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表现、危害、成因及对策
——基于双因素理论视角的分析

2023-10-30 17:25:53王志向王少鹏赵雅琪河南省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郑州45000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9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班级班主任

◎ 王志向 王少鹏 赵雅琪(河南省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郑州 450001)

职业倦怠通常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和耗竭的状态。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最早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主要是一种情绪耗竭的症状,最容易出现在助人行业。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拉奇等将职业倦怠进一步细分为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随着教育目标提升与课程改革推进,中小学教师逐渐成为职业倦怠高发的助人行业。而中小学班主任除了需要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承担教育引导、班级管理、活动组织、家校沟通等方面的主要职责,因此班主任比其他普通的科任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为了保障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部等国家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例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三条明确提出,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应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享有的待遇与权利;《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提出,绩效工资分配向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倾斜。上述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中小学班主任的权益,有助于消除中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但是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成因往往较为复杂,涉及工作外部与工作本身的诸多因素,消除职业倦怠较为困难。因此本研究从双因素理论的视角出发,在论述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的基础上,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方面对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双因素理论是管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又被称为“激励—保健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该理论将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分为两个维度: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其中,保健因素主要包括一些工作外部的因素,包括公司政策与管理、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薪酬、福利政策、工作保障等。如果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会引发员工的不满情绪。改善保健因素虽然能够消除损害员工良好工作态度的隐患,但并不能直接激励员工,只能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和现状。激励因素主要包括一些与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的意义与挑战、责任感、个人成长与发展等。激励因素往往与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关。当激励因素得到满足时,能够直接激发员工的满意感,使员工产生更积极的工作行为;当激励因素得不到满足时,也不会像保健因素一样直接引发员工的不满情绪。

二、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一)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表现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任务繁杂,工作压力巨大,有时会表现出一种源自心理疲乏的身心俱疲现象。这种职业倦怠现象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情绪衰竭。部分班主任不但焦虑如何按时完成各项任务,而且会抱怨工作的无穷无尽,身心被疲劳感和无助感“侵蚀”着,情绪逐渐变得低落消沉,烦恼易怒且难以控制,慢慢失去了往日工作的热情与活力。其二,去人性化,即人格解体。他们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主要表现为逃避与学生、同事的“有效且必要的”交往。一方面,他们想尽可能地减少与学生的接触,习惯性地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物体,对学生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习惯去否定、讽刺、挖苦、迁怒于学生,给学生群体或者学生个体贴上具有轻蔑色彩的“标签”,甚至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失去了往日的爱心与责任感。另一方面,他们不愿意与同事过多交往,与同事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疏远。其三,个人成就感降低。他们难以从日复一日的班级管理中看到学生的明显进步,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胜任感会逐渐降低。一方面,他们感觉自己所付出的精力和体力与教育产出不成正比,慢慢开始减少自己的感情投入,从以往的积极主动、乐于创新变成现在的简单应付、敷衍了事。另一方面,他们对自身的能力水平开始产生怀疑甚至否定,慢慢变得害怕上班,渴望下班,整天担心班级里可能会出现问题。

(二)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危害

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在对自身造成危害的同时,还会对学生、同事、学校甚至国家造成负面影响。其一,危害自身的身心健康,影响成长与专业发展。一方面,职业倦怠导致部分班主任产生头晕、耳鸣、失眠、焦躁不安等生理或心理症状。另一方面,他们会怀疑自身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不愿意在班级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上耗费过多的精力,最终导致工作绩效逐渐变差,阻碍自身成长与专业发展。其二,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部分班主任工作热情与耐心丧失,势必会影响其工作状态、工作绩效。例如,备课不到位导致班级学生成绩的下滑;班级管理不科学导致班级工作低效,导致班集体缺乏凝聚力;家校沟通不充分导致家校间无法形成良好合力。其三,破坏同事间的良好关系,影响学校教育质量。部分班主任对同事的刻意疏远影响同事间的工作氛围,不利于集体教研活动等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也会影响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给学校带来巨大的隐患。其四,影响国家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一旦较多的班主任出现职业倦怠,部分班主任会辞去班主任职位甚至脱离教师队伍,影响国家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国家教育事业甚至社会的长远发展。

三、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保健因素

当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时,中小学班主任会产生不满情绪,容易进一步滋生职业倦怠。其中,保健因素包括学校制度与管理、监管—技术性、人际关系、工作条件、薪酬、福利政策、工作保障等。其一,部分中小学规章制度与管理模式不够科学。主要体现为:规章制度较为简单死板,实施较为困难;教师的人事政策不够科学合理,农村中小学编外用人不规范现象较多;教育教学计划偏离学校原定目标,教育教学工作安排不够高效。其二,部分领导监管能力较差。主要体现为:处理班主任与同事或学生之间矛盾纠纷的能力较差,处理结果不够公平公正,例如在给不同教师批假时做不到“一视同仁”;不愿深入一线课堂听课、视察,无法在教学方面给予教师建设性意见,反而过度干预教师的教学计划及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既不懂得授予教师充分自由的教学权利,也不懂得授予班主任足够的班级管理权。其三,部分中小学人际关系氛围较差。部分班主任不擅长去“搞活”与领导的关系,也不擅长经营与其他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导致工作经常陷入困境。其四,部分中小学工作条件较差。例如,学校信息化硬软件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班主任难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处理繁琐的班级事务,逐渐滋生职业倦怠。其五,班主任津贴与工作量不匹配。除了担任某一科目的教学工作以外,班主任还需要处理繁杂的班级事务,班主任津贴却“少得可怜”,发放也不及时。当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时,普通科任教师认为“班主任多拿钱,就应该多做事”,造成班主任“孤立无援”的处境。其六,福利政策落实不到位。例如,部分中小学因故缩减教师的寒暑假,却并未对加班的教师发放应得的补助,损害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二)激励因素

