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人口变化与空间分布研究

2023-10-27 09:01谢守红李寒冰
中国名城 2023年10期
关键词:街镇义乌人口

谢守红,李寒冰

引言

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与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地区间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资源禀赋差距增大,与此同时,户籍制度变革使得人口迁移加快,人口迅速向发达地区集聚[1]。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对外贸易,是人口的主要流入地[2]。在东部城市内部,县域城市在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给方面与中心城市形成竞争关系,产业竞争和人力资本积累处于劣势,城市发展缺乏动力,导致人口不断涌向中心城市[3],从而带来区域人口分布不均、空间结构不合理和人口结构性压力等一系列问题[4]。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为推动县域人口发展提供指导,并且在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城乡发展等方面强调了人口分布的重要性。因此,在社会经济双重转型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应当更加注重县域城市内外部人口变化特征与规律,以促进县域人口的高质量发展。

人口变化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口变化特征及其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研究区域上看,现有研究较多地关注北京[5]、上海[6]、广州[7]等特大型城市,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关注焦点向大都市区与大经济带转变[8-9]。从研究内容上看,学者主要关注不同尺度上人口变化的空间特征[10-11],包含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的演变与发展[12-14]。针对人口变化的成因,主要归结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和社会文化习俗等因素[15-18]。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奠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格调,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成为推动人口流动的驱动力。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区域人口形成集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会促进人口的继续流入,形成良性循环[19-20]。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导致社会生产力过剩,对社会资源与环境造成挤压,降低人均收入,进而阻碍地区经济发展[21]。从研究方法上看,随着GIS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人口问题研究由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此外,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22]、地理加权回归[23]与Matlab空间模拟等方法使得学界对于人口问题的研究更加精准与丰富。

纵观现有文献,研究区域多为城市群或省市级单元,鲜有对县级及以下尺度的研究,且侧重于描述人口变化的静态特征,缺乏对县域单元内在空间特征的探索,难以揭示典型县域城市人口变化整体与局部空间分布的特征和规律。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位于金衢盆地东部,是典型的商贸型城市,有“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美称。随着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商贸流通业,出现了人口变化的新趋势,客观上需要对义乌人口变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且需要思考商贸业对人口格局改变的影响。因此,本文以街镇为研究单元,采用数理及空间方法对2010—2020年义乌人口变化的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揭示了商贸业对义乌人口变化的影响,这对理解中国典型县域城市人口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1.1.1 核密度估计核密度估计是空间分析中一种应用广泛的非参数估计法,适用于生成一个描述观测变量聚集程度的二维平滑估计面,所得出的结果可以直接进行冷热点分析,且可以避免区位的影响,直观地体现空间集聚趋势[24]。本文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将义乌各街镇抽象为“点”,以政府驻地的位置代替,然后对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其公式如下:

1.1.2 标准差椭圆分析

标准差椭圆是基于全局空间统计方法描述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和多维特征,能够精确反映出要素空间分布的中心性和延展性,从而描述不同时期要素的空间分布离散趋势[25]。本文利用ArcGIS 10.8的空间统计分析工具描述义乌人口变化的分布特征和演化趋势。其中,椭圆重心坐标为:

1.1.3 可达性分析

可达性是指在一定交通条件下,某项活动从特定地点到达其余地点的难易程度。可达性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被广泛用于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可达性评价通常有五种方法:容器法、覆盖法、最小距离法、最小行进成本法和“引力模型”法[26]。本文在学习现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后发现,最小距离法与可达性的概念内涵更为接近,同时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因此选择基于空间距离的最小距离法测算义乌商业市场空间的可达性。具体处理如下:首先,借用ArcGIS 10.8对原矢量图层进行处理,生成1 km×1 km渔网,其次采用欧氏距离代替实际路网距离,计算各POI点到最近邻设施点的距离来衡量可达性水平,最后对面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将其栅格化,从而较好地反映义乌商业市场空间的可达性。

1.2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义乌市第六、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部分数据来自《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资料》、义乌统计年鉴与义乌市统计局官方网站。由于缺乏街镇尺度短期流动人口数据,采用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值替代。可视化所使用行政区划矢量边界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POI数据通过高德地图API购物服务类数据获取,在对数据进行筛选和清洗后进行WGS 84投影,本文使用的商业市场POI是包括家居建材、家电数码、花鸟虫鱼、小商品市场、旧货市场等综合市场在内的数据,利用Python 3.11爬取9 320个兴趣点,每条POI数据包含名称、类型、经纬度和省区市等属性信息。

