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饱水简牍的长期保存方式问题

2023-10-28 15:03:46魏栋
出土文献 2023年1期
关键词:解决途径

魏栋

摘 要:饱水简牍是中国出土文物中极具学术价值的一类。它既是文物保护学界的保护对象,也是出土文献学界关注与研究的对象。对于如何长期保存饱水简牍,文保界多主张尽早脱水保藏,很多出土文献学者则主张饱水保藏,双方均有各自的依据。从出土文献学者的心理期许、现有脱水方法的缺陷、发挥饱水简牍的观赏利用价值等层面,可以看出双方产生分歧的缘由。通过增强出土文献学者的文保理念、改进简牍保护的材料与技术、处理好饱水简牍当下与未来的保护利用关系等途径,可以减少乃至消除双方的分歧。

关键词:饱水简牍 保存方式 脱水保藏 饱水保藏 解决途径

20世纪以来,地不爱宝,甲骨、青铜器、简牍、敦煌经卷等古代文献资料大量出土,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简牍,自从20世纪初西北汉晋木简发现至今百余年,不断有重要的发现问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境内出土简牍累计已达30余万枚(支)之多。20世纪70年代以来,内地省份屡屡出土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简牍,近些年来更是有所谓“井喷”之势。20世纪著名的睡虎地秦简、银雀山汉简、张家山汉简、包山楚简、郭店楚简、走马楼吴简、上博简及大量零星出土的简牍之外,21世纪出土的单批次数量较多的简牍就有里耶秦简、睡虎地汉简、走马楼汉简、北大秦简、北大汉简、岳麓秦简、长沙五一广场汉简、湘乡三眼井楚简、益阳兔子山简牍、南昌海昏侯汉简、成都老官山汉简、永昌水泉子汉简、太原东山汉简、荆州胡家草场简牍等,这些简牍的数量已达数万枚(支)之多。简牍上的文字,承载着最为直观的历史文化信息,对研究先秦、秦汉、魏晋时期的语言、文字、文献、历史、地理、法律、文学、思想、科学技术等具有重要价值。保护好先民留下的这些珍贵简牍文物,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这项工作还受到出土文献研究等相关学术领域学者的较多关注。

一、饱水简牍的两种长期保存方式

在纸张普及以前,简牍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书写载体曾长期行用。已发现的简牍主要出自西北屯戍遗址,以及两湖等地区的古墓、古井窖等处。西北地区简牍,基本为“干简”,如居延汉简、居延新简、悬泉汉简、肩水金关汉简等。由于出土地的气候常年干旱,简牍早已自然干燥,发掘出土后除少数需要进行脱盐、滴渗加固、回软整形与表面封护外,大部分往往只需要进行简单的表面清理。“干简”的后续长时间保藏,只要提供适宜的温湿度、良好的空气环境等条件即可。内地出土的简牍基本为俗称的“湿简”,即饱水简牍。所谓饱水简牍,指竹木材细胞腔部分或全部被水填充的竹木简牍。饱水简牍存在着糟朽、残缺、开裂、变形、变色、微生物侵害、盐类病害等多种病害类型,其保护处理要远比“干简”复杂,一般需要经过发掘现场的应急保护处理,以及后续的室内揭剥、清洗、脱色、拍照、脱水加固、修复、后期保存等步骤。饱水简牍的长期保存方式,目前有两种。

(一)饱水简牍的脱水保藏

饱水简牍的第一种长期保存方式为脱水保藏,即利用纯物理的方法(如乙醇十六醇法)或物理兼化学的方法(如乙二醛渗透聚合法)将饱水简牍进行脱水处理(脱水处理的同时,往往会加入加固剂),将“湿简”变成“干简”,并封装于有机玻璃盒后放在囊匣中保藏。

采取脱水保藏的简牍有走马楼三国吴简(长沙简牍博物馆)、里耶秦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山简(湖北省博物馆)、望山简(湖北省博物馆)、郭店简(荆门市博物馆)、放马滩秦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岳麓秦简(湖南大学)、上博简(上海博物馆)等。

(二)饱水简牍的饱水保藏

饱水简牍的第二种长期保存方式为饱水保藏,即不进行脱水加固处理,将饱水简牍浸泡于专门配置的杀菌剂药水中进行长期保藏。

采取饱水保藏的有银雀山汉简(山东省博物馆)、清华简(清华大学)、北大简(北京大学)、安大简(安徽大学)、走马楼吴简的无字简(长沙简牍博物馆)等。银雀山汉简饱水保藏已逾40年,走马楼吴简的无字简饱水保藏已达25年之久,清华简也有15年之久,北大简饱水保藏时间超过10年,安大简饱水保藏至今也有数年时间。目前未闻这些简牍近年有脱水处理的计划。因此,饱水保藏是饱水简牍长期保存的一种方式,这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

