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凤彩
(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乌兰牧骑产生于20 世纪50年代,从其创建之初,就秉承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形成了爱国主义、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文化品格,这也成为乌兰牧骑60 多年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为此,乌兰牧骑精神,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乌兰牧骑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课程体系和思政课教学中,是新时代各个高校,尤其是内蒙古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使命。自2017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回信以来,内蒙古艺术学院通过多种方式,将乌兰牧骑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对高质量艺术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大思政背景下,内蒙古艺术学院究竟采取了哪些方式将乌兰牧骑精神融入本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有必要对此作出梳理总结。
本文采取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内蒙古艺术学院将乌兰牧骑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内容、实践路径及育人效果,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质量。
首先,我们需厘清“大思政课”的理念。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专门强调了“大思政课”;2022 年 8 月,教育部等10 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 号),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抓手。“大思政课”之“大”,突出的是各种思政要素的合力,着眼大教改、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等多维思政要素,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其次,聚焦课程思政本身的课程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同时“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①课程思政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关键抓手。2017年12 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课程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②的重要组成。2019 年8 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将课程思政作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提出“高校应当努力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效应。”③2020 年6 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对各类学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行动指南与具体举措,④标志着高等学校的课程思政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22 年7 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 号)从思政课到课程思政,再到“大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理念的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
再次,将乌兰牧骑精神融入课程体系,对于高校的课程建设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选择。2017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的回信中高度赞誉了60 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可视为对乌兰牧骑精神的高度概括。乌兰牧骑精神,就是乌兰牧骑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的体现,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精神展现,更是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升华。
最后,将乌兰牧骑精神与大思政课、课程思政相结合,也是和乌兰牧骑精神与大思政课及艺术类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相契合。比如在内蒙古艺术类高等教育中,乌兰牧骑精神就应成为大思政课、课程思政改革题中的应有之义。乌兰牧骑精神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其丰富内涵是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构成了大思政课、课程思政的多元素材。同时,大思政课及课程思政,也是乌兰牧骑精神融入艺术类院校高等教育的重要渠道,乌兰牧骑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在形式上的相辅相成,根本源自于内容上的耦合。乌兰牧骑精神与大思政课、课程思政在育人理念上的一致,是“立德树人”育人的目标在艺术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更是时代对艺术类人才素养的高层次要求。如何将乌兰牧骑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改革,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艺术人才,是内蒙古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类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将乌兰牧骑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丰富的。
(一)乌兰牧骑“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的组织形式。乌兰牧骑践行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创造了一套便于深入基层、便于为人民服务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队伍短小精干、轻便灵活,演员一专多能、人少戏多。乌兰牧骑队伍短小精干,建队之初的标准是12 人,乐器5、6 件,服装10 余身,幻灯、图片、收音机若干个,大车1辆,马4 匹,说走就走,说演就演。队员各有所长、一专多能、身兼数职,能报幕,能吹拉弹唱,能放幻灯,能讲时政。这在1957 年5 月27 日颁布的《乌兰牧骑工作条例(草案)》中作了明确要求。此后,随着乌兰牧骑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乌兰牧骑与时俱进地适时调整内部建制,从1985 年提出的25 人、30 人,到2010 年提出35 人,再到2019 年提出乌兰牧骑编制根据服务范围、人口规模和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这样的队伍建制相较于同时期国内的若干演出团体来说非常“轻便”,“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装备轻便灵活”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是乌兰牧骑60 多年一以贯之的不变要求。乌兰牧骑不因队伍精炼而影响基层服务质量。乌兰牧骑的建制是对延安文艺宣传队和革命战争年代内蒙古文工团的继承,是特征鲜明的红色文化工作队。
(二)乌兰牧骑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值得肯定。乌兰牧骑坚持“四个不分”,口号是“哪里最困难,哪里最偏僻,就到那里送歌献舞”。在居民点能演,在打草场能演,在蒙古包能演,在羊圈也能演;点汽灯能演,点油灯能演,刮风能演,下雨能演,白天能演,晚上能演,甚至有人半夜来请也能演;为几百人能演,为几十人能演,为几个人能演,甚至为一个人也能演。乌兰牧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对老八路、老文工团革命精神的传承。新时期,乌兰牧骑依然保持这样的精神。
