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黎
(南平市农业农村局,福建 建阳 354200)
茶业是南平市的支柱产业,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燕子窠绿色生态茶园时指出:“武夷山这个地方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悠久,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又有科技支撑,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南平是“三茶”统筹理论的首次提出地和孕育地,指引南平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境内拥有武夷山“双世遗”和国家公园,平均气温17.5℃-19.5℃。大于10℃以上的积温达7175.3℃;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600mm-1900mm,是闽江之源,水域功能达标率为100%;森林覆盖率达78.89%,负氧离子最高时达13万个/cm3;地势起伏明显,海拔高度≧300m占土地面积的22.5%,丘陵盆地相连形成多种微域小气候,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多个小气候适宜多种茶树品种生长[1];土层深厚,土壤养分含量充分,以红壤为主,其中武夷山茶园大部分土壤为烂石和砾壤[3]。南平市的优势产区集中分布在武夷山脉上,大红袍发源于武夷山九龙窠,福建水仙发源于建阳市小湖镇、矮脚乌龙发源于建瓯市东峰镇[1]。迄今南平市拥有国家审定茶树品种7个,分别为政和大白、福建水仙、矮脚乌龙等;省级审定茶树品种3个,分别为肉桂、大红袍、九龙大白。武夷山更是被誉为茶树品种王国[1],罗胜财[2]曾收集并繁育了1178份名丛单丛无性后代群体种,并筛选了白鸡冠、铁罗汉、半天妖、北斗等70份重要茶种质。南平市有29个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圃(点),保护了南平市大部分珍贵的名丛单丛。
南平茶,萌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千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南平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历史相关的古书、诗词歌赋上的具有南平市茶的记载,陆羽《茶经》开篇便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宋代苏轼:“森然可爱不可慢,岩骨肉腻和且正”,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记:“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清乾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硬”。现武夷山保存有九龙窠“大红袍”,九龙窠摩崖石刻上的“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武夷茶发源地“茶洞”,元代武夷山御茶园和宋代遇林亭窑址等几十余处历史古迹;建瓯有北苑凤凰山、北苑御茶园和北苑御焙遗址,以及北宋北苑茶事凿石岩、北苑茶神庙和百年矮脚乌龙茶园;政和有古茶道、坑塘焙遗址及石刻等诸多遗址。目前武夷山城村汉城获得国家考古公园遗址,建瓯北苑御焙和建阳建窑2个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挖掘整理中,建瓯北苑御焙已向国家文物保护总局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从表1可看出,2018-2022年的南平市茶叶面积、产量及产值均呈逐年稳定上升态势,五年间茶叶总面积增长了16%,产量增加了19%,产值上涨了23%。其中,2022年的茶园面积45.6千hm2,毛茶产量9万t,毛茶产值为49亿元,面积占全省的19%、产量占全省17%,南平市已成了福建省茶叶主产区之一。全市乌龙茶4.61万t,红茶1.66万t,约占全省17%和27%,乌龙茶和红茶已成为南平市优势茶类。(重点县市见表2)。
表2 2022年南平市重点产茶县市的茶类结构
在茶类结构方面:重点产茶县市茶树品种分布较为合理(见表3),形成以武夷山、建瓯为主的乌龙茶产区,以武夷山、政和、光泽为主的红茶产区,以松溪、邵武为主的绿茶产区,以政和、建阳、松溪为主的白茶产区。在区域品牌影响力方面,武夷山以“武夷大红袍”“正山小种”享誉海内外,从武夷山马枕峰有性群体中筛选育成的肉桂所制成的乌龙茶产品受到了市场认可。建瓯北苑贡茶矮脚乌龙,建阳水仙、建阳小白茶,政和白茶、政和工夫红茶,松溪九龙大百茶、松溪绿茶和邵武碎铜茶,均是各县市主打并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品牌。
