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碳普惠制度的效益性和必要性分析

2023-10-30 05:38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18期
关键词:普惠制普惠绿色

钟 达

(江西思极智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江西 抚州 344000)

引言

众所周知,温室气体会影响到气候,产生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包括生活、生产两个方面,为了切实解决气候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各国政府聚焦碳排放量较大的企业、行业、领域制定政策,政策有着激励性、约束性,这些政策对强化碳锁定效应有益。现阶段,碳排放控制效果有待进一步优化,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急需探索出一条节能减排的低碳之路。

1 国内外碳普惠制现行政策分析

1.1 国内现行政策分析

为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中的战略目标,推动低碳经济的有效实施和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我国自2020年开始密集发布相关低碳政策;其中权威性、实践性以及指导性较强的政策性文件有:第一,工业和信息部于2020年9月召开工业节能工作研讨会,探讨了重点行业趋势和能效提升潜力,交流了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节能潜力;第二,国家在总结碳普惠制建设与实施经验的前提下,推行一系列适宜新时代环境保护、能源循环的政策,如《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进而指导社会各界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面落实碳达标和碳中和的各项工作,同时颁布2030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1.2 国外现行政策分析

在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后,将国外发达国家实时低碳生活和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总结如下:第一,在2003年英国政府针对“低碳经济”予以定义,把减少碳排放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并为之配套系统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能源政策、市场管理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的一系列措施。第二,2005年1月,欧盟国家组建多国间的贸易计划,将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30%作为碳排放标准。第三,北欧成员国自20世纪起就开始实施碳税模式,向煤炭、天然气、石油等温室气体较大的行业征收碳排放税。第四,在20世纪中后期新加坡推行环保法规,健全立法体系,这使得日常生活、工商活动等方面能有理有据。第六,在2006年加拿大颁布了一些利于环保的政策,如《空气清洁方案》等。依此不难看出,全球都认识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从气候问题着眼采取行动,通过颁布制度、健全法规、革新技术体现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危机的决心(1)。

2 碳普惠制介绍

2.1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抚州绿宝碳普惠平台面向全体社会公众,通过对用户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采集和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并以商业激励、政策激励、交易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正向引导全社会参与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目标,遵从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碳减排路径,配套以“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金融”为核心的碳普惠制,推动公众积极参与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通过碳普惠制,针对碳币概念予以明确,包括“绿币”与“蓝币”,将碳币视为低碳经济的媒介,为衡量经济效益提供条件,提高城市绿色经济和碳减排治理水平,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基本结构,见图1。

图1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具体方法有:第一,普及绿色生活、生产观念,使人们能掌握低碳知识,为了做到这一点可发挥融媒优势,借助新兴媒体提高主题宣传的有效性,扩大知识覆盖范围,减小低碳文化宣传教化成本,使民众能认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第二,推动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观念。将低碳行为量化核算为碳币,鼓励公众、企业自主参与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在碳币商城提供低碳节能产品,可用碳币购买或兑换节能产品,鼓励民众使用低碳节能产品,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2.2 碳普惠制度的建设方案

2.2.1 构建碳普惠制平台生态圈

碳普惠公共服务平台由三部分构成,即支付系统、碳普惠商城、低碳应用,该平台以碳币为支点运行,鼓励消费,构建多元消费情境,打造碳币生态系统,使碳币能在该平台高效流通,构建碳普惠生态化平台。第一,加强低碳供应,采集低碳行为数据,为核算碳币提供依据,低碳行为数据包括骑行里程、公交乘车里程、步数等,在此基础上自动计算碳币、碳排放量;第二,打造碳普惠商城,该商城流通碳币,可用碳币购买商品,还需多渠道兑换碳币,提高用户使用碳币、积累碳币的积极性与便捷性,进而促进生态农业、绿色金融、物流仓储、环境保护、生态康养等产业,同时立足各地区助力发展经济循环;第三,健全支付系统,丰富支付方式,使平台用户能便捷支付,在交易时利用支付广告宣传产品与服务,刺激潜在消费,提升盈利水平,加之多元商业活动支撑,使该平台能做强做大[2]。

2.2.2 构建碳普惠制平台的历程

2017年8月至今经历了碳普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了绿宝碳普惠的制度设计、基础平台搭建、组织建设、绿宝商城建设、支付平台建设、多种低碳行为应用,并在江西省和抚州市进行推广应用;下阶段将围绕“十四五”规划所提出的绿宝碳汇平台围绕公共机构节能需求建设,平台面向全省公共机构和公职人员,省直各单位和南昌市市直各单位作为首批试点应用机构。在个人方面,已完成步行、地铁出行、新能源汽车充电、智能垃圾回收等低碳应用场景建设;在公共机构方面,已经实现举办零碳会议、建设充电桩等低碳应用措施,目前正在推进省市两级碳普惠平台融合和全省实施推广。

