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三中学,天津 300450)
“双减”政策的落地使得中学生在校时间延长,同时,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应全部归于学校管理。“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为父母的责任“双减”。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 年,要形成学校定位清晰、机制健全、环环相扣、科学高效的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并明确提出学校需就学生情况与家庭及时沟通、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积极主动协同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与家庭的共育实践面临着崭新的挑战,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亲师互动行为是形成有效教育合力方式之一,在中学生的成长中,教师、家长是重要他人,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以中学生为桥梁而存在的,因此在家长与教师之间发生的社会行为必然会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造成影响。
中学时期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指出,青少年期(12~18 岁)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而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在面对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时会感到烦恼和困惑,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青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社会集体中建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这一阶段的危机可能在于自我混沌不清。中学阶段是特殊而重要的时期,中学阶段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不成熟向心理成熟的过渡时期,也处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的准备期。
中学生缺乏对人生目标的规划、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对电子产品毫无节制的痴迷、情绪波动不定等问题让教师和家长觉得束手无策,而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简单粗暴的,可能无法达成较好的效果。
2022 年,笔者面向区域内初中学段300 名学生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围绕家庭关系对初中生情绪影响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当同学们情绪低落或压力较大时,更多喜欢和朋友聊天或尝试自我调节。数据显示,选择和朋友倾诉的学生比例为55.67%,选择自行调节不良情绪的学生比例为44.67%,选择与家长倾诉的学生仅占11.3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不愿意对家人说心里话,且大多数是因为“我的家长不理解我”“我的家长认为问题都是我自己导致的”等原因。笔者推测,这种对于家长的不信任、不依靠的感觉可能与家庭的不理解与不包容有关。此外,不少家庭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以及压力调节与管理的方法,超过一半的同学希望家长给予他们理解、包容和支持。同学们都非常希望家长给予自己关心,理解和包容。调查数据显示,许多同学需要来自朋友、同学的适度社交,其次则是需要来自父母的支持与帮助。心理渴望能够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但排序却列第二位,这可能与家长平时缺少有效的鼓励、不关心孩子成长有关。又如在2022 年年末,笔者在对初高中学段一千余名学生针对“我最想吐槽父母的一件事”开展访谈,发现学生对父母的吐槽事件多围绕“唯学习分数论”“别人家的孩子好”“父母经常争吵且产生‘踢猫效应’”“父母对孩子控制欲过强”“偏袒兄弟姐妹”,等等。在以上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沟通模式已经不能良好且有效地解决亲子之间的问题,青春期阶段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矛盾纷争会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在目前确实存在:(1)教育方式方法不到位,普遍存在“爸爸不在”现象。(2)农村留守儿童较多,隔代教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有一定负面影响。(3)部分孩子因为家长过分保护等因素,自身表现也存在偏差。此时,家庭教育就需要学校教师作为第三方群体有效介入,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成长需要来自学校,家庭角色在成长中的具有共通性。需要彼此持有共同的理念且朝着同一个方向有效作用。为此,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资源辅助。
亲师互动重在“互”“动”,是一种双向沟通而非单向简单汇报的行为,教师不是报告者,家长也不应袖手旁观。家长不能因觉得自己不懂教育,以此为理由,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自己充当“甩手掌柜”的角色,认为只要做好后勤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卫生等问题就可以了。在现实中,部分家长因抱有上述观念,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完全缺乏合作意识,很少主动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只是被动地等待老师的电话、短信或微信,导致在家校关系中,中学生家长身份缺位。身为家长应当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并努力实践。同时,为了形成最大化的教育合力,发挥家校共育的最大力量,学校也要坚定和家人共同育人的信念。
家校合作,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目前是单调的。家长会、家委会更多是学校、班级单项传递信息的平台,而非互动空间。亲师互动需要积极调动每一位学生家长,让每一位学生家长都能够参与孩子的成长,体会、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爱。
亲师互动的主体一方面是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因此提高互动能力,需要从双方角度切入。
第一,教师需要增强口语交际能力和重视言语艺术。在与家长的谈话中,班主任总能体现或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身为班主任,要尊重家长,善于倾听,避免因对家长单纯发泄情绪、责备家长而让家长产生反感,导致家长不配合教师工作。
第二,表达共情能力,这能缩短教师与家长距离。用恰当的语言和非言语动作表达出学校对家长付出的赞许,评价学生要客观、全面,让家长听后发自内心地认同,觉得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与家长的愿望是一致的,做到对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三,应培养洞察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信息,要如中医理论讲究一人一方,对症下药。其实对于学生的教育而言,同样需要一个家庭一种策略。班主任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一定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一目标,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时,结合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应包括:家长文化水平、职业状况、年龄、家教思路、家庭关系等。对待不同的父母,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位家长都感受到来自学校、教师对自己子女独特的关心与关爱。
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师互动活动。现在经常举办的学校开放日活动更多的是把学校作为整体,单向地把教学成果汇报给家长,把学校活动展示出来,增进家长对学生和学校的了解,这类活动展示缺乏整体性、连贯性,能够深入参与其中的学生群体只是极少数,家长在家校合作共育中应有的主场地位和功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校应当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学校和班级的重大事务决策,邀请家长走进常规课堂、看配餐、参与学校活动,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运行。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建设和活动之中,感受到学校在用心管理、看到孩子在健康成长,并由此发现孩子更多的闪光点。让家长改变单纯唯分数论的思维定势,让双减政策落到实处,体现国家政策的制定根本。同时,这些亲师互动还能给家长带来积极的合作体验,比如被尊重感、认同感、自豪感等,在此影响下,家长会督促学生将学校的各项要求认真落实到位,同时也会将学校的优势在社会上进行宣传。
第五,学校创设家庭教育合作课程,聘请专业家庭教育讲师为家长举办实践大讲堂讲座。课程专注于让家长学习、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方法,以此来提高亲子沟通的技巧,只有父母听见了孩子叛逆背后的呼唤,才会知道用何种姿态与他们相处。提高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明确家长的角色和作用,强化参与合作的意识,激发参与合作的动力,从而解决为什么要深度参与合作的问题,树立家校合作的愿景,建立家校合作的理念,提高家长对家校合作的理解。马忠虎教授在《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指出,“家校合作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两个社会机构,让学校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从家庭教育得到更多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多地可以从学校方面得到指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终归是一致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以更好地成长。
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其思想观念会影响其三观的形成,而家庭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父母的言谈举止或者在家庭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由于不同家庭在经济、物质、文化、教育手段等方面的差异。孩子在思想品德、品质、性格、情感等方面的表现也有显著差异。另外,家庭教育对整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家庭教育是自然人进入社会、实现社会化的基础,因此,强化父母的主体责任、注重家风传承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好引路人,家长应当好榜样,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不再局限于只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考虑提供引导,以各种资源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不是只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考虑如果没有这种连贯性,那么这个学校的教书育人的过程,就会像一座纸糊的房屋轰然倒塌。”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耐心、细心和智慧。父母需要懂得和教师并肩作战,共同为孩子保驾护航,孩子才会走上人生的光明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