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安庆+池州+铜陵”城市团发展思考

2023-10-27 09:01孟祥林
中国名城 2023年10期
关键词:铜陵市安庆市主城区

孟祥林

引言

安徽省全域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国家发展计划[1],为安徽省城市团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安徽省域内的区域中心城市可以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组建城市团,更好地对接长三角城市群,拓展城市组团的发展空间。根据“分区+分步”发展设计[2],安徽省城市体系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需要创新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耦合机制[3],合肥市在省域城市体系中可以进一步发挥核心引领作用[4],淮南市[5]和铜陵市[6]将成为与合肥市产生紧密联系的两个重要城市,分别是省域城市体系[7]向北和向南发展的节点。《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高质量推动各设区市与沪苏浙相关市(区)共建合作,支持合肥、黄山与杭州,淮北、宿州与徐州,亳州与衢州,蚌埠与苏州,阜阳与上海徐汇,淮南与上海闵行,滁州、芜湖与南京,六安与上海松江,池州与上海长宁,铜陵与常州等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支持马鞍山与南京加快对接,推进跨界示范区建设。”[8]在构建这种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需要前瞻性地思考淮南市与铜陵市在省域城市团中的地位,提升其在省域城市团中的中心城市地位。根据城市体系中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联系以及既有发展基础,在未来发展进程中需要逐渐形成两个城市环:其一是以淮南市为中心的“合肥市—滁州市—蚌埠市—宿州市—淮北市—亳州市—阜阳市—六安市”城市环(“北环”);其二是“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黄山市—池州市—安庆市”城市环(“南环”),合肥市成为将“北环”与“南环”连接在一起的纽带。两个城市环将安徽省全域的区域中心城市整合在一起,为进一步提升安徽省城市化[9]水平搭建起了基本构架。

合肥市北端的长丰县及南端的庐江县分别成为将“合肥市—淮北市”“合肥市—铜陵市”连接在一起的节点。在如上两个城市环中,“南环”上合肥市以南的区域需要分为4个子城市团来加强与区域中心城市间的联系,分别是“马鞍山市+芜湖市”子城市团、六安市子城市团、“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子城市团、“宣城市+黄山市”子城市团,4个子城市团以铜陵市为核心整合在一起,在进一步加强合肥市向南拓展的城市影响力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子城市团不仅涵盖空间范围较广,而且3个城市的建成区几乎连接在一起,更需进行前瞻性考虑,通过加强建成区间的整合程度,在“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区域内完善“核心带动边缘+边缘呼应中心”的发展格局。根据“分区+分步”发展思路,子片区的划分并非割裂各子片区间的关系,而是要通过划分子片区,在加强子片区内县(市)中心地联系的基础上,使各子片区间互动更加高效,在区域中心城市腹地内形成整合程度更高的多层次中心地体系[10]。安庆市[11]、池州市[12]与铜陵市在空间上邻近,便于整合在一起。安徽省全域在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后,很多文献着眼于研究安徽省城市群融入上海都市圈的发展策略,以及“合肥市—杭州市”城市链、“合肥市—南京市”城市链的构建方式[13],在建构安徽省城市团[14]过程中,更多文献关注皖东地区的滁州市[15]、马鞍山市[16]、芜湖市[17]和宣城市等城市团的构建格局。安徽省在与苏南、浙北整合发展过程中,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和宣城市等成为重要节点,但对于安徽省西南侧由“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整合在一起构建城市团(“皖西南”城市团)的研究较为缺乏,该城市团是合肥市与武汉市、南昌市建立联系的基础,进而能与华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及江西省沿浙赣线城市群连接在一起,为安徽省城市群向西发展拓展空间。前瞻性地思考皖西南城市团的构建策略,不但能够为合肥市向皖西南发展搭建平台,而且能为安徽省提升全域城市化水平提供邻近区域中心城市整合发展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区域经济学意义。