(三)长期保存方式的选择

从上举这些简牍的收藏单位不难看出,一批简牍是否进行脱水加固处理,往往与该批简牍的来源及其直接管理者有极大关系。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简牍,考古文博工作者是直接接触者和管理者,文物保护力量更易于介入,简牍在拍照后往往很快就进行脱水加固处理。科学发掘的银雀山汉简是个例外,这批简只有少量进行过脱水加固实验与处理,

大部分银雀山汉简出土至今40余年仍处于饱水状态保存。

境外抢救回来的簡牍,其主事者往往是出土文献学者,他们对饱水简牍如何进行长期保藏有不同看法,多主张缓脱水,甚至主张不脱水。购自境外的上博简、岳麓秦简是例外,目前已经脱水保藏。

二、文物保护学者多主张尽早进行脱水加固处理

对出土的饱水简牍进行脱水加固处理,是文物保护学界较为通行的做法。进行脱水加固处理被视为延长文物寿命、方便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出土饱水简牍腐朽严重

简牍为竹木材质,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组成。古代简牍长期埋藏于地下,受到地下水、酸碱盐等化学物质和细菌等微生物的不断侵蚀、破坏,其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发生了严重的降解,机械强度严重下降。

例如,走马楼三国吴简距今1700余年,样品的含水率达471%。通过微观形貌分析、晶型结构分析可以发现,吴简纤维发生了显著降解,已经十分糟朽。

清华简的时代经14C测定为公元前305±30年。这批竹简埋藏于地下2300年,竹简样品的含水率已经达到约390%。利用SEM、XRD、IR、DTA等现代分析仪器综合分析,这批竹简与现代竹相比,结晶度、热稳定性下降显著。

这些都说明清华简质地十分糟朽脆弱。学界将糟朽的清华简形容为像是“煮熟了的面条”。

(二)长期浸水保藏会使简牍继续朽坏

20世纪70年代,湖北江陵凤凰山M168出土有1件木俑,刚出土时还可以直接拿起,但在水中浸泡30多年后木俑表面的木屑在水轻轻搅动的情况下就会脱落。简牍保护领域的代表性学者方北松先生,以凤凰山M168木俑为例,明确主张“饱水简牍出土后应尽快脱水处理”。

饱水保存“难以确保文物得到长期稳定的保存和保护”,“目前从最安全、有效的方面来考虑,还是应该尽快对饱水简牍进行脱水处理等工作”。

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著名竹木漆器保护专家陈中行先生认为,竹简长期浸水保存会带来保管困难,“而且竹简本身也在慢慢地遭到损坏,产生开裂、发霉及腐朽等严重侵害竹质的现象,上面的文字也将逐渐消失”。因此主张“必须采取科学方法对竹简进行脱水保护处理”。

(三)文保学者主张早脱水的其他理由

文物保护学者主张早脱水,除了饱水简牍十分糟朽脆弱、长期浸水保藏会使简牍继续朽坏外,还有以下四个理由:第一,简牍的修复需要以简牍脱水加固为前提。饱水简牍保护的基本流程为:揭剥→清洗→脱色→拍照→脱水定形加固→修复→后期保存。只有通过脱水定形加固,将饱水简牍由“湿简”变成“干简”,才能使用聚醋酸乙烯酯乳液、502环氧胶、阿拉伯树胶或其他黏合剂对残断或有裂隙的简牍进行保护修复。第二,脱水后变成“干简”更容易保存,管理更加方便。简牍的长期保存或以“湿简”形式保存,或以“干简”形式保存。即使发生地震等极其特殊的情况,抢救“干简”也会比抢救“湿简”方便。第三,脱水后的简牍具有可再处理性。即采用特定的有机溶剂可将已脱水加固简牍中的填充加固剂脱除,以使用未来发明的更好的脱水加固材料和技术对简牍再次加固处理。第四,一些收藏饱水简牍的基层考古文博机构,经费、设备、文保力量很有限,缺少长期保藏饱水简牍的必要条件。脱水保藏自然就成为基层考古文博机构更好的,也往往是不得已的选择。

三、出土文献学者及部分文博学者倾向于饱水保藏

(一)出土文献学者多主张缓脱水,甚至不脱水

抢救自境外的饱水简牍,除上博简外,都收藏于高校。这些简牍的主事者主要是出土文献学者,他们对于饱水简牍的长期保存方式总的意见是“缓脱水,甚至不脱水”,也就是现阶段能不脱水尽量不要进行脱水加固处理。下面介绍几位较有代表性的学者的看法。