表3 南平市茶类分布及其主栽品种
南平市茶产业经多年的发展,各大茶类产销在南平市均有龙头企业代表,其中乌龙茶以国家级龙头茶企武夷星等为代表,红茶以国家级龙头茶企正山堂等为代表,白茶以政和隆合、云根等省级龙头茶企为代表。国家级2家、省级67家和市级龙头企业68家,呈阶梯式发展局面。现拥有武夷岩茶产业集群1个(2020年列入全国首批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数字农业(茶叶)创新应用基地1个(武夷山),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3个(光泽、政和、松溪),省级农业(茶叶)产业强镇1个(政和县铁山镇)。
南平市现有茶叶类商标约4.9万件,其中地理标志商标30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集体商标8件,驰名商标8件,地理标志驰名商标5件,“三品一标”认证茶产品142个。“武夷岩茶”、“政和白茶”和“武夷红茶”获得国家地理标识,“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等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夷山大红袍、武夷岩茶、正山小种、松溪绿茶、政和白茶、松溪红茶和北苑贡茶等7件地理标志产品被纳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协定》,并荣登2022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价值百强榜。全市共有943家茶企获批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武夷山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示范区建设项目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验收。南平市探索由政府构建、市场化运作的区域公用品牌“武夷山水”农产品区域品牌,该品牌由南平市国有控股集团运营,现有87家茶企,418款茶叶产品入选“武夷山水”品牌;为省运会提供“茶盏”组合伴手礼。在北京朝阳、上海宝山、江苏昆山、福州、泉州和南平10个县(市、区)等成功布点实体店20家;在微信商城、天猫旗舰店、抖音等电商平台搭建线上销售渠道,初步形成了“武夷山水”销售网络。
为不断挖掘、整理、弘扬茶文化,南平市做了大量的工作,截至2022年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武夷岩茶文化系统获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南平市各级的茶文化相关非遗项目有42个(表4),包括传统制茶技艺、相关习俗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器皿烧制技术,为茶文化的后期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来源。《印象大红袍》闻名海内外,建成了中国白茶博物馆,瑞泉文化研究博览园等一些列茶叶博物馆。
表4 南平市获得的茶文化有关非遗项目
南平市严禁违规开垦茶园,毁坏山地、林地、粮田种茶,大部分丘陵山地茶园山顶保留有树木、植被,山腰拥有完整生态圈,保障了茶园生物多样性。为促进全市茶园升级,根据福建省《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制定了《南平市绿色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导并示范推广茶园绿肥套种、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和茶园花化彩化。武夷山燕子窠茶园获得了全国最美茶园称号。2023年南平市全面开展绿色生态茶园第三方的现场复核认定及土壤抽样普查,对扦取的土壤样本进行基础肥力6项、PH值和重金属5项的全面检测。
茶科技能不断突破传统制作的技术瓶颈,为“三茶”统筹发展和茶科技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在茶叶加工机械方面,本地茶科技企业创制的智云动能“茶小智”智能茶机械控制器应用成效显著,做茶季节通过远程控制和自动化装备应用,每个加工环节可省用制茶工两名,降低制茶人工成本50%以上;通过控制器,实现设备精准控温控温定时,提高茶叶优质率;通过降低电压至12V,提高茶叶生产安全性;通过物联网将加工参数等相关数据进行记录跟踪,为后期的工艺提升提供数据支持,提升南平市茶叶生产的标准化和智能化。在科技人才建设方面,南平市现有茶学类本科院校——武夷学院一所,武夷山职业学院、武夷山旅游职业中专等大中专院校7所,结合科技特派建设国家及省级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4个;建有院士工作站1 个、南平市农科所成立了茶叶研究室。迄今共有18个人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誉称号,285人获评南平市文化遗产项目(茶叶类)代表性传承人,39人获得南平市特级制茶工艺师。“三茶”高素质农民培训近年来累计培养涉茶人才2千余人。
