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丹萍(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初中部,杭州 311400)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Solut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起源于20世纪80 年代,是由Steve de Shazer 和其夫人Insoo Kim Berg 及他们的同事共同发展起来的。SFBT 将对过去的失误与问题的强调减至最低,重视当事人的优势与之前的成功经验,可谓“以胜任能力为基础的模式”。
SFBT 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的短期心理治疗技术,强调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求问题的原因,因为人会被过去影响,但不会被过去决定,一味地寻找原因有时会陷入无望的循环。其基本理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传统的心理咨询方法通常强调问题产生的原因,试图从问题的根源来解决,而SFBT 则关注尊重来访者自身的力量,协助来访者意识到自身才是解决问题的专家。
在实际咨询中,咨询师不教给来访者应该做什么,而是协助来访者探索自身的资源和力量,尊重其对问题的看法,并一起制定咨询目标。
SFBT 关注来访者自身的积极力量:强调来访者的成功经验,而不是失败经历;强调来访者的积极资源,而不是挖掘来访者的缺陷;强调来访者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局限性;强调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问题产生的原因。咨询师带领来访者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从来访者自身的资源挖掘问题解决之道。
SFBT 通过与来访者讨论理想的未来,增强来访者对自身现实的掌控感及对生活的信心,促使来访者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理想的未来是可以创造的。减少对问题产生原因的探究,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问题解决的构建上,从而SFBT 大大减少了咨询的时间。由此短程成为SFBT 的独特魅力。
SFBT 认为,来访者自身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找到自身的力量,例外和奇迹就是发现来访者力量的方法。SFBT 认为,人不可能总是处于问题情境中,总会有例外存在。例外指问题不发生,或者问题发生的次数少,或者问题严重程度低的情境。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找到问题情境的例外,由此来访者看到自身的力量和资源,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心,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奇迹指来访者想象未来问题不存在或者已经解决之后的情境。通过对奇迹情境的详细描述,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发现自身解决问题情境的资源,为解决问题带来希望。通过发现奇迹,来访者可以看到现实改变的可能性,看到希望。
SFBT 咨询师会鼓励来访者去做任何能带来改变和影响的事情,即使它所带来的影响与改变很细小。SFBT 的重点是做出小改变,而不是大动作。小改变可以增强来访者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动机,如果这个小改变是来访者曾经发生过的成功例外,那么来访者做出小改变的可能性更高,行动起来更容易。重视来访者的小改变,当看到来访者出现改变,即使只是微小的,咨询师都要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因为只要小改变持续发生,就会引发其他小改变的发生,最终带来重大的结构性的改变。从小改变到大改变的过程,可以使来访者一直保持信心,同时对来访者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破坏最小。
SFBT 认为,来访者是自己生命的专家。在来访者面对问题时,来访者其实已经具有解决问题的行为,只是来访者自身没有意识到。所以咨询师的任务是协助者和引导者,以不理解和好奇的态度倾听,引发来访者更多的讨论,引导来访者依靠自身的力量构建问题情境的解决方法。因此,咨询师与来访者是尊重与合作的关系。
简短的社交开场可以使来访者感到放松,同时咨询师也会对辅导的流程做简单的解释,以得到来访者的理解。在对问题描述时,咨询师会试图了解来访者对问题的理解、问题对来访者的影响,来访者是如何处理问题等,这些都是个人与问题之间的互动。同时咨询师还会了解目前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是来访者在意和困扰的。在来访者描述的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尽快找到来访者的正向之处,营造正向的辅导氛围。
学期初,我接待了一位入学适应不良的新生小A,采用SFBT 进行辅导。具体辅导过程如下。
小A:我现在感觉好难受,很想哭,在教室里完全待不下去。
心理教师:你可以具体说说吗?
小A :我是外地的,第一次住校,特别想爸妈,想回家,想念以前的朋友。
心理教师:第一次住校就能到这么远的地方来,你真是太勇敢了!你是怎么做到的?
小A:其实我也挣扎过、犹豫过,但是听说这边学习氛围好,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才来的。
心理教师:看来你还是热爱学习的同学呢!其实第一次住校,还是离家这么远的地方,想家是正常的。别说你了,本地的同学也有很多想家的。
小A:真的吗?我还以为就我这样呢!可是像我这样难受的应该只有我一个人吧?
心理教师:能具体描述一下吗?
小A:我难受的时候,会感觉呼吸压抑,喘不过气来,特别想哭。上课的时候我努力压制着,有时候实在压抑不住了,我就跑出去,所以我有时候大半节课都在医务室待着。大部分的课我都不在状态,完全听不进去。
心理教师:还有吗?
小A:我经常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来学校看我,但是妈妈也要上班,不可能一直接我电话。有时打不通妈妈电话,我就更难受了。而且妈妈最多一星期来学校一次,我要求她好久她才来。
心理教师:嗯,在难受的时候会感觉压抑,呼吸困难,想要哭泣,希望妈妈能够经常来看自己。
小A:是的,一天下来基本没有不难受的时候,我担心自己是不是患上抑郁症了。老师,我是不是抑郁症?