(三)乌兰牧骑“节目小型多样”、贴近现实的演出形式和内容值得传承和发展。在演出方面,乌兰牧骑坚持深入基层,让作品反映生活;演出形式大、中、小结合,丰富多彩,观众喜闻乐见;演员和群众打成一片,作风扎实,强调要演戏,先做人。乌兰牧骑生产的文艺作品一方面继承中华民族文艺传统,表现中华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旗县农牧区基层、与农牧民和基层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创作表演了《社员都是向阳花》《鄂尔多斯婚礼》《桃源喜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文艺作品,“教育和启发”农牧民群众,使其获得“娱乐和美的享受”。
教育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思政课内容要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将各种“伟大精神”引入课堂,要“善用社会大课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利用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⑤内蒙古艺术学院落实在2022 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培养一专多能创新型人才”“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乌兰牧骑精神融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为内蒙古艺术学院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创新提供了路径,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引领、专业实践课为重点、专业理论课为辅助、课程延展环节为补充扩展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建设高效率的思政课堂,不断提高思政课程的育人能力。更重要的是,内蒙古艺术学院与乌兰牧骑历史渊源深厚,是培养“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基地,更便于传承和弘扬乌兰牧骑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各层次各类别的文化艺术新人。
(一)乌兰牧骑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4)内蒙古艺术学院将乌兰牧骑精神融入思政课,发挥好思政课第一课堂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学院2022 版人才培养方案思政课程体系中,根据国家提出的“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基本原则和“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的思政课课程内容要求,⑥在《思想道德与法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乌兰牧骑精神教育,通过讲解乌兰牧骑深入走基层,为广大农牧民服务的事例,让学生体会乌兰牧骑队员将青春年华献给内蒙古发展的情怀,进而受到乌兰牧骑精神的影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同时,注意理论课堂的延伸,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乌兰牧骑精神的理解和深化。在美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通过举办课程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如以“学习党史强信念 培根铸魂育新人”思政主题——乌兰牧骑专场演唱会、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近距离体验和实践中更好将乌兰牧骑精神内化于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艺术观,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素养提升密切融合,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和传承乌兰牧骑精神。
(二)乌兰牧骑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探索。《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⑦内蒙古艺术学院2022 年下发的《内蒙古艺术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2年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契合了纲要要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其一,乌兰牧骑精神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乌兰牧骑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一方面在于培养乌兰牧骑式“一专多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借助课程思政对艺术专业课程进行创新,通过引入乌兰牧骑案例,学习、鉴赏、分析乌兰牧骑艺术作品,传达给学生清晰的艺术情怀和宗旨:艺术家、艺术团体要学习和发扬乌兰牧骑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承乌兰牧骑式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充分利用乌兰牧骑精神的文化优势与精神优势将乌兰牧骑精神所含蕴的中国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等思政内容,与艺术专业课教学目标进行紧密融合,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与学生价值观形成有机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艺术领域人才的整体素养,这是内蒙古艺术学院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和方向保证;
其二,乌兰牧骑精神融入专业实践的探索与实践。艺术的核心动能是实践。思政教育仅仅通过理论教学是无法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真正转变的,课程实践教学、特别是社会实践教学更能够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冲击和触动,引起广泛的心灵、情感共鸣,给学生的思想境界带来提升,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专业灵感,提高学生通过艺术作品进行自我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实现思想境界和专业水平双融合、双提升的效果。因而,乌兰牧骑精神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最重要的是融入专业实践类课程,打通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脉络,一体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入新时代,实践教学越来越受重视,教育部也反复强调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3](23)“善用社会大课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⑧内蒙古艺术学院为落实教育部精神,于2022 年专门下发了《内蒙古艺术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2 年版)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并强调“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加强乌兰牧骑实践基地建设,将乌兰牧骑精神融入教学。”目前的27 个专业中,在实践课程中融入乌兰牧骑精神主要集中在音乐、舞蹈、影视戏剧各专业,包括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学、舞蹈编导、舞蹈表演、影视戏曲戏剧表演、戏剧影视文学、视觉传达设计(舞台美术方向)等专业课程,因为乌兰牧骑是艺术院团,因而音乐舞蹈戏剧戏曲表演等专业更易于将乌兰牧骑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其他如美术类、文化产业类专业可依托专业优势,将乌兰牧骑精神思政内容用艺术类语言进行加工与提炼,从而形成优秀的文化IP 创意作品。
