如斯诺对当时的财政人民委员的描述:“一天早上,这位55岁的长征老战士(林祖涵),来到了我在外交部的房间,满面春风,身上穿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的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用这样文艺的手法描述历史细节,将共产党领袖的相貌特征、人格魅力以及红区普通共产党人地精神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对当时历史环境的展示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西行漫记》中有一处作者前往西北前线途中的环境描写:“与陕西和甘肃的无穷无尽的山沟沟相比,我们走的那条路——通向长城和那历史性的内蒙古草原的一条路——穿过的地方确实高高的平原,到处有长条的葱绿草地,点缀着一丛丛高耸的野草和圆圆的山丘,上面有大群的山头和绵羊在放牧啃草。秃鹫有时在头上回翔。有一次,有一群羚羊走进了我们,在空气中嗅闻了一阵,然后又纵跳飞跑躲到山后去了,速度惊人,姿态优美。”这样的环境描写除了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外,还能从侧面体会到作者在边区生活期间的愉悦心情。

与纯粹的文学作品相比,报告文学的纪实性以及其作为新闻的政论性特点同样值得一提。首先,报告文学的原则之一是纪实性,这是因为多数报告文学是作为新闻类文章发表的。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曾评论《西行漫记》是经典性报告文学的样板,它就是斯诺在考察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之后发表出来的长篇新闻报告。书中对中共领袖的谈话做了忠实的记录,所采访并记录的素材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此外,作者客观、公正的态度,让中国共产党的真情实貌通过《西行漫记》这本书第一次展现在世界上,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拉近了西方公众与中国共产党的距离,让更多的人渴望了解中国共产党这个组织。纯粹文学的作品多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志,其书写内容多有一定的目的性如讽刺社会、赞扬某一群体等。而报告文学作品多是为了更好地让公众理解、感受某一新闻事件,其包含的主观性很弱。

综上,报告文学因其相对文学的表述方式而受众广泛,并且具有内容可信、客观的特点。

二、报告文学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报告文学作品以其真实性与文学性为一体的优势在历史课堂中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1.有助于充分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而狭义上的课程资源是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有关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当遵循客观性、权威性、可读性的原则。在选择材料时不能忽视学生学情,要考虑它们是否感兴趣、是否能理解。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尽可能少用枯燥的文言文史料,多关注一些能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力的资源,比如报告文学作品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形象生动的课程资源。

报告文学尤其是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相对于其他纯粹的文学作品最能满足历史课程资源客观性、可读性的原则。报告文学作品因其体裁的特殊性而被要求一定具有真实性以及可信度,所以在历史课程中应用报告文学作品,能很好地克服传统史料枯燥难懂、可读性差,文学作品又虚构成分多的问题。

在讲授这部分的内容时,我们很容易就会想起来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西行漫记》,它被毛泽东评价为真实记录中国共产党情况的书。书中真实记录的内容和照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完全可以作为图文史料用来讲述英雄人物和历史情境。比如,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中华革命英雄谱”的时候,为完善革命英雄人物的形象就可以利用书中的图片做参考,再如讲授领袖人物的时候,就可以借助斯诺对领袖人物的直观印象描述。

书中内容,无论是文字性叙述还是图片都格外生动真实,是教师创设历史情境时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利用报告文学真实、生动的特点,充分开发其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方式,让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历史伟人也变得亲切,遥远的历史事件、历史环境也变得真实、仿佛身在其中。

2.有助于学生“神入”历史,引起兴趣

最好的课堂知识一定是他们有兴趣或者努力探寻过的知识。所以,在历史课堂中能否成功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是这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要想在历史课中引起学生持久的注意,就要先帮助学生“神入”历史。比如在讲述中国近代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时,要尽可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也沉浸在丧权辱国的悲痛中,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本节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报告文学以真实记录的原则,用文学的手法生动地记载了许多历史事实,其中大量的历史环境描写让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是非常适合用于帮助学生实现历史“神入”的素材。在中国近代史部分尤其是有关中国共产党党史、红区历史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报告文学作品《西行漫记》中的内容帮助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情绪情感,更好地“神入”历史,探寻事件发生的原因。

