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敏
【摘要】本文针对现行专本衔接课程评价存在的课时设置不合理、过程性考核要素颗粒度大、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问题,分析专本衔接评价体系的主要优势,认为在政策施行过程中应不断健全专本衔接评价体系,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以落实专本衔接政策。
【关键词】自学考试 职业教育 专本衔接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4-0012-04
专本衔接政策是通过自学考试制度实现职业教育、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沟通衔接的有益探索,具有经济性、灵活性和便捷性,能够快速吸引众多高职高专在校生参与,并逐渐被广大学生认可。广西自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本衔接政策以来,搭建起职业教育专科与本科之间的桥梁,为高职高专在校生继续深造开通了一条快车道。据调查,广西每年可培养2万多名专本衔接学生,有效实现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不同学历层次间的同步培养,为当地职业教育和自学考试发展打开了新局面。经过多年发展,广西已逐步构建出一套相对完整的自学考试专本衔接评价体系。本文将聚焦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意义,解析广西现有的专本衔接评价体系,发现不足之处,最终为构建科学完善的专本衔接评价体系提供较为清晰的方向和改进建议。
一、专本衔接评价体系概况
广西所开展的自学考试专本衔接,是指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根据自学考试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依据自学考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要求,相互配合与协作,在高职高专院校内对全日制高职高专在校生采取面授形式进行教学辅导的助学形式。专本衔接政策旨在贯通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升学通道,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层次,并协同推进自学考试持续健康发展。专本衔接是广西基于职业教育和自学考试的特点和本土发展需要拓展出来的教育模式。
根据《广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与高职高专教育衔接试点工作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广西对参加专本衔接的自考考生实行课程综合评价制度。课程设置紧扣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提升的需要,以广西自考专业计划为基础,分为沟通课程、衔接课程、实践与应用课程三个部分。
沟通课程一般是专业计划中的公共政治课和公共基础课,其成绩和学分通过学生在专科阶段学习与自考本科专业计划中名称相同或者相近的课程,并完成其所在高职高专院校组织的考试而获得。
衔接课程一般是自考本科专业计划中的专业课程,其成绩和学分由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考核成绩与国家统考成绩两部分按一定比例合成。首先,学生需要参加衔接课程的学习,完成学校组织的综合测评后获得过程性学习考核成绩。然后,学生需要根据学习进度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自学考试,获得相应课程的统考成绩。其中,过程性学习考核成绩在合成的最终成绩中所占比例最高不超过30%。
实践与应用课程一般是由主考本科院校根据培养目标,在自考本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为自学考试专本衔接学生增设的课程,一般设3—5门课,比如综合实践课、知识拓展课等。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由主考本科院校确定,并且主考本科院校负责监督考核。
二、专本衔接评价体系的主要优势
专本衔接评价体系构建起全日制专科和自学考试本科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的桥梁,具有以下优势。
(一)能够在培养专科技能人才的基础上同时进阶培养高技能人才
专本衔接模式畅通了职业教育专科和本科层次之间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通道。广西可立足于本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本科高校的学科优势,秉承专业技能与本科文凭双修的教育理念,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服务,让学生在学习专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修本科学业,使其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才智不断得到开发、综合素质和学历层次同步提升。而且,专本衔接可以利用自学考试开放灵活的特点,引导高职高专学生打破专业限制,跨专业、跨领域学习,加快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晋职的竞争力。
(二)能够有效促进自学考试制度由单一的终结性考试向综合评价转变
衔接课程以国家统一考试结果为基础,可以有效监控并激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标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推动学生埋头苦学,接受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教学训练。同时,专本衔接执行系统的课程综合评价制度注重对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性考核,可以持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诊断、反馈,学校通过长时段的观察、衡量,不断调整优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生活的管理。衔接课程综合评价以确立正确价值观为引领、培养职业素养为导向、提升专业技能为重心、夯实基础知识为抓手,采用日常检测学习内容的过程性考核与学完课程后的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开展多维、立体、综合评价,确保专本衔接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自学考试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推动自学考试制度由只注重考试结果向考试和学习过程并重的方向转变。
(三)能够有效推进高校师资培训工作,有助于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
在专本衔接评价体系下,广西各高校非常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间教师队伍的交流。参加试点的普通本科高校经常组织合作的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组织教育专家组、督导组对合作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环节进行监督、考评;高职高专院校则严格按照专本衔接工作要求,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衔接试点班级的教学任务。以专本衔接试点工作为平台,促进各高校师资的培训和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推广西高校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四)有利于激发高校的能动性
專本衔接评价体系在实践与应用课程的设置上充分放权于高校。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专本衔接学生比普通专科生有着更多自我价值实现需要、更好职业规划和更强进取心的特点,侧重参考本科院校相同专业的培养要求,量身定制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本衔接学生在高职高专阶段和本科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实践操作等方面能够衔接贯通。同时,基于专本衔接学生比普通全日制本科生相对较弱的学习自主性和相对较低的理论知识学习热情,学校可以主动构建专门的专本衔接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性质、课程标准、课程顺序、课程内容、学时分配、教材选用甚至任课教师的聘用上,学校都可以根据衔接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选择和调整。
三、专本衔接评价体系的不足
(一)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构成颗粒度较大
根据《实施细则》,过程性考核成绩由课程学习、学习表现和校考三部分构成,分别占比35%,15%和50%。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课程学习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情况、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职业技能的应用熟练度等;学习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自律性、学习习惯、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及参与活动积极性等多个方面,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需要考核的要素要点非常多。而现行的过程性考核构成相对粗糙,各高校容易产生理解偏差,从而导致考核标准与考核方法不统一,考试评价尺度参差不齐,出现教师随意评价打分的现象。
(二)课时设置要求一刀切
《实施细则》要求,各门课程要按照每学分12课时来组织教学,然而部分院校未能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做差异化、个性化设置。以部分自考本科专业为例,经济学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国家经济学等专业课程6门,设置学分33分;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学前游戏论、学前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9门,设置学分54分。在相同区间内,经济学专业需组织教学396课时,而学前教育专业则需组织教学648课时。高度一致的单课程课时设置要求或带来双重伤害。一方面,组织教学单位可能会因为课时量与教学成本正相关的关系而选择开设课时要求更少、成本支出更低的专业,而忽略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学生在其高职高专课业之外,不同自考专业间在相同学制和时间内的学习强度和课业压力差异极大,不利于学生更好地选择专业就学。
