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心理分析式描写的表达效果
——以《复活(节选)》为例

2023-10-31 15:41黄忠平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朵夫托尔斯泰复活

■ 黄忠平(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心理学领域有很多理论,比如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中。但这些理论比较专业,即使如“本我”“自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这些比较好懂的概念和理论,笔者认为也不宜过多进入中学语文课堂。

笔者在本文所探讨的,是中学语文教学层面的心理分析,主要是指心理分析式的描写。它是心理描写方法之一种,它主要是通过完整展示并深刻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写法在西方小说中,特别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经典作家的作品中较为多见。中学生对这种写法关注不多。本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上《复活(节选)》为例,浅探心理分析的表达效果,并为中学生阅读此类文字提供指导。本文所引用的课文引文,以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选修上为准。

正如车尼尔雪夫斯基所说,托尔斯泰“最感兴趣的,却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过程的形态和规律,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就是心灵的辩证法”。有研究者认为:“心理分析是托尔斯泰最重要的心理描写手法之一。他的心理分析常常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作品中人物的自我内心表白和思索,即内心独白;二是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剖析和补充性说明。两者结合,把人物心理活动的全部内容,包括隐秘意识都清楚地描述出来。”也就是说,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心理分析式描写可以与其他具体描写如内心独白、作者直接描写相结合。但既然是心理分析,就必须较为完整地表现并较为深刻地剖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揭示人物精神层面的复杂内容,深度表现小说主题。

一、心理分析能真实再现人物具体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分析式描写,首先注重完整再现心理过程本身,在过程中体现出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进而充分地展示出心理活动的真实性。

(一)玛斯洛娃见到聂赫留朵夫的一刹那间的心理过程

这一心理过程层次分明。具体发展如下:1.首先是“震惊”;2.回忆起过去的美好,那一刹那间“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起的往事”,“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3.陷入过去痛苦经历,因为他的残酷给她带来“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4.回避,最初一刹那,她确实一度把眼前的人同当年她“一度爱过的那个人联系起来”,但接着因为太痛苦就不再联系;5.否定与继续沉沦,认为眼前的人“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只是想玩弄她,而她也甘于继续沉沦,把对方当作“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的人。

通过心理分析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更能符合生活逻辑,因此极为自然真实。玛斯洛娃的心理活动符合当时的具体情境和自身生活经历,是自然地发生并展开的。“震惊”是人多年不见后突然见面时的正常反应。见面之后从回忆过去美好到迅速陷入过去痛苦,也符合人在瞬间回忆往事时的状态。自己曾经最爱的人却给自己带来了最大痛苦,只好选择回避。之后自然是继续选择现在的沉沦生活,用风尘女子的态度对待曾经的爱人。最后主人公内心心理转化为外显行为,“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

(二)聂赫留朵夫见到玛斯洛娃后的心理过程

聂赫留朵夫见到对方的心理过程,也是自然发展的。同时,这一过程更多体现出心理矛盾的辩证过程,即反复的思想斗争,最后在斗争中实现升华。这就是人们提到托尔斯泰的作品是常说到的“心灵辩证法”。

具体表现如下:

1.犹豫、挣扎阶段

聂赫留朵夫在监狱见到她后,一开始不知怎么称呼,音调低,十分犹豫挣扎,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来意。这符合正常的生活情理,也符合当时的情境。人有时候在主动承认自己的罪过和错误时,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这时作者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体现出他的内心斗争,终于自觉自愿忏悔:“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因而接着才有“眼泪就夺眶而出”的外显行为,此时的“眼泪”更多体现出的是人物因觉得自身行为是高尚的而带来的自我感动。然后才有接下来的请求对方宽恕的直接语言表达,并且说不下去了,“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这时的泪水有对对方的愧疚,有对自身罪行的忏悔、自责,当然也还有为自己能够真诚忏悔的自我感动。一刹那间的心理活动就此显现无遗。