清华简是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时期飽水竹简。清华简入藏后做科技检测的同时,也邀请文史界同行对竹简进行了鉴定,专家们一致建议要“晚脱水,早照相”。曾长期主持清华简保护、整理与研究的李学勤先生在一次学术讲座中指出:

这个简(引按,指清华简)要想长期保存,就不能永远放在水里,因为现在情况跟地下时的已经不一样了。简放在水里可以长期保存,可是它也就会有所变化。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挖掘出的简还有泡在水里的,但有时保存不够好。大家希望简脱水后变成干简,可是大家要知道简变成干简之后,和湿简的面貌是有所不同的。这一点,大家一定有经验。就说洗一件印有蓝花的衣服吧,你往水里一泡,它的颜色就加深了,等它干了,你就觉得颜色变淡了。简也是如此,等到它干了之后,字就不那么清楚了,而且也不会恢复,这是不可逆的。

从上可以看出,一些出土文献学者认识到简牍长期浸泡在水中会进一步糟朽变坏,饱水简牍的最终保存方式当为脱水保藏。但若进行脱水处理,则简牍颜色变淡,字迹反不如饱水状态清晰,而且这一过程不可逆。因此倾向将脱水处理工作往后推。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胡平生研究员长期从事出土简牍的鉴定、整理与研究,对出土简牍的两种长期保存方式有较深入的见解。

2016年,在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专家鉴定座谈会上,胡先生对饱水简牍的长期保存方式发表了以下看法:

关于竹简保护方面,我建议竹简一定不要急忙脱水,甚至就不要考虑脱水。经验证明,竹木简牍脱水效果还不是很理想,主要问题是墨色退化、淡化,不少简的样子变得很难看……当年张政烺先生很明确地对我们说过,他认为没有必要做脱水,竹简脱水能保存300年,不脱水能放150年,可是脱了水,模样变得很难看,字也看不清了,那还有什么意思?!

胡先生认为简牍脱水后部分简牍的墨色、外观尚不理想,故不宜尽早脱水。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张政烺先生更是主张不必脱水。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松长先生是岳麓秦简保护、整理、研究的主事者,他在安大简专家鉴定会上谈及岳麓秦简脱水的经验教训时,亦有相似意见:

关于竹简的后期处理我有个建议:不要脱水。我们在处理岳麓秦简时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只能采用了脱水的方法。但后来发现竹简在脱水的过程当中是有损失的,有一些竹简变形,还有一些原来很清楚的字脱水之后看不清了。所以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轻易不要给这批简脱水。

(二)部分文博研究者主张长期饱水保藏

除了出土文献学者,部分文博学者对简牍长期饱水保藏的方式亦持肯定态度。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1972年出土的银雀山汉简,单支竹简被固定于两片玻璃片间,存放于置入了五氯酚钠药水的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后以蜡密封,避光保存。白广珍先生指出,这批竹简历经40余年饱水保存,虽然部分试管中出现少量“白色杂质漂浮物”,但竹简整体情况良好,“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白先生认为“饱水保存仍是个有效可行的保存方法”。

2015年,山东省博物馆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银雀山汉简保护、整理与研究”项目,对银雀山汉简采集高清数码照片、红外照片,效果很好。

目前,国内最主要的简牍脱水保护机构是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近些年来,该中心虽然承担了国内70%以上的出土饱水简牍脱水工作,但并非一刀切式地主张所有出土的饱水简牍都要尽快进行脱水处理。

四、产生分歧的缘由

关于出土饱水简牍的长期保存方式,认识的分歧主要发生在文物保护学者和出土文献学者之间。从学者的心理期许、现有脱水方法的缺陷、发挥饱水简牍的观赏利用价值等层面,可以看出产生分歧的缘由。

