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探讨

2023-10-30 16:36陈静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13期
关键词:大单元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陈静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数学教学做出基本规范并提出质量要求,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指导,其所强调的“大单元”教学有助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大单元”教学策略的创新优化,有效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基于此,文章结合新课标背景下“大单元”教学的内涵及实施“抓手”,从“大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大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大单元”教学情境的创设三方面切入,探究了“大单元”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及方法模式都有改变,教师越来越关注数学知识的本质,强调打通知识点之间的“隔断墙”,帮助学生进行统整、完整的数学学习.对此,“大单元”教学,可促进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整合,让学生习得基本的学习方法,也可以掌握核心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对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内涵

新课标坚持强调“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以发现,“大单元”教学理念及方法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进行教学,且要整合零散的数学知识内容,努力形成系统、完整、有序的“知识块”,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核”,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课堂教学时,为发挥出“大单元”教学方法的最大价值,教师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有效重组及精准整合,如此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组块化”;二是围绕数学学习主题设计和组织“板块”式的学习活动或探究活动,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的“結构化”.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的“大单元”教学要想取得最佳成效,必须达到四个要求.一是整体把握教材.教师应对数学知识的结构和体系给予高度关注,并处理整体知识、局部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体现出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当教师有良好的认知高度、教学视野时,便可以有效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二是融化认知冰点.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解读和把握,并对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出他们的认知冰点,在此基础上设计针对性强的“大单元”教学活动.在融化认知冰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有效触摸数学的温度,最大限度地化解学生在数学认知方面的障碍.三是变通数学能力.教师的关键做法是抓住学生的数学知识“生长点”,让学生在参与“举一反三”学习活动之中,有效进行知识的迁移,最后建构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以便后续进行深度学习.四是透彻领悟本质.教师需要关注“大单元”教学方案的设计,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引导其有效参与数学知识建构活动.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教师需要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讲一讲”,达到想得深、看得清、讲得明的理想效果.应该说,“大单元”教学可以有力改变以往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线性教学模式,通过聚焦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学习,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抓手”

实施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关键之处是找准“抓手”.目前来看,较多教师的一个成熟做法是让学生主动寻找数学学习的“知识点”“知识链”“知识块”,如此一来,数学知识在课堂上就能够进行“裂变”及“增殖”,也便于学生在接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拥有核心的数学知识,二是形成关键的数学学习能力.

在“知识点”这一抓手中,教师要抓好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实则是一个个“知识点”,帮助学生将“知识点”激活.

在“知识链”这一抓手中,教师应该有一点清楚的认知,即“大单元”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和抓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形成一个个“知识链”.当“知识链”有效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时,一方面可以开阔数学视野,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思维拓展.将“知识链”中的相关知识有效整合起来,数学知识便可以有序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便于学生知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后续的学习活动变得高效,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得更加深刻.

在“知识块”这一抓手中,教师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的知识网络结构要主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形成“知识块”时,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审视教学内容,此过程的重点是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实际上有较多数学知识的本质具有一致性,是能够有效进行“重组”的.

三、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大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

“大单元”教学时,教师要坚持立足于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度的分析解读,并在此过程中达成一个目标,即确定出“大单元”教学目标.在“大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过程中,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综合分析核心素养、单元大观念,找准新课教学的导向,要确保“大单元”教学目标可以贯穿教学活动,并使教学活动具有系统性、统摄性.第二,“大单元”教学目标要有适切性,应与学生当前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力水平相匹配,但也应该确保有挑战性,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第三,“大单元”教学目标应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单元总目标”,第二部分是“单元学习目标”.

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确定出三个大单元教学目标.第一,帮助学生认识圆柱与圆锥,并对圆柱与圆锥的特性有大概了解.第二,帮助学生掌握圆柱侧面积、圆柱表面积、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可以熟练运用,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第三,借助课堂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圆锥模型、圆柱模型及圆柱与圆锥的平面图形,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围绕这三个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处于“由浅入深”的状态,建构起“知识链”和“知识块”.