1 安徽省“1+2”格局下发展“安池铜”城市团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性

1.1 安徽省“1+2”格局下发展“安池铜”城市团的有利条件

发展“安池铜”城市团,是在“分区+分步”思路下依托既有行政单元,在突破行政区划约束前提下对安徽省域城市体系进一步完善过程中构建“软区划”城市团的前瞻性思考。安徽省域城市体系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可以按照“东部带动西部+中间带动边缘”的方式逐步展开,在腹地内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城市带、城市链、城市团和微中心的发展环境。

1.1.1 “安池铜”城市团是南北城市带的南端增长点

安徽省城市团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需要沿“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合肥市—铜陵市—池州市—黄山市”构建起纵贯南北的城市链(“淮黄链”),合肥市位于“淮黄链”的中点位置上,淮南市和铜陵市分别是合肥市主城区沿“淮黄链”向北和向南拓展的节点,在“淮黄链”的南端,通过铜陵市将由“宣城市+黄山市”构成的东南片区及由“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构成的西南片区整合在一起。“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是将合肥市与杭州市连接在一起的节点,也是将南京市与南昌市连接在一起的节点。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将安徽省全域纳入长三角城市体系中。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鼓励省内空间距离较近的城市加快组群发展,促进合六、合淮、芜马、芜宣、铜池、淮(南)蚌、淮(北)宿一体化”的发展计划[8],需要尽快完善合肥城市圈,以合肥市为核心通过整合淮南市和铜陵市形成“1+2”的发展格局是理性的发展选择,“安池铜”城市团成为安徽省城市团中南北城市带的南端增长点。

1.1.2 “安池铜”城市团内区域中心城市联系紧密

“安池铜”城市团内的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等区域中心城市在空间上联系紧密,铜陵市的“义安区+铜官区”、池州市的贵池区及安庆市的“迎江区+宜秀区+大观区+桐城市”等已经整合在一起,整个腹地呈现具有紧密联系的V字形,进而向东南方向与黄山市的“黄山区+徽州区+屯溪区”、芜湖市的“三山区+弋江区+镜湖区+鸠江区”等连接在一起,在安徽省中南部地区形成由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黄山市、芜湖市等区域中心城市构建起来的“丁”字形发展构架,其中“|”形城市链即“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城市链,进一步向西北方向将马鞍山市连接在一起,“—”形城市链即“安庆市—池州市—黄山市”城市链。“丁”字形发展构架进一步强化了“安池铜”城市团在杭州市、南京市、武汉市、南昌市等省会城市间的纽带角色。

1.1.3 安徽省城市团“1+2”城市体系正在得到完善

安徽省“1+2”城市体系中,“1”即合肥市,“2”即淮南市、铜陵市[18]。该种发展格局下的淮南市和铜陵市分别成为合肥市北端、南端的副中心,呼应合肥市的发展,并将合肥市的城市影响力向安徽省北部、南部地区拓展。安徽省行政单元南北狭长,合肥市位于行政单元的中心,为了更好地强化合肥市对安徽省北部、南部的影响力,淮南市和铜陵市是构建副中心地的理想选择。以铜陵市为节点加强安徽省南部区域的发展速度,对铜陵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区域经济学意义。

1.2 发展“安池铜”城市团的必要性

安徽省城市团需要以合肥市为中心,在省域腹地内形成由区域中心城市、次级核心城市、小城市、微中心等构成的多层次城市体系[19]。在考虑安徽省南部地区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前瞻性地思考城市体系底层的中小城市发展问题以及在邻近空间内通过整合构建小城市组团的问题。

