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宋代茶画中的香炉

2023-10-30 02:30钱佳斌杨科成郑婷婷朱琼琼陈思宇
福建茶叶 2023年10期
关键词:茶画香炉文人

钱佳斌,杨科成,郑婷婷,朱琼琼,陈思宇

(浙江农林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宋代重文抑武,大力扶持儒释道三教,儒释道三位一体成为当时华夏文化的主流。焚香、品茗、插花和挂画至宋朝被皇家列为“生活四艺”,是雅集文会中最为常见的娱乐性活动。茶画,顾名思义就是描绘茶、茶器或与茶相关人事活动的绘画,茶画是人们对茶文化的生动描述和写真。茶画中的茶器不单单指喝茶时所需要用到的器物,它贯穿于整个饮茶活动[1]。饮茶活动从最初的饮食活动,逐渐发展为具有精神价值的审美活动,流传至今,慢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这便是中国茶文化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

1 宋代茶画

茶画艺术兴起于唐代,鼎盛于宋代[2]。宋代经济发达、社会安定,陶瓷业得以快速发展。随着陶瓷业的发展,为茶文化的繁荣带来契机。宋代茶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宋代帝王的推崇,文人雅士投其所好,使社会上下都开始重视饮茶、斗茶和点茶。当饮茶之风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宋代的相关茶事活动和作品也日渐丰富。宋代兴起茶画,大致可将其分为两个主题,有反映市井百姓饮茶生活的,也有描绘文人集会饮茶活动的。在宋朝,文人集会是文人之间交流学习的一种常见形式,在集会上文人们显露文采、品茶论道、弹琴赋诗颇有雅致,其中茶事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因此在描绘宋代文人集会的绘画作品中常常会出现茶事[3]。文人集会茶画对于诗词和歌赋而言更加的直观和全面,既有文人的精神内涵也有茶事的特色,宋代茶画的流行也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茶经济的兴起,使文人集会拥有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扩展了文化的内涵和丰富了文化的范畴。茶画利用写实手法,成为宋代茶文化的视觉载体,除了记录茶器的使用外,也显示了宋代各式各样茶器背后的社会情况和人文审美使观者无限接近还原场景,品悟宋代文人集会中的茶事流程以及文化熏陶。

2 《文会图》中的香炉

宋代饮食业的发展催生了服务业的“初露头角”,譬如,宴饮设“四司六局”,宋代的官府贵户家中常设宴饮,其分工精细、职责明确,以保证宴席井然有序,既满足了吃喝玩乐的习俗,又能够避免许多麻烦。其中,六局之一就有香药局:“香药局,专掌药碟、香球、火箱、香饼、听候索唤、诸般奇香及醒酒汤药之类。”可见宋代时期的政府部门在宴饮中有用香的习惯。

在描绘宋代文人集会的茶画中,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会图》(图1)是典型的画院风,作者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全才——宋徽宗赵佶(1802-1135)以及宫廷画家共同创作的绢本设色画。赵佶一生爱茶,常在宫内设茶宴宴请群臣、文人等,有时兴致起还亲自烹茗、斗茶取乐。上行下效,使全宋人民盛行饮茶之风[4]。《文会图》将茶事的意趣展露无余,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录片。画中描绘了文人集聚在庭院中宴饮吃茶、饮酒作赋的盛大场景,宴饮环境讲究一个“雅”字,北宋造园造景之风盛行,园林数不胜数,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提到过一个场景:“园馆尤多……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由此推测《文会图》中所描绘的场景不一定是皇家园林,也有可能是徽宗举行的雅集宴会的记录[5]。位于画面中下方的主体人物画左右均衡,巨大的方桌上摆满了美食佳肴,在远处的石桌上依稀可见其上放有一把黑色的瑶琴,旁边的琴谱被翻开几页,琴囊已解,像是刚按弹过,桌上还放置一座鼎式炉,宋代鼎式香炉演变成圆底、蹄足、附耳等样式,舍弃了繁复的装饰,保留了宋代陶瓷的淡雅特征,此景致的摆设实在是妙不可言。香炉在宋代的形制仿古香炉、仿生香炉、长柄香炉、球形香炉、单足形香炉以及多足形香炉,图中的香炉形制是典型的仿古形,宋代仿古形香炉很流行,形制也比较丰富,鼎式炉的样式是由青铜器演变而来的,最早是由陶器以及原始青瓷制作而成,这种形制的青瓷香炉也经常出现在宋代生活中,例如在南宋哥窑的经典器中,这件米黄釉双耳鼎式三足炉(图2)就是典型的仿古代青铜器鼎式炉,表面釉呈米黄色,釉面开细碎片纹与釉质结合,南宋哥窑三足炉与茶画中香炉的器型大同小异,说明《文会图》中的这尊香炉为鼎式香炉。

