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舆论场域”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探析

2023-10-30 16:28:53葛飞飞
科学咨询 2023年17期
关键词:实体性客观性主观性

葛飞飞

(三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08)

自2016年“后真相(post-truth)”一词被《牛津词典》评为年度热词以来,“后真相”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后真相时代”。所谓“后真相”,是指人们对事情的认识总是立场、情感和利益先行,先于真相和真理,导致谎话、流言、绯闻等假借“真相的幌子”在公众舆论场中肆意泛滥。而后真相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对真实性的判断力日益狭窄和模糊”[1],失去了对真实性全面、整体、清晰的判断力,从而导致人们对“真实性”作出判断时更容易受内心信仰、主观立场、情感依靠等非客观性的、非理性的主观因素影响,立场冒充真相,情感假替真理,“真实性”从客观性被颠倒为主观性。

一、后真相的本质及其逻辑演变

要找出“后真相”现象背后的本质,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真相。真相作为纯粹的实体性,从本体论意义上讲,并不能直接为我们所把握,或者说真相并不是直接呈现的,我们的认识只能无限趋近于客观存在的真相。因为我们对外在的真实世界的感知通常是极为碎片化的,零散的、割裂的、碎片式的经验感性材料不足以反映客观事实的全部真相,感性认知相对理性认识难以摆脱“盲人摸象”的窠臼,所以我们需要利用理性加以处理,从而在认知中再现“真相”。而真相则永远独立于我们而孤独地存在,和我们之间保持着距离。这就是康德哲学所揭示的,我们总是在一定的关系中来理解我们与真相的关系,而不是真相本身。在我们看来,真相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真相的背后,主观性永远在场。

实际上,主观性与客观性作为价值中立的真实存在,肇始于西方文明的轴心时期。主观自由早在希腊文明中就已被意识到。在前苏格拉底哲学中,人们探讨得更多关注“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本体论关切是哲学讨论的主题。苏格拉底出于对人类及社会发展的关心,转向了对人的自我的探索。苏格拉底认为,事物的真理是唯一的,但人们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一的,从而为主观性介入实体打开了方便之门。苏格拉底据此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并倡导人的主观自由。但这与古希腊神话神学所宣扬的“这命运是宙斯安排的”伦理传统相冲突,最终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宗教、挑唆青年不敬神而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对人的主观自由的肯定,无疑是积极的。但人的主观自由一旦被唤醒,在个体主观自由的层面无限演绎,也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必然会对社会公共生活最高形式——国家的实体性带来威胁。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最先从主观自由中预见到了这种主观性的巨大威胁。为了维护国家的实体性本质,柏拉图“为谋对抗计”,写下了《理想国》,在用“理性神学”取代“神话神学”的同时,试图以“哲学王”压抑主观自由对国家的实体性本质的潜在威胁。在柏拉图看来,希腊民主制给了主观自由巨大的权力,而任凭这种主观自由的发展,则会导致灾难。

柏拉图试图将主观自由从国家实体性中驱逐出去,随着希腊民主制的衰落,专制统治在基督教的庇护下走上历史前台,主观自由开始以基督教化的形式存在着,“人的自由由于基督教的传播开始开花”[2]。最初人的自由受到上帝信仰的束缚,来自上帝的“自然法”,即信仰规定了人的自主性。随着基督信仰和理性的分离并存,社会就不再是由上帝规定的有机体,自然法观念转化为个人自然权利的正当性,继而成为现代社会核心价值:个人自由。现代价值系统的普世化,使得对上帝的信仰和认知理性从分离并存转化为互相排斥的“大分离”。一言以蔽之,主观自由从“自然法”的信仰中获得了合法权利,并与认知理性由分离并存扩张到日益紧张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甚至挤压认知理性的客观性,导致主观性无限扩张的同时,客观存在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体系中,全知全能的上帝充当着所有真理或真相的真实性的最后守夜人;现代性的启蒙祛魅宣告了“上帝死了”,上帝不再是真理或真相的最终保障,我们建立真相的保障,或者说真相的客观性转向依赖于理性逻辑推理和实验数据推理。然而,随着现代性不断渗透发展,客观性的两大支柱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理性逻辑推理只能保障逻辑演绎自身的自洽性,其借以衔接逻辑推理和真实世界的因果关系早被休谟的怀疑论无情地推上了审判台。也就是说,理性推理面对真实世界时,很难找到一个绝对的、被认为是真理的逻辑演绎推理的起点,这意味着通过演绎推理的途径获得真相似乎并不那么“理所当然”。另一方面,随着实验科学兴起的基于实验数据的推理方式同样受到质疑,特别是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现代科学的基石,客观实在论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客观存在的真实性正在虚拟世界和量子通信的冲击下变得风雨飘摇。而2016年,对于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黑天鹅事件,各大机构基于数据收集与分析的预测失败,导致人们对于作为客观性基础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这一推理方式本身产生怀疑。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数据分析和归纳来获取真相,数据的客观性不过是伪装成客观性的主观性,客观性的价值只剩下用来装饰掩藏不同立场观点的门面,而主观性在现代社会得以无限扩张,立场优先于真相取代了真相优先于立场的原则,真相的逻辑被颠倒为“后真相”。“后真相”中主观性的无限扩张,黑格尔称之为“坏的主观性”,“用以表示主观性通过‘坏的无限性’来拒斥实体性的内容,并以此来取代或冒充客观性”[3],其实质是“现代性发展在特定阶段——终结阶段上的产物,其本质方面应当被把握为‘坏的主观性’之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3]。