心理教师:第一次离家会难受,难受的时候会特别想哭,这是正常的表现。每个人难受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抑郁的表现,这是抑郁状态,很多人都会遇到的。
小A:那我就放心了,我怕自己得了抑郁症。
通过这段对话,来访者具体描述了自己遇到的问题:入学适应不良。来访者在描述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心理教师多次采用正常化技术。一般来说,来访者描述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许多人都可能碰到;来访者囿于自身问题而无法客观地看待,可能会将问题扩大化或者片面化。该案例中的来访者正是如此,由于情绪低落,他担心自己不正常,甚至怀疑自己是抑郁症。心理教师告诉来访者,想家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情况,由于现实原因出现情绪低落也是正常现象,从而缓解了来访者的焦虑情绪。并且,在正向开场中,心理教师抓住来访者第一次住校就在外地,对其进行赞赏鼓励,有助于营造轻松正向的辅导氛围。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来访者在难受的时候会寻找母亲的安慰和帮助,这是资源,可以成为后期辅导中的赋能因素。
SFBT 不是以心理教师认为来访者所需要改变的方向为目标,而是心理教师帮助来访者澄清,当问题情境解决时所希望的美好愿景是怎样的。具体探讨来访者希望发生的改变,可以引发来访者的内在行动力,并随之发展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心理教师引导来访者在多个目标中有所聚焦,构建具体可行的、个人能力范围之内的、当下即可实施的行动规划。
量化评估,即刻度化技术,能协助咨访双方对抽象概念进行更详细直观的描述。利用数值,来访者可以对自己的感受、难以描述的概念进行更为清晰具体地了解和体悟。心理教师通过对辅导目标、来访者当前所处阶段、可以进步的空间等进行刻度化询问,协助来访者理清自身思路,有利于辅导的推进。
典型的问句:(询问来访者当前的状态)在0~10 的量尺上,1 指最糟糕的情况,10 指最理想的状态,你现在在哪个位置上;(询问来访者的辅导目标)通过辅导,你希望自己达到几分。
具体辅导过程如下:
小A:我希望能够快点适应初中的生活,改变目前的状态。
心理教师:你说改变目前的状态,那么你想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呢?
小A:(沉默)具体我也说不好。
心理教师:假设初中生活适应得很糟糕是1分,适应得非常好是10 分,你觉得你现在是几分呢?
小A:2 分吧。
心理教师:那你觉得10 分的状态是怎样的?
小A: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心情很好,轻松自在,有很好的朋友,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心理教师:那你的目标是几分呢?
小A:能达到7 分就可以了。
心理教师:那7 分的状态又是什么样的呢?
小A:心情不像现在这么压抑,可以开心起来。可以偶尔想念爸爸妈妈,但是不一直沉浸其中,不能一想家就哭。可以交到几个知心朋友,学习上也能认真投入。
心理教师:真好!知道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的状态,你已经勇敢地朝目标迈出第一步了!
通过量化评估,来访者对当前的状态及目标状态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描述。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来访者清晰地看到自己当前的位置、目标的位置,以及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咨询师将改变的空间呈现在来访者眼前,给予来访者行动的信心和动力。量化评估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比如在下次来访时,可以使用简单的问句:“同样还是1~10 分,那么今天你是几分呢?”这样就可以快速了解来访者当下的状态,对上次的辅导及之后来访者的行动做出大致的评估。并且量化评估方便使用,当你在校园遇到来访者时都可以询问,来访者也乐意用这种方式与心理教师沟通,因为这是他人不知道的密码。就算与他人分享,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隐私。
量化评估并非设计评估某个标准规范,也不表示“异常”或“正常”状态,而是一种内在评估。每个来访者对2 分的感觉都不同,我们无法理解这一分值代表的真正意义,但是我们都知道2 分一定比1 分好,2 分一定没有3 分好。通过每次辅导中分值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来访者的改变。
SFBT 相信,没有一件事情都是负面的,凡问题皆有例外。任何小小的成功经验可能会与目标联结,成为解决问题的基石。例外的存在,可以使来访者看到问题解决的希望,从而有意识地运用例外,慢慢远离问题情境。当来访者发现自身的能量和资源时,会对改变的可能性提高信心,从而信任并支持自己在改变的道路上一直前进。
具体的辅导过程如下:
小A:我现在很少去食堂吃饭,害怕食堂里乱哄哄的声音。
心理教师:你刚才说很少去食堂,那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的呢?
小A:我实在不想吃家里带来的零食了,其实食堂的菜还是挺好吃的!
心理教师:看来虽然讨厌食堂的乱哄哄,但是饭菜还是给了你不错的体验!有没有哪次让你感觉去食堂舒服点呢?
小A:(沉默,思考)有。那次我的前桌没和她的朋友一起,于是叫我一起吃饭。我不好意思拒绝,就一起去了。那次排队和吃饭的时候,两个人一直在聊天,我也没注意周围吵不吵,感觉一下子吃饭时间就过去了。
心理教师:这真是很好的体验啊!通过这件事情,你感觉可以怎么做能够使自己自如地去食堂呢?
