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40)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总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总思路和基础路径,是减少贫富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有力保障,同时更是促使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乡村旅游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实践路径,在一些乡村地方发展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乡村旅游、乡村休闲成为备受欢迎的休闲度假方式。许多乡村以纯生态无破坏为目标,将乡村具有意义的景点地区作为旅游产业的活动场所,使游客获得良好的度假体验,从而从中获取可观经济收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秋水与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等美丽的壮观景象,是当今城市居民所向往的生活,而乡村旅游恰恰符合了城市居民拥抱自然、亲近自然的理念。
本文以天津市蓟州区小穿芳峪乡村旅游的典型案例开展理论分析,系统地把乡村旅游发展置于新时期我国乡村振兴新形势和新需求以及新发展的高度来深入调研、分析研究。在基于“十四五”时期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新的战略定位,通过调研分析结果及实地考察,明确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有针对性地提出几套关于蓟州区乡村振兴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方案。
小穿芳峪村按照“高举党建引领旗、走好文旅结合路、留住民俗乡村愁”的创建思路,聚焦党建引领,提升治理能力,形成了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小穿芳峪村后发而上,锐意创新,在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环境建设上孜孜探索,从偏僻“穷山村”一跃成为文化旅游“明星村”,谱写出一篇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绚丽华章。
小穿芳峪村自然景色优美,依山傍水,地势总体呈平缓坡状。周围山水相间,西北坐靠卧牛山,东北斜倚鹦哥寨山,东南遥望翠屏湖,西南远观穿芳山,山峦起伏,林木花草茂盛,村中有景,景中有村,到处是一派秀美的田园风光。小穿芳峪村地理优势明显,距离天津市区120公里,北京80公里,处于京津冀中心区域,紧邻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蓟州区素有京津的“后花园”之称,小穿芳峪村更是把“后花园”这一称号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穿芳峪村有景有情,景美情也浓,村民有村情,有家怀,有友情,有恩情,每一村民都是怀有对本村的感恩的情怀,无私地为乡村振兴默默奉献,修河渠,建堤坝,移百年柳树,建乡村村貌,增农耕文化,邻里融洽,街坊祥和,村貌清新,村民美满幸福,年年有全家福,朝朝有幸福心,情景融合发展,地理位置及全家福如图1所示。
图1 小穿芳峪村地理位置及全家福
小穿芳峪村挖掘农耕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老书记搜集了农耕器具、近代农业农村所用工具,现任书记建设有农业文化墙,完成了小穿论坛,合作开发出版相关文化书籍,以景带情,以情入文,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振兴发展中。
小穿芳峪村农耕文化广场有划犁、单缸拖拉机、锄头、播种机、手动抽水器、玉米脱粒机等,家用器具有缝纫机、煤油灯、煤气罐、杆秤、油桶等,浓浓的怀旧感带给游客一种穿越意境。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到来,一些常见的农耕器具已被淘汰,农村常用的工具也随之消失,传统文化不能丢掉,不能舍弃,在这里传统农村器具、生活用具在这里应有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尤其是当年使用过,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游客,能够感受到当年的温情,这种情怀带来的韵味是无法比拟的,不是穿越胜似穿越,农耕器具及文化墙如图2所示。
图2 小穿芳峪农耕器具与文化墙
小穿芳峪村不仅挖掘农耕文化,摆设农耕器具,还联合天津社科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出版了多本专刊与书籍,还原了历史,传承了优秀地域文化,让小穿芳峪有了更为厚重的历史依托。同时,还建有农耕园、农耕文化展览馆、体验馆等,将游客带入到当年的生活场景,感受农民丰收的喜悦,处处有情,时时有感,弥漫温馨,宾至如归,将乡村旅游感受乡土乡情做到了极致。
新中国成立前,小穿芳峪村自身就是手工作坊村,有烧瓦盆、木作坊、酒烧锅等多种行当。在建设中将恢复打造一批传统手工业态,引入手工匠人,把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民族特色传承下去。
某学院师生组建了关于“吹响振兴‘先锋号’,擘画乡村‘新图景’”调研团队,对小穿芳峪村村民、游客以及部分大学生就村级组织建设、可持续发展、乡旅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民主规范等展开了调研,内容从乡村制度的变化,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农民生活改善,乡村容貌变化,乡村规划,乡村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展开。调研过程中从产业振兴、科技兴农、人才兴村、乡村治理、文明进步、绿色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沟通,为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蓟州、共建美丽中国献计献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此次调查针对调研指标以及调查问卷设计做出了详细讨论,查阅相关材料,确定了乡村生态、乡村文明、乡村治理、乡村生活、乡村旅游需求、乡村旅游资源等为一级指标,设定乡村治理参与程度、公路里程、生活信息化程度、村民收入水平、村民消费水平、共同富裕程度、旅游人次数、旅游培训人数、旅游宣传力度、旅游客房总数等为二级指标。
根据对小穿芳峪乡村客观事物的了解展开了对不同群体的调查,师生共同深入现场,采访、问卷、观察等方法并用,具体采用了现场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谈书记,问卷星调查等形式,到实地观察4次,访谈书记3次,随机采访村民27人次,发放调研问卷120余份,收回118份,问卷星调研村民及游客356份,调研结果统计表如图3所示,调查当地村民对乡村建设的满意度达到了87%以上,对旅游业的认可度达到了93%以上,乡村建设今后发展的空间较大,目标还是以乡村旅游业为主,后续研究与探讨以乡村旅游为主线。作为轨道交通行业特色团队,也对轨道交通出行做出了简单的调研,通过调查分析,游客的主要来源以天津市市区游客为主,北京游客相对较少,其他省市的游客也不多,这对本区域高铁建设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图3 调研数据统计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应把握因地制宜、村民全民全程参与支持、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小穿芳峪村以地理环境、乡土文化、乡村生态环境条件为基准,将蓟州区作为京津“后花园”发挥到极致,向周围景区乡村旅游业学习,做到外学本区经验,内练自身功夫,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小穿芳峪特色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了自有品牌,了解了游客所需、所求、所好,因地制宜,适应游客,提升内涵,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