1.2.1 推动安徽省域城市团均衡发展

安徽省城市团的均衡发展涉及北部与南部的均衡、东部与西部的均衡。合肥市位于行政腹地的中心位置,对形成“中心突出+拉动边缘”的城市体系发展格局有利,但如果不在城市体系的均衡布局方面进行前瞻性思考,省域城市体系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会进一步强化“摊大饼”式的城市体系扩展格局[20],在中部隆起与边缘发展之间会形成强烈反差,不利于在省域城市体系内形成以一带多或者以核带次的城市体系,省域腹地内形成更加合理的产业布局的通道也会受阻。安徽省域城市团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需要在距离省会城市合肥市的一定空间内,逐渐培养起与合肥市高效互动的副中心城市,基于“分区+分步”发展秩序,进一步优化安徽省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和层次结构,使副中心城市成为拉动腹地内多层次中心地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1.2.2 依托“安池铜”城市团对接周边城市团

“安池铜”城市团基于联系紧密的区域中心城市建立起来,通过借力发展在安徽省南端形成新的增长点。城市团内不同层次的中心地通过聚合整合产生协同效应[21]。“安池铜”城市团位于杭州市、南京市、长沙市和南昌市之间,成为将各省会城市连接在一起的节点,同时也具有了吸收省会城市发展红利的区位优势。目前以南京为核心的城市团和以杭州为核心的城市团已经成为长三角城市团的两翼,长株潭城市群也正在以“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为核心优化“分区+分步”发展格局,江西省行政腹地内也正在强化“沿浙赣线城市团”[22],周边城市团规模扩大和空间格局的完善会对发展“安池铜”城市团产生较大促进作用[23]。“安池铜”城市团通过借力发展,能进一步提升县级城市团以及以乡镇中心地为核心整合而成的微中心的发展质量。

1.2.3 省域腹地内构建双环城市体系的重要环节

在进一步完善安徽省城市体系过程中,要逐渐以“六安市—合肥市—马鞍山市”城市链(“六马链”)为对称轴,在行政腹地南端、北端分别形成城市环:南端的城市环即“芜湖市主城区—宣城市主城区—黄山市主城区—池州市主城区—安庆市主城区—铜陵市主城区”城市环;北端的城市环即“淮北市主城区—宿州市主城区—蚌埠市主城区—滁州市主城区—淮南市主城区—阜阳市主城区—亳州市主城区”城市环。“淮南市主城区—合肥市主城区—铜陵市主城区”城市链(“淮铜链”)与“六马链”交会,在省域腹地中心区域形成“十”字形城市体系格局,成为安徽省城市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安徽省城市团东接、西展、南连、北拓的基础,“安池铜”城市团的发展质量直接涉及“十”字形构架的发展样态,前瞻性地思考“安池铜”城市团的空间结构和发展通道就显得非常重要。

2 “安池铜”城市团发展构架和“三主+两子”主导下的4个子片区

2.1 “三主+两子”主导下的“一链+一环+两支”

安庆市主城区、池州市主城区和铜陵市主城区已经连接在一起,在进一步完善城市团的过程中,需要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作为城市团的核心,并按照“分区+分步”发展秩序将腹地内的县级行政单元逐步整合在一起。在“安池铜”城市团内,首先将铜陵市的枞阳县和池州市的青阳县整合到安池铜城市团的核心区,分别成为“安池铜”城市团的北侧翼和南侧翼,通过池州市主城区连接在一起,在“安池铜”城市团的核心区域内形成“三主+两子”的发展格局,“三主”即“安庆市主城区+池州市主城区+铜陵市主城区”,“两子”即“枞阳县+青阳县”。与此同时要在城市团内进一步完善“一链+一环+两支”的城市体系发展构架(图1):“一链”即“太湖县主城区+安庆市主城区+池州市主城区+铜陵市主城区”城市链(“太铜链”),该城市链将“安池铜”城市团核心区域与腹地的西端连接在一起;“一环”即“桐城市—枞阳县—石台县—东至县—望江县—太湖县—岳西县”城市链(“安庆主环”),该城市环将安池铜城市团的核心区域与腹地内的县级中心地连接在一起;“两支”即在安庆南北两侧形成的“安望支链”和“安桐支链”,“安望支链”即“安庆市主城区—望江县主城区”城市链,将安庆市主城区与城市团西南腹地连接在一起;“安桐支链”即“安庆市主城区—怀宁县主城区—桐城市主城区”城市链,将安庆市主城区与城市团腹地内的县级中心地连接在一起。如上“一链+一环+两支”将“安池铜”城市团的核心区域与腹地连接在一起,将腹地内的子片区核心与城市团核心整合起来,形成“分区+分步”发展构架。

