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探索

2023-10-30 00:09赵立香刘岩松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探索课程思政改革

赵立香 刘岩松

摘 要: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针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在课程内容、实践项目、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做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该课程的深入改革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课程;改革;探索;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76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顺应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需求,适时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和有力支撑,实现教育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而课程改革一定是要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因此本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应用型本科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特点而开展的,本文将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为例深入探索课程改革的路径和举措。

1 课程特点和性质

实现制药强国,需要大批制药工程技术人才,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胜任制药及相关领域的工程与工艺设计、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药事管理与服务等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课程平台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旨在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围绕药品生产过程,探讨管理与药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全面介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素,核心能力体现在质量控制技术、设备使用维护技术、药品生产操作等方面,课程主要强调:优化GMP知识,加强学生的分析和实践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深化素质教育。

2 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转变课程功能,改变传统课程注重知识单一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为了使教学充满新意,使学生学有所用,提高学生制药技术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要求,明确了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培养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3 课程改革方法

3.1 课程内容的重设

在课程内容设计的初期,对现行教材进行了遴选,选择适用的教材作为参照,根据学校教材选用的规定,首选近3年出版的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同时参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知识点的梳理。结合一线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按知识点进行内容设计,在课程内容上,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课程组织,注意课程内容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比如与药剂学、药物分析等课程的衔接;注重知识点之间内在的关联,物料管理结合生产管理、物料管理结合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与确认验证等关联,使课程内知识结构融会贯通,不孤立,以及做好课程内容的横向和纵向组织教学。

为了将理论更大程度上实践化,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目前,课程组教师收集药品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案例30余例,充实到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够从案例中掌握《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要求。

3.2 科学筛选实践项目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药品生产实际,课程的实践项目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对训练项目进行设计,该课程包括课内实验及实训两部分,因此对于实验及实训项目进行了科学的筛选,最大满足学生对理论的应用,包括组织机构和人员制度设计、药厂布局和硬件設施设计、物料流程和管理制度设计、洁净区管理制度的设计、GMP的现场检查等。

3.3 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及案例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根据指导纲要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这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从本质上提高育人水平。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直接渠道思政课程的拓展和深化,是建构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是一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改革,终极目标是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制药工程专业为工学类专业,因此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思政设计过程中,在提高课程团队教师对专业课“思政”功能认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和思政案例,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课程中设计了如下的思政目标并引入相应案例,破解课程思政“表面化”“硬融入”问题。

(1)树立质量安全第一意识,遵守质量标准,增强社会责任感 。引入今年来发生的药物安全事件,如长生生物疫苗事件的始末、“反应停”事件、鱼腥草、“齐二药”假药事件、“欣弗事件”、等引入到生产管理内容中。

(2)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工匠精神。如屠呦呦等中国化学家的故事和对祖国的贡献,引入到质量管理内容中。

(3)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为医药事业奋斗的使命感。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等老一辈医务人员的事迹,让学生理解医药行业,并具有一定的使命感。

(4)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默沙东公司主动召回案例,引入药品的发运与召回内容中。

(5)增强安全生产意识,保护个人安全。如引入国内外药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和质量事故案例,使学生绷紧安全生产的弦。

3.4 应用多元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针对主要教学环节进行了教学方法的设计,主要采用讲授法、练习法、自主学习、讨论法。

讲授法是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贯穿课程大部分章节,针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章节,比如,厂房的设计、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重点物料平衡的计算和偏差处理、文件管理、确认和验证等章节;将融入练习的环节,增加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了解国内外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机构与人员中,对组织机构建设、人员卫生,设备的制药用水系统进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对管理要求进行强化,比如委托生产和委托检验一章,通过案例分析,对委托生产过程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明确,

3.5 教学手段多样化

针对主要教学环节,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超星)以及腾讯会议、企业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助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供线上沟通的便捷与时效性;基于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对于课程中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制药用水、人员卫生、厂房与设施、文件管理等章节引入视频教学,素材均来源于国外药品生产企业及国内知名企业,视频教学能够使学生 更加直观、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药品生产管理有视觉上的感知。在厂房与设施、制药用水、空气净化系统中引入虚拟实验平台进行体验,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药品生产中的实际过程。

3.6 深化課程考核改革

考试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是评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核上仍存在保守的现象,考核方式单一,转变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发挥课程考试的指挥棒功能,把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积极参与课程考试改革,也是本门课程的改革目标之一,平时成绩的考核将线上线下讨论、翻转课堂、笔记、总结、实践能力等列入考核范围,破除原来以出勤、小考评价的形式,使平时考核形式多样、丰富,期末试卷题型多样化,有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设计、案例分析等,同时增加案例分析题比例,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4.1 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课程改革前后,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平均成绩提高412%,80~90分人数由原来的3889%提高到5455%,60~69分人数由原来的1111%下降到727%。

4.2 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

通过试卷案例题的答题分析,该题得分率(该题实际得分合计除以考试人数*该题分数)与比改革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由原来的88.6%提高到91.2%,可以说明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上有所进步和提升。

4.3 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在课程改革后2年的教学实施中,通过期中教学自我诊断、期末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达90%以上。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改革无论在内容、方法、手段及思政元素的应用上都有满意的体验,改革的手段能激励并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5.1 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策划者、执行者,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学校应利用国家相关网络平台定期对教师开展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并以相应的形式检验培训的效果。

5.2 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2023年2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到: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数字技术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梯。发展数字教育,能够丰富智能教室、自适应学习、学情智能诊断、智慧课堂评价等场景应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改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体验性和启发性,撬动课堂教学发生深层次变革,创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互联网+教学的迅速发展,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滞后将制约课程改革的质量,因此为了使课程改革达到理想的效果,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5.3 注重落实PDCA管理方法

PDCA(P:计划,D:执行,C:检查,A:改进)作为TQM(全面质量管理)科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在各个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课程改革中运用PDCA的管理方法,能够使课程建设收到较好的效果,这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的逐步提高的目标。

6 结语

课程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效果,因此课程改革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组成结构科学地开展课程改革,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新媒体盛行,可多途径探索改革路径,尤其是如何科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学校要营造课程改革的良性推进机制,重建教师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开垦适合教师发展的“土壤”、开拓支持教师创新的课程整合平台。

参考文献

[1]丁彦匀.以核心素养引领高校课程改革探究[J].改革与开放,2020,549(24):100103.

[2]汤永净,等.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探讨——以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4):2930.

[3]洪早清,袁声莉.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课程改革取向与教学质量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1):3840.

[4]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6769.

[5]刘晓雯.融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改革与实践——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11):8184.

[6]詹亚力,王赫名,等.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程建设思考与实践——以“环境监测”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5456.

[7]何雨.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后存在的问题及持续改进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3):8689.

猜你喜欢
探索课程思政改革
改革之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改革备忘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