(一)学者心理期许存在差异

出土文献学者对文物保护的一般原则、理念等基本知识或缺乏足够的了解,常常凭对简牍脱水处理后的主觀视觉感受(是否变形、开裂及颜色状况)来评价文物保护的效果。以脱水简牍的颜色为例,出土文献学者多默认脱水后的简牍理应为浅黄色,一旦看到简面发灰、发暗,就判为脱水效果不佳。其实,简牍脱水后发灰、发暗与简牍材种的颜色、简牍自身的保存状况、脱水前简牍表面泥垢是否清理干净等多种因素有关,脱水方法与技术顶多只能算是可能的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于出土文献学者的心理期许,在文保界,简牍脱水处理效果的评价有多项客观评价指标,例如脱水后简牍的各向收缩率、加固剂填充量、微观形貌变化、色度值变化、力学强度的变化等。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心理期许是,只要这些评价指标都在合理的范围内,简牍脱水效果就可以接受。以上部分评价指标(如加固剂填充量、微观形貌变化、力学强度的变化)的检测会对简牍造成一定损伤,所以只能对脱水简牍进行抽样检测,不能用于所有简牍的脱水效果评价。但简牍的各向收缩率、色度值变化这两项评价指标的测算对简牍是无损的,应当用于每枚脱水简牍的效果评价,相关测算数据要放入修复档案。简牍脱水前后的高清彩色对比照片能更为直观地展现脱水处理效果,也要归档。

(二)现有简牍脱水方法不尽理想

出土文献学者主张缓脱水甚至不脱水,另一方面是由于现有的脱水加固方法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尽理想之处,如脱水过程中竹简有损失,脱水后墨迹淡化、简牍存在变形等。此外,虽然文保界认为,简牍脱水加固后具有可再处理性,但其实这一过程很难做到完全可逆。出土文献学者主张缓脱水的重要目的就是等待将来更好的脱水材料和脱水方法、技术的出现。

目前,文保界使用的简牍脱水方法有自然干燥法、醇醚法、醇醚树脂(如乳香胶)连浸法、醇醚硅酸盐法、PEG填充法、乙醇高级醇(如十六醇)法、乙二醛渗透聚合法、真空冷冻干燥法、超临界干燥法等。这些简牍脱水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时代的局限性。例如:(1)自然干燥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材质特别致密的树种(如杉木)制成的木牍,饱水竹简若用自然干燥法脱水,会发生严重变形。(2)醇醚法对保存状况比较好的竹简脱水加固效果不错,但保存状况差的竹简用此法脱水则会发生较严重的开裂、收缩现象。与自然干燥法一样,经醇醚法脱水的简牍在后期保存中对空气的湿度要求较高,若湿度大幅波动易引起简牍的收缩变形。(3)醇醚树脂连浸法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饱水简牍脱水加固的方法,近些年此法使用渐少。一方面,乳香胶在国内不具有丰富易得性;另一方面,以乳香胶作为填充剂会导致部分竹简表面颜色偏暗,调色难度大,且垂直于竹简纤维方向的收缩率较大。

(4)PEG填充法的缺点是“竹简表面颜色偏黑,字迹无法识辨”。

(5)乙二醛渗透聚合法由湖北省博物馆陈中行研究员发明,此法具有国际原创性,是目前简牍脱水加固方法中较为成熟的一种。但诚如学者所言,此法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仍有待突破:首先是单体浸渗的均匀性,其次是聚合条件的控制。若渗透不均匀、聚合过快,所产生的聚合应力会导致脆弱木质文物的开裂。

此外,乙二醛渗透聚合法还有一个不足是竹简对湿度条件要求高,竹简吸湿后颜色会变暗。

(6)乙醇高级醇法是目前饱水简牍脱水加固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经该法处理的简牍色泽柔和、字迹清晰、收缩率低、外形稳定,在自然条件下易于保管。但白璧微瑕,高级醇带有羟基,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脱水简牍在后期保存中若湿度波动,可能会出现由于高级醇析出而导致的简面泛晶现象。

(三)对饱水简牍观赏利用价值的影响

出土文献学者主张缓脱水,除了现有方法的脱水效果尚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为了充分发挥饱水简牍的观赏价值。简牍在浸水状态保存时,由于光线的折射等原因,简牍表面及墨迹往往鲜亮,较有观赏性。饱水简牍一旦脱水处理,则其观赏价值会大为逊色。有的简牍脱水后甚至出现黑色变淡,简牍胎体缺乏竹木材的质感等问题,这就更谈不上有多少观赏价值了。我们知道,文史哲这类基础文科的学术成果一般为学术论文、专著等,可展示性相对较弱。饱水简牍作为一种文物实物,较有展示利用价值。

(四)对水腐速度与加固剂老化、劣化速度尚无科学、量化的评估

毫无疑问,简牍在浸水状态下保存会继续腐朽。在温度较为恒定、空气隔绝的情况下简牍的水腐速度往往极其缓慢,即便如此,腐朽却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人们曾总结大量出土的古代竹木漆器类文物之所以能够历经沧桑而保存下来的条件——“干千年,湿万年”。水,在饱水简牍文物长期保存中的作用需要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一方面,水能导致简牍腐朽;另一方面,水在简牍文物保护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水的积极作用至少包括:水分子填充在简牍文物细胞腔体、细胞壁内部间隙等,对保持简牍外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水的比热容较大,当外界环境温度发生较大波动时,水能够发挥温度“稳定器”的作用,使浸泡其中的简牍少受温度波动的影响;水还使饱水简牍不直接暴露在空气当中,形成与空气相对隔绝的环境。