图1 “安池铜”城市团发展构架

2.2 “三主+两子”主导下的4个子片区

在“安池铜”城市团的“分区+分步”构架中,城市团在核心区域之外需要划分为4个子片区:其一是“桐城市+潜山市+怀宁县”整合在一起的子片区,怀宁县成为将安庆市主城区与桐城市、潜山市连接在一起的节点(“怀宁子”城市团);其二是“岳西县+太湖县”整合在一起的“太湖子”城市团,太湖县主城区为该子城市团的核心;其三是“宿松县+望江县”整合在一起的子城市团(“望江子”城市团),望江县主城区是该子城市团的节点;其四是“东至县+石台县”整合在一起的“石台子”城市团,石台县主城区是该子城市团的节点,以池州市主城区为连接点,与枞阳县、青阳县共同成为城市团核心区域外围的3个次级中心,将安池铜城市团核心区域与枞阳县、青阳县形成的“一主+两子”格局发展成为“一主+三子”格局。根据各子片区与安池铜城市团核心区域间的空间联系,城市团腹地内各子城市团的发展需要遵循如下秩序:第一步是将“枞阳县+青阳县”作为“两翼”与城市团的核心区域整合在一起;第二步是尽快完善“石台子”城市团,将枞阳县、青阳县、石台县发展成为城市核心区的3个次级中心;第三步是基于如上发展基础,依托怀宁县中心地邻近安庆市主城区的优势,强化发展怀宁子城市团;第四步是发展太湖子城市团和望江子城市团,望江县中心地和太湖县中心地需要通过协同发展,在“安庆主环”的西南侧和“太铜链”的西端尽快形成“太湖县+望江县”凸起,使“太湖县主城区—望江县主城区—安庆市主城区”通过曲边三角形进行高效互动。在如上发展秩序中,基于“一链+一环+两支”的发展构架实现“以主带次+以东带西”的核心区与腹地高效互动的发展格局。

