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创新模式探索

2023-10-28 19:03罗筱维吴远青
林区教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罗筱维,吴远青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引言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自此,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指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深入挖掘专业教育中的育人元素,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贯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从而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大学英语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2]。

一、相关研究综述

截止到目前,笔者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28 203篇期刊论文,312篇学位论文。而以“课程思政”并含“大学英语”为主题词,仅检索到1 103篇期刊论文,核心期刊论文59篇,学位论文只有9篇。由此可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有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还有待提升。

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实现路径和教学模式等的探讨,如蔡基刚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讨论了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的内涵问题[3];文秋芳在探讨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有横向维度(内容链、管理链、评价链、教师言行链)和纵向维度(思政范围、主要任务和关键策略)的课程思政实施框架[4];厉彦花等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支架式教学模式[5];崔戈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分享了该校在外语课程思政改革方面的实践和探索[6];高玉垒等建构了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结构模型[7];房洁以其所在的学校为例讨论了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8]。这些研究或宏观或微观,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在高等教育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其能力,又要培育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大学英语课程是具有人文性的通识教育,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就是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学习,吸纳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领悟思想观念的力量,萃取人生智慧,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9]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0]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厚的家国情怀、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文素质、严谨的科学精神、强烈的法治意识等,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11]。

2.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要求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表达思想内容,承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学习语言需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即是通过文化的传授、价值观的熏陶,更好地增加学生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从而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3.增强中华文化阐释力的要求

以往的大学英语课堂和教材所选的文本材料主要是关于西方主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缺乏中国文化元素,学生不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内容、输出中国文化精华”[12]。中国文化处于输入逆差、甚至失语的状态,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并认同越来越多的西方价值观。这种情况显然不符合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更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2]。因此,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传播者。

三、“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创新模式实施路径

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便捷的网络环境。中国大学慕课、外语慕课联盟、学银在线、外研社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等线上平台为大学英语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创建线上课程,丰富和拓展课程思政的空间。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重构教学内容,将那些富有思想意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丰富课堂活动,通过课堂讨论开拓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开辟课外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陶冶情操。

1.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学习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三个维度与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13]。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能够拓宽思政育人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利用网络建设线上课程,结合课程增加课程思政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来自线上和线下,比如中国日报英文版、CGTV(中国国际电视台)、党的文献的相关英译、习近平治国理政英文版(I-IV)、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英译等。把这些相关内容作为线上资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观看和阅读之后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感想。线上还可以布置相关作业和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学习小组构建学习共同体,在相互讨论和协商的过程中,进行观点共享和感情交流,促进合作、包容、尊重等品质的养成。在线下的实体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投屏功能进行师生互动,通过签到、投票、抢答、主题讨论、随堂练习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2.重构教学内容

对于大学英语来说,语言既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学的途径,提高语言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如前所述,语言承载着文化,又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因此,在大学英语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熟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从文本主题与篇章语言两个角度深挖思政元素”[14],补充富含思政元素的语言材料,关注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内在成长,重视语言教学和习得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塑造。课堂教学中,首先,在讲授每一单元的第一环节导入部分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者文本资源导入与单元主题相关的问题讨论。然后是对于篇章的整体解读,教师要挖掘课文深层的主题思想,将语篇主题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其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品质、思辨能力等等。在第三环节知识点的具体分析中,教师可以通过语料库搜索包含课程思政元素的经典例句,让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最后一步是总结,教师可以梳理单元重点知识点,讨论、点明主题,拓展思考。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笔者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I-IV)为例,介绍如何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

(1)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比如第一册Unit 1 Toward a brighter future for all的主题是大学生接受大学教育以便促进自己的成长成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谈论高等教育的目的,然后介绍并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论述。再比如第四册Unit 4 Achieving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ism主题是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可以引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了中外优秀文化的长处与精华”[15]。它包括国家层面上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上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个人层面上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比如在讲授第一册Unit 4 Heroes among us和Unit 6 To work or not to work—That is the question时,教师可以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来的逆行者和志愿者,以及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人来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的品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课程思政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6]。比如第二册Unit 5 Spend or save—The student’s dilemma涉及到消费问题,教师可以援引《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经典句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他们节约食物、珍惜美好生活的品质。

(4)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虽然大学英语中直接涉及法律内容的文章和题材比较少,但开展宪法法治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11]。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意识和规则意识,学会平衡理智和情感。比如第二册Unit 1 Love and logic: The story of a fallacy涉及到逻辑思维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理性和感性的优缺点,从而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