再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大单元”教学为例,本课涉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些知识内容,单元大观念是“每行面积单位数×行数”,教师可基于此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在“单元总目标”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大胆猜想“多边形的面积=每行面积单位的数量×行数”,并让学生进行验证,还应该要求学生对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推演,熟悉和理解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在“单元学习目标”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猜想和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每行面积单位的数量×行数”,理解与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知识延伸,用“每行面积单位数×行数”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组合图形与不规则图形,要求学生解决相关的图形面积计算问题,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问题联系起来.

(二)“大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进行“大单元”教学内容整合时,教师可以考虑两种方法,一种是问题解决型整合方法,另一种是主动思考型整合方法.

在应用第一种方法时,教师应该进行三点思考.第一,结合单元知识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所以“大单元”教学内容整合时要趋于深层次,且应该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解决生活问题.第二,利用好课堂提问方式,通过课堂提问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在问题导向下,学生可以更易梳理出“知识链”“知识块”,也可以明确课堂上的学习方向.第三,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若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教师就可将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进行数学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在“圆柱与圆锥”的“大单元”教学中,为了达成“大单元”教学内容整合的理想效果,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即:“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有关于圆柱、圆锥的问题吗?你们在什么样的生活情境中遇到过相关问题?是否知道圆柱面积的计算方式及圆锥面积的计算方式?”教师通过提问,并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回答,可以帮助他们进行圆柱与圆锥的一些知识内容的整合.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学生可以对圆柱与圆锥的基础知识进行探索,并辨别生活中圆柱状物体与圆锥状物体的形状及特性.如果有必要,教师应该在课前预习阶段布置具体任务,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自主整合出大单元的学习内容.至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就可以进行针对性引导,促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事半功倍.

在应用第二种方法时,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迁移,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虽然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但在他们遇到困难,无法有效理解“大单元”知识的逻辑、规律时,教师还是需要及时指导的,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有效、高效的状态.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思考与学习,同步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在“多邊形的面积”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知识引导学生参与“猜想—验证”的探究活动,该活动分三步进行.在第一步中,学生需要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这一计算公式进行分析,并在“数一数”“拼一拼”“摆一摆”这些活动中体悟计算公式的本质,形成深刻理解.在第二步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多边形的面积”相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思考梳理出平行四边形面积、梯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在计算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可因此对所涉及的面积计算公式有深刻理解,形成课程内容结构化体系.在第三步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比如可以延伸“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知识点,要求学生在习题训练中运用好“每行面积单位的数量×行数”这一本质规律.通过这三步,学生可以有效开启“大单元”的学习,围绕单元大观念进行知识的学习与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大单元”教学情境的创设

“大单元”教学中,创设适用的情境十分必要,教师要借助情境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在创设“大单元”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还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出实践情境,但无论如何都要确保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学生.

继续以“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尝试在三个环节创设大单元教学情境.第一,新课导入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目的是引发学生进行猜想,比如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菊花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和观察.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觉得视频中所包含的图案有哪些?又是多大呢?”这样便可以有效推动学生进行猜想,让其在“大胆猜想”和“小心验证”中有所收获.第二,围绕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这两个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基于“验证猜想”这一目的的“大单元”教学情境,比如可以给学生提供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画一画”“剪一剪”的动手操作活动,思考“如何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或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实际上是在验证“每行面积单位的数量×行数”这一本质规律,很巧妙地便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猜想能力、思维迁移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第三,创设的“大单元”教学情境应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联系,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长方形花坛与平行四边形花坛的相关习题,并要求学生求解哪一种花坛的面积大.通过基于生活问题的情境,学生可以运用新课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对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十分大的裨益.

结束语

“大单元”教学是当前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已然成为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的重要抓手,教师通过知识的“重组”和形成“知识块”,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且有利于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高效地应用“大单元”教学方法,坚守数学教育理念,发挥出“大单元”教学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生明.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促进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2(34):52-54.

[2]叶结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2(25):83-85.

[3]朱琳.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21(93):94-96.

[4]王素旦.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建构策略[J].江苏教育,2021(26):45-48.

[5]李芳芳.大概念:数学单元教学的导向[J].名师在线,2022(35):37-39.

猜你喜欢
大单元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高中生物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视角下的建构实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项目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研究
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浅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