扩大绿宝商城、绿宝支付平台应用,提高绿宝应用场景的多元性,相关场景触及扫码付费、扫码骑车、扫码乘车、垃圾分类、旧书回收等领域,除了应用场景多元以外,还要对各地区重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用报表予以说明,反馈碳普惠制平台建设现况,还可根据报表内容,找到进一步提升节能综合服务水平的办法。增强考核功能,还可建立健全自动核算系统。最后,从碳普惠制度平台高效普及的角度出发,在移动终端开发APP,提供移动服务,如兑换碳币、获取碳币等,还能记录用户低碳行为。

3 碳普惠制建设的效益性分析

3.1 推动“三有”目标的实现

碳普惠将互相促进、高效融合、商业激励、行政监管等方面融合在一起,以惠及经济、民生为主题,致力于达成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低碳生活三大目标。

从低碳生活角度来讲,要将低碳生活、消费、出行以及植树造林、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行为视为重点,并设定相应的碳币奖励标准,鼓励人们用低碳行为换取碳币并在绿宝商城购物,进而引导民众低碳生活。

从生态保护角度来讲,要立足各地区开发生态产品,在购买相关产品时给予优惠奖励,同时用政策、税收、补贴等举措支持企业生产更多生态产品,如绿色农产品、绿色节能建材等。

从绿色发展角度来讲,要制定利于经济稳健运行的管控体系,管控对象涉及垃圾分类、文旅产业、生态康养、绿色金融、新能源与生态农业等,以绿色发展机制为依托促进各地经济低碳、绿色、持续以及高质量的发展[3]。

3.2 提升资源利用率,减缓气候变暖

随着碳普惠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应用,在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取到一定的成效,为更加直观的反应碳普惠制度所产生的效益,文章以抚州市绿宝系统所统计的数据为参考,对其在社会、经济以及生态三个方面产生的效益进行详细的论述。

3.2.1 社会效益不断扩大

实现园区水、油、电及办公用品等数据接入与管理,梳理园区生产办公全领域节能减排场景,构建园区碳排放核算模型、碳减排积分核算模型,实现对园区能源结构所产生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进行有效地的跟踪和评估,深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引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让每一位员工切身参与到“双碳”建设中来。

3.2.2 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2020年,市碳普惠办公室联合碳普惠联盟商家抚州万达广场,分别于2020年6月20日举办了抚州绿宝碳普惠制推行三周年庆典活动;10月1日-10月8日,围绕碳币兑换主题,举办了一系列的惠民活动,还在电商购物节期间组织“闻香结桔缘·碳享新生活”活动,双“十二”及元旦期间举办“碳享新生活·感恩有你”碳币兑换系列活动。抚州万达广场228家90%以上商户整体加盟,5次“碳币兑换系列”活动共计参与兑换52 803人次,直接带动客流20万人次,拉动营业销售额约8 000万元,带动经济效益上百万元。第三,生态效益日益提高。平台38.4万会员中,40%的会员参与绿色出行,14%的会员参与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共累积了1 461万个碳币,累积减排二氧化碳5 947吨;低碳生活共累积629万个碳币,累积减排二氧化碳55吨。

按照减排量的核算标准,一棵梭梭树一年平均吸收18千克的二氧化碳,绿宝会员通过绿色出行与低碳生活减排的二氧化碳总量约为6 002吨,相当于种植了33.34万棵梭梭树。同时,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对空气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市中心城区PM2.5平均浓度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2%,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比例97%、同比上升7.6%。

4 结语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碳普惠制度能否得到全面的实施与推广,直接影响着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等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碳普惠制度的建立,鼓励市民通过践行低碳行为带动减排,通过宣传、引领、示范等方式助力民众强化低碳意识,参与低碳行动,热爱低碳生活,进而转变社会生活理念,使低碳文化能深入人心,用文化引领生活,提高大众低碳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立足全社会,严控碳排放总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打造全民参与、政府指导、企业协同的新格局,高效推行可提升区域范围内资源利用效率,采取减缓气候变暖速度的有效措施,这些举措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普惠制普惠绿色
绿色低碳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中国从普惠制“毕业”影响有多大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欧盟普惠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影响
黑龙江省提高对俄贸易普惠制证书利用率的建议
黑龙江省对俄普惠制证书利用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