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靓,杨杨
(长江大学 文理学院,湖北荆州 434020)
2018年11月24 日,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作了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为我国高校未来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报告中,吴岩司长提出打造符合“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标准的五大“金课”,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要以翻转课堂为策略和方式,充分对线上“金课”进行本地化改造,探索线上“金课”的多种应用模式,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金课”[1]。
面对大学英语课程学时减少、大班教学的现状,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基于慕课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既有慕课便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碎片化自主学习的特点,同时又包含课堂实体空间面对面的精讲与讨论,符合大学英语学习规律,有利于实现大学英语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符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2]。
“微助教”平台集备课、计划、课堂互动、在线测试、GPS考勤、课堂讨论、学习记录跟踪、分组教学、作业管理、云资源共享和统一门户管理等多种教学功能于一体,旨在为高校提供在线课堂管理,打造以混合式教学、高校课堂管理辅助为核心的在线教育创新解决方案。由于其功能全面、方便易用、免费开放使用等优点,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选择了“微助教”这一线上教学平台,作为线上教学工具,建设基于该微信公众号的大学英语线上学习资源。
基于微信公众号“微助教”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异步SPOC教学方式,异步SPOC是拷贝一门已经结课的慕课课程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源课程的内容进行修改,按照自己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情及课表进度进行设计,也可以组织完成学生在线讨论、答疑,及时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这是对慕课资源的深度应用,具有自主性较强、灵活度较高的特点[3]。杨芳等人通过混合式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发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实施英语混合式教学的根本保障[4]。因此,课程项目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分为三个步骤——引进慕课课程、线上线下课程资源融合和BOPPPS教学模式实施。
选择引进华侨大学大学英语部在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上开设的提高英语读写能力的系列课程,该慕课课程与长江大学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思政智慧版)》完全配套,教学内容、进度和流程相同。
线上课程资源包括慕课资源、“微助教”资源、iWrite资源。慕课资源是课程项目组对源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后选择出来的单元教学中讲解费时的3个环节——背景导入、文章结构分析和写作技巧讲解;“微助教”资源包括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微助教”课堂中的预习、复习课件、答题、作业和讨论等内容;iWrite资源即在线上写作工具iWrite上发布的以读促写作业。线下课程资源即为教材。根据教材每单元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安排,在教材讲授之前和之后加入线上课程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的融合。
利用BOPPPS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过程的融合[5-7]。课前,利用“微助教”,线上推送导言、目标、先测类预习内容。在课中的参与式学习中,教师首先对先测内容进行反馈,并梳理知识点,再利用“微助教”进行翻转课堂的小组讨论、展示和互评,最后要求学生将所学的与教材相关的课外知识进行拓展运用,课中实现知识输出和能力素质培养[8-10]。课后利用“微助教”和公众号线上推送后测和总结等线上复习内容,最终实现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大学英语课程异步SPOC形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一般来说,大学英语课程每单元线下教学内容包括第1、2课时的导入、语言点,第3、4课时的课文结构分析、以读促写,第5、6课时的以读促译、拓展应用。根据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教学进度安排,选择华侨大学慕课中适合的导入、课文结构分析和写作技巧讲解三个环节,在教材讲授的前、中、后期,通过“微助教”以及线上写作工具iWrite,以课件、答题、作业、讨论、线上写作作业等线上形式,发布与导入、结构、以读促写相关的慕课课程等教学内容,结合线下讲授和翻转课堂,形成本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翻转课堂主要体现在实际课堂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展示和互评,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完慕课课程中每个单元课文结构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该单元课文结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绘制出来,并提交到“微助教”的作业中。在课堂上,每组展示并讲解本组绘制的思维导图、分析课文组织结构,并在“微助教”上展开生生互评,给其他小组打分,小组评分占最终评分的80%。教师对小组的成果和讲解进行打分,占最终评分的20%,并对本次翻转课堂进行总结和点评。针对一些便于学生课下自行搜集课外拓展知识的课程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在提前预习、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自行搜集素材,制作PPT,讲解课程内容,并将生生互评和师评相结合,进行评价。
课程项目组不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还对作业类型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作业测试包括传统的听写单词、填空、翻译、写作等,还增加了思维导图。在学习完课文结构慕课后,绘制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慕课的学习情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写作打下逻辑基础。至于传统的写作环节,也有所改进,学生提交到iWrite平台后,系统自动批改,指出学生在语法、句法上的错误,学生可多次修改,多次提交,教师看到的是最终版,再在系统修改的建议上提出修改意见,以此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评价方式上,在传统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生生互评,通过小组互相查看、点评其他小组的作业,对比发现其他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将学生在微信公众号“微助教”上的学习情况纳入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一起,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自2019年1月起,课程项目组在2018级、2020级、2021级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中从尝试到实现一轮完整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异步SPOC教学。随着混合式教学方式的确定、线上教学工具的更改、线上慕课课程的选择、线上学习资源的完善,课程项目实施效果越来越显著,下面将从微信公众号“微助教”的使用、翻转课堂的实施情况、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情况,介绍课程项目的实施效果。
微信公众号“微助教”是本课程项目的线上教学工具和平台,课程项目组在“微助教”建设了丰富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资源[11-12]。自从确定微信公众号“微助教”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工具以来,课程项目组课堂活跃度便保持在较高水平。“微助教”会以课堂互动次数为依据、对全国使用“微助教”的教师每月和每学期的课堂活跃度进行综合排名,发布教师课堂活跃全国榜,其中包括专门针对外语教师的课堂活跃全国(外语系)榜。自2021年4月至今,课程项目组成员在每月的月榜和2021年春季、2021年秋季和2022年春季三个学期的总榜中一直位列全国前20名。
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翻转课堂主要是课文结构的翻转课堂[13-14]。通过自学课文结构慕课、分组绘制课文结构思维导图、上台展示、生生互评、师评五个环节,学生将自身学习慕课的输入过程转化为课堂展示的输出过程,不仅对课文结构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听说能力,并且对思维导图的绘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提高了逻辑能力,写作的层次框架也更清晰,并且提升了团队意识。
而与课文拓展内容相关的翻转课堂,在预习、搜集资料、制作PPT课件、上台展示、生生互评、师评六个环节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锻炼了制作课件和英语表达能力。
在大学英语课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机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学生利用课下碎片化时间进行英语学习,普遍反映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而且本课程项目使用微信公众号为线上教学工具,不需要另外下载应用软件,不占手机内存。课堂教学上使用多种形式并引入小组互评、生生互评,学生参与性更高,兴趣更强烈。
通过思维导图绘制课文结构与iWirte的使用,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和刚入学相比,其作文结构更完整,逻辑更清晰,写作能力提升非常明显。其次是学生阅读能力也有所提高,能够识别文章结构,从而了解文章层次,更有利于完成阅读理解。课后翻译作为课堂讨论环节,学生通过互学,取长补短,提高了翻译能力。而小组展示的环节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也是对学生听力能力的考验;通过基于“微助教”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大学英语课程基于微信公众号“微助教”进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但为教师解决课时有限、大班教学问题提供了思路,实现了异步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还为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提供了碎片化学习机会,加强了“听说读写译”能力的锻炼,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但是,大学英语改革仍在继续,课后拓展材料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更新,在更多优质慕课涌现时,选择更适合的慕课资源,开展BOPPPS模式的本地化改造,是课程项目今后要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