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角下高校工会参与工程实践育人路径研究

2023-10-30 20:00袁春潮赵群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高校工会工匠精神

袁春潮 赵群

摘 要:工匠精神自古就有,各國均有且被赋予了不同内涵。大力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大科学时代背景下,高校工会要立足基本职能履行、找准角色定位,切实发挥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注重传承培育工匠精神,从明确工作职责、推动资源共享、强化智力支撑等方面出发,积极参与工程实践育人。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校工会;工程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32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程实践育人工作是大科学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高校工会应立足基本职能,找准找好资深介绍定位与工匠精神传承和工程实践育人的契合点,切实发挥优势,为人才培养核心工作贡献力量。

1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古已有之,由我国先秦时期《庄子》中记载的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庖丁解牛”就表达出古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阐述。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精神,经历了从专业技能到职业精神的变迁,且精神属性日益得到强化,最终演变为职业道德、专业技能、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认同和行为优劣评判,其基本内涵包括了专业、敬业、创新等多个维度。随着时代发展和行业进一步细分,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或某个行业,也不再仅仅针对某一种技术或某一项技能,而是成为一种有明确精神属性的象征和表达。

工匠精神也不仅仅是我国独有,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理位置、不同产业结构的国家均对工匠精神有所关注且理解各有不同,“各国工匠精神的形成过程与本国的国情、历史、制度、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作为世界范围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制造业强国,德国的工匠精神便蕴含于德国制造的品牌实力和品牌影响中,质量上乘、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严谨细致、规范标准是广大消费者对德国制造品牌的主流印象,也是德国工匠精神的现实写照。德国制造和德国品牌的成功得益于企业和工人受到本国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浸润和影响,工匠精神的塑造和传承也推动着德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产品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的持续巩固和提升。

我国也有对工匠精神独到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大力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全面而深刻地概括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体现了中国特色,彰显了中华文化,表达了中国观点。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工匠精神名列其中。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举办的贺信中再次强调,“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为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才培养工作是高校的核心任务,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一不可。进入新时代,工匠精神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劳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内涵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息息相关,培育工匠精神有益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习阶段就受到工匠精神影响的学生,有利于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大价值。

一方面,从物质属性层面看,工匠精神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劳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不仅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形形色色的劳育活动以增强自身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在校学生的劳动意识,在掌握必要劳动技能基础上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精通劳动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品质,通过劳动追求和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这就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培育。

另一方面,从精神属性层面看,高校人才培养离不开工匠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内容,是一个联动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核心标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全面、综合、系统、集成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代表着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要求学生不仅仅掌握必备的技能、拥有必要的专业水准,更强调培育向上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念,具备这种精神属性是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工匠精神对高校工程实践教育的价值

追溯历史,工会组织来源于工人运动;立足当下,高校工会要推动工匠精神传承和工程实践育人。工程实践教育是高校,尤其是工科类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人才培养核心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理论水平、动手能力、系统思维、创新意识等形成全方位、全链条式锻炼和考验,是大科学时代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途径,是专业层面劳育教育的主体。通常情况下,高校工程实践教育一般通过金工实习等工程训练的方式开展,是高校工科教学规模最大、学生受众最多的实践课程之一,工科学生需要普遍参与其中。工程实践教育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教育要素于一体,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教育方式。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日益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和亟待突破的“卡脖子”难题,面对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高校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牵引,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一方面,工匠精神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自产生之日起,就蕴含了精通某项技能的基本含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工匠精神理所应当成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人才培养方式的必备选项以及个人成长的必备素质,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和核心目标相契合。

另一方面,工匠精神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庖丁解牛式的初级阶段,发展成为涵盖基本技能、职业修养、职业发展在内的复合式高级形态,契合当前高等教育所倡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也有助于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工程实践教育必须结合工匠精神开展。如何通过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等有效融入工匠精神,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程实践教育质量和工程实践育人效果,支撑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系统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和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从业者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3 高校工会参与工程实践育人的现状分析

高校工会作为教职工自愿加入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教职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高校事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工会“参与、维护、建设、教育”四项基本职能,体现着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于育人实践的要求。

3.1 高校工会参与工程实践育人工的优势

一是组织优势。高校工会是高校党委领导下,紧密联系广大教职工的职能部门,工会会员基本覆盖全体教职工,均需服从于工会管理。从组织架构看,高校工会一般为独立法人单位,服从高校党委领导和上级工会组织管理,内部又分为学校工会、二级单位工会和若干工会小组,组织管理架构健全且完备,对广大教职工具有十分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动员力。高校工会支持培育工匠精神,参与工程实践育人,能够系统发动和广泛动员全体会员参与,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尽最大可能协调学校内部有关职能部门、人才培养单位,以及外部社会力量,确保实现最佳育人效果。

二是资源优势。“高校工会拥有丰富的文化、宣传、教育阵地,这为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创意、喜闻乐见的教职工群众性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阵地保障。”工程实践育人是一项专业性强、系统性强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师生广泛密切联系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持续投入。工程实践育人的主体责任在教务、学工、人事及学院等人才培养强相关的单位,作为必要的补充和完善,高校工会在文化、宣传、教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需要基于此发挥好锦上添花的串联作用,确保职能履行、方式优化和效果实现。