3 “安池铜”城市团的子片区城市团发展思考

3.1 城市团核心区域:“一核+三子+三边+三链”的发展格局

“一核”即以贵池区为核心并依托秋江街道、里山街道和秋浦街道将涓桥镇、殷汇镇等整合在一起形成的子城市团;“三子”即以枞阳县中心地、青阳县中心地和石台县中心地为核心的子城市团,枞阳县子城市团首先要依托枞阳县中心地,将“官埠桥镇+会宫镇+项铺镇+金社镇+汤沟镇+江口街道+山镇”等整合在一起,将项铺镇和汤沟镇作为两个节点与枞阳县中心地形成鼎足发展格局,并通过项铺镇向北发展和通过汤沟镇向东发展,与贵池区的核心城区连接在一起;“三边”是“枞阳县—山镇—汤沟镇—江口街道—梅龙街道—青阳县主城区”城市链(“枞青链”),“青阳县主城区—九华乡—九华镇—棠溪镇—石台县主城区”城市链(“青石链”),“枞阳县主城区—牛头山镇—铜山镇—牌楼镇—矶滩乡—石台县主城区”城市链(“枞石链”),如上三条城市链将“三子”连接在一起,“梅龙街道+江口街道”、棠溪镇、铜山镇分别是三条城市链上的节点,在通过“三边”与“安池铜”核心城区连接在一起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三链”即图2中通过“安池铜”城市团核心区域的三条城市链,一是“铜山镇—殷汇镇—涓桥镇—秋浦街道—里山街道—马衙街道—墩上街道—青阳县主城区”城市链(“铜青链”);二是“梅龙街道+江口街道+贵池区主城区—秋江街道—涓桥镇—殷汇镇—梅村镇—矶滩乡—石台县主城区”城市链(“梅石链”);三是“枞阳县主城区—乌沙镇—秋江街道—秋浦街道—梅街镇—棠溪镇”城市链(“枞棠链”)。“三链”呈放射状将“安池铜”城市团核心区域与“三边”上的节点连接在一起。在如上发展构架中,“三链”将“三子”的核心城区与曲边三角形的对边连接在一起,曲边三角形各边上两个顶点间的节点几乎将三角形各边等分,能够较好地在三角形各边上扮演节点角色,通过贵池区主城区连接在一起,在核心城区的“聚”与腹地子核心的“散”之间达到平衡,从而推动“安池铜”城市团全域城市化水平提升。按照如上思考,在“安池铜”城市团内形成的辐聚格局的城市体系空间发展构架中,形成了3个层次的城市体系发展秩序:以贵池区为核心的主体区域处于发展秩序的顶端,其次是以枞阳县、青阳县和石台县等县级中心地为核心的子城市团,最后是以由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的微中心,如上论及的曲边三角形的三边上的节点均为微中心的主要发展对象,微中心处于城市体系的底层,依托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较好的区位优势发展起来,能够成为将腹地内更多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的增长点,并能够依托县级中心地在腹地内构建微中心。枞阳县的项铺镇与汤沟镇、青阳县的木镇镇与朱备镇、石台县的丁香镇与横渡镇等都属于这样的微中心。

图2 “三子”空间布局示意

3.2 “怀宁子”城市团:“︶+Y+曲边三角形”发展构架

“怀宁子”城市团由“怀宁县+桐城市+潜山市”整合形成,怀宁县是将桐城市、潜山市与安庆市主城区连接在一起的节点。从图3可以看出,在怀宁子城市团内最终形成“︶+Y+曲边三角形”发展构架,其中“︶+Y”是城市团的主体。“︶”即“桐城市主城区—金神镇—双港镇—金拱镇—怀宁县主城区—公岭镇—秀山乡—潜山市—痘姆乡”城市链(“桐潜链”);“Y”由两条城市链构成,其一是“塘湾镇—青草镇—马庙镇—怀宁县主城区—茶岭镇—月山镇—安庆市主城区”城市链(“塘安链”),其二是“槎水镇—源潭镇—马庙镇—怀宁县主城区—茶岭镇—月山镇—安庆市主城区”(“槎安链”);曲边三角形由三条城市链构成:其一是“痘姆乡—天柱山镇—龙潭乡—槎水镇—黄柏镇—塔畈乡—官庄镇—塘湾镇—桐城市主城区”城市链(“痘桐链”);其二是“桐城市主城区—金神镇—嬉子湖镇—宜秀区主城区—安庆市主城区”城市链(“桐安链”);其三是“痘姆乡—油坝乡—黄龙镇—江镇镇—洪铺镇—大观区主城区—安庆市主城区”城市链(“痘安链”)。“︶”与曲边三角形的“痘桐链”整合在一起构成枣核形的城市环(“枣核环”),使得潜山市主城区与桐城市主城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枣核环”内,“痘姆乡—余井镇—青草镇—范岗镇—桐城市主城区”(“痘桐直链”)成为将潜山市主城区与桐城市主城区连接在一起的最为便捷的通道,加上前文论及的“痘桐链”与“︶”,在潜山市主城区与桐城市主城区之间有三条城市链连接,并且在“痘桐链”与“︶”之间通过“槎水镇—源潭镇—马庙镇—怀宁县主城区”城市链、“塘湾镇—青草镇—马庙镇—怀宁县主城区”城市链相连。“枣核环”上不同层次的中心地与由“枣核环”围成的区域腹地紧密整合在一起,怀宁县主城区同时通过“怀宁县主城区—茶岭镇—月山镇—安庆市主城区”城市链连接在一起,怀宁县主城区成为将潜山市主城区、桐城市主城区、安庆市主城区连接在一起的节点。根据图3,在“痘桐链”上将槎水镇、塘湾镇发展为微中心,在“痘安链”上将黄龙镇发展为微中心,在“桐安链”上将嬉子湖镇发展为微中心,分别在曲边三角形的三条边上发挥节点作用,将曲边三角形三条边上的相邻县(区)中心地承接在一起,并进一步强化怀宁县中心地的中心节点角色,在整个腹地内尽快形成以“︶+Y+曲边三角形”为基础的城市团。

