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双碳”议题对外报道塑造中国气候治理形象的框架分析

2023-10-26 06:57邱悦彤王超群
新闻潮 2023年9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双碳议题

邱悦彤 王超群

【摘 要】“双碳”议题对外报道是塑造国家气候治理形象,提升我国气候治理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运用框架理论分析方法,探讨我国主流媒体在“双碳”议题报道中塑造国家气候治理形象的框架策略与效果。研究发现,“双碳”议题报道善用议程设置,灵活采用多种报道体裁和引用国内外多方消息来源,全方位立体展示了多元行动主体的气候治理行动;并从事件和细节框架、治理和领导力框架、主题框架等三个层次有效塑造了我国在国际气候治理领域中有能力、敢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科学高效的大国形象。

【关键词】“双碳”议题;新闻框架;国家形象;气候治理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愈发严重,气候治理话语权在近年来成为国际社会中话语权争夺的重要一环。气候治理话语权的形成倚靠良好国家治理形象的塑造,通过国内外新闻媒体的话语互动,对外输出符合本国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观或主张,建立起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一个国家才有可能在外交活动中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1]。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积极参加国际气候治理事务,凝练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气候治理理念与方案。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30·60双碳”目标,即“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从此,我国主流媒体开启双碳议题对外报道新章程,以期塑造国家气候治理形象,提升我国气候治理话语权。

本研究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运用框架理论分析方法,探讨我国主流媒体在“双碳”议题报道中采用哪些新闻框架以及如何塑造国家气候治理形象。为此,笔者搜集了《人民日报》海外版从“双碳”目标提出之日起(2020年9月23日)发表的所有关于“双碳”议题的报道,截止到 2023年3月31日,剔除掉无效文章,最后共搜集到相关报道257篇。

一、《人民日报》海外版“双碳”议题报道框架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报道样本的报道时段、报道数量、版面栏目、报道体裁、消息来源等进行统计分析,从总体上呈现其报道框架的基本特征。

(一)作为一种常规报道,“双碳”议题在特定时期会被纳入议程设置

在257份报道样本中,双碳议题报道的年度数量分布为: 2020年(27篇)、2021年(104篇)、2022年(99篇)以及2023年(27篇)。可见月均9篇左右,具有相对稳定性。《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长期对“双碳”议题投以关注并产出稿件,确保该议题的持续曝光,无形中为塑造治理形象奠定基础。而除了常规报道之外,《人民日报》海外版还善于在重要时间节点进行议程设置,实现规模报道。例如在两会、二十大召开期间、建党百年纪念周期,或是冬奥会、进博会以及服贸会等国际盛事举办或活动开展前后,“双碳”议题报道多出现在报纸2-8版中所设置的特刊中。2023年3月,报纸所刊登的12篇报道中超过一半的文章是基于两会召开的背景而展开事件介绍的。借用这样的安排,《人民日报》海外版在特殊时刻强调“双碳”议题的存在意义,更能凸显我国对于气候治理事业的重视程度。

(二)多种体裁结合报道“双碳”议题报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双碳”议题报道的体裁应用情况按数量依次递减排序为通讯(占比40.1%)、消息(占比31.1%)、述评新闻(占比18.3%)以及其他体裁(包括圖片报道、记者手记等,共占比10.5%)。进一步统计发现,超过75%的消息报道被置于前4个版面,以硬新闻的形式报道我国气候治理主张以及相关重要行动。超过63%的通讯和80%的述评新闻则出现在5-12版面,这些版面主要包括“美丽中国”“神州速览”“外媒看中国”“国际观察”“科教观潮”“创新中国”等特刊栏目。通讯类新闻文风生动,述评新闻夹叙夹议,追求说理的有效性和评论的深刻性。《人民日报》海外版将这两类报道分散在上述特色栏目中,能够在文风和内容上对前4个版面的报道进行有效补充,有助于平衡我国气候治理形象的严肃性和贴近性。

