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咏香
【摘要】进入到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数学知识越来越抽象复杂,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开展和实施活动教学的案例,总结出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活动的具体策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全面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独特作用,以期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活动教学;教学策略;初中数学
有效的活动形式不一定花哨,其关键在于活动的核心是什么,活动的开展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就初中生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发展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习技能、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这些需求,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活动,在点缀初中数学课堂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引入趣味活动,让数学课堂平添色彩
(一)扩充导入活动素材,开阔学生眼界
导入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导入活动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整节课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后续的学习.由于进入到初中阶段以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变重,很多教师都会压缩导入时间,简化导入的方式.但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越重,就越需要更加轻松活泼的导入放松他们紧张的学习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初中课堂上引入有效的导入活动,教师要扩充导入活动的元素,以开阔学生视野、吸引学生兴趣为目标.比如,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数学史,既能够导入新课,又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再比如,可以选择一些新奇的数学案例、现象、故事、问题等来导入,为数学课堂打造一个精彩的开端.
以“一元二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为例,教师可在导入环节提出一个紧跟当下热点的问题:奥密克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假设有一个人感染了奥密克戎病毒,经过两轮传播之后,一共有121个人被感染了.那么每轮感染中,平均一个人感染了多少人?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先组织学生思考这道题目应该怎样设未知数,接着用提问的方式去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一:设平均一个人会感染x个人,那么第一轮之后,一共有多少人感染了奥密克戎?学生回答:1+x.问题二:那么第二轮传播以后,一共有多少人感染了奥密克戎?学生思考后回答:(1+x)x+1+x.问题三:列出的方程是什么?学生整理后答:(1+x)x+1+x=121.很明显这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于是教师就此导入新课,带领学生探究一元二次方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问题.此外,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病毒防护小措施,增强学生的生活常识和技能.
无论是一些时事热点还是数学史故事,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学需要重视课堂开端的导入活动,不断丰富导入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适当插入游戏活动,活跃紧张氛围
游戏活动常常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渐增加,课业的逐步加重,进入到初中阶段之后,便很少有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活动了.实际上,游戏活动不仅能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发挥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也有着丰富的功能.课堂的氛围不够活跃,学生的神经比较紧张,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适当插入一个简单有趣的小游戏,既能够放松学生的身心,又能够让数学课堂平添色彩.初中数学课堂可以引入的游戲种类有很多,比如,活动肢体的击鼓传花,考验脑力的脑筋急转弯,需要学生手动操作的七巧板,等等.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游戏类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魅力.
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练习课为例,教师可在课上插入一个改进版的击鼓传花游戏,教师先提前准备好一个抽奖箱,里面放入一些小纸条,小纸条上分别写着不同的练习题,有基础的解方程练习题,如,解方程组:3x+4y=16,5x-6y=33;也有填空题,如,已知x=-2,y=3是方程x-ky=1的解,那么k=;还有一些解答题,如,当y=-3时,二元一次方程3x+5y=-3和3y-2ax=a+2(关于x和y的方程)有相同的解,求a的值.游戏开始时,教师会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在班里传递纸箱,每次音乐停下来,纸箱在谁的手里,那个人就要抽取一张小纸条,并在黑板上板书这道练习题的解题过程.整个游戏过程教师可抽取5~7个人进行板书,其他没有抽到练习题的同学每人拿一张教师提前打印好的课堂小练开始练习.待几名被抽到的同学都板书完毕之后,教师可带领大家一起检查对错,并重点讲解错题.
很多时候,教师只要在平时相对枯燥的课堂环节里插入一些小游戏,在游戏中组织学生学习和练习,不仅可以让沉闷的课堂变得活泼生动,还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压力一扫而光,重拾学习的信心.
二、引入探究活动,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牢固掌握课堂重点
探究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动,同时是学生参与最多的一种活动.探究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学会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和总结等一系列技能.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开展重点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一方面,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权,去探索和汲取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提问、启发等方式来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奥秘,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更加顺利.这样一来,每一次新课的探究活动都能够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有所提升.