南平市茶企开始从单一茶叶营销向茶文旅结合的营销方式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武夷星茶企建立了种质资源圃及科技馆,将茶叶生产加工和茶种质资源科普相结合;福莲嘉叶茶企建立绿色生态茶庄园和吴觉农茶叶博物馆,将茶叶栽培,生产加工和茶文旅相结合,《福莲茶庄园:践行“三茶”统筹,非遗重归生活》项目获评为“2022中国旅游创业创新案例”;茶言精舍建立大红袍非遗技艺馆,将茶道茶艺等茶研习、茶旅相结合;政和县云根茶企将新康“红色+”和茶文旅相结合形成了“薪火相传,富美新康”的特色茶文旅项目。
三简茶界、武夷山抖音直播基地等电商企业不断壮大,培养了电商从业人员1000余人,尤其是三简茶界供应链落地建阳,建立2万m2的茶云仓,是目前福建省品类最全的茶仓储中心。在政和建立了中国白茶城交易市场,共有139家茶企入驻,白茶城集合检测认证、茶仓储、物流、信息发布等功能,建立稳定的白茶销售渠道,2021年交易额已突破3亿元。据商务部门统计,2022年南平市电商网络零售额达171.36亿元,其中茶叶网络零售额39.75亿元,占全市网络零售总额的23.2%,其中电商网络零售额超千万的茶企达18家,新增9家。
由于茶叶企业属于准入门槛较低的农产品企业,茶企业数量虽多,但总体处于规模小、竞争力低的状态。2022年南平市工商注册茶企达1054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3家,占比不及1.5%,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仅占1%。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难以凸显,加上小企业众多,给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
茶具的加工企业规模以上的共有10家,包含4家建盏和6家制茶竹器具企业。茶机器生产企业只有3家,分别在松溪、武夷山、顺昌,2022年茶机械企业产值仅有9个亿,规模小数量少。茶包装物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家,分别在政和和建阳,而包装需求量最大的武夷山却一家都没有,武夷星、瑞泉等茶企所用的茶叶包装袋和包装盒均产自福州、厦门等地;南平市没有加工茶点的规模以上企业,总体茶二产与茶产业化发展不匹配,茶二产的产值仅108亿,茶叶税收仅1.39亿(工信数据)。
南平市是丘陵山区地貌,大部分茶园依山而建,同时在建园初期未考虑机械化作业需求,加上茶园特异性和种植品种发芽期等差异性大,造成茶园难以实现全程机械化的集中连片化管理,导致人工成本不断增高,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采茶本地雇工费用平均涨幅达到50.8%。南平市大部分茶园的管理如施肥、清耕等主要靠各自的经验,茶园栽培管理不标准,导致南平市中低端茶叶竞争力不强。
南平市茶叶类标准编制已达230多项,其中获得福建省质量标准一等奖3枚,二等奖2枚。从茶叶栽培、加工到评审、冲泡等环节都有了标准,从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到省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都有,建立了较完善的标准体系。这些标准涵盖了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涉及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覆盖茶叶全产业链。但存在标准贯宣力度不到位,标准的成果未转化,市场部门、农业部门等加大标准的官宣力度,扩宽标准的贯宣途径,定期组织开展贯宣活动,并探索知识产权转让,加快成果转化。
从海关部门了解到,南平市茶叶出口额只占该市出口总额的2.3%,主要是松溪绿茶出口到香港、非洲、日本等地和建瓯矮脚乌龙出口日本,但出口的都是低端茶。近五年来南平市茶叶出口占比最高的也仅占5%,武夷红茶,包括正山小种,金骏眉等品牌,在海外的品牌优势和宣传效果还不明显。从走出国门到走向世界,还有一定的距离。相关部门应加大茶企出口政策支持,加大国际茶文化的宣传,同时探索建立国家跨界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南平市龙头企业在境外设立海外仓,鼓励优质茶企加强海外品牌的建设。