(三)“双碳”议题报道展示多元行动主体的气候治理行动

通过对样本内容进行编码统计(因为一篇报道中所提及的行动主体往往有两个及以上,本研究采取如下操作方式:依据标题和文本内容判断涉及主体,如若出现两个及以上的行动主体,皆纳入统计结果中,因此研究数据之和大于100%),发现相关报道所涉及的气候治理行动主体可划分为产业行业(介绍企业等组织主体在能源、金融、技术等领域的创新举措,占比61.9 %)、城市社区(介绍省份、城市或社区“双碳”方案实施进程,占比15.2%)、国家层级(讲述我国或其他国家的减排工作,占比23.0%)、政府层级(讲述各级政府主体的顶层设计,占比8.6%)、以及社会个体(呈现普通个体的相关体验,占比3.1%)等五类。其中,企业组织是被报道最多的行动主体,例如《中广核风电公司增资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的中国行动》《中国“碳捕手”来了》等报道,报道了各行各业在实现“双碳”目标路上所面临的挑战、实施的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果,以及企业组织及其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在减碳路上的积极作为。塑造了我国各类主体不遗余力减排降碳形象,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科学理性的国家气候治理形象。

(四)双碳议题报道善于灵活处理国内外多元消息来源

统计表明,《人民日报》海外版只有38.1%的“双碳”议题报道交代了消息来源,其中国内消息来源占全部消息来源的67.6%,引用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国内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占比22.7%)、国内政府官员干部(占比26.7%)、国内企业代表(占比10.2%)和国内社会个体(占比8%)。同时根据报道内容的不同而对消息来源的引用有所侧重。在宏观报道“双碳”方案相关的政策、主张、部署以及举措时,主要采用国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的发言、观点加以阐释;在中观或微观报道开展气候治理或减碳行动的缘由、过程、成效、经验或教训时,则更偏向于引用企业代表或社会普通个体的话语来加以呈现。此外,国外消息来源占比约17% ,体现出注重“他塑”视角的报道意识,引用了外媒、国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的观点评价或是直接呈现外媒报道内容,构成了我国气候治理形象塑造的“他者镜像”,有利于引导国际受众对我国气候治理形象的正确认知。

二、报道框架的三层维度及其对国家气候治理形象的塑造

借鉴张明新的多维框架分析方法,本研究将媒介框架划分为“概念系统框架”“议题定位框架”和“文本结构框架”三种[3]。

(一)概念系统层次框架:以事件框架和细节框架为主,塑造有能力、敢作为的国家气候治理形象

“概念系统框架”涉及的是“价值、事实和细节”层次,其中价值主要指涉公正、责任、平等、公平等价值观[4]。具体到气候治理领域,能够体现我国气候治理观点、理念或价值观的文本框架可归于价值框架一类,而以会议召开、行动介绍等为主要表达内容、概括性介绍“双碳”相关事件的文本框架归于事件框架一类,细节框架则更多体现于具体呈现“双碳”目标实现思路、举措和成果的文本当中。

数据表明,在概念系统层次框架上,257篇“双碳”议题报道所采用的框架由高到低依次为细节框架(占比49.8%)、事件框架(占比41.63%)和价值框架(占比8.56%)。可见《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意识到解读“双碳”目标背后我国气候治理理念和价值观的意义,但更多的是利用事件框架和细节框架进行报道,诸如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2022年11月我国首个开放式千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等体现“双碳”方案实施举措或成果的事项等。细节框架用于进一步展示实施举措过程的来龙去脉,包括治理思路、具体环节和成果。这种直接展示某个领域中某项行动的流程、步骤或其动因和影响的报道思路,不仅能够丰富报道内容,还能够充分展示我国减排降碳事业对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不懈追求。