2018年以来,内蒙古艺术学院以“思政+艺术”为思路,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主渠道,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搭建思政全覆盖平台。乌兰牧骑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首先,组建内蒙古艺术学院乌兰牧骑艺术团队,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内蒙古艺术学院先后分别组建了“内蒙古艺术学院大学生乌兰牧骑”(2018年5 月31 日)、安达民族音乐乌兰牧骑班(2018年9 月23 日)及内蒙古艺术学院乌兰牧骑(2018年11 月8 日),三支艺术团队依托专业课程教学,在课程实践中融入乌兰牧骑精神,传承乌兰牧骑红色文化基因。内蒙古艺术学院乌兰牧骑,囊括了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乌兰牧骑队伍,重在传承和发展民族艺术,补位和壮大内蒙古艺术人才队伍和艺术市场。三支乌兰牧骑艺术团,以乌兰牧骑的人才培养和活动方式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延展课堂教学效果,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沉浸式感受和体验乌兰牧骑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增强其传承乌兰牧骑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乌兰牧骑红色文化,让乌兰牧骑精神真正入心入行,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职业观,坚定文化自信。
其次,举办校内专场演出,弘扬乌兰牧骑精神。校内专场音乐会包括主题系列音乐会,如2019 年12 月13 日-24 日内蒙古艺术学院乌兰牧骑举办的4 场主题系列音乐会;乌兰牧骑经典歌曲演唱会,如2019 年12 月15 日举办的 “传承·创新·发展/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师生乌兰牧骑经典歌曲演唱会《在那百花盛开的草原上》”等等,以专场音乐会形式传承乌兰牧骑艺术经典,感受乌兰牧骑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乌兰牧骑艺术人生,加深学生对乌兰牧骑精神的理解,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再次,沉入基层为民演出,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乌兰牧骑精神最闪光的部分在于扎根基层为民服务。内蒙古艺术学院大学生乌兰牧骑“善用社会大课堂”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实践送戏下乡,将乌兰牧骑精神融入第二课堂,讲好中国故事,用好中国精神,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如,2018 年7 月,内蒙古艺术学院大学生乌兰牧骑前往二连浩特市牧民家里送歌献舞;2018 年11 月,内蒙古艺术学院乌兰牧骑原创儿童剧《阳光少年七彩梦》在全区巡演20 场;2018 年12 月,内蒙古艺术学院乌兰牧骑潮尔民族乐团参加首届自治区乌兰牧骑高校巡演活动,参加全区首届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月启动仪式暨高校乌兰牧骑汇演等等。师生利用自己的艺术特长,参加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传播正能量,加深学生对乌兰牧骑精神的理解,传承和发扬乌兰牧骑红色文化基因,提升了课程思政的时效性,真正做到将乌兰牧骑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第四,以基层乌兰牧骑挂牌为实践教学基地,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内蒙古艺术学院拓展实践教学,建设乌兰牧骑实践教学基地,为师生提供高效培养综合素质的平台,分别在二连浩特市乌兰牧骑(2018 年7 月11 日)、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2018 年8 月2 日)、丰镇市乌兰牧骑(2020 年6 月29 日)、喀喇沁旗乌兰牧骑(2020 年10 月29 日)等挂牌“教学实践基地”“就业见习基地”,师生与乌兰牧骑同编创、同演出、同服务,以“乌兰牧骑人”的角色和身份参与乌兰牧骑发展和建设,身临其境体验乌兰牧骑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更好感知乌兰牧骑艺术形式,传承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弘扬乌兰牧骑精神。
第五,培养乌兰牧骑人才,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乌兰牧骑“一专多能”型艺术人才是乌兰牧骑精神的核心体现之一。乌兰牧骑能实现常年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得益于“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的组织形式。内蒙古艺术学院在内部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并为乌兰牧骑提供人才培养指导和帮助,如,影视戏剧学院培养乌兰牧骑“一专多能”型二人台人才;2019 年4 月,内蒙古艺术学院组织全区乌兰牧骑舞台技术培训班;2022 年7 月,内蒙古艺术学院乌兰牧骑艺术团—安达组合赴兴安盟扎赉特旗进行为期7 天的艺术培训与指导;2022 年8 月,内蒙古艺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乌兰牧骑蒙古族舞蹈表演、创作人才培养”学员圆满完成学习任务顺利结业,其中设置“乌兰牧骑精神及其传承专题”课程等。内蒙古艺术学院把乌兰牧骑人才需求融入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过程,通过培训提升乌兰牧骑队员艺术素质,按照乌兰牧骑需求量身打造“合体”人才,培养艺术自觉、职业自觉、身份自觉,弘扬乌兰牧骑精神。
第六,课程实践+国家艺术基金,打造乌兰牧骑经典作品,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内蒙古艺术学院乌兰牧骑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探索把课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形成课堂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有机结合的大教育格局,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⑨提升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学院乌兰牧骑舞蹈团结合课程教学+完成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倾心打造排演的原创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荣获文华大奖等多个奖项。剧目排演过程是乌兰牧骑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与专业技能互融互促、合体提升、引领艺术创作、建构新时代艺术标杆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创作表演实践中用艺术元素阐释思政教学内容,加深个体对乌兰牧骑精神的认知和吸收消化,并通过舞台艺术表演扩大乌兰牧骑精神的辐射面和教育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收到显著成效。
除此之外,作为对课程思政的补充和丰富,进一步夯实乌兰牧骑精神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内蒙古艺术学院组织乌兰牧骑专题“思政大课”,举办乌兰牧骑讲座活动加强思政教育效果,如,邀请杰出校友、乌兰牧骑事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拉苏荣、著名歌唱家德德玛、金花、木兰、那顺等讲述“乌兰牧骑故事”,通过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把课程思政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乌兰牧骑,感受乌兰牧骑不忘初心使命的红色文艺精神,形成课堂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有机结合的大教育格局,实实在在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乌兰牧骑精神融入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重在追求实效,不但在于学生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提升,更在于以德育才、以德育人,归根结底在于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质量艺术人才。
