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秀华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学习能力等角度出发,深入研读和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与内容,并以此为指导,对当前存在的教育理念进行优化与更新、对现阶段应用的教学方式进行丰富与创新,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认知与掌握,增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变化与意义
(一)数学教学变化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的变化。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材中不仅增加了更加形象化的图片,而且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更紧密,使数学教学更加流畅;同时,新的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启发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第二,教学结构的变化。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学习感受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自主权,并以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核心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第三,教学目标的变化。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体验感,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品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多样化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落实和开展实践教学,并引导学生将实践教学和生活化元素相结合,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其次,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时更倾向于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同时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常常在课堂学习中被其他因素吸引,甚至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进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而新课改的落实能够有效改善这一被动的教学局面,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地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保持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与时效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其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创新意识不足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不足,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教学目标的优化进一步实现了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此,教师要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局限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意识,导致现代教育理念无法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影响了素质教育效果。比如,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融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因材施教、终身学习等理念落实不到位,分层教学、合作探究等现代教学方法缺乏有效应用,从而很难实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忽视学生的差异化
现阶段,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过程中存在着形式化的问题,并没有深层次解读新课程改革的内容,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全面理解,以至于在实际教学中仍然秉持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片面地认为考试成绩才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化特征。例如,部分教师在课上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灌输,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在没有进行调研的情况下,按照统一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导致成绩优异的学生觉得课上教学活动无聊,而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小学数学课堂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如果小学数学教师长期忽视学生的差异化,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会从整体上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三)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有限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要保障理论教学的有效开展,又要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活动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现阶段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并不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材内容的讲解以及习题的练习上,并且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与空间,使其在空闲阶段背诵数学知识点、练习数学题,不仅会降低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甚至出现数学思维僵化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三、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新课改背景下,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情境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融入情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地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减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抵触心理,為素质教育的开展与落实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教学“认识多边形”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转变原有利用板书和教材的方式,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并以此为基础创设一个趣味的教学情境:大家在PPT上看到的图形都是小明同学的玩具,现在小明同学需要将这些玩具放在不同的盒子里,但小明不知道该怎样放?大家能不能帮助小明将这些玩具进行归类呢?然后带领学生在情境中对不同的图形进行归类,并与学生共同分析所归类的图形的共同点。这种方式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二)引入递进性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还要以创设递进性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新课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小学生能够积极、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要从教材内容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够快速运用面积公式完成计算,教师可以创设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吗?现在我们一起计算一个底为2厘米,高为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次,学生利用面积公式推导出来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继续提出问题:“同学们,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相等的三角形组成,因此可以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除以2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对应的练习题,使学生进行验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学习动力得到有效调动,不再局限于被动的知识灌输模式,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小组合作探究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将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思维拓展,形成新的数学学习思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团队合作意识、自主探究意识、集体意识等都能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有效培养,同时能够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例如,在教学“图形与拼组”这一节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对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测量或折叠,并在组内分析其具有的特点以及测量结果。其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本组的发现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对每一组的总结进行概括: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四)注重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还需要在数学课堂中积极落实数学实践活动。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现实、多样以及有趣的,而探索性学习活动应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得到验证,又能够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锻炼知识应用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既要在课堂上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又要带领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中提升数学知识应用能力。首先,教师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记录超市中零食的价格,每位同学记录三种零食的价格;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将自己记录的零食价格写在黑板上,如奥利奥饼干6.5元、棒棒糖1.5元、纯牛奶5.5元、薯片10.55元等,然后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大家观察这些价格有什么特点呢?”有的学生说这些价格都有一个圆点,教师对这名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将学生记录的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联系,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小数点的意义与性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标。
(五)设计层次化的作业内容
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还包括设计层次化的课后作业。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查缺补漏,还能够使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与改进方向,同时,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从而为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供参考。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给予作业设计高度重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化特征,突出作业的层次性,使班级中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取得相应的进步。例如:在教学“圆”这一节内容时,为了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课后作业,教师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内容。
第一,基础题目:将圆的定理和公式书写两遍,并完成相应的填空题。
1.圆的中心点叫()。
2.通过()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作圆的直径。
3.在一个长8cm、宽6cm的长方形中剪一个圆,它的直径为()。
第二,动手类题目:请在图纸上画出一个半径为5cm的圆和直径为8cm的圆。
第三,拓展类题目:自行车在骑行中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修车师傅会将车轮上的车条长度進行调整,请问修车师傅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
通过设计层次化和递进性的作业,既能够达到“双减”的教学目标,减轻学生的课后压力,又能够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圆”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路径,小学数学教师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小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为导向,顺应现代教育发展潮流,从创设教学情境、引入递进性问题、落实小组合作探究、注重开展实践活动以及设计层次化作业内容等多个方面出发,积极落实新课改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为小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