(二)议题定位层次框架:治理框架与领导力框架最为显著,塑造负责任、有担当的国家气候治理形象

“议题定位框架”是以往学者在总结新闻媒体报道所涉及常见议题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框架概念。研究者将报道所聚焦话题进行提炼,得出媒体使用的通用议题框架,这当中较为典型的框架是“冲突框架”( “冲突框架”是指媒体在报道时强调个人、组织、机构或者国家之间的冲突)、“经济后果框架”( “经济后果框架”表示一个事件、问题或问题会对个人或群体产生经济后果)、“责任归属框架”(“责任框架”在报道中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一个问题或问题,将引起或解决问题的责任归于政府或个人或团体)、“人情味框架”(“人情味框架”强调人类的面孔、个体的故事,或者从人类情感的角度展现事件、议题或者问题,激发受众兴趣)。结合“双碳”议题报道本身的特征,本文将报道样本在议题定位层次的框架类型划分为治理框架(报道中使用占比68.09%)、领导力框架(19.46%)、贡献框架(3.5%)、人情味框架(2.33%)、责任归属框架(1.94%)、挑战框架(1.17%)、合作框架(1.94%)、冲突框架(1.17%)及其他(1.95%)等九种( 本研究以框架在文本中出现次数为判断依据来确定该篇报道的主导议题框架,当两种或以上框架在文本中显示出相近比重时,则判定该文本使用多种议题框架。因此表中数据之和大于100%)。

数据显示,治理框架和领导力框架占据绝对优势。《人民日报》海外版主要通过呈现具体的降碳事实举措来搭建治理框架,其内容按照举措实施的路径可大致分为常规行动介绍、相关知识普及、特殊节点响应、文件内容阐释四类。选择这些内容偏向进行新闻报道,既充实了采用治理框架的报道文本,也突出报道对象的积极性和执行力。此外,“双碳”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我国争取国际气候治理话语权的现实需求,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国家领导层级在制度、规章、实践办法方面的顶层设计。由此,着重体现治理行动政治意义及相关顶层设计科学性的领导力框架得到较为积极的使用。通过治理框架和领导力框架的新闻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较成功地塑造了负责任、有担当的国家气候治理形象。

(三)文本结构层次框架:主题框架使用频率大幅超过片段框架,塑造科学高效、责任担当的国家气候治理形象

“文本结构框架”包括“主题框架”和“片段框架”(学者艾扬格根据记者组织新闻文本的手法,将能为读者提供事件背景、结果以及上下文信息的新闻框架定义为“主题性”框架,而把会激发读者对个人责任思考、进行个人归因的新闻框架定义为“片段式”框架。在对主题框架进行界定时,艾扬格还指出对事件趋势、走向和规律有所反映的报道应该归于使用主题框架的报道当中)。运用这一框架理论对“双碳”议题报道进行分析,可将运用系统资料信息以尽可能全面展示“双碳”目标和与之相关概念产生发展前因后果、或是呈现事件背景与意义、讲明事件走向趋势,或是报道相关人物和活动的一类报道框架设定为主题框架。而将更多碎片化呈现与“双碳”相关事件、活动的报道框架或是聚焦于个体感受与体验,着重突出个体所受影响的框架设定为片段框架。

数据统计表明,主题框架占比达到74.32%,片段框架占比为25.68%。“双碳”议题本身的复杂属性同样会使得媒体倾向于使用主题框架展示“双碳”方案中具体治理思路、举措和成果等内容。《人民日报》海外版采用治理框架和领导力框架呈现相关内容,如记者在《全产业链减碳》《中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报道中,对于减碳行动的起源、发展过程和成果、意义都有作不同程度的介绍。主题框架频繁得到使用符合“双碳”议题总体上追求权威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报道需求。

片段框架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与“双碳”议题相关的个体、事件和活动,像《绿色氢能 保障冬奥》《衣食住行 低碳先行》《让更多人加入低碳消费》等落笔于减碳过程中某单位、机构、个体行动或是着重呈现个体行动意义的报道,能发挥细节补充作用,增强媒体所塑造国家形象的真实感和具体感。