2.动摇、矛盾阶段

犹豫挣扎暗示着心理矛盾的端倪。在马斯洛娃向他要钱之后,接下来的心理分析既有人物内心独白,又有作者的直接分析。“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这是内心独白。怀着崇高动机的聂赫留朵夫看见对方堕落如此,“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动摇”也是自然正常的。接下来作者的心理分析描述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一方面是迷惑他内心的“魔鬼”,这让聂赫留朵夫对玛斯洛娃感到绝望,准备放弃,同时考虑自身在救赎过程中的个人得失;一方面是出于宗教情怀而怀有崇高动机的自我意志(可以说对应着“上帝”),使他的内心中发生着激烈斗争。“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表明他在激烈斗争后迅速战胜“魔鬼”。这一过程是极为短暂的,但也是自然的和真实的,符合心理发展的自身逻辑。

3.自我升华阶段

有了前面的犹豫挣扎,动摇矛盾,经过激烈心理斗争的自我升华才更为自然和深刻。聂赫留朵夫明显感到,对方明显有排斥心理。但此时聂赫留朵夫反而迎难而上,救赎意志更为坚定,越是困难就越是吸引他。而且在动机上升华到更高境界:他只想在“精神上唤醒她”,“能恢复她的本性”;同时“他对她毫无所求”,现在他对她的这种感情跟以前不一样,也不同其他任何人,“其中不带丝毫私心”,表明他此时已经没有私心。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的目的在于揭示、讲述用普通语言不能表达的,人的心灵的真实情况。”借助心理分析,托尔斯泰所展现出来的“心灵的真实情况”,是符合生活逻辑的,也是一种深层的真实,本质的真实。

二、心理分析更能深刻揭示出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应该总是静态的概括;更应该作动态的分析,揭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玛斯洛娃的性格发展分析

玛斯洛娃能被救赎吗?这就要分析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第一,玛斯洛娃本性不坏,此时也没有真正变坏。在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她与聂赫留朵夫的爱情是纯真而热烈的;而初恋又往往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因而,在“震惊”之后刹那间回想起她从不回想起的初恋往事,是合理的;这时若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反而不符合情理,更不符合玛斯洛娃的性格。再次见到对方,首先想起的是过去的美好而不是屈辱,说明玛斯洛娃虽然历经苦难,但没有忘记人生的美好一面,也没有泯灭善良。

第二,现在的沉沦并非出于本人意志与自觉。“醉人的幸福”“他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交织在一起,确实使她痛苦并难以理解,于是清除一切记忆,并用堕落生活掩盖自己的痛苦,这就具体揭示出她现在沉沦的原因是在于外界。

第三,她今后有“复活”的可能性。正因为玛斯洛娃现在的堕落是因为外在因素,主要是聂赫留朵夫当初的不负责任和社会环境的压迫,并不是玛斯洛娃本性变坏,这就暗含着她今后有被救赎与精神复活的可能性,特别是因为聂赫留朵夫的忏悔与实际的救赎行动。这与小说后续情节发展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二)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发展分析

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展,体现出他的性格是在矛盾中发展,并逐步走向精神复活。一方面,他确实有宗教情怀,有善良崇高的一面,救赎玛斯洛娃是出于自觉;另一方面,同时存在意志软弱、不够坚定的一面,行动上容易动摇。但正是在心理矛盾的运动发展中,聂赫留朵夫跨出了精神复活的关键一步。他的精神复活体现在:首先,他不再惧怕救赎可能面临困难,在艰难中战胜艰难;其次,他的救赎是为了让对方精神复活,这属于精神层面的心灵活动;再次,他完全抛弃私心,不再计较过个人得失;最后,这一思想变化体现出自身境界的提高。这样,聂赫留朵夫从简单为自己赎罪,升华到坚定地救赎对方并且关注对方的精神层面,从而实现自身的精神复活。

三、心理分析能深度揭示作品主题

心理分析更能揭示出人物心灵的最深刻之处,从而能深度揭示主题。

作为历经苦难的风尘女子,在一刹那间能产生这么复杂而丰富的心灵活动,需要巨大的生命能量。这说明玛斯洛娃并没有精神麻木,丧失自我意识,仍然蕴含着向善向好的可能。这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能轻易觉察的。这样的心理活动本身就能体现出人物优良品质,并且深度切合小说“精神复活”的主题。

