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娜虹
体验式阅读是指将学生作为中心,以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为依据,利用情境创设、互动交流等方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理解,从而使学生在语言、情感、思想等多个方面受到熏陶,构建个性化阅读活动的教学方式。体验式阅读活动的合理开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体验式阅读活动的基本特点,并结合具体的阅读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逐步推动阅读教学的优化。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
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形成了一些有益的阅读教学经验,但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仍然面临着以下困境。
第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够合理。在长期以来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得一些理论知识,掌握一些阅读技巧,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比较片面的,忽视了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发展,很难真正体现出阅读活动的效能。
第二,学生的主体性存在一定的缺失。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情况下教师牢牢掌握教学的主动权,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讲解,尽管会设置一些阅读问题,但是并没有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导致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流于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深入参与阅读活动,难以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第三,阅读中缺少有效的对话过程。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程中普遍存在一种“静默式”的阅读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只需要跟随教师的讲解,适当地融入自己的思考,没有与其他人进行有效对话交流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路往往是比较狭窄的,很难产生新颖的阅读感受。
第四,缺少多样化的阅读体验渠道。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是最主要的活动,教师有时会融入一些相关的图文材料,尽管这样的阅读活动内容看似比较丰富,但是阅读方式是比较单一的,很难兼顾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而且容易使学生的阅读体验流于表面。
第五,阅读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理解教材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的基本任务,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有时过于关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忽视了课外阅读文本的拓展与延伸,容易使阅读活动产生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可行性
第一,体验式阅读与初中生的思维水平相符。从认知发展理论的内容来看,初中生普遍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快速发展,此时,如果教师仅利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很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持续锻炼。相反,体验式阅读则是一种与学生的思维水平极为相符的教学模式,所以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在语文课程中组织体验式阅读是可行的。
第二,体验式教学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体验式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教学内容的内涵,最终使学生实现“知、情、意、行”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并且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将体验式教学融入阅读活动中,可以将阅读内容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深入挖掘文本内容,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第三,体验式阅读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符。不难理解,在体验式阅读中,学生的体验是最核心的内容,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体验”,这反映了在现阶段的语文课程中十分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由此可见,体验式阅读是一种契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方法。
三、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調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理念指导阅读活动时,可以设计更新颖多样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氛围得到优化,从而使阅读过程更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尽管初中生的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语文阅读材料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对其中部分内容感到比较陌生,所以阅读活动有时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利用体验式阅读策略可以使阅读活动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
第三,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语文阅读材料具有鲜明的情感性特征,借助体验式阅读策略,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蕴含的情感要素进行深入挖掘,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优化学生的意志品质。
第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体验式阅读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策略,不仅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组织体验式阅读活动时,教师既要总结以往有益的教学经验,也要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调整与重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实施原则
第一,亲历性。体验式阅读首先需要强调“体验”,这里所指的“体验”主要包括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层面。为了真正突出学生的体验,教师必然要遵循亲历性原则,行为层面上使学生产生更丰富的感官体验,在情感层面上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思辨和探究。总之,只有在阅读中使学生亲历,才能真正深化学生的阅读感悟。
第二,个性化。顾名思义,个性化原则强调逐步构建个性化的阅读模式,教师要根据个性化原则的要求,在阅读活动中为学生创造相对自由的阅读空间,使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融入自身的阅读感悟,进而实现个性化发展。
第三,渐进性。之所以强调渐进性原则,是为了使阅读教学更契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学生认知水平以及阅读能力的发展普遍要经历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在体验式阅读中,教师要遵循渐进性原则,逐步提高阅读活动要求,避免急于求成。
第四,多元性。仅依靠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感到枯燥,所以在多元性原则的指导下,教师要设计更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其中,从而产生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五、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明确教学内容,设置阅读目标
无论在任何形式的阅读活动中,阅读目标的导向作用都会对最终的阅读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组织体验式阅读活动时,首要环节就是设置阅读目标,只有在目标的引领下,才能使阅读活动有序地进行,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教师结合文本内容从以下几个维度设置阅读目标。第一,知识目标:在阅读中学习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的特征。第二,方法目标:在朗读中感受文本的语言特点,并通过分析、思考、讨论等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探究。第三,情感目标:感受文中表现出来的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通过阅读目标的设置,使学生初步明确本文的阅读重点,从而为后续阅读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优化导入方式,引发阅读体验
导入环节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文章背景、作者信息等内容,很难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而在体验式阅读中,教师要利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文本导入,以引发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教学《黄河颂》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感受文中蕴含的强烈爱国情感以及民族精神,这不仅是一篇课文,也是音乐作品的歌词。因此,根据文本的特点,教师在导入环节利用音樂元素创设课堂情境,播放这首歌曲的原唱,与单一的文字内容相比,音乐的形式往往更具有感染力。教师借助音乐在课堂中创设独特的意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吸引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由此可见,在体验式阅读中,利用恰当的方式进行阅读导入是极为重要的。
(三)设计阅读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体验式阅读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只有使学生参与阅读探究的全过程,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独特的认知。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从而为阅读探究活动提供一定的线索。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深度得到拓展。
例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体验式阅读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结合文本内容设计了一些问题,如对于阿长,“我”为什么会又爱又恨?“我”对阿长产生过两种敬意,这两种敬意是否相同?为什么家人不给“我”买《山海经》?长妈妈买回《山海经》的时候,“我”的反应是怎样的?出现这种反应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我”会把这本书视为宝书?结合本文,你认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思考与探究,对文本内容产生了一些独特的认识,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且使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了比较准确的理解。
(四)组织诵读活动,巩固阅读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诵读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感知文本内容,从而消除与文本之间的隔阂,与作者展开精神交流,并最终获取知识、体会情感。由此可见,在体验式阅读中,诵读活动是进一步激发和巩固学生情感的有效渠道。因此,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训练,这不仅是体验式阅读的重要方法,也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体验式阅读中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精心选择适合诵读的文章。尽管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学生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但是并非每篇文章都适合诵读,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精心选择。第二,在指导诵读活动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调。由于文章题材以及写作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诵读活动的基调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情感更丰富,语言也更流畅。写人记事类的文章内容会更加张弛有度,文章语调也会更加亲切。思辨类的文章在诵读中往往要做到气势恢宏。说明文的语调则更加自然平实。第三,注意进行词句的点拨。在引导学生掌握整体基调的前提下,教师在诵读活动中还要对学生的诵读进行一些详细的指导,如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技巧,这样可以真正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感悟。总之,在体验式阅读中,指导学生诵读是极为重要的。
(五)活用信息技术,激发审美体验
核心素养是现阶段教学活动的重要话题,在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在语文课程中,阅读无疑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语文阅读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美,但蕴含的美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体验式阅读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文本内容,展现文中蕴含的美,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例如,《苏州园林》是一篇经典的说明文,作者利用富有条理性和准确性的语言对苏州园林进行了描写,但是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实地游览过苏州园林,对相关材料的了解也比较少,所以很难获得准确的审美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视频资料,这是一段与苏州园林有关的旅游视频,选择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景点,并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苏州园林的全貌。在视频的辅助下,学生阅读文本内容,比较直观地感受了苏州园林建筑的典雅美、布局结构的景色美以及作者融入文章中的情感美。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程中,体验式阅读是一种十分契合学生认知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特征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不断探索体验式阅读的组织方法,并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改进,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语文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