图1 宋徽宗《文会图》

图2 南宋哥窑米黄釉双耳鼎式三足炉

3 《西园雅集图》中的香炉

宋代风行“文会”,是文人之间挥毫用墨吟诗赋词、抚琴焚香、品茗问禅以交流共勉的集会。一些仿古式小型香炉,其造型精巧,利于携带,为文人外出游历或文会时所常用。《西园雅集图》是宋代李公麟(1049-1106)创作的水墨纸本画,白描入画,整幅画面节奏感极强,在此之后大量名家皆进行摹写。其中,藏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马远《西园雅集图》并非是普通的临摹,而是加入个性,进行再创作,图中描绘了爱好文学的贵族王诜邀请当时的社会名流们来府邸相聚焚香品茗,并请善画的李公麟将场景描绘记录下来,画中就有一场景为文人聚首一团,观看画家李公麟作画,长桌远处一端放置了一鬲式炉,是南宋龙泉窑的代表器型之一[6]。南宋龙泉窑青瓷鬲炉的造型与茶画中香炉相似,平折沿,尖唇,束颈,弧腹,圜底,底部有三个柱状足,足外侧有竖向扉棱,釉色青绿,足尖无釉。鬲式炉的造型虽然仿古铜鬲,但自身特点也很明显,比如炉肩凸起的一圈棱线,与三足上的竖直棱线交汇,俗称“出筋”。三足部的内底分别有一个小漩涡,是烧造时的出气孔。图中的香炉为竖耳,宋代鬲式炉的双耳可有可无,例如浙江余杭石濑出土的兽面纹鬲式炉和菱纹铜鬲炉都有双耳,但样式不一,兽面纹鬲式炉的双耳由炉口发起,而菱纹鬲式炉由炉肩发起。另外,南宋时期所产的鬲式炉釉质细腻,釉色如玉,有“琢瓷坐鼎碧于水”的美誉。也正因其色泽雅致低调、造型古朴同士大夫文人所的追求的“隐逸”精神相呼应,才使其备受文人喜好。

4 《撵茶图》中的香炉

《撵茶图》是南宋宫廷画师刘松年的茶画作品中最代表性的一幅,记录的是宋代文人小型雅集,画面中描绘了宋代点茶茶艺的全过程,以及大部分点茶器具的图像展示。《撵茶图》为工笔白描手法,画面分为左右两部分,在画幅左侧有茶仆正在侍茶(一人磨茶,一人点茶),桌上放置的茶盏、茶筅、茶罗等,都与宋代的点茶手法密切相关。画幅右侧是一僧坐于几案前挥洒书写,两文人坐于一旁观赏。在享受茶宴的场景中也放置象征时代的文玩,如几案上的香炉等,此炉为方鼎式香炉,体现了文人的兴趣爱好与审美情操,香烟缭绕,使整个画面充满闲雅意趣[7]。用笔生动精细,充分再现了宋代文人雅集上品茗赏画闲情逸致的场景,借鉴经典“鼎”造型,将“鼎”从传统食器慢慢向礼器转变,再加上宗教神秘色彩的盛行,作为礼器的香炉也适以改变,既保留了传统器物造型的基本特征,又加入了宋代瓷器的细腻与淡雅。宋代香炉经历了一个由繁入简的过程,线条干练,纹饰简洁,与宋代文人生活相呼应,呈现一种优雅的造型和脱俗的风格,深受文人墨客的追捧,香炉的广泛普及体现了茶会、茶宴的风雅之情,也展示了宋代点茶技艺的蓬勃发展,在中国茶道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8]。在后世,也发现与此图中所绘香炉形似的青玉方鼎式炉,藏于故宫博物院,是清朝中期的清宫玉器,是仿古彝器的代表作,仿的是商代青铜方鼎的造型,两侧各修饰一朝天耳,炉身加以四面纹样的修饰,且器身凸起扉棱,兽形扁足也具有商晚期的青铜器足的特点,是一尊经典的仿古形香炉。

5 茶画中的香炉造型影响因素分析

香事,常与饮茶活动相伴,是宋人的生活常态,用于焚香的瓷质小炉,全国各窑口多有烧造。香炉器形品类繁多,且样式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炉具都以第一感觉命名。香炉造型主要受到宗教文化、政治经济、文人意趣、工艺技术的影响[9],分析如下。