而聂赫留朵夫心理矛盾的运动过程,表明他是在反复的内心斗争中不断发生变化的。一开始是犹豫挣扎,接着是两种对立想法的激烈斗争,而只有激烈思想斗争后的升华才是深刻的。聂赫留朵夫即使在后续救赎活动中经历了更多的艰难,但意志更为坚定,思想更为深刻,开始实现了道德更新、精神复活。聂赫留朵夫后来用全新的观点思考社会问题、宗教和制度、人民生活等各种问题,最终完成了自己的“精神复活”。他的心理活动充分揭示了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复活”过程的曲折性复杂性,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通过玛斯洛娃和聂赫留朵夫双双开始的精神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独特而深刻的思想寄托:“以超度迷途灵魂,拯救道德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和道德的良善。他把这种拯救方式化作一种对生活真伪、道德善恶、人性美丑的辨识,对假恶丑的针砭与谴责,一种道德伦理的说教与‘绝对真理’的传播。”因而,在广泛、全面、深刻批判当时俄国社会黑暗腐朽的同时,“托尔斯泰把《复活》写成了一部在任何时候都能为人类提供道德启迪的故事,他要为人类提供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道德更新范式”。显然,这样的思想主题,更需要全面细致、复杂深刻的心里分析式描写作为表现手段,同时后者也是适合前者的。也可以说,正是有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复活》的思想主题才能表现得如此深刻同时又是如此自然。

托尔斯泰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之所以如此深刻,是因为“他把心理描写当作艺术表现的目的”,是因为托尔斯泰“把人物林林总总的精神现象视为连续不断的内心活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组成部分,他将人物内心深处各种感受、情感、思想意识的产生、增长、发展、变化、转换的细致过程十分清楚真实地描写出来,从而动态地再现了人物的内心生活”。通过心理分析所展现出来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完整的,不断发展的。

阅读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分析难度较大。笔者在此提出一些阅读建议。

(一)要注意区分心理分析式描写与其他描写方法的不同

在关注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一点上,心理分析式描写与其他心理描写方法没有区别。但心理分析一定要完整地、动态地展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因而文学作品中心理分析,不是详细的就是深刻的;一般要用较多的文字,经常用大段的类似议论的语言。而其他心理描写更多的是侧重表现人物片刻间的心理状态,很多还只是具体情境下的情绪情感状态。

(二)要注意心理分析式着重呈现对心理活动本身的分析

比如有很多心理分析是原因的揭示,包括内心活动和外显行为。其他的心理描写,更侧重呈现人物的情绪情感状态,至于原因则不作直接分析,需要读者揣摩。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心理分析式描写与自由联想的区别上。两者都有充分展开的心理过程;但前者一定要有“分析”,而后者只是自然呈现。在统编版教材《老人与海》这篇课文中,有大量的自由联想。比如老人在航海回岸的途中,有一段是这样自由联想:对鲨鱼抗争的意义→棒球→手的毛病、脚的毛病→一次游泳时踩着魟鱼。这一过程虽然也可以理出一个线索,但至少外在是散乱的、没有明显逻辑联系的。

(三)要关注心理分析的层次性

因为心理分析要展现并分析人物相对完整的活动过程,而过程体现为层次。所以,在阅读时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玛斯洛娃心理活动层次为:痛苦→回忆过去美好→陷入过去痛苦→回避→否定与沉沦。而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层次为:犹豫挣扎→动摇、矛盾→自我升华。在阅读时要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梳理,不能停留在表面。

(四)要注意心理分析更多是为了揭示人物的思想观念

心理分析式描写,不仅仅是展示心理活动过程本身,而是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较为直接地体现人物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内心的思想冲突、思想斗争。心理矛盾的运动发展,本质是思想观念斗争的运动发展的过程。人物为什么这么想,以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外显行为,背后起作用的是思想观念。

中学生如果要熟悉并熟练掌握这种描写方法,平时可以阅读《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罪与罚》这类俄罗斯文学名著,在阅读经典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平时考试时遇到的一些小说篇目中的若干片段,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分析。

猜你喜欢
朵夫托尔斯泰复活
聂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
聂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
——《复活(节选)》中的人性理想寻找
李斯特与贝森朵夫
七颗钻石
巨人复活转
罗曼·罗兰为敬隐渔译《约翰·克里斯朵夫》在中国发表的题词:《若望·克里斯朵夫向中国的弟兄们宣言》
黑足雪貂复活记
冷冻人复活后会怎样
忘记自己的人
被人痛骂后如何满血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