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剑英 廖东进
摘 要:课程思政是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障,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课程思政元素难挖掘,课堂教学难开展,思政模式难推广,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以高职电子技术应用课程为案例,从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教学实施方式、课程思政评价与反思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电子技术;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0.070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求“课程思政”要为“思政课程”提供全面支撑和载体、情境、案例,两者互相补充,协同发展。同时在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劳动、工匠精神。可以说实施课程思政是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障。实施课程思政主要表现在思政元素难挖掘,课堂教学难开展,思政模式难推广等问题,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结合学校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思政实践,从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教学实施方式、课程思政评价与反思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1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 课程思政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要求用好课堂教学主战场,加强课程思政的改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与质量,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对于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确保“三全育人”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障措施。
1.2 “课程思政”是“为党育才,为国育人”根本路径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在课堂组织、实施、反馈过程中,通过知识、技术技能传递的创新思政教育活动,是一种课程承载的思政育人过程。要求用好课堂教学主战场,不断开拓新思路、努力探索新方法,将思政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中去,要求课程紧扣“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爱国、爱党、爱社會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主线,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的要求,强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有机融合,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挖掘各门课程的价值意蕴,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实现高校“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伟大使命。
1.3 “课程思政”服务学生全方位发展
课程思政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的是让学生在专业技术技能与思想、价值、情感、品德等各方面协同发展。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够实现学生对国家政治的理解和认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意识形态的巩固;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向学生传输美好、高尚、正直的做事做人品质,塑造美好人格。
另外,通过课程思政,向学生传输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挑战、奉献、真诚等职业素养;另外,不同课程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专业学科文化、职业文化、技术文化,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接受文化熏陶,实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2 课程思政实施现状
2.1 “课程思政”研究日益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努力开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格局。会议明确指出在各大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动思政教育融合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研究与实践日益深入人心全国教育工作者展开了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改革研究。
从中国知网库中,截至2022年底,关于课程思政相研究、改革、教学论文达到3.6万篇,其中主要包含了课程思政、思政建设、思政教学等主题,课程思政研究内容和力度呈现递增趋势,如表1所示。
2.2 思政元素难挖掘
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首要问题就是明确专业、课程培养具有什么品格的人才,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的,我们应该通过什么知识、技能内容载体来进行培养,即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应用。在课程思政元素上,要围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陶冶、科学精神、信仰价值、职业道德等思政培养。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专业课“课程思政”推进困难,难在如何挖掘专业课程育人的思政元素,如在某门课程中如何挖掘人文、产业、行业等思政元素,提高学生对祖国和文化产业的熏陶和认同;如何挖掘知识技能相关的思政元素,能巧妙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团队协助、节能环保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 课程思政难实施