当激励因素得不到满足时,难以调动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同样也会导致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滋生。其一,部分班主任成就感较低。由于班级生源质量较差,学生难以管理,或者自身管理经验与能力不足,他们难以从学生身上看到明显的进步,也看不到辛勤工作换来的其他成就,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感与幸福感。其二,他们不易得到领导的赞赏。班主任作为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容易受到学校领导的责罚,不易得到学校领导的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部分领导选择性忽视班主任基层管理工作的辛苦,甚至会因家校矛盾对班主任产生不信任。其三,班主任工作本身比较繁琐单调,不易体会到趣味性与创造性。其四,部分班主任在前期工作开展不顺利时,会逐渐失去自信心与责任感,甚至漠视自己在班级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其五,班主任的成长与发展空间较小。尽管《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提出,应有组织地开展班主任岗位培训,选拔学校管理干部也应优先考虑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优秀班主任,并将班主任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但部分中小学缺乏对班主任培训工作的应有重视,甚至在职称晋升时简单地“论资排辈”甚至优先选择“关系户”,阻碍了班主任的成长与专业发展。

四、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保健因素,缓解班主任职业倦怠

1.改善学校工作环境,营造和谐人际氛围

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工作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人际关系氛围等社会环境。良好的物质环境主要体现为:学校选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区域场地规划科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良好,教育教学工具一应俱全等。良好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良好的学校教育理念和文化氛围、健康的校园生活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存在包容型领导等。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联谊、节日团建等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教师间有机会成为知心朋友,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当班主任出现负面情绪时,可以选择向身边关系亲密的同事“大吐苦水”,避免负面情绪日积月累带来职业倦怠。

2.健全学校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管理模式

学校健全的规章制度与规范的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中小学可以邀请教育管理专家、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确保当前学校规章制度科学合理,明晰具体,可行性高。学校在执行时还应权衡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农村中小学也应根据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编外用人方案,保障编外班主任的合法权益。此外,中小学应考虑当前的管理模式是否科学高效,是否与当前学校的教育目标相符合,是否有利于教育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

3.保障班主任福利待遇,落实班主任权利

保障中小学班主任应享有的福利待遇,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其一,班主任津贴应尽量做到按时发放,足量发放,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均不得无故私自克扣。其二,班主任所享有的寒暑假等福利条件不得被学校无故削减,学校应对寒暑假加班的班主任及时发放“加班补助”。其三,有条件的中小学应建立学校餐厅,保障师生享有良好的就餐条件。

充分给予班主任应有的自主管理权,也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其一,学校领导不应过度干涉教师的教学计划及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应合理授予班主任自主管理权,合理授予教师自主教学权。其二,学校领导不得无故妨碍班主任日常工作,不得对各班主任区别对待,确保学校管理公平公正。其三,班主任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要求普通科任教师支持或协助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

(二)健全激励因素,缓解班主任职业倦怠

1.完善班主任工作评价,实施多元奖励政策

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中小学可以在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多元化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制定时应注重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相结合,既要注重个人工作实效,又要客观评价其付出程度。评价内容应包括日常考勤、班级纪律、班级卫生、班会等班级活动、家校工作等方面。评价主体可以包括班主任自身、班级学生、家长、学校同事、学校领导等。教师职称评定和学校职务晋升也应严格按照学校标准执行,杜绝简单的“论资排辈”或者“关系户优先”的不良现象,做到评比公开透明,营造公平和谐的竞争氛围。同等条件下,选拔学校管理干部应优先考虑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优秀班主任。

学校可以制定和实施多项奖励政策,例如对在家校共育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班主任进行嘉奖,对为学校或年级提出建设性意见或者创新性策略的班主任进行嘉奖。嘉奖方式可以包括校长当众口头表扬、诵读感谢信、颁发证书或者奖章及物质奖励等方式。

2.关注班主任心理健康,及时给予行动支持

其一,学校应关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定期收集教师的共性需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教师心理辅导室或教师情绪宣泄室,让班主任能够合理倾诉内心苦楚,宣泄内心不满。其二,学校领导应当给予班主任充分的信任,对工作有困难的班主任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其三,部分学校所招收的学生整体学业水平较差,难以管理,加上班级学生人数较多,班主任工作极其繁杂,部分年轻班主任前期工作开展不太顺利,成就感较弱,极易逐渐滋生职业倦怠,学校可以为这些班级增派副班主任进行协助,或者组织班主任之间进行“师徒结对”,由富有经验、表现优秀、年长但职业倦怠感较弱的班主任对年轻班主任进行实践指导。其四,学校领导应鼓励班主任积极参与学校决策,唤醒班主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健全班主任培训机制,搭建专业发展平台

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是“对抗”职业倦怠的重要利器,教师培训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班主任培训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订班主任培养培训规划,有组织地开展班主任岗位培训,提升班主任或者“准班主任”所需的胜任力。培训内容应包括“班主任如何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的专题讲座。除了参与培训或师徒结对等途径,学校还应为班主任搭建其他专业发展平台,例如开展班主任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给班主任提供交流探讨、共同进步的机会;为班主任设置专门的、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让其看到自身发展的路径,进而激发工作热情。此外,学校可以将班主任工作的优秀案例分享到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或者学校创办的“班主任校刊”上,既能体现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又能让班主任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班主任还可以将自己在班级育人或者课程育人方面的经验心得进行提炼总结,以教研论文的形式发表在教育类期刊上,在此过程中实现“以写促思”“以写促学”,并以自身教研水平的提升来“对抗”职业倦怠。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0
班级“四小怪”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 06:55:46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2
夸夸我的班主任
班主任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44
不称心的新班级
快乐语文(2016年7期)2016-11-07 09:43:56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