(三)沟通课程、实践与应用课程的考核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目前,广西自学考试专本衔接课程成绩由沟通课程、衔接课程和实践与应用课程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沟通课程、实践与应用课程的考核由各个高职高专院校或完全独立自主实施完成,或在主考本科院校参与下进行,其过程性考核成绩即作为最终核定成绩。即便是主考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参与,但在专本衔接体系下,对应的院校本为合作伙伴,互补共赢,对课程的考核没有起到有效监督作用。由于监管缺失,相关课程的考核随意性较大,难免出现部分院校为保证高合格率以吸引更多生源而放低考核标准和要求的现象。
四、专本衔接体系的完善建议
(一)细化过程性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合理的考核体系
过程性考核是基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察,任教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全方位考核学生专业素养和知识综合性应用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全面检验学生对知识点和问题的掌握情况。
在专本衔接工作中,学生的成绩由自考统考成绩和在校学习的过程性考核成绩按比例综合确定。为了避免过程性考核因过于粗糙的评分标准出现随意性,设置精细化、标准化的过程性考核指标就非常必要。秉着评价工作科学、严谨的态度,考核指标应尽量细化、量化。笔者在广西现行的《实施细则》基础上提出如下方案,详见图1、表1:
(二)改革专本衔接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教育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专本衔接政策的立足根本是自学考试,故其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可充分体现自学考试个性化、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将现行的学术型专业课程体系向以应用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转变。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确定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开设新专业,关停不合时宜或人才饱和的专业。立足广西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切合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科学预测人才需求方向,优化专本衔接的专业结构,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在课程设置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或者删除课程,调整学分比例权重,积极推进“技能+学历”双证教育,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在课时量设置上,通过重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僵化的课时设置定式。一是大力开发网络课程,开设虚拟在线班级,甚至可以尝试进行“一对一”的在线授课辅导,师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安排预约辅导时间及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可以打破空间限制,即时对学生进行课程辅导、在线答疑;班主任可以及时监督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实现师生之间无障碍的互动、交流。二是鼓励专本衔接合作院校创建培训基地,培育稳定的培训项目,同时深入挖掘校内外的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市场,拓展训练领域,大力发展岗位培训。学校把培训和实践内容计入课程学习学分,构建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平台,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发展。
(三)调整管理模式,完善监管制度
结合专本衔接政策兼容职业教育和自学考试的内在属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考试机构应更新管理理念,采用目标管理模式对参与衔接的主考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同时建立督导检查制度和学校退出机制,对违规办学、招生行为不规范、办学质量不合格的学校取消参与衔接办学的资格。
首先,以学习者为核心,量化学生管理体系。各个高职高专院校要设立专职的专本衔接管理部门,重视对专本衔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培训的管理工作。新生入学时,要上好学习方法指导课;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指导,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心态,关注学生到课、作业完成、知识和技能掌握等情况;学校要时刻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专本衔接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以教学者为支撑,建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专本衔接的授课教师不仅要能够根据职业技能标准教授专业内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而且要了解自学考试的考试政策、规律和相关要求;要熟悉学生的学习心理、习惯和需要,要掌握专本衔接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考核目标。他们只有在熟悉学生、明确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加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为推动专本衔接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应当对授课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并根据任职教师标准,从职业道德、授课方式、教学效果、知识专业度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淘汰专业技能欠缺、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实现优胜劣汰,进一步优化专本衔接工作的师资队伍。
最后,以管理者为后盾,实现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根据专本衔接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各个主考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要按职责分工、工作内容和内部监督的要求,设置完备的管理和服务机构,配备与事业规模相适应的专职管理和服务人员,并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规划指导、信息咨询服务、考务考籍管理、教材供应服务、招生注册程序、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科学设置规范化的管理办法和服务流程,对专本衔接工作进行科学、规范、严格的管理,为学习者、教学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考试机构要遵循“教考分离”的原则,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的工作规程,高标准、严要求地组织衔接课程的考核。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教学管理和考试组织上双管齐下,不断调整与完善专本衔接政策,履行监管的职责,防止学校盲目扩张专本衔接招生规模、后期投入又无法及时跟进、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缺位、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的现象发生。
专本衔接政策畅通了不同类型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转换通道,方便学习者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获得的学分以及其他学习成果得到认定、转换和积累,符合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我们还需继续深入研究、完善专本衔接政策,创新、完善制度,改革课程设置,完善考核评价,拓展服务职能,促进职业型、应用型、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忠英,王美愿.类型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专本衔接”的困境及其纾解[J].中国成人教育,2022(11).
[2]艾小倩,葛传楠,曹潇潇,等.过程性考核对专业课程考试重要性的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22(22).
[3]王玉帅,李见春,丁琪,等.基于过程性评价的《药事管理学》课程设计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6).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考试招生研究专项课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本衔接政策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以广西为例”(2016ZKS013)的研究成果。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