在课程思政的实施上,课程思政是依托、借助于课程的知识、技能而进行的思想教育的实践活动。在课程思政实施方法上,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将知识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离,不能使课程思政变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难实施主要体现在课程思政变成思政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分离,课程思政的实施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模式。如在课程思政实施上,有些课程直接把思政课的部分内容搬到专业课教学中,呈现出较强的“思政味”和“说教感”,使思政课程失去“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有些课程的思政内涵与专业及课程关联不大,牵强附会地进行结合,使思政课程失去了“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效果。
3 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课程思政是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结合学校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思政实施模式,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究与分析。
3.1 课程思政整体设计
(1)课程定位。电子技术应用是学校工业互联网专业群电气自动化专业基础课,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前导课程:电路分析基础;后续课程:微处理器控制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技术等。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极管、三极管、集成运算放大器、门电路、译码器、数据选择器、触发器、计数器、定时器等电子器件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电子线路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组装、制作、分析的专业岗位职业技术能力,树立职业道德、大国工匠、爱国主义的素质能力。
(2)教学内容。根据工业互联网专业群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课程以专业所涉及的自动控制电路产品应用为载体,按照课程进行模块化、项目化、层次化的设计原则,分为“稳压电源”“助听器”“充电器”“判决器”“计数器”等5个模块。
(3)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接电子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及电子设备装接工、维修电工、高低压电器装配工等岗位要求,通过“识基础、能操作、会分析、能应用、能探究”五阶段混合式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典型电子器件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自动控制电路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组装、制作、分析的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学习探究、精益求精的高超“匠艺”;形成诚信、文明、实事求是、工程伦理的“匠心”品质;铸就爱岗敬业、科技报国的“匠魂”精神。
(4)混合式教学策略。挖掘课程“匠艺”“匠心”“匠魂”等课程思政元素,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策略,以“任务驱动、分层培养”的教学理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技术,开展“做学做”教学活动,实施五阶段教学过程;采用混合式“多元、多样”评价方式,融合专业课程“知识、技能、价值”培养,实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混合式教学策略:优势互补线下与线上学习的环境、资源、方式、评价,形成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探究性学习模式。构建“高阶性”教学目标,“挑战度”教学内容,“创新性”能力培养的有效混合式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资源体系上,构建了新形态教材、互动教学平台、课程学习平台为一体的“三维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实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课程建设目标,满足不同学习模式和个性化教学需求。
在“任务驱动、分层培养”教学理念上,以真实案例为项目,从知识能力掌握递进过程分为“识基础”“能操作”“会分析”“能应用”“善探究”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通过“投票”“讨论”“测试”“小组任务”等形式,开展“做学做”教学活动;根据学情分析,对课堂教学内容、任务难度、任务内容进行层次化参数设置,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分层培养。
在信息化教学手段上,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理虚实”系统化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手段,实施五阶段教学过程,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信息化教学手段优势。
3.2 教学实施方式
(1)混合式“五阶段”教学活动。根据“五阶段”教学过程目标,以“助听器分析与制作”为载体,实施“任务驱动、分层培养”的教学理念,开展“做学做”教学活动,采用混合式“多元、多样”评价模式;实现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融合。
课前“识基础”阶段,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和客观任务测试,认识专业知识、技能,为课堂技能培养与提升奠定专业知识基础;课堂“明原理”阶段,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做学做”,明确、总结电路工作原理和方法原理;课堂“会分析”阶段,通过对电路分析的“做学做”,明确、总结电路分析方法和技能;课堂“能应用”阶段,通过对电路应用的“做学做”,明确、总结电路应用方法;课堂“善探究”阶段,通过知识总结和应用电路改善探讨,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2)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实施。以“匠艺”“匠心”“匠魂”等思政教育为目标,实现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质量。如在助听器案例引入过程中,分析助听器意义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强调制度自信;如在任务1单级助听器分析与设计项目中,在课前预习“识基础”阶段,引入“晶体管发展史”,对照光刻机“卡脖子”问题,树立迎难而上的攻坚克难、科技报国精神;在“能操作”环节,通過参差测量任务,强调操作规范、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匠艺”“匠心”品质;在“会分析”阶段,通过案例分析与贾岛精益求精“推敲”的案例,强调严谨科学态度,树立工匠精神;在“能应用”环节,通过层次化任务,电路功率分析,强调精益求精、节能环保的工匠精神;在课末,通过设备整理、环境保持,强调责任担当的职业道德;通过课后“善探究”环节,进行知识内容的独立总结,强调工程伦理的职业道德。