2 义乌市人口变化特征

2.1 市域人口增长显著,区域差异明显

根据第六、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1),义乌市常住人口总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总人口从2010年的123.4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185.9万人,人口净增长62.5万人,增长率达50.68%,远高于浙江(18.63%)和全国平均水平(5.38%),取得了巨大的人口发展成就。与高速增长的常住人口相比,户籍人口变化较小,两次人口普查间仅增长11.35万人,增长率为15.35%。人口增长态势说明外来人口是近10年来义乌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

表1 2010-2020年义乌街镇人口增减变化统计表

表2 2010-2020年义乌人口年龄结构与受教育程度变化情况

分区域来看,义乌市街镇人口变化明显,本文根据自然断点将街镇人口变化按增量和增率划分为高速、中速、缓速增加三大等级(表1)。从增量来看:23.08%的街镇为高速增长区,人口增量达31.05万人,人口变化率为42.1%,主要集中在义乌中心的城市功能区扩展区,以稠江街道等为代表。其余两大增加区数量最多,其中中速增加区增量最大,但两者增量之和仅与高速增加区相当,可见义乌街镇人口增量变化呈现集中化趋势。从增率来看:30.77%区域处于高速增加区,增加总量为30.41万人,增速高达77.7%,相较于中心城区,以苏溪镇为代表的发展新区人口增减明显。中速和低速增加区主要位于外围城区和远郊区,增量与增速均呈梯度递减趋势。总体来看,义乌街镇人口变化主要发生在中心城区与部分发展新区。究其原因,可归纳为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因素。义乌江横穿中心区,沿江多为平原地区,专业市场发展良好,从而奠定了人口分布格局的基础。以苏溪镇等为代表的城区外围,得益于近些年来的产业外迁,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促进了人口空间格局的重塑。

2.2 外来人口输入增强,流入活跃区范围聚集

外来人口是义乌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动力。“两普”期间,义乌流入人口远大于流出人口,尤其是中心城区净流入显著。2020年,外来人口流入100.6万人,超过户籍人口,这一数据在2010年仅为49.4万人,毫不夸张地说,义乌已成为“移民城市“,其中,中心城区吸纳了超七成外来人口。为了更清晰地描绘义乌外来人口梯度变化,采用Jenks自然断点法对流动人口数进行分级(图1)。整体上看,义乌街镇人口流入呈现集中化趋势,流入活跃区向以江东街道为代表的核心区集中,这与支柱产业商贸业的布局相一致。净流入稳定区则向东北方向的苏溪镇等地区集聚,形成次级中心,非活跃区则分布在西南和西北方向的远郊区。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产业的转移,在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和新型战略产业崛起的背景下,义乌产业外迁和新兴产业建设吸引大量流动人口流向次中心区,而这些劳动力作为要素参与生产又推动产业集聚,从而再次吸引劳动力迁移,形成良性循环。

图1 2010-2020年义乌街镇流动人口分布格局

2.3 人口结构变化较大,逐渐趋于合理化

近10年来,义乌人口结构变化较大。人口性别比快速上升,2020年总人口性别比为117.08,较2010年上升6.83,远超国际通行标准(105)。户籍人口性别比较为合理且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为103.84,2020年降为99.99。“两普”期间人口性别比的失衡与义乌近10年涌入的大量外来人口有关,产业结构升级吸引外省劳动力来义,外来劳动力中男性人口占比较高并逐年增加,使义乌的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年龄结构方面,2020年义乌0—14岁少儿人口为25.78万人,较2010年增长62.34%。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46.68万人,增长46.71%,其中,15—59岁人口增长率高达75.88%,60—64岁人口下降42.6%,劳动年龄人口逐渐趋于年轻化。一方面,因为义乌生育结构的优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发达的经济环境、丰富的就业机会、积极的就业政策吸引了大量来义乌就业人员,而流入人口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

受教育程度方面,2020年拥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为27.37万人,是2010年的3.38倍。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0.86万人,较2010年增长82.92%。拥有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68.7%,相对有所下降。总体上看,“两普”期间,义乌人均受教育程度有所提升,高等受教育水平人口增长明显,每十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由6 558人上升至14 720人,人口素质有所改善。

城乡结构方面,随着义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综合承载力日益提高,人口向城区集聚的态势得以延续。2020年,义乌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为148.14万人,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为37.8万人,分别较2010年增长60.25万人和22.8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71.22%上升为79.67%。2020年,义乌户籍城镇人口为51.92万人,占比为60.84%,虽然有较大的增长,但是受制于各种保障条件和户籍制度,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仍大幅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

2.4 人口密度以高值区为核心圈层式递减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疏密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地区人口分布的空间状况。本文采用ArcGIS 10.8自然断点法划分四种类型,绘制出义乌街镇人口密度分布格局图(图2)。

