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诗人”如何变质为“坑农宰相”

2023-10-27 01:00王丹誉
廉政瞭望 2023年10期
关键词:蝗灾蛤蜊旱灾

王丹誉历史学者、专栏作家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唐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的第一首。第二首是:“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两首诗分别用寥寥20字,生动地描绘出农民艰辛耕种却不免饿死的不公世道,道出了诗人对农民的真情实感,李绅因此获得了“悯农诗人”的称号。

但谁能想到,李绅这位“悯农诗人”日后竟然变质成为一个彻底坑农、害农的酷吏宰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唐贞元十四年(798年),26岁的李绅赴长安应进士试,并将他《悯农》二首示人。

《悯农》二首创作灵感来源于李绅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他幼年丧父,后随母亲流落他乡,一直生活在困境之中,加上之后屡试不第等重重逆境,决定了他所处的阶层和三观。所以,早年的《悯农》是他当时最自然的作品,也能真切地打动人心。

元和元年(806年),34岁的李绅中进士,开始步入官场。之后,虽然他也曾与元稹、白居易共同倡导诗歌创作革新的“新乐府运动”,但他实际上已经开始蜕化为官僚诗人。

特别是从元和十五年(820年)任翰林学士起,李绅就完全卷入唐朝官场上最为臭名昭著的“牛李党争”,并成为李党重要人物。“牛李党争”本质上完全和政见差异无关,也和改革与保守无关,纯粹是当时官场上两大封建官僚集团的权力争斗——狗咬狗。

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在党争中失败,李绅也经历了宦海沉浮。太和七年(833年),李党咸鱼翻身后,李绅很快又水涨船高,官阶节节攀升。开成五年(840年),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来,李绅因病辞相,再度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846年),李绅病逝,赠太尉,谥文肃。看起来,李绅是得以善终,但是他却没有能“善后”。后世对他的评价并不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从“悯农”变为了“坑农”。那么,李绅又是如何坑农的?

《旧唐书·李绅传》中记载了一个事情:开成二年(837年)夏秋两季,全国连续发生大旱灾,蝗灾也随之而来,奇怪的是,唯独李绅当地方官治下的汴(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两地却没有发生旱灾和蝗灾,他还因此受到朝廷表扬。汴宋两地如何安然躲过全国性的严重旱灾和蝗灾呢?根据考证,有人认为李绅瞒报灾情,为自己编造奇迹般的政绩。

此外,當李绅治下灾民背井离乡、四处逃荒时,李绅却把这当作好事来大加炫耀。他当众抓起一把麦子撒在风中,洋洋自得地说:“诸位,见过手掬的麦子吗?只要迎风一吹,那些麦子的糠皮都被吹得干干净净,只剩颗粒饱满的好麦粒……”可见,他把治下逃难的农民视为何物。

淮南地区盛产蛤蜊,本来农民只在盛夏季节入水捕捞,李绅刚一上任,就改为隆冬季收购蛤蜊,这样农民就不得不破冰下水捕捞蛤蜊。因为,李绅认为此时蛤蜊价格暴涨,逼迫农民下水捕捞,可以为他牟取暴利、创造政绩。这一暴政,不仅引发百姓强烈不满,就连当地官员都怨声载道。后来,当地县令联名上书揭发他对农民的残暴行径,有人还引用他之前所作的《悯农》,来讽刺这个早已变质的诗人。

由悯农诗人成功转化为封建大官僚、酷吏之后,李绅的生活也不断地上档次,“渐次豪奢”。有记载说,李绅一餐的耗费经常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缗。

诗言志,歌咏情。晚年,已经贵为卿相的李绅在诗歌创作上,早已把昔日自己的《悯农》诗风和亲自倡导的“新乐府”抛之脑后,而是改弦更张地写起了“宫廷诗”。同时,他的笔触也不再关注底层农民,而是全然陶醉于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和宫廷生活之中。

他后来编纂诗集,甚至亲手将自己曾经名满天下的《悯农》等代表作悉数删除。不过历史没有忘记《悯农》,而李绅自以为是的“宫廷诗”却无人问津。

猜你喜欢
蝗灾蛤蜊旱灾
危害中国农业几千年的蝗灾
《挖蛤蜊》
踩蛤蜊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意大利撒丁岛遇严重蝗灾两千多公顷农田被毁
教你两招,让蛤蜊吐沙又快又彻底
葫芦岛市旱灾风险评价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