4 课程思政评价与反思
4.1 混合式教学“多元、多样”评价方式
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混合线上、线下学习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施教师评价、自评、互评、企业导师评价等多元评价;开展微课视频、任务测试、任务讨论、小组任务、任务抢答、专业志愿服务等多样评价内容,实现知识、技能、价值教育目标的评价。下图是以“助听器”项目内容设计的各项评价指标和评价点,在思想品质上主要进行“节能环保”“精益求精”“严谨科学”等思政上进行评价。
4.2 思政育人成效评价
在形成节能环保意识,通过“会分析”对电路功率及损耗分析环节,使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通过相关测试成绩进行衡,综合评价在80分以上占比83.9%,如图1(a)所示。在养成精益求精精神上,通过规范层次化任务操作要求,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精神。对课程中的“主观”测试、讨论、小组任务进行数据分析,衡量学生“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综合评价80分以上占比71%,呈现上升趋势,如图1(b)所示。在电路分析严谨科学上,通过“会分析”过程中任务测试数据,衡量学生对电路的分析能力,综合成绩良好80分以上占比70.9%,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如图1(b)所示。
4.3 专业知识技能成效评价
在专业知识上,通过课后“善探究”的课后测试,衡量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具有良好80分以上成绩占比8392%以上,如图2(a)所示。在应用能力更科学上,通过“能应用”层次化教学环节中的自评、互评、教评等综合评价数据分析,衡量学生应用能力,综合成绩良好80分以上占比767%,应用能力呈现良好上述趋势,如图2(b)所示。在逻辑思维能力更科学上,通过“会分析”环节,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对“会分析”中的综合成绩进行评价,综合成绩良好80分以上占比824%,并出现稳定上升趋势,如图2(c)所示。在解决问题能力更突出上,通过“会应用”环节,强化学生的应用、解决问题能力,对“会应用”中的综合成绩及电子产品组装进行评价,综合成绩良好80分以上占比724%,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并出现稳定趋势,如图2(d)所示。
4.4 评价反思
通过以混合式教学“五阶段”教学形式,助力学生能力培养。通过“任务驱动、分层培养”教学理念,开展层次化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内容的“挑战度”;实施“五阶段”教学过程,实现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思政教学目标融合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高阶性;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利用虚拟仿真、互动教学平台,形成教学形式、学习结果的“创新性”,打造混合式“金课”。通过混合式教学“多元、多样”评价,助力学生能力考评。混合线上与线下,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实施教评、自评、互评等多元评价;开展视频、测试、讨论、小组任务等多样评价内容,实现教育目标培养的可视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同时,通过课程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反思与探究。一方面,在课程智能化评价,为实现综合能力评价,需对多元、多样评价分值单独统计,数据处理工作量较大,且学生不能实时查看自己学习成绩;同时评价尺度难以统一,不能有效衡量学生能力的递进,课程智能化评价存在不足。需要规范课程教学评价活动内容和要求,完善多元多样评价体系,发布阶段性学习成绩;建立不同难度等级题库,规范测试难度比例;采用信息技术,对接各类平台的共享文档的接口,实施智能化评价。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生源在因材施教,适应性教学方面需持续完善。如对社会招考生理论分析能力相对普通生源偏弱,课程中“会分析”任务难度相对较高,现有教学资源安排与课程设置有待改進。需要继续完善抽象电路难点、重点分析的虚拟仿真、测量仪器的教学视频,完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其次在课程思政评价合理性上,还有待完善与提高。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一直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难度,在上述案例中仅仅对“节能环保”“精益求精”“严谨科学”等精神进行评价,不同课程和教学内容,评价内容不同。如何采样学生成绩用于评价指标还有待商榷,合理性还需进一步探索。
5 总结
课程思政为思政课程提供全面支撑,全方位为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课程思政对于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确保“三全育人”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课程思政元素难挖掘、课堂教学难开展、思政模式难推广,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结合学校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思政实施实践,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混合式教学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课程思政实施策略;从混合式“五阶段”教学活动和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角度分析了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式;从评价方法、评价成效、评价反思等方面工人分析了课程思政评价模式。从评价成效上看,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的培育。
参考文献
[1]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3):7276.
[2]赵继伟.“课程思政”:含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114119.
[3]许瑞,何春娟.面向人文社科类学生的物理类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2022,(5):172178.
[4]张红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轻工科技,2021,(37):182186.
[5]张亚茹.基于BOPPPS的课程思政混合教学模型构建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36):58.
[6]李文洁,王晓芳.混合教学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2):13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