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红 李向云 王飞
摘 要:文章以蘇州大学的课程思政为切入点,阐述课程思政对于当代研究生的现实意义;再以光学方向研究生课程为例,进一步分析了各类已落实和有待完善的诸多思政教学设计在育才育人方面的重要影响力。新时代的课程思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各高校应持续推进思政教学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青春力量。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改革创新;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080-04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决定,对于显著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1]。要推动“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和产出一流成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服务经济社会、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大力推进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办好课程思政教育,是影响意识形态大局的关键要义,事关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复兴。
《大学》开篇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渗透道德教育,只单纯地讲学科专业知识理论,就无法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教育的意义应当是教师以身作则,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课程思政让教育回归了育人的本质[3]。
“课程思政”是上海市教委首次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4]。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程,其根本遵循是将学理性与政治性相统一、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统一、育人性和育才性相统一[5],其实质是将思政内容和课程教学融合升华。高校师生要以坚定的政治立场为基础,紧紧抓住国家发展的全局,以服务社会为己任。通过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分析,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进行诠释,使他们自觉成为有能力、有信仰的新生力量。《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新形势下的课程思政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直接影响着未来接班人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民族的复兴与国家的崛起[6],这深刻体现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一、研究生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研究生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习近平研究生教育发展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7]。高校课程思政的主要内涵包括:第一,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政课程拓广到全部课程中,让思政教育工作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8]。第二,研究生课程思政要契合其培养的思政教育目标,不盲目照搬本科生的教育模式,遵循研究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课程思政具体实施环节,构建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相互支撑、逐级递进的课程思政体系,从而实现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第三,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内容不能拘泥于高深的理论知识,而应该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家国情怀和情感认同去感染学生,使思政教育不只是抽象模糊的概念,而是真正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新时代教育。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及方案是用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其树立坚定政治立场,在深入了解并掌握经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9]。高尚的思想素质、优秀的专业素质和高雅的道德情操是每个研究生需要对自己做出的要求。需要大力培养研究生,使研究生不但拥有夯实的专业功底,更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适应新时代所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新时代的研究生,还需要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各项决定为风向标,实现理论水平的常学常新。
虽然总体上看大部分研究生的思想是积极健康的,但不排除少数人身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学术品行不端、知行不一、集体意识感薄弱、爱国情怀淡薄以及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为了社会稳定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强思政教育,通过对其正向的思维引导,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苏州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相关举措
苏州大学课程思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及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协同并行,培养新型全方面发展人才[10]。总体目标为在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的基础上,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建设要求及推进方法报告:(1)强化立德树人,落实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2)强化全面覆盖,合理设计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体系;(3)强化分类指导,细化不同专业课程的相应思政目标,让各专业教师拥有自身特色;(4)强化育人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的思政素养;(5)强化改革创新,鼓励教师以多种形式与学生间开展思政交流。每个学院(部)建设不少于1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每个学院每年至少建设1个课程思政先进教学团队和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此外,苏州大学对研究生课程思政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其中保障措施包括:(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小组,统筹推进各项思政工作安排[11];(2)落实经费保障,学校将每年课程思政工作列入年度财政预算;(3)加强评估与考核机制,健全评估制度,并定期组织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评估督导活动。
三、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措施——以苏州大学光学方向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为例
目前,苏州大学光学方向研究生的主体课程有高等光学、高等电动力学以及电磁学等科目。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研讨、现场实践等多种方式。
(一)目前的思政举措及成效
1. 強调学生主体,增加课堂互动。光学类课程学习大多数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采用互动和翻转课堂的模式,让学生参与调查、演示,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更能考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师生互换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氛围,也逐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有利于培养更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2. 师生之间的课程思辨。耶鲁大学的一篇关于中美教育差异的文章中提到,中国高校的学生大多专业能力突出,但思维方式却僵化、偏执。这与中国式教育侧重于硬技术密切相关。而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应更倾向于培养有辩证思维能力的学生。因而在当前光学课程如高等光学的课堂上,教师们除了基础理论的介绍讲解外,更多的是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参与讨论。所有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不一味地框死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勇于表达,在思想的激烈碰撞中清晰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在这种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会形成自己的辩证思维体系,有更明确的主观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造性。
