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唐诗》中的注音解释唐诗中几个字词的字义词义(下)

2023-10-29 11:47孙玉文
文史知识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全唐诗注音元稹

孙玉文

五 “乐”注“音洛”

卷四一九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全唐诗》“乐”下原注:“音洛。”宋蜀刻本《新刊元微之文集》卷六,“乐”下注“音洛”,《元氏长庆集》卷二四注同。

“女为胡妇学胡妆”意思不是指“女子是胡婦”,而是汉族女子嫁给胡人为妇,于是模仿起胡地女子的装束。诗中“胡音”指胡乐。有很多人将“伎进胡音务胡乐”理解为歌伎引进胡音而致力于胡乐。有的辞书在“胡乐”条下释义为:“古代称西北方及北方民族和西域各地的音乐”,这个“乐”读yuè,这都没有问题。但是将元稹《法曲》的“伎进胡音务胡乐”作为该义的例证,则是不确的。这种理解有三个问题:一是跟原注“音洛”对不上榫,既“音洛”,则不能理解为音乐;二是“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是对偶,“为胡妇”和“学胡妆”是两件事,那么“进胡音”和“务胡乐”也应该是两件事,而不是同一件事进一层的表达。如果将“胡乐”理解为“胡音”,则所指是同一件事,不合上下文对偶的通则;三是此诗“鹤(铎)、阁(铎)、薄(铎)、作(铎)、粕(铎)、着(药)、落(铎)、错(铎)、洛(铎)、乐(铎)、索(铎)、泊(铎)”押韵,全是药铎韵的字。尽管元稹诗中有个别药铎觉相押的例子,但药铎在一起押更常见(参鲍明炜《白居易元稹诗的韵系》,《鲍明炜语言学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9—111页)。此诗第一句“角”是觉韵字,不能看作押韵,不仅是因为它不合唐诗押韵的通例,而且有《全唐诗》的原注“乐音洛”可证。有了“乐音洛”,那么正好偶数句押韵都是药铎韵的字。

“乐”是个多音多义字。在《广韵》中,它作“音乐”讲读五角切,也是觉韵字;作“喜乐,快乐”讲读卢各切,是铎韵字(参拙作《“乐”变调构词的一则考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伎进胡音务胡乐”的“乐”既然是“音洛”,那么它只能作“喜乐,快乐”讲,不能作“音乐”讲。“伎进胡音务胡乐”意思是,汉族歌伎引进了胡乐,于是她们致力于模仿胡人表现喜乐之情的那种样子。“务胡乐”是元稹讽刺汉族女子一颦一笑以模仿胡人为时髦的风气。这样,“乐”不但跟整个韵段押韵协调,而且“进胡音”和“务胡乐”是两件事。由此可见,元稹在此诗中为胡人文化侵蚀中原文化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尽管“胡乐”在上下文中解作“胡人的音乐”跟“女为胡妇学胡妆”不太协调,也不合原注音,但似乎也讲得通。我们说,讲得通和讲得对是有区别的。讲得通不一定讲得对,讲得对一定能将字义、词义以及它所联系的上下文讲通,所以我们的训诂工作既要讲求讲得通,还要讲求讲得对。

六 “泥”注去声

卷四三五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谪仙初堕愁在世,姹女新嫁娇泥春。”《全唐诗》“泥”下原注:“去声。”宋刻本《白氏文集》卷一二此诗“泥”下也注“去声”。

“姹女”指少女、美女。白居易《烧药不成命酒独醉》:“不能留姹女,争免作衰翁。”很多人只是大而化之地解释“姹女新嫁娇泥春”,但是对其中“泥”该怎么讲,缺乏细致的分析。“谪仙初堕愁在世,姹女新嫁娇泥春”是对偶。“泥”跟“在”相对,是动词。据原注,这个“泥”读去声。这就提供了索解“泥”字的信息。

“泥”平去二读词义不同:读平声时,作“泥土”讲;读去声时,作“软缠,一再以柔言相求,央求”讲(参拙著《汉语变调构词考辨(下册)》,商务印书馆,2015,948页)。因此,“娇泥春”是描摹初婚女子娇滴滴地求欢的媚态。

七 “夭”注“伊耶反”

《全唐诗》卷四四九《和春深》二十首之二十:“杭州苏小小,人道最夭斜。”原注“夭”:“伊耶反。”此注音亦见于《白居易集》卷二六,注音相同。可见“夭斜”本是叠韵联绵词。“夭”的“伊耶反”,这在《切韵》音系中没有同音字,反映了唐朝的口语。由原注可知,“夭斜”的“夭”今天应该读作yē,不能读作yāo。《康熙字典·大部》“夭”下注:“又苦緺切,音歪。白乐天诗:‘钱塘苏小小,人道最夭斜。自注:‘夭音歪。收入九佳。”很显然,《康熙字典》说白居易自注“音歪”,不合原注。白居易用“夭”字来记录“夭斜”的第一个音,可能是因为“夭”跟读“伊耶反”的声母相同,而且跟“夭斜”的词义有点关系,“夭”有“弯曲”的字义。