三、主流媒体“双碳”议题对外报道塑造中国气候治理形象的启示

综上所述,通过对257篇“双碳”议题报道的框架分析发现,《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合理安排“双碳”议题对外报道数量、版面体裁,科学选用涉及行动主体和引用信源,充分展现我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行动和主张的一致性。此外,《人民日报》海外版从事件框架和细节框架、治理框架、主题框架三个层次构成“双碳”议题报道的主要模式,既凸显我国气候治理的积极性,也兼顾了对治理行动科学性的展示,由此塑造我国言而有信、有实力、有担当的治理形象。为业界通过“双碳”报道构建我国气候治理形象提供了启示和经验。

(一)善用议程设置,引导国际受众关注,助力国家气候治理形象塑造

议程设置是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应尤为重视的战略手段。“双碳”方案作为我国治理气候的一项重要主张,是具有提升我国气候治理形象功能的气候议题。主流媒体在围绕该议题进行报道时,应以紧跟热点举措、主动报道媒介事件的方式,对“双碳”议题持续关注并报道,同时在特定时间点凸显我国各主体减排降污的行动力,强调“双碳”议题的重要性。从报道框架看,可积极使用展现治理举措产生、发展、完善过程的主题框架。主流媒体应围绕“双碳”议题报道进行系统规划,以此为塑造国家气候治理形象奠定基础。

(二)善用多元行動主体讲减碳故事,提升国家气候治理形象说服力

气候新地缘政治下的国家形象可分为“合作”和“能力”两大基本维度,而能力这一维度的基本表现即是脱碳能力[5]。主流媒体报道“双碳”议题的本质目的是构建起正向气候治理形象,这离不开对我国脱碳能力的展示。《人民日报》海外版利用文风有明显差距的不同体裁报道减排行动、借助丰富信源传递关键信息、讲述多元主体的治理行动等报道实践兼顾了报道效果的权威性、贴近性,有助于获得受众的认可和信任。利用具有吸引力的形式、可信度高的信息以及多层次的信息内容来达成报道任务,以强化所塑造形象的说服力。

(三)善用细节打动人心,提高受众对国家气候治理形象的认可度

海外受众长期处在低语境文化环境中,偏好于接触外显、清晰的信息。这就对国内主流媒体的对外报道内容提出了要求。《人民日报》海外版借助事件框架、细节框架这两类概念系统层次框架以及议题定位框架中的治理框架,从方案实施所涉及的不同领域出发,着重展示与“双碳”议题相关的事件,放大其中细节,直接有效交代清楚信息,使处于异文化语境中的海外受众能够尽快建立关于我国降碳行动的认知,由此对我国气候治理形象做出正面评价。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报道方法,可减轻文化折扣的消极影响,提升海外受众对我国正面治理形象的认可度。

四、结语

通过分析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搭建有效话语框架,构建国家气候治理形象方面已取得的实践成果,以及存在如个体话语不够充足、价值渗透仍需深入、议题选用有待扩展、片段呈现尚可增强等问题,可从以下路径出发思考解决方式:一是有必要在事件框架和细节框架之外,加大从“平等、协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框架层面塑造国家形象的力度,帮助促进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国际受众对我国气候治理形象的价值认同;二是在保证治理框架和领导力框架为主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人情味框架和合作框架的使用比例,前者可提升减碳故事的可读性,后者可塑造我国积极寻求合作的气候治理形象;三是适当增加一定比例的片段框架,让国际受众在把握我国减碳行动的整体面貌之外,能接触到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细节与片段,从而达到“以小见大”的报道效果。

参考文献

[1]郭璇. 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话语塑造与国际认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2]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9月23日,第2版.

[3][4]张明新.后SARS时代中国大陆艾滋病议题的媒体呈现:框架理论的观点[J].开放时代,2009(02):131-151.

[5]王积龙.气候新地缘政治下国家形象重构与我国对外传播策略框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9):75-82.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双碳议题
面向“双碳”战略的生态旅游:理论内涵和发展路径
——基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的实践*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