5.1 宗教文化的时代背景

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在广泛传播和深入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过程中,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习俗逐渐融合,演变为中国民族的宗教。佛教在宋朝迎来新发展时期,佛教艺术摆脱以往的刻板,逐渐转化为温婉亲近的风格,这一时期的佛教具有学术化、仪式化、民间化的特点[10]。在江南地区,佛教气氛非常浓厚,对宋代人民的思想观念、文化素养以及物质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其中以两浙、福建最为明显。道教与佛教等相比,在起源上有它的特殊性:它不是由某个教主在短时间内创造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宋朝时期,崇道之风甚浓,道教以道为教化,宋代统治者借鉴吸收道教的清静无为以及主静思想,倡导儒雅、居敬、主静。这样的思想也与宋朝提倡雅致清秀、沉静内敛的审美观相契合。

5.2 政治经济的潜在影响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年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分为北宋和南宋,总称“两宋”。宋太祖赵匡胤在举国上下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可谓老生常谈,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一方面滋生了武将的消极情绪,使宋朝的军事开始逐步衰落,最后只能偏安一隅,以财赋来换取和平;另一个方面,恰恰是因为“重文轻武”的政策成就了文娱生活多彩的宋朝。例如宋朝创新完善科举制度,使科举制趋于成熟,让“贫门出贵子”变成现实。宋朝的经济繁荣众所周知,从城市的制度来看,比以前更加开放,实行坊市制和夜禁,城市格局的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商业开始规模化运行,对于宋代香炉而言,既有政治功用,又有文化承载。

5.3 雅俗共赏的文人意趣

宋代是瓷器的大发展时期,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使得宋代香炉造型与唐代相比显得更为雅俗清秀,这种造型受到理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适应社会各阶层的审美[11]。宋代文人士大夫自由追求精神生活是以社会地位的提升、俸禄的增加和开放的文化政策为支撑,拥有了客观条件,才能使文人的生活开始丰富多彩,他们喜好欣赏和研究古代器物,并结合当下时期的风尚对古器物进行创作和设计[12]。宋代文人的燕闲清赏已经超越了功利性和物质化的追求,形成了一种对器物内在的赏析标准,影响了宋代的审美观念,对香炉的设计也幻化出一种闲适的意境[13],例如南宋龙泉窑青瓷鬲炉作为典型的鬲式炉,呈现出的造型小巧精致,但尺寸比例拿捏得当,受得起端详把玩,没有方正规则的束缚,自由流畅的线条把香炉的整体形象塑造的非常自然,宋代香炉的造型频频被后世仿造借鉴,这说明宋代文人雅士的雅俗共赏直接影响着器物设计的风尚,也是香炉造型经久不衰的证明。

5.4 工艺技术的全面发展

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香炉在唐宋时期迎来了发展高潮,特别是经过两宋制瓷业的发展,制瓷技术提高,出现了许多塑形工艺,如刻花、划花、印花、釉上彩等技术,分工明确,促进了专业技术的提高。宋人采用较高风化程度的瓷石为制胎原料,制作成型的工具由木制改为石制,采用“火照”控制窑炉的温度,釉色有青瓷、白瓷、青白瓷、黑瓷等,各种釉色绚烂多彩,最具有代表性的釉色有龙泉窑的梅子青、景德镇窑的影青、汝窑的天青釉等,逐步掌握了釉料的完美比例配置。瓷器品类增多并大量出口国外,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造就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宋人的聪明才智造就了瓷器工艺技术的全面发展,将中国宋代的瓷器推向世界,成为代表中国的重要器物。

6 结语

宋朝是一个最接近于现代的朝代,也是佛道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宋代茶画的高产使文人精神影响了整个社会。在文人的大力推动下,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精神生活日渐丰富,品茗使最常见的日常活动,茶事活动常会伴随着香烟缭绕,香炉的造型逐渐从繁复转向素雅。现代的小资生活似乎就是宋朝人民生活最直观的写照。茶画中香炉的造型随着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人意趣、工艺技术的变化而演绎发展,逐渐走向世俗化,在香炉器材质的选择上更偏爱于陶瓷,外形美观、质朴大方,香炉的造型去除了多余的装饰,但完善了整体的形式美。宋人借物抒情,将香炉作为自己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乐趣与向往。茶画的兴起,既是经济繁荣的物质表现,也是文人雅士闲情逸致的格物情怀的体现。它将绘画与茶情茶意完美结合,再现了宋朝的茶饮习惯和必备物品。

猜你喜欢
茶画香炉文人
茶画艺术在美术鉴赏课的传承研究
程家玉
文人与酒
一个铜香炉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基于多媒体软件的数码茶画制作研究
茶画的绘画艺术风格研究
香炉的养鼻之道
文人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