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研究与探索
——以现代智能农牧装备产业学院为例

2023-10-29 01:04张勇赵红月张雪蕾程康王金荣屈建航胡元森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6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育人

张勇,赵红月,张雪蕾,程康,王金荣,屈建航,胡元森

(河南工业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现代产业学院是为了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的一项关键举措。本文从现代产业学院的成立背景、发展现状、建设方案及发展建议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1 现代产业学院的成立背景

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要求[1],2020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要建设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2]。2021年4月,河南省教育厅联合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决定立项建设河南师范大学绿色水产养殖产业学院等23所产业学院,并将其作为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含大别山行动专项产业学院6所)。同年12月,河南工业大学立项建设现代智能农牧装备产业学院等6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

现代产业学院是以服务区域产业能力为目标,整合多方资源,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主,兼有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社会等多主体、多功能深度融合的新型办学实体[3]。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是产教融合深入推进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更是地方高校实现转型的必然要求[4]。

2 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现状

现代产业学院起源于英国教育与就业部策划的产业大学,是当前最有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之一[5],主要目的是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向企业和个人提供开放式的远程学习方式,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个人的就业能力。覃晓航在1988年发表论文,提出“创建产业学院”,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产业学院”概念[6]。2006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共同创建了职业教育领域最早的产业学院——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7]。此后,广东、福建等地相继成立了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学院。前期的现代产业学院大多涉及高职教育的专属问题。随着产教融合的提出,现代产业学院逐渐在高等教育中进行研究和推广[8]。

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的变革,经历了从萌芽、成长再到壮大的发展过程,最早产生于浙江、广东等经济产业活跃和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逐渐由职业教育领域扩大到高等教育领域,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的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管理与考核均由高校来完成,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产教融合不深入。现代产业学院的相关运行机制不健全,限制了其快速发展。

2.1.1 未建立有效的组织决策机制

现代产业学院是教育组织形态的一种创新,由多元主体参与办学及内部管理[9]。这些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不一样,企业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主体性作用。但一些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机构不健全,未建立有效的组织决策机制。

2.1.2 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现代产业学院是多元主体共同组建的独立运作的实体办学组织[10],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等不同主体间分工不明确,合作停留于较浅层面,现代产业学院与产业的对接不紧密,合作平台的承载能力不足,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协同育人运行机制的可持续性不强。

2.2 未深入开展产教融合

2.2.1 企业融入度不高

从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成功经验来看,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企业的有效参与[11]。一方面,在现代产业学院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仅仅为产教融合的参与方,无法成为主要参与者,仅是配合高校的工作,利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多在高校中建设,高校没有为企业提供办学条件,企业没有归属感,不能持续有效参与协同育人。

2.2.2 双方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高校教师有教学和科研任务,在工程能力提升和产学研参与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企业教师虽然生产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但是缺乏教学经验[12]。企业教师也有其工作任务,因而在人才培养、教师培训、产教融合对接方面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3 协同育人质量有待提高

2.3.1 企业未实质参与全程全方位育人

高校课程的设置以高校为主,企业较少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不匹配,企业未积极参与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3.2 未形成有效的师资优势互补机制

高校由于用人机制的原因,在引进人才时重学历、轻工程能力,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教师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学术型教师占比高,“双师型”教师占比低,产教融合的能力差,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生产岗位,增加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

3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

现代智能农牧装备产业学院以河南工业大学动物科学、饲料工程、机械制造设计与自动化专业为依托,与江苏丰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围绕畜牧生产安全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整合校企高端资源,推进专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产业导向”的专业建设思维,推动专业内涵式发展,建设新农科背景下的农学产业学院发展模式,打造高校产教融合的示范区。

3.1 健全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现代智能农牧装备产业学院吸纳多元主体,协同办学,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校企为主体、多方管理的组织机构,健全产业学院的管理机制,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

3.1.1 健全组织机构

良好的机构设置是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的有力保障。为此,现代智能农牧装备产业学院成立理事会,将其作为决策机构,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现代产业学院院长负责制管理体系。成立专职机构,下设产教融合科研办公室、产教融合教学办公室和学生事务办公室。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相结合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产业学院由单一和垂直的行政化转变为横向联合,体现多元主体参与。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现代产业学院的管理和运行,构建现代产业学院共同体,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3.1.2 健全管理制度

现代产业学院拥有独立的人事、财务权力,不再从属于某个学院;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参与各方的利益诉求;建立健全了人事、财务、项目管理和审计、师资建设和职称评定、学生培养和管理等各事项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创建了真正独立的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3.1.3 完善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必要保证,是现代产业学院进行建设的必要环节[13]。参照Smart、KPI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以激励为主,以兼顾各方利益为原则,建立健全现代产业学院考核评估机制,实施分类考核。考核指标体系涵盖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过程融合、成果认可、社会贡献等维度。现代产业学院考核的目的在于激发校企双方的合作热情。

3.2 创新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以项目驱动产教融合,以成果驱动人才培养,加大产教融合力度,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2.1 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面向产业需求,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校企合作课程,使课程内容以产业实际、行业发展、工程项目等产业需求为主导。将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学习模块、产业基础课程模块、实习实训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等多维度课程模式,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加大实践实训课时(包括课内实验、上机、社会实践、实训以及集中实践课程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质量评价等方面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考核体系降低课程评价中考试成绩的比例,加大实践项目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占比,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

3.2.2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借助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拓展传统课堂的教学空间。推进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在课堂教学、实践项目、科学竞赛等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3.2.3 深化联合培养体制

提高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参与度,校企共同研讨制定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制教材,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共同参与实验室建设、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真正做到全程协同育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3.2.4 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14]。现代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设立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组队积极参与,校企联合指导。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把对人才培养的检验反馈到教学改革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通过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及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程或指导的专职或兼职教师,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3.3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新型教师队伍

现代智能农牧装备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加强高校教师、产业教师的互融,深度打造产教融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3.1 建立灵活的人事制度

落实高校和企业人才的互聘制度,建立选聘行业协会、企业高端人才到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设置产业教师岗位,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机制,满足现代产业学院各参与方尤其是企业的利益诉求,激发企业高端人才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争取政策支持,人才引进注重工程教育背景和实践技能;在职称评定上单列指标,创新职称评聘制度,加大应用成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3.3.2 加强教师培训

校企共建一套教师培训机制,选派高校教师到企业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推进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实现教师的知识体系与行业最新技术的高度融合,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3.4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现代智能农牧装备产业学院通过引进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建成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习实训中心和培训基地。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大学生实践创新、毕业设计的选题来自行业企业真实项目,学生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实现实地、实景教学,使其成为学生接受实践锻炼和创新创业训练的主要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最终服务于当地的农牧行业。

4 现代产业学院发展建议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有效形式,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国家制定实施细则。为推动地方普通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变,深化产教融合,国家先后制定一系列宏观政策,为现代产业学院多元主体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机制建设,并制定了产业学院建设准则、质量评价标准等配套制度,让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落在实处,实现现代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和创新发展。

第二,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支持。近年来,地方政府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建立一批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了地方高校产教融合、转型发展。今后,应当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对产业学院共建企业实施税费减免政策,优化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引进、教师职称评聘政策等,提升现代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

第三,增强各方产教融合意识。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应提升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符合的意识,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与此同时,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应满足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充分调动各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第四,促进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建设。面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结构优化方面深入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把高校学科专业的建设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依据行业和产业发展趋势,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推动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打造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优势专业群。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