既然“夭斜”是叠韵联绵词,那么《汉语大词典》将其作为一个词,释义为“袅娜多姿貌”,是正确的,宋张先《梦仙乡(双调)》:“江东苏小,夭斜窈窕。都不胜,彩鸾娇妙。春艳上新妆,肌肉过人香。”这显然是化用白居易诗而来,“夭斜”和“窈窕”并列,二词当同义。这个“夭斜”也写作“夭邪”,宋陈与义《清明》:“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夭邪。”这个“夭斜”不仅用来形容人,也用来形容物,元张翥《踏莎行·芳草平沙》:“薄劣东风,夭斜落絮,明朝重觅吹笙路。”这是形容落絮飘荡时样态的妖娆。

有一个并列复合词“歪斜”,指不正、不直。元杨暹《刘行首》第三折:“则见他玉佩狼籍,翠钿零落,云髻歪斜。”可能是白居易这首诗比较有名,于是后来有人用来记录联绵词“夭斜”的字原封不动地来记录这个“歪斜”,“夭”在“歪斜”的用法上读作wāi。清王士禛《浣溪沙》词之一:“残梦未遥犹眷恋,篆烟初袅半夭邪。”严格地说,这两个意义的“夭斜”是两个不同的词,它们是同形词。由于作“袅娜多姿貌”讲的“夭斜”后代不常见,而“歪斜”一词常见,于是作“袅娜多姿貌”讲的“夭斜”,《康熙字典》将其中的“夭”也读作了“歪”。

八 “王”注去声

卷四五六白居易《烧药不成命酒独醉》:“白发逢秋王,丹砂见火空。”《全唐诗》“王”原注:“去声。”《白居易集》卷三三“王”注音同。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如同诗题所言,它是写白居易晚年乞求返老还童而烧制丹药,丹药没有烧成,因而饮酒至醉的心境的。“白发逢秋王”的“王”处在仄声字的位置上,不能读成平声。据此可知,“秋王”的“王”是去声,这就要按照去声的字义来理解“王”。

“白发逢秋王,丹砂见火空”是此诗首联,两句对偶。这两句是写白居易进入衰老的客观实际跟自己追求长生不老的主观愿望相违背,尽管碰上了好的運势,但对于步入暮年的白居易来说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白发”是步入老年之态,“丹砂”是步入老年之所为,总之,都是步入老年的表现。“秋王”即“秋旺”,“王”后起字即“旺”。古人将四季跟五行相配,春配木,夏配火,秋配金,冬配水。每个季节都有孟、仲、季三个月,孟月是这一季节之始,到仲月时这一季节的节气最旺,季月则是这一季节节气之末。古人又将十二地支配十二月,寅配正月,卯配二月,辰配三月,这三个月是春季;巳配四月,午配五月,未配六月,这三个月是夏季;申配七月,酉配八月,戌配九月,这三个月是秋季;亥配十月,子配十一月,丑配十二月,这三个月是冬季。节气最旺的这四个仲月,卯月中旬的卯日叫“春王”,午月中旬的午日叫“夏王”,酉月中旬的酉日叫“秋王”,子月中旬的子日叫“冬王”。长夏季节属土,也就是未月,未月中旬的未日叫“年王”。秋季的三个月,申月自立秋始,金气增强;到酉月,金气极盛,酉月之中为秋分,是秋季的分界。过了秋分,金气下降;到戌月,金气入土,戌月属土。“白发逢秋王”是说自己写这首诗的日子是这一年农历八月中旬的酉日,这一天是秋气最盛的一天,但不是他年轻力壮时,他已进入老年了。

“秋王”是个历法术语,正好可以跟“火空”的占卜术语形成对偶,它们都是主谓结构。“丹砂见火空”是说,在炼丹时碰到了“火空”之时,“火空”是一个占卜术语。古人有“空亡”的说法,以十天干顺次配十二地支,地支多馀二支,叫“空亡”。例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相配有十个,这十个为一旬,即“甲子旬”,于是地支的“戌亥”为这一旬的“空亡”,在下一旬中跟天干继续顺次相配。古人又将“空亡”跟“五行”结合起来,就有“金空、木空、水空、火空、土空”之说,以推测人的运势。“火空”对年轻力壮时的人来说是个吉利的日子,所谓“火空则发”,能让“少年”富贵腾达。可是白居易已入暮年,到了需要炼丹砂以求长生不老、返老还童的年纪。从这个意义上说,“丹砂见火空”是指“见火空”的时间太晚了,不起积极作用。

根据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前人给《全唐诗》某些字词所作的注音大多是作者自注,个别注音不排除是早期他人所为,但主要来自作者注音。这些注音直接反映了诗作者所要采用的字词的意义,是了解古人诗作中字词意义的第一手资料。诗作者之所以要自己亲自注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担心读者误解诗中字词的意义,因而通过注音的方式告诉读者:他诗中用到的某字词的意义,要按照所注读音所匹配的字词的意义去理解,读者不能胡乱解释。我们要想正确释读诗作上下文的字词意义,把握诗作者的真意,是不能忽视这些注音材料的。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猜你喜欢
全唐诗注音元稹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元稹:你不懂我的忧国忧民
共苦的爱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元稹与灯影牛肉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赵学敏书法作品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