图3 “怀宁子”城市团示意

3.3 “太湖子”城市团:“人+〇”+“一点+一带”的发展构架

3.3.1 “人”字形发展构架

根据图4,“人”字形发展构架由两条城市链构成:其一是“北中镇—百里镇—田头乡—菖蒲镇—中关乡—岳西县主城区”城市链(“北岳链”);其二是“岳西县主城区—中关乡—菖蒲镇—田头乡—汤泉镇—寺前镇—太湖县主城区”城市链(“岳太链”)。如上两条城市链中,“岳太链”发挥主导作用,将两个县级中心地连接在一起,菖蒲镇和寺前镇是城市链上的重要节点。“岳太链”与“岳西县主城区—响肠镇—天柱山镇—水吼镇—小池镇—太湖县主城区”城市链,共同成为将岳西县主城区与太湖县主城区连接在一起的重要通道,通过天柱山镇、水吼镇等与怀宁子城市团连接在一起。

图4 “太湖子”城市团示意

3.3.2 “〇”形发展构架

“〇”形发展构架由三条城市链构成:其一是“北中镇—冶溪镇—白帽镇—河图镇—连云乡—岳西县主城区”(“太一链”);其二是“北中镇—弥陀镇—刘畈乡—天华镇—太湖县主城区”城市链(“太二链”);其三是“岳西县主城区—响肠镇—天柱山镇—水吼镇—太湖县主城区”(“太三链”)。北中镇是“太一链”“太二链”与“北岳链”的连接点,依托北中镇可以将“冶溪镇+百里镇”整合在一起,通过“太一链”“太二链”与岳西县主城区、太湖县主城区形成鼎足发展构架,在北中镇、岳西县主城区、太湖县主城区之间由“北岳链”“岳太链”“太二链”构成曲边三角形,牛镇镇处于该三角形的中心,在曲边三角形的影响下可以达到较快的发展速度。

3.3.3 “一点+一带”发展构架

“一点”即前文论及的以北中镇为核心和通过整合“冶溪镇+百里镇”构建起来的微中心。“一带”即图4中由“姚河乡—头陀镇—主簿镇—石关乡—温泉镇—连云乡—五河镇—田头乡—汤泉镇—寺前镇—太湖县主城区—城西乡—江塘乡—徐桥镇—大石乡”城市链(“姚大链”)。“一点”与“一带”通过“太一链”“太二链”建立联系;“一带”将“人+〇”构架下核心区域的影响力向南北两侧延展,主簿镇、温泉镇、菖蒲镇、寺前镇、徐桥镇等都是该城市链上的重要节点。根据如上发展思路,北中镇、岳西县主城区、太湖县主城区将“〇”三等分,岳西县主城区、太湖县主城区将“姚大链”三等分。“人”字形构架成为“〇”发展构架的核心,而“〇”构架又成为“姚大链”的核心。

