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赵玉
笙是中国传统吹管乐器,《礼记》中有“女娲之笙簧”的记载,可见笙历史之久远。目前所见年代最久远的笙,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笙,其中就有十二管、十四管、十八管三种。笙在先秦宫廷乐队中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掌管吹笙的乐师称为“笙师”。笙在贵族宴乐中应用非常普遍,如《诗经·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即是周人宴享礼仪的写照,先秦宫廷乐队中,笙师的地位很高。《周礼·春官》:“笙师掌教吹竽、笙、埙、籥、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祴乐。”(《周礼注疏》)《诗经》中有六首有目无辞的笙诗,即是以笙吹奏的器乐曲。
一 宋代宫廷中的笙
宋代,笙在雅乐与燕乐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宫廷音乐中经常使用的三种笙,和笙、巢笙、竽笙,其区别在音高与大小上。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的“天基圣节”的演出程序:
上寿……第三盏,笙起《升平乐慢》,侯璋……第七盏,笙起《恋春光慢》,任荣祖……第十一盏,笙起《庆寿乐慢》,侯璋……初坐……第五盏,笙独吹,小石角《长生宝宴乐》,侯璋……第九盏……笙起《托娇莺慢》,任荣祖……再坐……第三盏……笙起《月明对花灯慢》,任荣祖……第十九盏,笙独吹,正平调《寿长春》。
可见笙的应用之多、曲目之丰富,笙演奏的多是慢曲,多与祥和吉祥的情景相关,这也与笙舒缓优雅、中正平和的声情相符。而且,笙的音色柔润安详,和声饱满,音量充实,能吹奏出绵延不断的起伏长音,很适合作为人声的伴奏乐器。诗词中“笙歌”这一意象颇为常见,正与笙宜于和歌的音乐属性相关。笙作为簧管乐器,乐声靠气息推动,具有丰满、柔润、连贯的特点,“笙歌”当属一种曼声长引的歌法,宋词中对此多有描述,如范周《宝鼎现》:“缓引笙歌妓。”范成大《西江月》:“年年高会引笙歌。”张纲《清平乐》:“笙歌缓引更筹。”皆是形容缓声曼引的歌唱方式。
宋代最具代表性的笙曲为《霓裳羽衣曲》,在唐代,白居易就以筝、箜篌、觱(bì)栗、笙,组成乐队来演奏《霓裳羽衣曲》。其《霓裳羽衣歌》写道:“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霓裳曲》适宜于叶笙,殆亦由其音乐闲雅。《霓裳曲》是盛唐之音的象征,宋人对《霓裳曲》的热衷,体现出对盛世治世的祈愿。北宋徽宗年间,大晟词人万俟咏《明月照高楼慢·中秋应制》:“宫妆。三千从赭黄。万年世代,一部笙簧……素娥重按霓裳。还是共唱御制词,送御觞。”即是描写中秋节宫廷宴乐上以笙吹奏《霓裳曲》的情景。
南宋淳熙九年(1182),同样是在中秋节,已经退位的太上皇赵构在宫中摆筵赏月,召小刘贵妃独吹白玉笙《霓裳中序》,《霓裳曲》全曲分为三大段,即散序、中序、破,小刘贵妃以白玉笙所吹的《霓裳中序》,词人曾觌献《壶中天慢》词云:“玉手瑶笙,一时同色,小按霓裳叠……何劳玉斧,金瓯千古无缺。”南宋偏安一隅,北方领土已失,宫廷里却在唱着“金瓯无缺”的升平歌曲,令人慨叹。
二 暖笙与调笙
笙的吹气孔用弯管,不同于笛箫之类管乐器的吹奏方法,笙的发音,既能吹,也能吸,与西方吹奏乐器口琴相似。宋词中多有“吸笙”的描写,如李纲《减字木兰花》词云:“月冷风清,试倩双成吸玉笙。”“双成”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善吹笙。据说西王母宴请汉武帝时,“命诸侍女王子登弹八琅之璈,又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笙”(《太平广记》卷三)。应法孙《贺新郎》词云:“酒痕未醒愁先入。记年时、翠楼寒浅,宝笙慵吸。”则是描写词人回忆当年翠楼饮宴、歌姬吸笙的旧事。