由于南平市生产茶类丰富,品种繁多,区域广阔,制作技艺复杂,导致南平市茶产品溯源、源产地保护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存在外地茶企生产假冒“武夷岩茶”“正山小种”标识产品现象频发,电商企业销售假冒“武夷岩茶”现象,瑞泉、岩霸、犇牛等企业被假冒现象时有发生。
2020年5月21日,由我国倡议并经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设立的首个“国际茶日”,在全球引发关注,掀起茶叶消费的热潮。茶在我国外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元首“茶叙”成为了大国外交的重要方式。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在《摆脱贫困》中共有8篇12处写到茶叶[4]。2020年中国和欧盟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我国有28个茶叶地标产品被纳入第一批互认互保范围,其中南平市占有8个,这为南平市茶品牌开拓欧洲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的茶园管理与加工制作趋势日趋明朗。2021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到:“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适合乌龙茶生产使用的自动控制的水筛摇青机、振动摇青机、智能化做青机等不断涌现;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茶叶色选拣梗机等设备也在不断改进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提出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开展系统收集保护,实现应保尽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加大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茶叶市场规模约为6630.65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11965.8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0.25%。其中,国内茶叶消费人群规模已达到5亿,王岳飞教授指出中国茶叶人年均消费量已达1.5公斤[5],新式茶饮、冷泡茶、混搭风味茶等多元化茶消费热潮也正快速兴起,特别是80、90后,他们对茶叶的认知不断提升,崇尚健康的社交方式。
借助省上平台资源,增强茶产业基础。借助省上平台力量,建设国家加工食品质量检验中心(福州)武夷山基地,实现对外茶叶检测运营;建立福建武夷国际茶叶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集产品展示、市场定价、质量检测、交易结算、茶文旅等为一体的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全国性综合茶叶市场,提升完善南平市茶叶的金融属性;借助故宫博物院团队邀,用武夷山茶叶总厂旧址打造并建立中国武夷茶博馆,在武夷山燕子窠打造“三茶”统筹展示馆,促进南平市历史、文化的茶旅融合。探索武夷山国家公园,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苑贡茶遗址公园进行茶文化体系构建。
一是突出茶庄园秀美。借鉴烟台葡萄旅游观光带、松阳大木山、龙岩永福樱花茶园等成规模的网红茶园模式,发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三世遗”的优势,结合“251”武夷山1号最美风景道,合理布局最美茶庄园。茶庄园不单指在茶园的民俗酒店,而是结合茶园的采摘,茶叶加工、品鉴、非遗研习及康养休闲等与茶相关的提现美好生活的状态。二是突出美丽画卷。以茶园为载体,在通过景观的改造和用黄化品种、紫化品种、白化品种进行花化彩化,花草套种的方式,打造燕子窠、洞天仙府漫道等一批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公园变茶馆等打卡胜地。尤其是打造燕子窠景区,邀请国内外专业团队专家,通过对燕子窠周边的两个老旧茶厂的改造,融合茶园美景、科普教育、茶文化体验、现代品饮等,提升“燕子窠”三茶统筹的引领示范作用。三是突出美妙体验。推出“住茶庄,享茶宴,游茶园,探茶乡,泡茶汤,赏茶剧,听茶歌,习非遗,学茶舞”等茶乡疗愈,沉浸式体验茶的美妙。四是突出美好故事。邀请中国民俗学会等民间习俗专家将茶的历史文化、非遗传统技艺和相关习俗及历史遗迹等进行生动串联,用历史、人物故事展示美好茶文化。