3.3.4 “望江子”城市团:基于“七链”的“枣核+三角形”发展构架

“望江子”城市团由“宿松县+望江县”整合在一起形成,通过“宿松县主城区—长铺镇—高岭乡—大石乡—凉泉乡—望江县主城区”城市链(“宿望链”)连接在一起,“宿望链”成为将两个县级中心地连接在一起的重要通道。同时在望江子城市团内逐步完善七条城市链,即“大石乡—长岭镇—高士镇”城市链(“大高链”)、“高士镇—大慈镇—望江县主城区”城市链(“高望链”)、“陈汉乡—宿松县主城区—九姑乡—许岭镇”城市链(“陈许西链”)、“陈汉乡—凉亭镇—河塌乡—高岭乡—许岭镇”城市链(“陈许东链”)、“许岭镇—杨湾镇—望江县主城区”城市链(“许望链”)、“宿松县主城区—千岭乡—复兴镇”城市链(“宿复链”)、“望江县主城区—棉船镇—复兴镇”城市链(“望复链”)。“陈许西链+陈许东链”闭合,形成“陈许枣核”,在宿松县行政单元北端以破京镇为核心将大部分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在宿松县内,将许岭镇、九姑乡、复兴镇作为微中心进行重点发展,分别作为“陈许东链+陈许西链”与“许望链”的连接点、“陈许西链”与“宿复链”的连接点及“宿复链”与“望复链”的连接点。宿松县中南部有龙感湖、大官湖和黄湖等大面积水域,在构建城市链过程中,依托九姑乡与复兴镇之间既有交通线进一步加强宿松县主城区与行政单元南端的汇口镇、洲头乡及复兴镇之间的联系就成为理性选择。“九姑乡+许岭镇”通过“陈许西链”串联在一起,逐渐整合在一起发展,成为宿松县腹地内能与宿松县主城区高效互动的节点,在行政腹地内沿“西北—东南”方向形成“1+2+1”的空间发展格局。在望江县行政单元内,需要通过强化发展长岭镇、高士镇,与望江县主城区形成鼎足发展格局,通过“大高链”“高望链”“大望链”形成曲边三角形(“东曲边三角形”)。在图5中,望江县主城区成为“高望链”“望复链”“许望链”的连接点。在图5中,“宿松县主城区—九姑乡—许岭镇”+“许岭镇—杨湾镇—望江县主城区”与“宿复链”“望复链”构成闭环,在宿松县主城区、望江县主城区与复兴镇之间形成鼎足发展构架(“南曲边三角形”)。在望江子城市团内,陈许枣核、东曲边三角形、南曲边三角形通过宿望链连接在一起,破京镇、九姑乡、许岭镇、复兴镇、长岭镇等都成为腹地内重点发展的微中心。

图5 “望江子”城市团示意

3.3.5 “石台子”城市团:“月牙+人+闭环”构架下的全域东西向拓展格局

“石台子”城市团由“东至县+石台县”整合在一起形成,两个县级行政单元整合在一起构成三角形腹地,两个县级行政腹地需要通过“县级中心地+微中心”整合腹地内的其他乡镇中心地构建起一体化的城市体系,在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体系过程中需要分三步走:其一是完善“龙潭镇—昭潭镇—泥溪镇—官港镇—花园里乡—东至县主城区—葛公镇—丁香镇—石台县主城区—横渡镇—七都镇”城市链(“龙七链”),该城市链为东至县与石台县构建起协同发展的城市体系奠定了基础;其二是完善“官港镇—香隅镇—东流镇—张溪镇—唐田镇—牌楼镇—矶滩乡—石台县主城区”城市链(“官张台链”)。“官张台链”与“龙七链”的“官港镇—花园里乡—葛公镇—丁香镇—石台县主城区”段闭合,形成“月牙”城市环,成为石台子城市团的主体;其三是“张溪镇—花园里乡”城市链(“张花链”)和“张溪镇—洋湖镇—丁香镇”城市链(“张丁链”),“张丁链”与“张花链”构成“人”字形构架,“人”字形构架将“月牙”环区分为3个闭环,即“张溪镇—花园里乡—官港镇—香隅镇—东流镇—张溪镇”闭环(“西闭环”)、“张溪镇—洋湖镇—丁香镇—石台县主城区—矶滩乡—小河镇—张溪镇”闭环(“东闭环”)、“张溪镇—洋湖镇—丁香镇—葛公镇—花园里乡—张溪镇”闭环(“张花丁”三角形),通过“张花丁”三角形将“西闭环”与“东闭环”整合在一起。