笙在吹奏时,由吹口向内吹吸,簧片振动发声。由于簧片在吹吸时易被凝结的水汽影响而振动不畅,“小楼吹彻玉笙寒”“指冷玉笙寒”等描写,皆是夜晚吹笙时久水汽凝结所致。这时可用笙炉加热,防止水汽凝结。笙是簧管乐器,其发音易受温度的影响而变化,冷的时候音高,吹热后音就降下来了。所以,冬天吹笙前要先“暖笙”,待其簧片稳定后,再和其他的乐器合奏。如苏轼《菩萨蛮·赠徐君猷笙妓》:“碧纱微露纤掺玉,朱唇渐暖参差竹。”《菩萨蛮·润州和元素》:“玉笙不受朱唇暖,离声凄咽胸填满。”即是描写有经验的笙伎在吹奏前先呵气暖笙。周密《齐东野语》“笙炭”,记载了韩侂胄以香炭暖笙的故事:
赵元父祖母齐安郡夫人徐氏,幼随其母入吴郡王家,又入平原郡王家,尝谈两家侈盛之事……只笙一部,已是二十馀人。自十月旦至二月终,日给焙笙炭五十斤,用锦熏笼藉笙于上,复以四和香熏之。盖笙簧必用高丽铜为之,靘以绿蜡,簧暖则字正而声清越,故必用焙而后可。
平原郡王即南宋权相韩侂胄,家中歌舞伎众多,且效仿宫廷教坊制度,每部都有部头,笙乐部就有二十馀乐伎,寒冷的冬日,笙被熏暖后才能声音清越,为此韩府每天都要专门消耗五十斤笙炭,可见其生活的奢靡无度。
笙是一种固定音高的乐器,为其调音的方法是点热管内簧片上的“绿蜡”,宋词中多有对“调笙炙簧”的描述,如徐昌圖《木兰花》:“长垂天幕孤鸾舞,旋炙银笙双凤语。”周密《江城子》:“靘瑶笙,按瑶筝。试讯东风,能有几分春。”即是指融化笙蜡的调音程序。花蕊夫人《宫词》:“梨园子弟簇池头,小乐携来候宴游。旋炙银笙先按拍,海棠花下合梁州。”描写梨园乐队在合奏《梁州》前,先要进行“炙笙”与按拍的准备工作。
暖笙、调笙,在宋词中还被作为男女之间情爱的譬喻,这种譬喻最早来自唐代诗人陆龟蒙《赠远》:“妾思冷如簧,时时望君暖。”周邦彦词中就常借“暖笙”来递传情意,如《少年游》:“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在温暖的锦帐下,炉烟袅袅,两人相对调笙,情致细腻缠绵。《庆春宫》:“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眼波传意,恨密约、匆匆未成。”“簧暖笙清”,意为屋内温暖,故笙之簧片暖,簧愈暖,声愈清。周邦彦精通音律,对笙这一音乐特性概括得颇为恰切。
三 吹笙与侑酒
笙作为吹管乐器,又通过铜质簧片的振动而发音,因而兼具簧、管双重音色,其音色柔润安详、和谐流畅,能带来舒适愉悦的心理体验,很好地烘托宴会气氛。宋人的饮酒聚会中常常会用到笙,吹笙劝酒的场景在宋词中多有描写,如李煜《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描写吹笙乐妓眼波流转,令席间酒客为之心移。卢祖皋《水龙吟》:“陇梅花下,玉笙吹酒。”王安中《蝶恋花·梁才甫席上次韵》:“晓炙银簧,劝饮随深浅。”皆是描写在宴会上以乐妓吹笙来劝饮的场景。据潘汝士《丁晋公谈录》记载,发生在北宋初期的“宋琪与赵文度斗乐”,真实反映了宋人在酒席上斗乐劝酒的风气:
宋自吹笙,送赵一盏。赵遂索笛,复送一盏。声调清越,众所惊叹。其笛之窍,宋之随使乐工手指按之不满。洎席阕,宋回驿,赵又于山亭张夜宴。召之,不至。宋于是宵遁。
赵文度与宋琪二人失和,便想在筵席“以乐送盏”的环节中,压制对方一头,宋琪吹笙送盏,赵文度吹笛送盏,而笛子声调清越超过了宋琪的笙乐,而且赵文度所用笛非寻常的笛子,宋琪的随行乐工甚至都无法按满笛窍,宋琪因此大挫锐气,连夜离去。从这则宋人故事也可以看出,在宋代的宴会上,以笙、笛等乐器来进行侑觞劝酒,正是一种社会风气。
吹笙劝酒的风气还流传至域外,南宋程大昌的笔记《演繁露》引赵勰《交趾事迹》“匏笙”条云:“以匏为笙,上安十簧,雅合律吕,嗺酒逐歌,极有能者。”记载了交趾人吹笙唱歌劝酒的风俗,交趾为今越南北部,所谓“嗺酒”,即是劝酒,在酒席间唱“嗺酒”用于助兴,正是从中土流传到越南的风气。
至今,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吹笙劝酒的风俗,如在滇东北的彝族,姑娘出嫁时,主家要在笙的伴奏下唱酒令歌,“主家泡酒数坛,聚男妇会饮,老者坐于其上。大者,男女牵手罗舞而唱,一人吹笙以导之,轮次饮酒,至三五夜乃止”(《云南通志》卷一八二)。男女牵手唱歌跳舞,在吹笙人的引导下,大家依次饮酒,这种热闹欢庆的宴饮场景,正是古代乐舞风气的遗存。
