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X”证书为抓手,培养学生核心技能与职业素养
——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

2023-10-29 01:04朱千锋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6期
关键词:共生师资证书

朱千锋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截至2020年12月底,教育部先后公布四批447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试点,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战略指导。这里的“1”代表学历证书,“X”代表某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该证书的发放与评价,由专门的培训评价机构负责,需要参照国际先进的行业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切实满足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原则,提高人才综合竞争力,增强毕业生的职业岗位适应性。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与其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四种,涵盖工业机器人的操作与运维、应用编程、装调、集成应用等方面[1]。可见,“1+X”证书制度是立足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一方面强调专业技术技能得以精进,另一方面拓宽学生职业、就业领域,更好地与行业、企业对接,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然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与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还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因此,运用德国学者德贝里提出的“共生”理念,将之应用到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构筑共生共融、互促统一的涵盖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培训评价组织的育人共生系统。

1 构建基于“1+X”证书的共生育人系统

1.1 “共生”理念

德贝里提出的“共生”理念,最初应用在生物学领域,强调两个或多个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达到平衡的状态[2]。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共生”关系,不是一方依赖于另一方的寄生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协同进化。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命运关系,都可以运用“共生”理念来进行分析。事实上,除了自然界,在社会及不同行业领域,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存在类似于生物学的共生关系。在职业教育改革中,“1+X”证书制度也存在共生关系,也适用“共生”理念。

1.2 “1+X”证书的共生育人系统

总体而言,在“1+X”证书制度中,存在三种共生关系。一种是“1”与“X”之间的共生关系,另一种是“X”与“X”之间的共生关系,还有一种是单个“X”证书内部各参与主体间的共生关系。“1”表示为学历证书,体现了学生不同的求学经历;“X”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了在某一领域、某一岗位所具备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显然,“1”是“X”的基础和支撑,“X”是“1”的完善和补充。两者相互促进,共生互补,满足学生多元化、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更为学生胜任岗位、提高职业竞争力奠定基础。同样,在“X”证书中,不同证书,其职业标准也有所不同。同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需要,选择相应的“X”证书。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职业规划、个人偏好,选择同一“X”证书,达成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3]。另外,在单个“X”证书共生系统中,院校、企业、学生、教师、培训评价组织等主体之间,要发挥各自作用,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训评价组织要完善评价标准、考核机制,院校要协调培训评价组织、企业,做好培训和考核工作[4]。各主体要分工明确,共同参与职业标准、培训方案、培训教材、考核模式的组织与实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质培优。

2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改革的要点

2.1 厘清“X”证书内涵,拓宽学历职业教育范围

在工业机器人专业领域,“X”证书培训评价机构有北京新奥时代公司、北京赛育达科教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公司等,这些公司都是工业机器人行业具备相应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资格的专业企业。在引入“1+X”证书制度中,职业院校要厘清“X”证书内涵。“X”证书,并非单纯是某一培训评价组织所颁发的证书,而是通过对学生学业基础、职业发展诉求的全面评估,深入对接行业、企业发展方向及岗位用人需求,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5]。从证书应用领域来看,面向行业生产实际,有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方面的证书,有应用编程方面的证书,有安装、调试方面的证书,有解决系统集成方面的证书等。同样,对于任何培训评价机构的证书,不是增加一两门课程就能够完成,职业院校要从师资、课程、实践、技能等方面,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为学生提供宽口径、广泛的专业技能。丰富和拓展课程架构,从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与相关课程整合上,为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获得创造条件。

2.2 对接“1+X”证书,完善相应教学内容

据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多集中在搬运、上下料、焊接加工、装配、涂层等岗位,随着工业机器人的不断普及,工业化生产逐步走向智能化时代。由此,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不能仅限于基层生产现场等岗位,更要立足岗位需求,进行典型应用、真实岗位任务的训练,既懂原理,又掌握实践操作方法。从课程体系改革上,对接工业机器人岗位标准,引入“1+X”证书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及实践教学体系[6]。建议围绕企业生产实践,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将工业机器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引入日常教学体系,实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工作任务、竞赛课程的互动。同时,在专业广度和深度上,还要联系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沿,注重新业态、新岗位、新模式的应用,特别是对可实践、可体验、有共鸣的精彩案例的引入,实现日常教学、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的互促互融。“1+X”证书制度,要明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深入工业机器人行业、企业,将企业岗位需求、职业素养教育引入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生产实际、岗位需求对接教学,利用真实案例、实践情景,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在实践中探究、在活动中建构,充分掌握相关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