3. 学科之间的交互融合。任何一门科学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与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利用好这种联系呢?这要求做到在充分了解各类学科布局的基础上,优化其组织结构,将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的壁垒打通,并且将传统的学科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将基础类学科和应用类学科完美融合,于是新的学科生长点就会在前沿和交叉学科的培植中应运而生,这也契合以学科组织模式创新的要义[12]。在光学课程上,教师打破了森严的学科组织壁垒,所授内容不仅是光学,更涉及量子信息、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等多个方面,经典理论与大数据时代有机结合,引发学生思考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的整体化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师生失谐。当代学生大多不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其一,认为理论枯燥且晦涩难懂,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其二,没有认识到各种方针政策与自身的关联性,以及其深刻内涵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在师生之间的理论水平存在失谐的情况下,往往出现老师用心良苦,将学科内容与各种思政元素巧妙结合,但学生却意识不到、无法吸收思政知识的局面。师生之间的思想高度严重不对等,就是对牛弹琴,好的教学设计也付之东流。
2. 思政元素的含量以及与现实贴合性。纵观全局,光学研究生所学课程中,大多还是以专业知识为主,思政元素仅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不足达到育人于无形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政治教育模式,要实现这种传技和传道的有机融合,思政的量必须有一定要求。功到自然成,在长时间的思政熏陶下,学生耳濡目染,必然在脑海中根植思政的概念。此外,还需加强思政元素与现实的契合度。教师应当以自己的方式去传达思政理论,而不是照本宣科。只有将所思所悟与具体实例结合,才能让受教者有更深切的体验感,即提升上层建筑与日常生活的贴合性。
3. 课程思政范围的局限性。目前针对光学类研究生的课程思政还仅限于课堂活动,从空间维度上来说还比较狭隘。大多数思政都集中在选修和必修课程中,导致思政改革的具体落脚范围更加局限。作为新时代的课程观念,课程思政并不应该指向具体的课程类型,也不该衍生于特定的应用场景,而是要实现全链条式的思政教育,将其落实到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细节中。全链条不但涵盖课堂教学,更包括研究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学术讲座、毕业设计等各个方面。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3]。“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4]。
(三)改进措施
1. 加强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谱系是由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以及不凡的奋斗历程所构筑起来的。基于此,所有中国共产党人要团结一致,扎实学好党史,从历史表象中洞察内在规律。鉴往知来,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学生要读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才能以史为鉴,拥有先进强大的理论和更深厚的党史底蕴,师生间的思政交流才更加流畅,这有助于学生知党恩,有助于学生报党情,也有助于学生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抱负。
2. 添加案例型教学设计。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的教学手段是最新颖的,常常有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成效。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切身体会学生的所想所听所做,才能实现这种教学内容与效果的双丰收。在课程的传授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现实中所发生的具体案例。例如,讨论学术不端行为,可以从翟天临知网事件出发,将此类典型实例作为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通过利用学生对舆论话题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感,从中剖析所包含的思政要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在脑海中留下对课程更独到的见解。
3. 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的大格局。广义上来说,教学的主体范围应当包括发挥政治思想教育作用的所有活动者。教学的功能性区域也应该涵盖一系列社会性活动场所。因此课程思政不能只着眼于课堂和课程,而要广泛涉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同时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再塑是课程思政的要求。思政教师需要积极探寻完成这一要求的方法途径,实质化走近学生日常生活,主动与学生交流社会交往及实践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在教学方案的构建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遭遇,消解学生的心灵困惑,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可以开展志愿服务及公益活动。
众所周知,作为思政教育道德有效形式之一的志愿者活动能够自发形成一种志愿者和被服务者之间的道德关系,学生可以在参与志愿者活动过程中,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为被服务者做出贡献,逐步加深和推动学生对志愿者和被服务者之间道德关系的深层理解。
四、结语
“双一流”建设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文化传承各个领域都设定了新的目标。本研究首先从课程思政的高度重要性出发,强调思想教育建设是各高校的所有工作的生命线,必须把立德树人摆在统筹位置,领悟思政建设对于当下社会发展的时代价值。其次,从研究生教育着手,辨析看待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的差异,进一步体现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及核心要义,强调推动研究生思政的必然性。再次,提到了苏州大学当前具体的各项思政政策,包括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具体落实步骤和保障措施等。最后,以苏州大学光学方向研究生的课程为例,先介绍了已存在的具有良好成效的思政具体方案,以如何将专业学习与思政内容完美融合为主;再理性分析了现今教学还亟待解决的问题;后针对这些不足,提出针对性改进方案,进一步优化思政教学建设。总之,课程思政的教育决定了从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道德涵养和核心价值,良好的教育才可能为国家塑造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各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和强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唐方文. 论美育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J]. 文化与传播,2018,7(03):81-88.
[2] 郑永廷. 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思想理论教育,2017(01):4-9.
[3] 李波,易志军,范佩芳. “课程思政”的教育机理与策略分析[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29(04):72-75.
[4] 彭云.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路径[J]. 大视野,2021(05):64-67.
[5] 韦洪发,王晓宇. 论“课程思政”中的“三个统一”[J]. 江苏高教,2022(04):96-105.
[6] 董勇. 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5):90-92.
[7] 王义康,李海芬,王一. 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03):57-60+82.
[8] 许小军. 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元素探讨[J]. 江苏高教,2021(03):101-104.
[9] 王光彦. 突出重点 把握关键 努力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 思想教育研究,2012(02):3-5.
[10] 徐萍. 卓越人才培養中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18(32):101.
[11] 滕超,李树庭. 浅谈主题教育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研究探析[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0):71-72.
[12] 王小兵,胡青青,毛宏静. 高等教育强国视角下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路径[J]. 教育现代化,2019,6(51):108-109+112.
[13] 陈诚. 高校思政课堂中教学机智的重要性及其运用策略[J]. 教育观察,2021,10(30):59-62.
[14] 蔡中华. 党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11):28-32.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