例如,在开展“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首先,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提出问题:一次数学比赛中,每个队伍答对一题可得2分,答错一题(不答视为答错)只得1分,某队在此次比赛10道题中获得16分,这支队伍答对几道题?答错或不答几道题?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原来学过的知识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设答对x道,答错(10-x)道,列方程为2x+(10-x)=16,解得x=6.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设答对x道,答错y道,列方程组为x+y=10①,2x+y=16②.由此教师提出:对比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你有什么发现?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可以将(10-x)作为y的表达式.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解方程组:由①得y= 10-x③,将③代入②得2x+(10-x)=16,解得x=6,再把x=6代入②,可得y=4.教师再次提问:可以将③代入①求y吗?还有其他求y的方法吗?学生尝试之后发现不可以,将③式代入①无法计算;求y时可以将x=6代入进方程①,这样更简便.通过几个问题的引导,学生掌握了消元法的运用以及如何优化方程的解法.
可见,无论是怎样的探究活动,都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学生探究,教师引导.师生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够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设计任务组织自学,任务驱动自主活动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自学技能,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众所周知,在经历了六年的小学时光之后,学生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同时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此时的他们可以自主学习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或者合作研究一些重要的数学问题.在此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并提出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提升自主学习的技能.需要注意的是,任务的难度应当适中,要尽可能地保障学生能够自主完成,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例如,在“因式分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師问学生布置的课前的学习任务:回顾我们已经所学过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说出因式分解的意义和方法.简单复习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完成课上的学习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2x2+3x=0;(2)2(y-3)=3y(y-3);(3)x2+4=4x;(4)(x-2)(x-1)=2,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第二个任务是明确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小周和小陆一起解一道方程x(x-2)=x-2.小周的解法是先让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x-2,这样就可以得到x=1;而小陆的解法是由x(x-2)=x-2得(x-1)(x-2)=0,继而得到x1=1,x2=2.学生需要说出谁的解法是对的,并且要给出理由.最后,教师又给出几道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因式分解法的掌握.
每一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人,只要教师肯挖掘,并善于挖掘,就能够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设计任务活动,让学生自己去钻研和完成,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够让学生所拥有的技能更加扎实.
三、引入实践活动,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
(一)组织实验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态度
初中数学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实验得来.一般来说,大部分的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很少给学生机会去参与实验.在素质教育的时代下,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提高对实验活动的重视,结合教学内容,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猜想、假设、验证、总结.这样一来,既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态度,这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组织实验教学.课堂的前半部分,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了圆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后半部分则开始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如果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r1和r2(r1 实验是学生重要的成长机会.在一次次科学的、完整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结果,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思维能力等都能够得到进步.最重要的是,定期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有良好的作用. (二)组织动手操作,锻炼学生的能力和意识 除了实验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打破传统数学课堂的沉闷,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初中数学有很多知识的教学都可以结合以实践活动,尤其是在涉及空间几何内容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去学习和体会新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讲来得更加具体.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知识,除了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优势,就是能够将原本抽象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变得具体起来,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清晰透彻. 在开展“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并给出三组数据:(1)6厘米、8厘米、10厘米;(2)5厘米、12厘米、13厘米;(3)7厘米、24厘米、25厘米,让学生根据这三组数据画出对应的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判断所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由此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纸上画了两个三角形,第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分别是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第二个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厘米和4厘米.画完之后,学生将这两个三角形剪下来,发现可以重合.通过这些操作,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很多时候,在教学过程当中适当组织学生参与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活动,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活动当中,学生们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共同工作,全身心投入进活动中,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和成长.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引入活动,一定要考虑活动的有效性.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活动,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实施这种活动能够对学生产生怎样的推动作用,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才能够将活动设计和实施得更有效,进而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纪建新.刍议初中“数学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21(21):23-24. [2]赵爵焱.强化活动,有效交流———初中数学课堂交流互动活动的优化[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2(01):83-85. [3]邰群燕.借助有效活动,建构高效初中数学课堂[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05):44-46. [4]王倩,周迪.适当开展实验活动推进初中数学有效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3):123-124. [5]毛莉.数学活动: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催化剂[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0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