(一)深化乌兰牧骑精神的影响,需贯穿高校育人的全过程,实现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最终的目的是提升育人效果,因此,学生的学习产出和满意度是评价的直接指标。乌兰牧骑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成效从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艺术学院组织的人才招聘会上可见一斑。内蒙古艺术学院承办的首届乌兰牧骑专场招聘会上吸引了包括24 家乌兰牧骑、9 家艺术剧院、9 家歌舞团、民族演艺集团、广播电视台等168 家用人单位参会。究其根本,在于乌兰牧骑精神与艺术类高校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具有一致性,将乌兰牧骑精神一体性、系统性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以艺术专业应用前景为要求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了碎片化改革到体系化创新,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在正确的目标引导和发展方向上深入推进。从学生成才角度而言,学生自发地将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为,不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实践应用技能和思想政治素养,在完成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同时完成了思政育人目标,实现了认知、情感、行为三层面目标的一致性;从高校育人角度而言,在持续改进了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保障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目标同向同行同实现,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艺术教育与乌兰牧骑精神在思政教育方面相融合,激发了学生们的艺术情怀和爱国主义热情。乌兰牧骑精神是社会热点话题,内蒙古艺术学院将乌兰牧骑精神引入课程思政教育,艺术教育与乌兰牧骑精神思政教育相融合,精准确定思政育人定位,利用乌兰牧骑精神时空交错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学生感受乌兰牧骑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乌兰牧骑精神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侵染力、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发艺术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融合,启迪学生思考思政问题,分析乌兰牧骑社会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的育人规律,进而形成以学生为育人核心,以思政实践为育人主线的思政教育模式,促使思政内容有效内化为学生的价值理念。乌兰牧骑精神一体化融入思政教育,不断启发学生自然实现从艺术生到“乌兰牧骑人”的身份转换,具体形象地以乌兰牧骑“爱国、奉献、团结、奋斗”的精神品质为引线,感知艺术天然蕴含的爱国主义因素,激发学生个体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更好地传承乌兰牧骑精神。
(三)乌兰牧骑精神育人成果服务社会,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艺术类高校充分发挥与乌兰牧骑精神同向相行的先天优势,将精神的力量转化为自身课程思政资源的建设特色,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见功见效,不断丰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资源的学理性基础,引导课程思政实践。
乌兰牧骑精神融入内蒙古艺术学院课程思政教育,形成课程交叉、理实一体、共建共享的课程思政发展模式。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功效长于价值观引导,而大学生乌兰牧骑的创建,推动学生积极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创造转化、服务社会为抓手,实现知行合一,保证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落到实处,增强了大学生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乌兰牧骑组织参加“三下乡”服务、下乡巡演、高校巡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落实课程思政能力,思想政治育人效果从“平面”走向“立体”,思想政治教育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实现了课程思政教育有效落地,加深了学生对乌兰牧骑精神的理解,将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文化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发挥了课程思政教学的长效辐射作用,增强了学生传承弘扬乌兰牧骑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思政教育的文化育人成效转化为乌兰牧骑精神的传承力量。
艺术类院校要在“大思政”理念的积极指导下,构建一体化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教育根本,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艺术类院校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中。这其中,思政课程是主渠道,课程思政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乌兰牧骑精神一体化、系统性地融入内蒙古艺术学院思政教育体系,兼顾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个方面,特别是通过延展实践活动实现可视化育才育人,突破了课堂思政课空间的局限,将乌兰牧骑精神的思政性与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思政性、艺术性和教育性深度融合,与学生专业和就业元素融合,贯穿在大学生的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构建以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为时空维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从思政课学段向全学段思政课延伸,构建起贯通学校与社会全时空的思政课,”[4]初步形成了思政教学格局,无疑成为实现学校全面育人目标的重要路径,是“大思政”背景下艺术类高校教育体系的一个新发展,为应用型人才办学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赋能。但是,乌兰牧骑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还需拓展载体,结合课堂思政与大思政,在深度、广度与力度上进一步为“大思政”教育赋能,共同推进,铸魂育人。
注 释:
①可参阅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信息资料来源:http:// www. moe.gov. 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 462437.html.
②参见中国共产党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资料来源:教党〔2017〕62 号.
③可参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献资料来源: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
④同“注释①”
⑤可参阅教育部等10 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EB/OL],资料信息来源: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2-7-25.
⑥同“注释③”
⑦同“注释①”
⑧同“注释⑤”
⑨同“注释①”
【责任编辑 黄隽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