“笙”在演奏时能“吹”也能“吸”,而且需要双手捧笙,其姿态类似于捧酒而饮,因而在宋人的谚语中,常常以吹笙喻饮酒。如张元幹《浣溪沙》云:
范才元自酿,色香玉如,直与绿萼梅同调,宛然京洛气味也,因名曰萼绿春,且作一首。谚以“窃尝”为“吹笙”云。
萼绿华家萼绿春,山瓶何处下青云,浓香气味已醺人。竹叶传杯惊老眼,松醪题赋倒纶巾,须防银字暖朱唇。
宋人谚语以“吹笙”譬喻“窃尝”,晚清词人况周颐《织馀琐述》评述云:“乐器竹制者唯笙,用吸气吸之,恒轻,故以喻‘窃尝。”笙要轻吸才能奏出乐声,正如吸酒要轻吸一般。范才元自酿了一种色香味俱全的美酒,取名为“萼绿春”,宛然有京城佳酿的气味,他邀请友人张元幹来品鉴。张元幹盛赞此酒为仙家之饮,浓香醉人,笙有“银字”之称,因其用银字标记音节来定律。“须防银字暖朱唇”,意为须防如此美味的酒被人窃尝。
“吹笙”喻“饮酒”的谚语,在宋代以后仍有流传。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高丽诗人李齐贤出使中原,当他途经陕西、四川一带时,领略到当地民间独特的饮酒风俗,感到颇为新奇,于是写下了《鹧鸪天·饮麦酒》,记录这一段难忘的经历,其词并序云:
饮麦酒,其法不篘不压,插竹笥瓮中,座客以次就而吸之,傍置杯水,量所饮多少,挹注其中,酒若不尽,其味不渝。
未用真珠滴夜风。碧筒醇酎气相通。舌头金液凝初满,眼底黄云陷欲空。香不断,味难穷。更添春露吸长虹。饮中妙诀人如问,会得吹笙便可工。
“麦酒”即是“醴”,俗称“醪糟”,饮用时不需滤酒,“插竹笥瓮中,座客以次就而吸之”,用竹笥插到酒瓮中,大家按次序吸酒品尝。这是一种新鲜有趣的饮酒方式,可以让宾客共同体验到品酒的趣味,活跃宴会的气氛。“更添春露吸长虹”,意为瓮中酒逐渐减少时,要继续添酒才能吸上来。末句“饮中妙诀人如问,会得吹笙便可工”,意为若想品味到饮酒方法,从吹笙方法中可以领悟到妙诀,可见李齐贤对这种淳朴而富有情味的饮酒风俗颇为赞赏。李齐贤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尤其喜欢作词,著有《益斋长短句》。从这首《鹧鸪天》,也可以看出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熟悉与热爱。
音乐对宋人来说,不仅是高雅的精神享受,也充盈于日常的娱乐生活中,所谓“宋型文化”,也正是以雅俗兼容为特点。乐器不仅是音乐文化的载体,更是社会风尚的印记。笙作为宋代广泛流行的吹管乐器,既是祭祀、礼仪音乐中的雅乐器,也是宴饮酒令、歌舞侑觞时的俗乐器,体现出了雅俗合一的特点。从笙在宋代的广泛应用,我们可以窥见丰富多彩、鲜活有趣的宋人日常生活。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
笙
笙,在古代八音分类法中属“匏”类乐器,由笙斗、笙苗、笙脚、簧片、笙腰组成。早期笙的簧片主要用竹,后来则用铜。簧作为整个乐器的声源,其品质对于音质、音色至关重要。先秦时期已将笙分为巢笙与和笙(《尔雅》:“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目前我国各地使用的笙主要有圆笙、方笙、芦笙、改良笙等。
传统笙以手指按孔以控制那一支管發声。改良的笙加上按键,一个手指可以控制多个按键,以便控制更多的音。笙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发音,这是其不同于其他管乐器的地方,其发音原理是由簧片震动与笙苗气柱产生共鸣而发音,震动频率和空气柱长度随音高的不同而变化。笙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大大增加了其音乐的表现力。演奏技巧有:顿音、倚音、跳音、双吐、三吐、碎吐、花舌、喉舌、颤音、复调、多种和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