三是人才优势。高校是各类人才的聚集地,开展工程实践育人,离不开人才支撑。各类人才作为高校工会会员,有责任有义务根据工会组织的安排开展工作。高校工会应充分梳理会员情况,按照行业领域专家、专业技术人才、行政管理人员等做好分类分工,充分激发各类人才通过工会组织参与工程实践育人的积极性,确保人尽其才。在人才资源的有力支撑下,高校工会参与的工程实践育人要实现参与面广、吸引力大、趣味性强的目标和效果,确保学生成为最大受益者。

3.2 高校工会参与工程实践育人工的客观问题

审视当下高校工会的职能履行和工程实践育人参与情况,主要存在角色定位不清晰、责任意识不强、方式传统单一等客观问题。

一是角色定位不清晰。传统观念上,人才培养相关工作主要由教师直接承担,学院及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完成,工会等群团组织不属于常规意义上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范畴。这就导致高校工会在工程实践育人中的认同感低、存在感低、参与率低,客观上自我疏离于人才培养核心工作,一方面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心态,另一方面有被认为“手伸太长”的心理顾虑,忽视了各个单位都要坚决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核心工作的角色定位。

二是主體责任意识不强。从实际应用价值层面看,参与工程实践育人既有利于提升和改进高校工会育人工作的参与模式,也有利于高校工会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育人效果。高校工会的基本职能互为依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合力推动工作向前发展。但部分职能的内涵被窄化,立足工匠精神培育和工程实践育人,需要高校工会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核心工作的主体责任意识,协助提升和改进高校工程实践育人效果。

三是育人方式传统单一。从实际情况看,高校工会将更多注意力放到工会会员,即广大教职工身上,对参与工匠精神培育和工程实践育人关注度不够、主动性不强,创造性和投入度不及工会主业,更多以完成规定动作为主,在方式上较为传统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3.3 高校工会参与工程实践育人的角色定位

高校工会应进一步明确基本职能履行的必然要求和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明确定位,充分调动广大会员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工匠精神培育和工程实践育人的谋划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4 高校工会参与工程实践育人工的路径

4.1 发挥组织优势,明确工作职责

参与工匠精神培育和工程实践育人是高校工会履行基本职能的要求所在,高校工会要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能定位,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三级管理架构完备的组织优势,确保充分调动各级工会组织和全体工会会员的积极性。一是要明确将参与工程实践育人写入各级工会组织职责,将工匠精神传承等有关工作提升到职责落实高度,形成广泛共识,调动有关工会会员的积极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呼吁重视工匠精神传承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当今世界,随着就业压力增大和行业快速发展,工程实践能力越来越值得关注,高校工会要借助教职工代表大会平台,呼吁学校有关单位做好统筹谋划和资源支撑,为工程实践育人工作奠定坚实的政策和物质保障。三是结合基本职能履行做好协同育人。要“与工会主业相结合,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与高校宣传、学工、团委等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工匠精神培育和工程实践育人。

4.2 推动资源共享,构建育人格局

一是要发挥工会社团作用,积极鼓励现有教职工社团转变思想、转变职能、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成立工程实践育人的新型教职工社团和学生社团,推动教学、科研等资源共享共用,通过头脑风暴、群策群力、集体备课等形式,为相关工作提供新思路和好方法。二是参考“职工小家”建设思路,协调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共同打造工程实践育人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工程训练中心在高校工程实践育人环节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理论课题研究、定期沟通对接、学生勤工助学等形式,从高校工会角度形成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质性支持。三是扩大对外合作,积极邀请社会认可度知名度高的“大国工匠”及工匠精神传承人到校作报告、做导师,借助企业和社会力量,为工程实践育人提供宣讲平台、实习机会、就业岗位等。

4.3 发挥人才优势,强化智力支撑

一是要充分发掘和聚集高校工会会员群体中,有利于工程实践育人工作开展的人才资源,建立专家库。从具体工作、政策建议、效果评价等多个维度为工程实践育人工作提供智力支撑,推动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的良性互动。二是要落实校园民主管理有关要求,在全体工会会员中选树“工匠精神”传承模范,激励表彰先进、营造争创氛围,为广大学生积极认真参加工程实践教育活动提供方向引领、做好榜样示范。

高校工会要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明确人才培养工作即是“校之大者”,要在履行自身基本职能过程中向核心工作靠拢,切实发挥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工匠精神培育和工程实践育人,为工会自身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唐鐄,盧衍江,刘华,等.世界各国工匠精神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工匠精神重塑的启示[J].山东工会论坛,2022,(6):3541.

[2]人民网.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943690.20201125.

[3]人民网.习近平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410420.20220427.

[4]刘远康,郑楠楠.高校工会参与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独特优势和实践路径[J].山东工会论坛,2022,(6):2634.

[5]欧阳曙.高校工会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及实践路径[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20,(6):3035.

猜你喜欢
高校工会工匠精神
高校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对策思考
强化高校工会“小金库”管理对策
浅谈如何创新高校工会工作
以信息传播技术促进工会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