二、后真相“舆论场域”主要特征及影响

后真相的本质是主观性的无限扩张,主观自由因过度扩张走向了其对立面,沦为“坏的主观性”。而当今蓬勃发展、势不可挡的新媒体,则成为“坏的主观性”最好的媒介。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的主观自由在表达方式、渠道、主题及传播范围等方面都获得了空前的便利,人们根据自身立场、观点、情感有选择性地截取对自己有利的数据分析,并以所谓的“客观性”予以表达呈现,形成后真相“舆论场域”,展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公共舆论的诸多新特征,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

(一)后真相“舆论场域”加剧了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思潮和思想倾向”[4],其目的在于否定历史的价值,歪曲历史的真相,抹除民族的共同记忆,进而瓦解社会基于历史的价值共识。“后真相”的流行,使理性的客观性受到质疑,历史真相究竟如何退居幕后,变得不那么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自己所主观建构的历史真相。

近年来,影视剧中各类戏说历史,颠覆史书经典,调侃古人的现象,正是后真相在影视传媒领域的滥觞。后真相与历史虚无主义裹挟前进,使得历史虚无主义更加具有隐蔽性与欺骗性,并经由各类戏说历史影视剧渗透蔓延到社会大众情感价值观领域,更加具有破坏性。这一现象从青年大学生对戏说历史剧的热捧痴迷中可窥一二。青年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理性认知能力,“但是同时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不足,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在许多时候对于繁多复杂的历史现象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5],对“后真相”现象裹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难以辨别。一些大学生学习历史不是通过阅读经典,而是通过道听途说,“碎片化”地获取历史知识,因而无法理性、全面地理解历史,反而会迷失在后真相的“舆论场域”。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攻击下,他们的思想就会变得混乱,迷茫,偏离正途,“无视社会和国家的集体利益,把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把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人生目标”[5]。

(二)后真相“舆论场域”激化了网络民粹主义

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思潮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和发展,嬗变并衍生出的一种全新话语形式,“其实质是一种底层民众依附网络场域,挤占异质话语、抢占舆论空间,与主流话语竞相博弈的力量”[6]。它是一种反精英、反权威和非理性的社会思潮。

在后真相“舆论场域”中,人们往往是立场、情感先行,主观性被不断放大,客观理性反而慢慢消退。这就导致人们的各种“负面情绪”恶性膨胀,社会安全感日益缺乏,对政府公权逐渐丧失信任,对自己的未来则感到迷茫,甚至躺平。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效应进一步放大了“负面情绪”。以主观立场为出发点,而不是遵循事件真相客观性原则的各种“负面情绪”在网络中不断发酵集结,在情感同理心的共情助推下,演变为社会大众的一种“仇官、仇富、仇权”的共愤,助长了网络民粹主义,也“冲击着青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导致青年群体思想认知简单化、情感认同非理性、行为方式盲从化,影响了青年对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7]。

三、后真相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路径

把个人自主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价值,这是现代社会兴起的标志。在后真相时代,尽管主观自由在现代社会无限扩张,但不管是多少种主观意见的集合或平均数,都不能代表真理。在后真相“舆论场域”中,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更加容易陷入主观盲目,成为网络“乌合之众”。针对客观理性的隐退和主观性的无限扩张给青年大学生带来的价值混乱,最为根本的是要从源头上正本清源,高举真相的大旗,让真相的实体性穿过“后真相”的幕布重新站到台前,使科学与理性成为青年大学生学习知识、探索追求的价值原则。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自然科学素养的教育与提升。现代科学的兴起,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在21世纪的大发展,实质上并没有解构科学的客观性基础。近代物理学的历次理论突破,在当时的认知范畴内似乎意味着世界客观性的坍塌,但最后的结果无一不是证明了客观性的实存。这一过程显现的正是人类对世界的客观性认知的不断深入,虽然有时这一进程较为缓慢,但仍不可否认。所以,针对后真相时代“坏的主观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无限扩张,首要的是要提升大学生自然科学素养,使其能够完整、全面、辩证地看待客观性、实体性。支撑真相的科学理性基础不动摇,价值中立和事实原则才不会被虚无化。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教育与提升。后真相裹挟着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任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其本质,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是后真相现象背后真相的客观性受到质疑,客观性原则和理性原则不再成为我们接近真相的康庄大道,人们不再向外部寻找事件的客观性依据,而更倾向于转向内部寻求内心中自认为的“真相”。为此,针对后真相时代事实真相的“缺位”,我们更应加强大学生的历史人文教育,在教育体系中重建接近历史真相的主观价值框架体系,而不是任由历史真相在后真相“舆论场域”中被各种主观立场所肆意“篡改”。

最后,要创新改革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不可否认,在立场先于真相的所谓“后真相”时代,情感的共鸣更容易引发人们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情感先行成为价值引导的前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从既能激发情感共鸣又能从主观参与中遵循客观性和事实原则的角度出发,积极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情景化教学、沉浸式教学、现场教学、田野教学、互动教学等方式方法,在“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中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和正确引导,在“后真相”时代重构“真相”价值中立和事实原则的真理信仰。

猜你喜欢
实体性客观性主观性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8:08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从实体性存在到规范性存在
从实体性存在到规范性存在
客观性与解释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20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与实体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区域的“实体性”及其政策含义
理论探讨(2017年4期)2017-03-10 10:06:11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