简牍脱水处理,往往要使用加固剂。对于加固剂的服役性能、服役期限,目前文保界的研究还不够。加固剂作为化学材料自身存在劣化、老化问题,填充加固剂后究竟能使简牍保持多少年稳定,目前文物保护界尚未给出科学、权威的答案。加固剂填充于简牍后,经年累月,与简牍自身的化学成分(或其降解成分)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化学作用。如何发生化学作用,对简牍胎体影响大小如何等尚难以评估。即使脱水加固具有可再处理性,将来若真的进行再处理,对简牍的损伤程度也不易评估。

概言之,对于简牍的水腐速度与简牍加固剂的劣化、老化速度,目前文保界很难拿出科学、量化的评估结果,这是许多出土文献学者对简牍脱水处理持谨慎、疑虑态度的重要原因所在。

五、减少乃至消弭分歧的途徑

要解决饱水简牍的两种长期保存方式之争,需要从文物保护的理念、饱水简牍保护的材料与技术、饱水简牍文物的当下与未来的保护利用关系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一)出土文献学者要加强对文物保护理念的了解

出土文献学者要加强对文物保护理念的了解,充分认识饱水简牍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的辩证关系。铜斑绿锈之于青铜器,在古玩界看来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但对文保工作者来说只是锈蚀产物,

有的铜锈可能会进一步引发病害。与之相类,“饱水状态”的简牍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饱水”本身就是一种病害,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进行保护处理的。此外,出土文献学者对简牍的保护效果要有清晰明确且合理的心理期许。

(二)研发更加理想的简牍保护材料与工艺技术

文物保护工作者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借鉴、吸收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认识饱水简牍的劣化机理,改进现有的脱水方法,积极研发新一代性能优异的简牍保护材料与成熟实用的保护工艺技术。同时,也要在文物保护效果科学评价技术方面继续用力并取得实质性突破。

(三)处理好饱水简牍当下与未来的保护利用关系

以往,一批饱水简牍进行长期保藏,或者全部脱水,或者全部不进行脱水处理(有的仅是用少量简牍做过脱水保护试验,主体部分未进行脱水加固处理,如清华简只有1枚无字简进行过脱水、少量银雀山汉简进行过脱水)。其实,现阶段可以采取折中办法,即根据简牍的保存状况、收藏单位的保藏条件等具体情况,对某批饱水简牍分批次、部分地进行脱水加固处理。在当前饱水简牍的出土呈“井喷”之势,而脱水加固材料与工艺水平受到时代限制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采取折中的处理办法。这是由两方面的考量决定的。第一,文物保护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并且文物保护的新材料、新技术需要大量的保护实践以及较长的时间进行检验。只有在新材料、新工艺成熟稳定,能取得较佳的保护效果时,方能进行推广,大量应用于饱水简牍的脱水加固处理。第二,出土饱水简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糟朽、残断、劈裂、扭曲等多种病害。不同简牍的实际保存情况有所不同。有的简牍材质质地密实,厚度较大,机械强度尚可,对于这样的简牍,脱水加固处理的紧迫性就弱一些;有的简牍(如清华简)虽比较糟朽,但有玻璃条绑夹固定以提供机械支撑,且保存单位在经费、库房、设备、文保人员等软硬件方面有较为优越的保藏条件,可以适当延长简牍的饱水保藏时间;有的简牍较为残碎、糟朽,没有多大观赏利用价值,且不及时加固处理会有毁坏之虞,这样的濒危简牍应及早脱水加固。

对一批饱水简牍分批次、部分地进行脱水加固处理,既可以及时挽救保存较差的简牍,使之不至于在饱水状态下毁坏,又能保留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的简牍,发挥这部分简牍的观赏利用价值。同时,为文物保护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及试用争取时间,待有更好的、成熟的保护材料和工艺时再进行脱水加固处理。

(责任编辑:姜慧)

猜你喜欢
解决途径
论高校教育的信息不对称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11:12:11
基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分析
精神障碍患者就业歧视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探究
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的现状和解决途径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1:07:05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0:23:25
关于国有企业报酬与福利制度研究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商业会计(2016年15期)2016-10-21 08:25:02
社会保险争议解决途径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03:13
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