小穿芳峪村乡村旅游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党建引领,支书牵头,全民参与,建立健全机制体制,完善分配制度,提升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保护乡村旅游景观的自觉性,加大开发旅游业以及旅游附属品等各位面的力度,调动村民积极性。为提高村民积极性和长久支持力度,优化分配制度,标准建设,形式多样,百花齐放,保持乡村旅游持久生命力。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
小穿芳峪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乡村本地特色资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从地理位置、区域特色、传统乡村文化、乡村风景等方面,进行了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成为市郊旅游,市郊休闲典型代表,有独特农耕文化,有清幽的山区环境,有特色民宿,有品牌产品,有民族风情,有原生态资源,靠近红色教育基地,也是团建、党建的必经之地。有效增强乡村旅游项目的个性化发展,给游客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创新管理理念
小穿芳峪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建设与创新理念同向同行,率先建设一批,带动建设一批,创新管理成熟一批,同时,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管理人员理念,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当地农民普遍参与的一种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旅游地的服务意识和水平,以全面化、精准化的服务提升游客体验感,进而使乡村旅游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3.注重宣传服务,创新宣传模式
“酒好不怕巷子深”,小穿芳峪村特色品牌建设远近闻名,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是一个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旅游景点,获得了较多的荣誉,央视有报道,省市有宣传,望山水,留乡愁,添芬芳。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当下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发掘适合旅游地特色的宣传发展模式。目前,该村的网络订房,便捷方便,广泛宣传,热度较高,大部分游客需要提前预约,扩大旅游地的品牌实力和影响力。同时,积极组建宣传队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注重网络舆论,切实将本地乡村旅游打造成品牌实力够强、社会美誉度更高的景点。
4.加强人力资源培育力度,做好人才保障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小穿芳峪村只有82户人家,268口人,书记带队,传帮带,老带新,构建合理的管理团队,组织引领,团结一致,民主商议,引聘培高端人才,镇党委积极培养相关管理人才。加强与行业专家的合作,聘请其作为指导老师,加强与高等院校的产教融合合作,吸纳优秀青年作为储备干部,为乡村旅游发展增添新鲜血液,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并从中选拔合适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5.加强沟通交流合作,学习成功经验
小穿芳峪村不光发展旅游业,还抓住学习借鉴其他经验试点契机,抓住了旅游业附带的经济效益,如:民宿、餐厅、咖啡馆、商业步行街等一系列的文化产业,这些产业给村民们带来的收益也很高。
“后备箱”经营模式有别于“后备箱经济”,这是穿芳峪镇提出的经营模式,要让自驾车旅游游客在返途中“后备箱”饱满,也就是说,让游客心甘情愿在这将后备箱购满物。这种经营模式要从产品、服务、游客等三方面去考虑。
产品主要是以工艺品、土特产、农副产品、纪念品、日常用品等组成,工艺品要有特色,有特制工艺品,有传统工艺品,形式多样,价格公道;土特产要做到唯一性,食品要做到独特性,游客民宿期间就应该让游客品尝到一些特产,根据季节,设置采摘活动,还可以扩建菜畦,组包承包,留住游客,不止来一次;农副产品有自己的加工作坊、加工车间,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商标等;纪念品与日常用品是宣传的工具,有专属的商标,价格低于市场,用于广告经商。
乡村旅游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乡村文旅产业要在当前文化旅游消费大众化加速、旅游产品升级需求强烈的有利时机中更上一层楼,必须在乡土特色文化的情景呈现延伸和审美体验增值化方面进一步深耕,着力提升产业附加值。从本质来看,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在于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诗意”,以及在现代生活条件下的“自然健康回归”。因此,未来的文化旅游产业还要在“诗意”的创意呈现与“健康”的深度体验上做进一步创新。小穿芳峪村应积极探索发展乡野旅居、乡村康养、文化修旅等高品位的文旅业态,实现高附加值产业升级,成为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依托科研院所建设“小穿论坛”等智库实践平台,是小穿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小穿发展的一大资源。“小穿论坛”提供了智力下乡的一种创新探索,实现了点到点的智力服务。未来要进一步升级平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要面向更广大的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智力服务,成为“三农”问题智库思想的重要输出源。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继续承办好“小穿论坛”,进一步发挥它的信息传播、资源整合、机遇发现、决策支持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智库服务农村发展的模式。要积极推进建设乡村振兴智库服务云平台,发展乡村智库云服务。依托智库服务云平台把专家学者、科研机构、数据资料、网络信息设备等智库服务资源汇集起来,为更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多层次和高水平智库服务,让乡村智库服务从线下走到线上,从现场走向云端,形成由点到面的全方位升级的智库实践、智库服务新体系。
本文以“吹响振兴‘先锋号’,擘画乡村‘新图景’”为项目引导,以职业教育服务产教城融合实施模式研究为引领,组建了乡村振兴的调研团队,在没有高铁的区域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结果分析,提出了后备箱经营模式,文化融合创新发展趋势,探索发展乡野旅居、乡村康养、文化修旅等高品位的文旅业态,实现高附加值产业升级,成为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深化农智学融合,从现场走向云端,形成由点到面的全方位升级的智库实践、智库服务新体系等高质量发展的方案。
乡村振兴发展要充分发挥内生动力,在不断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时激发村民主观能动性,以及鼓励多种主体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以此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地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