如开展建瓯的北苑复兴计划,北苑茶文化在世界茶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以北苑御焙遗址的开发保护为契机,以建瓯裴桥村为中心,串联北苑凤凰山、北苑御茶园,北宋北苑茶事凿石岩、北苑茶神庙和百年矮脚乌龙茶园;组织专家学者对北苑贡茶历史进行挖掘,理清北苑贡茶与中华茶史,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台湾乌龙、万里茶道、建盏、武夷岩茶的关系,进一步佐证北苑贡茶历史;邀请研究团队和老茶人、茶师研究恢复北苑贡茶古法制作和传统点茶技艺;加快制定北苑贡茶蒸青研膏茶、散制乌龙茶及点茶技艺标准,构建北苑贡茶产业标准,形成差异化于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的乌龙茶又一发展体系。同时结合喊山、开畲等茶习俗,编剧“梦回北苑”主题文艺演出,将茶文化、茶历史、茶遗迹、茶技艺等串联,复兴北苑茶文化。
一要品种的创新与传承。对区域现有优良品种如肉桂进行提纯复壮,防治肉桂品种衰老,稳定产品提高品质;通过对武夷山麻栗自然保护、鬼洞、龟岩等基地的名丛单丛中选育新品种;采用航天育种或者自然杂交选育新品种等手段获得适制率广、优质率高的新品种,有序的进行新品种的推广,茶树品种新旧更替。二是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在种植环节,示范推广茶园土壤优化技术、绿色防控、绿肥套种等绿色化茶园管理技术,建立智慧茶山系统,科学分析检测茶园的水肥情况,探索茶园碳汇监测优化技术途径,同时根据茶园建设标准中存在的差异化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如特殊山场小茶园中,不过多干预茶园生态等。在加工环节,研发采摘机器人降低采摘成本,推广应用茶叶加工的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引进先进的机械弥补工艺短板。但由于品种、区域的差异性,在实施加工工艺的标准化、自动化时应鼓励差异化的存在,将非遗传统技艺不断延续。三是茶品的传承与创新。发挥南平市优异的种子资源优势,挖掘利用域内优异特色的种子资源,紫化种质如漳墩菜茶“紫芽”、黄化种质如“白鸡冠”的茶树资源培育新品种,增添新产品新口感,在保持原优势茶类产品的品质特征的同时,开发茶的保健养生功能,如对茶提取物尤其是具备养生功能的茶多酚、茶氨酸的研发应用,如高ECGC、高GCG、高花青素的功能性茶叶类产品。运用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研究编著《武夷岩茶品质化学与健康密码》成果,为南平市茶产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不断挖掘如宋式点茶技艺、茶百戏、斗茶、现代茶艺冲泡方式等,同时开发冷萃茶、冷泡茶、抹茶、茶咖等新茶饮方式。四是人才队伍的薪火相传。
一是科技强化基础支撑。加强绿色生态茶园的创建,“三品一标”产地认证、茶青检测、毛茶抽样检测,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提升、产地溯源系统建设、农资监管服务等保障南平市原产地茶叶的品质,全面保障产品品质,探索加入雨林联盟的可行途径。二是提升商标品牌价值,发挥地理优势。创建驰名商标,做好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提升地理标志(商标)的管理使用,推荐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两标合一”。三是政策增强竞争力,固本培新。一方面遴选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优质小微企业进行“小升规”,做到用差异化发展思路引领小微茶企走“极致单品”策略,尤其是在茶延伸产品开发企业进行实行“一企一策”个性化帮扶;另一方面支持已有龙头企业,从基地建设、标准生产、质量管理、品牌建设与保护等方面入手,不断做大做强。提高茶叶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大企业昌盛、小企业兴业的双赢局面。四要文化提升软实力。将传统技艺、传统节日、民俗礼仪、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风土人情融入茶产品中,从产品营销到茶文化、茶旅游综合营销改变。在内,发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优势,打造集茶园、茶厂、茶民宿为一体的法国葡萄酒庄园式的茶庄园,并打造庄园茶品牌。在外,利用南平生态产品和文化优势,以竹造景装饰空间,融合茶、建盏、建本、剪纸、版画,以融合发展的思路,构建空间经济。
综上,“三茶”统筹发展需要协助融合发展的理念,借助省、市、县各级力量,协调农业、科技、文旅、商务、工信、市场、发改等相关单位职责分工,集合政府、科研单位、企业、行业协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