比如在讲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的时候,可以利用《西行漫记》中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相关内容(国民党与共产党军队数量的鲜明对比、共产党缺盐严重、红区人民死伤过万等)使学生感受到红军当时情况的紧迫,不自觉产生一种担忧的情感,而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情感,就会关注事件接下来的走向,教师就可以顺利过渡到对长征的原因、过程的教学。再如,在讲述伟人毛泽东的时候,也可以用《西行漫记》中的内容进行讲述。教科书中或者大部分材料对于中共领导人的描写都不够具体生动,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西行漫记》对于领导人的描述给人感觉十分真实、亲切。无论是外貌上“面容消瘦如林肯”的毛泽东,还是会聊着天忽然觉得热就解开裤带的毛泽东,都是中共领导人,是一个真实、普通的人,而非冰冷、神圣的存在,在发起运动之前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普通青年。

一件事若辅以恰当的文学手法记述,便会提升事件本身对人们的吸引力,若把报告文学中合适的内容应用到历史教学中,就能很好地提升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创设生动情景,烘托恰当氛围,引导学生历史“神入”,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再次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发展进程,进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思维素养。报告文学作品用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情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深挖作品内涵,认识历史事件本质,就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效果。

《西行漫记》里描写了许多中共的领导人,其中有一个斯诺采访毛泽东的画面十分有趣。画面的前半段是毛泽东正在用一位领导人严谨的逻辑来阐述一个影响了未来中国兴衰的大问题,而后半段的动作却描绘了这位伟人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反帝、反法西斯的联盟,性质上就是共同防御好战国家的和平联盟。中国与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缔结反法西斯条约,是完全可能而且需要的。……要抗日成功,中国也必须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这不是说,没有外国的援助,中国就不能抗日!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红军和中国的人民,准备同任何国家联合起来,以缩短这次战争的时期。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国家加入我们,我们也决心要单独进行下去!’突然间,他们(毛泽东和吴亮平翻译)两个都俯过身去,看到一只飞蛾在蜡烛旁边奄奄一息的死去,高兴地叫起来,这确实一只很可爱的小东西,翅膀是淡淡的苹果绿边上,有一条橘黄色和玫瑰色的彩纹。毛泽东打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薄纱般的羽翼夹了进去,这样的人会是真的在认真的考虑战争吗?”这段内容很好地说明了每个人都具有很多面,并非是单一的性格,即使是伟人也不会一直是我们惯性认为的样子,即多面性会在每个人身上出现,即使是伟人也不例外。

4.有助于补充历史细节,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报告文学作品可以给学生提供看待历史问题的新视角,也能提供许多独一无二的历史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来源于历史亲历者对事件的记录与评价,是学生历史学习重要的资料。

比如,在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时,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其实有很多,但课本上只着重强调了博古、李德的战略错误,对于当时国共两党实力悬殊的情况只做了简单的描述,使学生无法感同身受。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书中斯诺对于国民党方面情况和被围困的苏区人民情况的描写,创设历史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完善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印象。再如,要拉进红军与学生的“距离”就应多在课堂上讲述关于红军的历史故事,用故事内容代替讲课内容,以实现吸引学生注意、启发学生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或掌握知识。如果能筛选与学生同年龄段的小红军的故事则更佳,如斯诺在红区时遇见的“红小鬼”们的故事,他们不怕艰苦、一心想要参军。将此类同龄人的事迹引用至课堂,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还能让学生从他们的励志故事里悟出道理、反思自我,达到育人目的。

通过对历史细节的了解,学生完善了自身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再加上教师引导,就能理性地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总之,报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具有新闻特质的文学作品,以真实、客观为原则,诚实地记录历史事实,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初中生的理解力,作品中的图片也可用作创设历史情境的材料,它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书中所反映的精神、思想上都具有一定教学价值。

但在具体应用时应当注意选择与课程内容适切、与历史课所要传达的价值观适切、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适切的内容作为材料,还要注意运用的方式应当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最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文学作品始终离不开文学作品这个大类,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所以我们在利用报告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要事先对所选取内容进行考证,注意区分真实与虚构的历史,不得偏听偏信。

猜你喜欢
西行漫记报告文学历史
我的西行漫记
华人时刊(2023年11期)2023-07-29 06:27:22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时代报告(2022年3期)2022-05-05 02:11:23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现代企业(2018年6期)2018-09-21 05:21:16
《西行漫记》与上海孤岛时期的报告文学翻译热
北方文学(2017年29期)2017-10-17 07:13:48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6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西行漫记
学生天地(2016年20期)2016-05-17 05:46:52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新闻传播(2015年12期)2015-07-18 11: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