(5)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诸如勤奋、诚实、奉献、公正和创新等职业品格和职业道德。比如第三册Unit 1 Never, ever give up! 讲述的是永不言弃的品质;Unit 5 Will you be a worker or a laborer?讲述的是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将决定一个人是工作者还是劳役者。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可以将中国健儿为国增光的例子和一线党员在脱贫攻坚中涌现的典型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当然,在重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避免课程思政和教学内容两张皮的现象,不能为思政而思政,把课程思政变成了思政课程,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3.开辟课外实践活动

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一定要树立“大思政”的教育理念,这与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相吻合。“‘大思政’观要把思政与生活相联系,是在思想道德育人改革基础上的新突破,体现了思想道德标准的精神实质”[17]。早在100多年前,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education as life)的理念,强调了教育在生活中开展,为了学生们能更好地生活。因此,在思政过程中,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18],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思想上理念上接受思政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在道德实践和道德行为中感受并体验道德过程,提升道德能力和素质。

教师可以举办各种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课堂内的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制作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思政微视频,对于优秀作品给与奖励,如颁发获奖证书,或者进行多种渠道展示,如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时事或某一思政主题进行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比如前面提到的Spend or save—The student’s dilemma和Will you be a worker or a laborer?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还可以结合篇章主题或者主要知识点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或者翻译练习(教材中每一单元后面都有关于中国文化、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翻译练习)。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包括参加英语角活动、创办中国红色文化主题知识竞赛或红色主题英文书法大赛和用英语讲述革命故事等。社会实践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下乡”社会实践、主题团日等活动。

4.调整教学评价

在实施“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时,教师还要注重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要对教学评价进行适当调整。

外语学习评价涉及三方面要素:评价内容(评什么)、评价方式(怎样评)和评价主体(谁来评)[4]51。“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中教学评价内容不再仅仅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心理和品德。评价方式由期末考试这样一种终结性评价转变为线上课程成绩和线下平时成绩相结合,涵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全过程评价。评价主体由授课教师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同伴互评三方面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

在笔者教学团队的课程实践中,“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中学生的总评成绩包含四个部分的内容:线上课程成绩(含观看章节视频、主题讨论、PBL小组讨论、作业等)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50%;平时成绩(包括签到、随堂练习、抢答、演讲、辩论、评分等)占总成绩的20%;实践作品(微视频、写作和翻译)占总成绩的10%。教师会客观记录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教学评价的调整有利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

四、实施案例

笔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Ⅰ第四单元为案例,具体介绍如何通过“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施教学。该单元主要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的话题。Section A中的文章“Heroes among us”通过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即普通人也能做出了不起的事情,也能成为英雄;英雄并非一定是那些取得赫赫功业或是在战争中奋勇杀敌、流血牺牲的人。

1.课前

首先,课前要求学生在学习通线上课程“大学英语Ⅰ”中观看电影《中国机长》片段,讨论两个热身问题“What makes a hero?” “Have you ever tried to find a hero in yourself?”然后让学生回复自己思考的答案。其次,学生还需要提前完成该课文中单词、课文听力,结合参考译文进行课文预习。

2.课中

在正式的线下课堂中,教师通过投屏功能开展互动课堂授课,实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线下课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导入、文章语篇整体分析和知识点解析、总结。

首先,教师介绍《中国机长》的背景和简要情节,突出中国机组人员的勇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辩论“Fearlessness is equal to heroism.”(无惧即勇敢)。在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可以援引苏轼《留侯论》中的论断“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来比较“君子之勇”(rational thinking)和“匹夫之勇”(impulsive thinking)的区别,以培养学生理智冷静的品质。

下一步在文章语篇整体分析中,教师在讲解课文中的美国人的英勇事迹时,可以加入在我国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最美逆行者的故事或者视频,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人在面对疫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

对课文进行宏观理解之后,教师对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知识点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型的例子可以通过语料库搜索中国日报英文版、党的文献的相关英译、习近平治国理政英文版(I-IV)等经典例句,让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在总结部分,教师总结该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用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六亿神州尽舜尧”来阐明中国文化中的“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思想,即该篇文章作者主张的“英雄不是伟人的专利;普通人也可成为英雄”。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和英雄主义情怀,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总结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知识点练习。

3.课后

课后环节中,一方面需要学生完成线上的章节测验和一些补充的阅读材料,另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搜索相关资料,通过PPT用英语介绍一位英雄人物。对PPT汇报采取小组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分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计入平时成绩。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中华文化阐释力。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开辟课外实践活动和调整教学评价来创建并实施“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创新模式。大学英语教师要努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