图2 2010-2020年义乌街镇人口密度分布格局

整体上看,“两普”期间义乌市人口密度处于较高水平,并且有上升趋势,形成以高值区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环状分布格局。义乌街镇人口以945—1 868人/km2的较低密度为主,占街镇数量近半数,高密度和低密度占比较低,总体上呈橄榄形分布。人口高密度地区主要分布在以稠城街道为核心的义乌中心城区,毗邻义乌江,多为平原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优良,繁衍出发达的商业活动,具有人口集聚的条件。人口密度低值区为分布在偏远地区,多为高山丘陵地带,以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为主,人口相对稀疏。具体来看,2010—2020年期间街镇主要以低密度街镇数量的减少和高密度街镇数量的增加为主。较低密度街镇相对稳定,较高密度和高密度街镇数量虽只增加1个,但其内部结构却变化显著,表现为北苑街道和稠江街道从较低密度跃迁为高密度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10年来义乌人口与产业发展的重点。从变化率看,稠江街道和北苑街道人口密度增长最为显著,其中北苑街道增长率达86.27%,究其原因是该地区近些年来以专业市场为代表的商业发展良好,带动地区人口快速增长。而稠城街道人口密度变化率负向增长,这与2014年义乌区划调整相关,区划调整强化了稠城街道政务主体功能,部分人口流向以商业和政务为主的福田街道。

3 义乌市人口变化空间分布格局

3.1 义乌市人口变化的空间演化趋势

为揭示义乌街镇人口变化的空间格局,采用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对其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如图3所示。2010年和2020年标准差椭圆方向皆为“东北—西南”走向,说明义乌人口分布的方向性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具体来看,2020年椭圆短轴相较于2010年变化不大,但长轴长度有所减小,可见义乌人口分布逐渐走向集中,与上文得出的结论趋向一致。总体而言,义乌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集聚性加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但方向性与分布范围变化较小。义乌具有三面环山、一江多溪的地理特征,中心为“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廊道,地势平缓、水系发达,决定了人口分布大致走向。其经济以核心区专业市场为中心向外延伸,两侧多为相应的配套工业体系,受此影响,义乌人口分布基本空间格局保持“东北—西南”方向分布。

图3 2010-2020年义乌街镇人口分布演化趋势

为研究义乌街镇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化情况,分别测算2010年和2020年人口分布的重心,并描绘重心迁移的动态变化。研究期内,义乌人口分布重心并未发生明显的迁移,迁移速率较小,街镇人口分布整体结构较为稳定。2010年,人口分布重心在稠城街道西北侧,2020年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重心落在北苑街道东南侧。总体上看,义乌街镇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呈现出均衡发展态势。

3.2 义乌市人口变化的空间集聚分析

本文使用两种方法描绘义乌街镇人口变化的空间集聚特征,首先是核密度分析法,采用人口变化率数据对集聚特征进行研究(图4)。结果显示:2010—2020年义乌街镇人口变化率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人口变化主要集中在义乌中心区,并形成了两大板块。一是以北苑街道、稠江街道与稠城街道为核心的高集聚地区,二是以福田街道和苏溪镇为核心的次高级集聚地区。其次是人口分布指数法,包括集中指数和不均衡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某一地区人口分布的集聚或分散趋势,人口分布指数越小,人口分布越均匀;反之,人口分布越集中。表3结果显示,2010—2020年义乌人口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均有所上升,这表明义乌人口趋向于集中分布。分地区来看,义乌中心城区两种指数反而有所下降,而非中心城区两种指数有所上升,这意味着,义乌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的同时,中心城区内部人口分布越来越均匀,而非中心城区由于次级中心的形成人口分布趋于集中。究其原因,近10年来,义乌采取以商建市和小城镇发展战略,经济高速发展,引起人口的快速流入。西南地区依托商贸业基础,逐渐完善金融贸易、商务办公和国际交流等生活服务功能,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吸引大量人口流入,形成集中连片式的人口集聚空间。东北地区整合原有工业空间,形成以为专业市场配套为主的高新产业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中心城区由于城市空间开发饱和度高,人口与产业分布逐渐趋向于均等化。总体上看,义乌街镇人口变化率多以低集聚为主,如何推动此类地区均衡发展和集聚地区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4 2010-2020年义乌街镇人口变化率空间集聚特征