在图6中,张溪镇成为石台子城市团向西拓展的增长点,泥溪镇、官港镇、花园里乡、葛公镇、丁香镇、七都镇等成为“龙七链”上的微中心。丁香镇、花园里乡成为“张花丁”三角形的顶点,葛公镇是将花园里乡与丁香镇连接在一起的节点。葛公镇和官港镇分别是东至县主城区向东和向南拓展的节点,泥溪镇则成为官港镇继续向南拓展的增长点,花园里乡则成为将葛公镇与官港镇连接在一起的节点。丁香镇和七都镇分别成为石台县向西、向东拓展的节点,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花园里乡+葛公镇+丁香镇”整合在一起,成为将东至县主城区与石台县主城区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张溪镇成为将“官张石”链上石台县主城区与东至县主城区连接在一起的节点。根据如上发展思路,“月牙”城市环围成的区域将石台子城市团核心区域内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成为石台子城市团发展最快的地方,“官港镇—龙潭镇”“石台县主城区—七都镇”分别成为“月牙”城市环向南、向东拓展影响力的重要通道。

图6 “石台子”城市团示意

4 结语

安徽省全域纳入长三角城市体系后,安徽省城市体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城市体系在建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合肥市为核心的多层次、多中心的发展格局,安庆市、池州市和铜陵市按照近邻原则组建城市团,能够通过借力发展形成安徽省城市体系的新的增长点。“安池铜”城市团从合肥市西南侧呼应合肥市,并逐渐与东侧的马鞍山市、巢湖市、芜湖市等整合在一起,提升跨行政区划的协同发展质量。前瞻性地思考“安池铜”城市团的发展,在提升安徽省全域城市化水平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区域经济学意义。根据目前的发展基础和安徽省域城市体系的发展趋势,“安池铜”城市团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需要在以合肥市为核心的、由淮南市和铜陵市分别作为合肥市副中心的“1+2”发展格局中谋求更多发展机会,在进一步发展中逐渐形成“三主+两子”主导下的“一链+一环+两支”发展构架。在构建城市团过程中,需要按照“分区+分步”的“软区划”发展思路加强县级中心地间的协同发展程度,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统领下的子城市团。为此需要按照“一核+三子+三边+三链”的发展格局完善城市团的核心区域,按照“︶+Y+曲边三角形”发展构架完善“怀宁子”城市团,按照“人+〇”+“一点+一带”的发展构架完善“太湖子”城市团,按照“七链”的“枣核+三角形”发展构架完善“望江子”城市团,按照“月牙+人+闭环”构架下的全域东西向拓展格局完善“石台子”城市团。在完善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组合城市团以及以县级中心地为核心的子城市团过程中,要尽快挖掘县域腹地内乡镇中心地的发展潜力,依托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中心地通过整合腹地内的其他乡镇中心地构建次级城市团,逐渐发展成为县级中心地的副中心,高效呼应县级中心地,为在“安池铜”城市团腹地内形成多层次的中心地体系提供底层支撑。

猜你喜欢
铜陵市安庆市主城区
我想养一只猫
安庆市小精灵画室抗疫作品
安庆市水产路桥梁设计方案研究
铜陵市大通古镇防洪墙设计
铜陵市公务人员体育消费调查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大众阅览点对青年之影响——以安徽省铜陵市全民阅览点为例
西安主城区砂层工程地质特征分析
邯郸市主城区及周边地区降水量
我的星际之旅
十年辛苦不寻常:记安庆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殷成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