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玲 石炜业 王英泽
摘 要: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新时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将国家生物安全、“新工科”建设及科研实践贯穿“生物安全”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重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自主创新、国际视野、爱国情怀,实现培育德才兼备的全面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安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10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情感价值教育纳入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等教学过程中,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把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的主渠道和主战场,进一步增强课程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协同效应。
“生物安全”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型融合课程,主要围绕生物安全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紧密追踪国际与国内生物安全动态,培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和国家生物安全意识。该课程是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病毒传染性疾病日益增长的威胁前,如外来生物红火蚁入侵、海关截获火蝾螈和意大利壁蜥活体事件的出现,更加凸显了“生物安全”课程举足轻重的作用[2]。本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具体实施路径,重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形成系统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期为相关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一、整合课程内容,融入思政教育
生物安全学科交叉渗透,内容丰富,发展迅猛。教师要根据“生物安全”的课程性质和要求、教学大纲及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精心梳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优化,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调整后的课程主要包括现代生物技术、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食品安全、农药安全、生态安全、实验室安全六个板块,并深度挖掘各版块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巧妙无形地融入课程,将教学内容与个人价值、理想抱负,与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相结合,与国家生物安全、群众生命安全有机统一起来,达到课程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如表1所示。
(一)现代生物技术与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板块
任课教师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时应结合社会时事,可将著名爱国学者的先进英雄事迹作为学案材料辅助教学。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胰岛素之父”甘忠茹的伟大科研事迹,引领学生树立勇于探索、科技兴国的伟大抱负,培养学生创新求实、辩证思维精神,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在讲解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时,可用重组蛋白疫苗以及基因治疗、基因编辑技术等实例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客观地看待转基因生物,具备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同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3]。思政案例的融入,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引导性,培养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传承中国学者甘于奉献的科研精神,是专业课程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食品安全和农药安全板块
联系食品添加剂、抗生素的使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以及近几年新出现的食品安全热门话题,讲解国家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的观念,从宏观政策上把控食品安全。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非法添加剂使用所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教学时应强调食品添加剂的正向功能和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树立职业规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介绍农药安全,可通过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首选药物——井冈霉素的研发过程,让学生体悟新药研发的艰难,深刻感受沈寅初院士在科研过程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4]。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这种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积极投身于我国科研事业,做勇于攻坚、迎难而上的创造者和奋斗者。
(三)生态安全和实验室安全板块
生态物种多样化是生态文明的主题,要持之以恒地践行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引入“长江十年禁渔”案例,讲授长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物种数量的恢复情况。详细解读“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指出生態保护是守护生物安全的边界,凸显出强化国家生物安全保护意识的重要性,以此增加学生对生物安全的重视度[5]。通过“人类大便样本中发现塑料微粒”案例讲解塑料污染的来源、去向和危害,倡导人们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安全,鼓励学生关心支持生态保护与修复事业,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在实验室安全章节,通过讲解国内外各高校危险化学药品事故、仪器设备事故、生物安全事故等,帮助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安全观和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完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
二、改革教学方法,思政贯穿全程
将思政元素与“生物安全”的教学过程由“割裂”到“缝补”、由“平行”到“交叉”、由“融得进”到“融得好”转变,进一步实现显性引导与隐性熏陶相结合,重点在于采用实效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由“天堑”变为“通途”。任课教师需要将每一章节思政元素熟记于心,确保思政育人贯穿教学全过程,建立“教书”与“育人”共同体,以期实现对学生的情感和精神的塑造,传递积极、向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充分利用“信息+多媒体”进行线上线下多元化教学
将超星学习通、雨课堂、中国大学慕课等数字教育资源平台运用到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过程,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上述数字教育资源学习生物安全的知识和科研前沿理论,拓宽学习途径。利用课程公众号、钉钉群、微信群等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创意进取、优势互补的团队合作意识,实现资源共享、课上课下无缝对接、课堂内外交互联动,增强学习实效。此外,要强化该课程每一章节的课程思政元素的可操作性,点对点、点对线、点对面地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多维赋能课程思政,让思政育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鼓励学生为保护国家生物安全、保障人民健康作出重要贡献。