表3 2010-2020年义乌街镇人口分布指数变化

3.3 义乌市人口变化与商业市场可达性关联分析

义乌是典型的商贸型城市,以小商品经济为代表的商贸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义乌人口的分布与变化。为测度义乌商业市场可达性空间差异,本文采用基于空间距离的可达性分析,并使用Jenks自然断裂法划分10个距离等级(图5)。根据分析结果,义乌商业市场空间可达性平均值为2.22 km,标准差为2.42 km,可见空间可达性水平较高。总体上看,商业市场可达性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沿线地区,呈条带状分布并且向西南与东北方向延伸。具体来看,可达性最好的地区为稠城街道,均值为0.136 km,其次为稠江街道(0.390 km)与福田街道(0.442 km),该区域专业市场数量相对密集,门类众多,商业活动频繁,同时具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居民从事生产生活服务较为便利。可达性较好地区为义亭镇(0.835 km),义亭镇位于金义走廊,相对中心城区较为偏远,但受益于“金—义都市区”建设,成为连接金华的商业与工业节点,商业市场发展较为迅速,可达性评价结果较为良好。商业市场可达性较差的地区为远郊的大陈镇、苏溪镇和上溪镇,均超过3 km,空间上较为分散,此类地区偏离城市中心,且受地理条件的影响无法形成完整的专业市场集聚区,可达性较差。

图5 义乌商业市场空间可达性分析

图6 义乌人口变化率与商业市场空间可达性拟合

为进一步探究义乌人口变化是否与商业市场可达性有关联性,本文将商业空间可达性按区域划分,分别计算各街镇空间可达性的均值,绘制对应散点图,拟合2010—2020年义乌人口变化率。通过拟合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空间可达性的增加,人口变化率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距离的继续增加,下降速度有所减缓。商业市场对城市经济与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发达的商业市场可提供完善的购物服务与大量就业机会,由此又会促进商业市场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商业市场空间可达性数值越低,说明居民与商业市场的距离越近,人口变化正向增长越快。但人口变化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商贸业对人口变化的影响并不总是线性的,因此义乌人口变化与商业市场间可达性存在“指数型”关联。考虑到义乌行政规划调整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剔除行政区划调整的街镇后再次拟合,结果显示,义乌人口变化率与商业市场可达性仍存在“指数型”关联,但曲线斜率有所下降,表明其影响程度略有减小。

4 结语

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尤其是在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大环境下,重新审视人口发展现状十分必要。因此,本文以义乌市街镇人口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变化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义乌人口总量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常住人口增长远快于户籍人口。分区域看,人口变化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和苏溪镇为代表的次中心。第二,外来人口总数已超过户籍人口,成为义乌人口变化的关键,主要流入地区为主次级中心。第三,义乌人口结构变化较大,表现在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且趋于年轻化;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素质有所改善;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较快;人口密度处于高位,呈现以高值区为核心向外围递减的环状分布格局。第四,义乌人口分布的方向性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保持“东北—西南”走向,空间集聚性加强,说明人口分布趋向于集中,人口分布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总体呈现均衡发展态势。第五,义乌街镇人口变化率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形成两大板块。此外,人口分布指数表明中心城区内部人口分布越来越均匀,而非中心城区趋于集中。第六,义乌商业市场可达性水平较高,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呈条带状分布并且向西南与东北方向延伸,线性拟合结果表明人口变化与商业市场发展存在一致性。

因此,笔者给出四项政策建议:

一是优化人才发展战略,完善权益保障制度。义乌人口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口,应当根据自身产业发展需求继续优化引进人才政策,推动人才配给均衡发展,激发城市活力。与此同时,要完善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权益保障制度,合理处理人口融合过程中非公平性问题,实现全域人口经济保障、社会融入、教育公平与文化互通一体化发展。

二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合理调控人口密度。义乌尤其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极为密集且在高速增长,高密度的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也会影响民众幸福感,对环境与公共服务造成压力,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应当积极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立足于综合承载力构建城市发展格局,形成合理有效的人口调控机制,推动人口随产业外迁,确保人口总量与人口密度的均衡发展。

三是加强区域经济联系,缩小地区差异。虽然差异并不一定是不利的,但是义乌人口分布差距过于明显,不利于劣势地区的发展,尤其是金义走廊地带。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应当积极采取政策引导欠发达地区发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减少偏远地区通行时间与成本,由此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效应与涓滴效应,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基础。发挥产业政策导向,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和转型发展促进人口向次级节点有序疏散,推动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

四是积极推动专业市场发展与转型升级。专业市场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形成产业集聚具有积极的作用,应当加快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推动专业市场与现代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积极培育新兴增长极,做到城市与市场的相互促进,带动各地区间分工网络的形成与优化,从而持续高效地影响人口发展。

猜你喜欢
街镇义乌人口
下车镇赴义乌招商引资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街镇总工会非公企业工会改革优秀案例
义乌展
街镇资产管理探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当前街镇基层信访工作困境及出路
街镇建设独立运作公共图书馆的必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