2.3 遴选培训评价机构,促进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导致人才培育供需失衡。以“1+X”证书制度为抓手,首先,要遴选有实力、权威的培训评价机构,提高职业技能证书的“含金量”。职业院校要对培训评价机构进行动态考核,不断更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鼓励培训评价机构参与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将企业招聘、岗位培训前置,缓解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7]。其次,“1+X”证书制度具有多维性特点,职业院校要积极搭建校企共建平台。一方面,院校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参与行业实践;另一方面,培训评价机构要与院校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特别是与生产过程、产业发展进行对接,完善学科知识结构,建立企业岗位需求、社会需求、学生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融合,凸显办学特色。再次,吸引更多行业企业参与“1+X”职业教育人才培育过程,如ABB、发那科、新松、安川等培训评价组织,深化产教融合,将人才培养与考证管理密切联系。最后,教育主管部门要协调好行业企业与院校合作育人关系,通过政策引领,推进协同育人工作,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和效能。

3 建立以“1+X”证书制度为抓手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X”证书考核目标要与育人目标相融共生

对照“X”证书制度要求,对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两者的互融共生。当前,职业院校育人目标不明确。要依据“X”证书新标准,了解工业机器人行业,做好人才需求调研,重构人才培养目标[8]。一是在行业调研中,联系区域经济、产业实际,对相关企业产业转型需求进行分析。很多电子类、工业类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需求较大,如工业机器人本体或零部件制造企业、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类企业,以及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企业。不同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需求也有所偏重,主要集中在工业机器人辅助生产系统设计、编程调试、售后服务及日常维护等领域。二是对比分析,用人市场的岗位集中在工业机器人编程岗位、维修岗位、装配与调试岗位、系统集成设计岗位等,与教育部公布的五类“X”证书基本吻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上,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做好工业机器人系统应用与维护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增加智能编程、智能传感、智能控制等相关技术课程,引入“X”证书编程应用,确立具备工业机器人及相关智能控制、设备安装与调试、编程与应用、维护等核心技能,以及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3.2 “X”证书校内与校外师资的相融共生

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X”证书制度稳步落实的基本条件,要打造高质量师资育人队伍,解决好校内外师资协同育人问题[9]。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实践能力偏低。对接“1+X”证书制度,对教师提出四项要求,即专业实践技能、德育素养、课程开发能力、深入解析证书标准要求。由此,需要从“量”与“质”两方面,来提升师资团队育人水平。从“量”的提升上,做到“内转外引”。所谓“内转”,就是结合工业机器人专业,将校内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整合,如电气专业、机电专业、数控技术专业等相近师资进行转岗,充实到工业机器人专业师资队伍中。在“内转”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做好相关师资专业水平的评定与考核,切实提升师资专业水平。在“外引”方面,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邀请企业专家、技师来校兼职,实现校企师资的合作共享[10]。从“质”的提升上,注重校企“双师型”工作室建设。校企“双师型”工作室将校内师资与校外师资进行团队化整合,组建工业机器人工作室,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核心技能、职业素养实践培训平台,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对接窗口[11]。校企“双师型”工作室有助于将行业、企业实践性任务、专业技能融入课程教学,推进校企优势互补。同时,遴选院校专业骨干教师、企业大师,共同参与工作室教学与实训,做好相关课题研究、技术攻关、专利申请、项目改造、技能大赛、“X”证书培训与考核、课程开发等工作,实现专业骨干师资、青年教师、学生三级“传帮带”教学,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

3.3 做好“X”证书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的互融共生

推进“证课”融合,要将证书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在“1+X”证书制度下,重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从“X”证书标准与课程融通建设中,要做到多门课程、多个专业技能的有效融合[12]。当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在推进“证课”融通实践中,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证书为例,证书标准侧重于工业机器人及相关周边系统的编程与应用,归纳为六个初级认证单元(工业机器人系统认知、安装调试、操作编程、传感与检测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机械制图与识图技术)、七个中级认证单元(工业机器人维护检测、系统编程、工业视觉检测技术、PLC编程、三维产品设计与建模、人机界面设计、离线编程、工业互联网技术)、五个高级认证单元(机器人外部轴开发与编程、工装夹具设计、生产线设计与仿真、现场总线与通信技术、系统集成与开发技术)。

3.4 校内教学与岗位工作模式互融共生

从“1+X”证书制度试点来看,工作室教学模式较为普遍。校内教学以工作室为依托,将项目驱动、工作过程实践教学与“学赛研陪”协同育人相结合,实现学生生产性实训、技能竞赛培育、企业产品研发、师资技能培训等全面融合[13]。在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上,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职业素养教育,由校内教师、企业专家共同施教和指导,让学生边学边做[14]。同时,以实际工作环境为教学现场,引入真实项目,融入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等融入教学现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注重跨学科、多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明确“德技并修”育人目标,拓宽校企合作。加大与电子技术、汽车制造、食品加工、冶金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合作,提升学生岗位适应力。

4 结语

“1+X”证书制度,对深化工业机器人专业育人模式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是确保高质量就业的根本要求,以“共生”理念为指导,通过全面调研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细化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及必备素养,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岗课”融合,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实现对接。

猜你喜欢
共生师资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收录证书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