小A:或许我该主动地邀请同学跟我一起去。
心理教师尝试引导来访者思考,有没有哪次去食堂吃饭感觉还不错。来访者仔细思考之后,回想起来,有次与同伴一起去食堂,整个过程中注意力很集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忘却了周遭吵闹的环境。发现例外,有可能就打开了问题解决的大门。例外经验的探讨使来访者知道自己已经做了什么,如何多实践有效的方法使自己达成目标,或者至少不至于使情况变得更糟。
改变是客观存在的,而朝向目标的小改变的累积总会促成大改变。因此,在一开始如何让来访者意识到改变的发生在于采取朝向目标的行动,是很重要的。如果最初就将关注点放在遥远的最终的目标上,来访者会因缓慢的步调而产生无力感。其实,来访者无论多少总会有所改变,作为心理教师,就需要抓住点滴小事,并将之凸显出来,无限放大,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在进步,自己能进步。同时,可以用1~10 分的打分方式来评价“一小步”目标的完成情况,当目标完成后,可以进行下一个“一小步”计划。
具体的辅导过程如下:
心理教师:你说你目前的状态是2 分,那么3分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小A:至少能够按时吃饭吧。
心理教师:那我们能做什么使3 分达成呢?
小A:如果有人能陪我吃饭的话,我也就不会那么排斥去食堂了吧!
心理教师:看来,当前需要做的是找到能陪你吃饭的人。
小A:可是他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伙伴,我加入不进去,怎么办?
心理教师:你尝试过加入他们吗?
小A:没有。
心理教师:看来是你认为他们会拒绝,所以从未尝试过。
布置家庭作业:尝试主动找其他同学一起结伴去食堂。
第二次会谈辅导对话如下:
小A:我尝试加入同学一起去食堂,他们没有拒绝我。
心理教师:看来这次尝试给了你不错的体验,你是怎么做的?
小A:我找了班里两个特别开朗的女生,在饭点的时候问他们要不要一起去吃饭,他们同意了!
心理教师:看来主动加入并不会被拒绝啊!
小A:是的!
心理教师:后来呢?你又找他们吃饭了吗?
小A:是的,我主动找了他们两次,第三次的时候,他们一到饭点就来问我要不要去。
心理教师:看来,当我们跨出第一步的时候,改变就发生了。现在的你给自己打几分呢?
小A:我觉得至少有4 分。
心理教师:那真是很大的进步呢!
该案例中,来访者已经向着目标前进,并且进步明显。心理教师接下来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他找到继续维持这种稳步改善的方法,只要来访者有信心,觉得可以继续维持这些改变,那么咨访双方就可以讨论接下来改善的方法和步骤了。
第二次来访的时候,如果来访者反馈并没有什么改变,维持原状,心理教师不必为这样的回答感到沮丧,因为保持不变,情况没有变得更糟,本身就具有正面意义。来访者一定做了什么,才把情况控制下来,“维持现状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你是怎么做到的呢?”如果来访者反馈情况变得更差了,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心理教师需要详细询问情况,了解情况变得更差的原因。了解来访者在应对这些事件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是否采取了更积极的措施,心理教师需要从中挖掘来访者的改变并给予赞美。
聚焦来访者正向的、积极的方面,是SFBT 的基本态度。在辅导的一开始,心理教师尽快挖掘来访者的正向之处,以赞美、肯定、好奇的方式传达给来访者,可以营造正向运作的氛围。该案例中,心理教师以赞美、好奇询问、正常化技术等方法聚焦来访者的资源。在辅导进行过程中,咨访双方就可行目标的构建、例外经验的探索,心理教师对来访者的赞美、肯定等,都是在营造并保持正向化的会谈氛围。
SFBT 聚焦于问题情境的解决,而不在追究事情为什么会这样,让来访者充满希望地面对问题情境,“如果问题解决了,会是什么样子?”该案例中,心理教师引导来访者思考10 分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场景,自己期望达到的7 分又是什么样的场景,让来访者描述出“看得见”的未来。
在目标清晰的情况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达成目标的路径。SFBT 引导来访者重视例外,从过去的,即使是小小的成功经验中寻找目标资源。即使来访者完全没有成功经验,也可以询问来访者“为什么事情没有变得更糟糕,你做了哪些努力?”心理教师努力挖掘来访者的能量,促使来访者意识到自身并非一无是处,自身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该案例中,从仅有的食堂就餐体验相对良好的经历中,发现打开解决之道的钥匙,使来访者找到当下可执行的能引起改变的行动。
引导来访者明确目标和行动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能引起正向改变的行动。“行动一小步”,将行动聚焦在一个小点上,能增强来访者执行的动力。而小的改变往往容易发生,当来访者看到事情正在向目标前进时,即使只是小小的一步,也是极大的鼓舞。那么来访者会更愿意坚持这些能够引发正向改变的行动,并探索其他的与目标相关的行动。该案例中,当来访者主动邀请同学一起就餐并得到同意后,自身明显感觉到事情正在发生改变,并自觉地将行动坚持下去。很小的行动最终会爆发很大的力量,焦点解决能够在问题情境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地为来访者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