(二)有效开展“案例+翻转课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根据不同章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联动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CBT) +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导和督促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以生物安全案例为基础,分别从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实验室安全等多个具体事实入手,任课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紧密围绕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教师启发学生梳理问题背后的理论知识及联系,形成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各小组采用代表发言、自由补充的方式进行PPT课堂汇报、辩论赛等形式讨论问题,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要在此阶段将思政元素的深度和广度以“如盐在水”的方式浸润其中,使学生明确生物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切实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三)着力创设“科研+实践平台”构建沉浸式纵深推进型教学模式
科研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第一线”,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研究型高质量人才是社会需求。以“教学—科研”互构式课程思政形塑生物安全课程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理论学习和科研训练的契合度非常有必要。在任课教师的全局指导下,通过组建“早鸟计划”小团队开创性地设计生物安全相关的技术课题,经过课题选择—自由组队—文献调研—实验研究—科研成果—实践反思,全过程培养学生深入剖析生物安全相关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分析其应用利弊,引导学生站在国家“大我”和个人“小我”的交汇点上思考生物安全问题,辩证认识“转基因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此外,通过科研项目驱动式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全国生命科学竞赛、挑战杯等科研活动,针对日常生活中塑料垃圾的生态减排、转基因食品质量现状以及实验室安全等问题,运用“生物安全”专业知识认识、分析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实验室安全等问题并提供解决思路,进而提高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研素养。
三、重构评价体系,实施思政评价
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的教学评价过程和模式均已成熟,但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指标评价仍相对紧缺,评价结果不够完善和系统。鉴于此,结合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深化改革要求,在“生物安全”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高质量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良性发展的指挥棒和方向标,唯有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框架即“思政制定—思政实施—思政效果—思政反思—思政优化”,坚持将思政元素贯穿育人全过程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安全专业素养,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养成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嵌合。
(一)在思政制定方面
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建立“目标和内容”评价制度,考查课程类型、内容结构、专业特点等方面的侧重性调整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可以评价思政教学目标、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教学设计等方面是否能与教学“基因式”相互融合,能否有效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价值理念的有机统一,通过这种首要环节的评价,做到有取有舍,打通思政教育过程中的“硬阻塞”,将抽象的、僵硬的思想理论变得更加接地气,更加生动、活泼、有趣。
(二)在思政实施方面
首先,在学校层面,通过教学督导组课堂观摩、随机听课等途径对思政目标、思政设计、思政实施、思政效果进行检测与评价;其次,在教师层面,通过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课程思政比赛、教学研讨、教学听评课、课程建设等活动,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吻合度、合理度进行评价,考查教师对学生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效果。最后,在学生层面,通过问卷星、座谈、讲评等方式反馈课堂教学是否融入思政育人知识与理念情况并进行客观评价。
(三)在思政效果方面
一方面从学生的兴趣度、满意度、认可度比较各阶段(包括平时考核、实习考核、期末考核)的考试成绩,分值越高,间接表明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越好。另一方面,在试卷内容编排上注重以故事激励、生活案例分析、时事热点话题讨论等形式融入精神文化、渗透精神实质,从学生的思政思想体系到思政话语体系再到思政行为体系,让学生对“生物安全”这一领域具备整体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从事生物安全工作的精神动力,鼓励学生做好守护国家生物安全的社会责任人。
(四)在思政反思方面
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生物安全”课程思政的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达成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构建出了该课程的具体实施路径。但课程思政的成效应该是可持續的、发展的、循序渐进的,教师应当不断加强“生物安全”课程思政的反思、改进和再评价,诸如反思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形态架构,改进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的锲合度,再评价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发展变化等。通过反思来强化和聚焦“生物安全”课程思政的目标建设,以期在更高起点上促进课程思政内涵渗透、精神滋养,培育学生成为国家生物安全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四、结语
“生物安全”课程内容包括六个板块,通过多维发力、内外联通、创新引领将“思政育人”的理念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内容一盘棋、统一大思政、畅通大循环。“生物安全”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不限于此,专业课教师可继续发掘和创新思政元素,补充和完善“思政育人”的课程体系。本研究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方面探讨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划定并严守生物安全红线,增强生物安全意识,赋能科研创新助力国家生物安全和群众生命安全保护,以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夏海林,邵南岗,康丽春,等. 《生物安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生物灾害科学,2021,44(04):497-501.
[3] 阮先乐,常云霞.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 西部素质教育,2021,7(21):47-49.
[4] 谢文佩,廖夏云,于迪,等. 《食品添加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J]. 中国食品工业,2021(20):90-92+109.
[5] 邵媛媛,张帆,梁庆霞.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微塑料污染现状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2020,29(10):2118-2129.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