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琦 罗舒婷
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电视已经成为观众接收信息最为普遍的载体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类电视节目已突破原有的传统样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而且文化类节目对继承弘扬与创新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而在节目中,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对节目整体效果的呈现起到关键性影响,有声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对节目的整体效果更是具有一定影响。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不仅要做到“信、达、雅”,还要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基本原则,要对有声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反复打磨和推敲,才能使节目呈现最佳效果,展现积极的价值观,进而让观众更好地感受文化之美,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对于文化类电视节目而言,主持人的内在语言是把握节目内容的基础。传统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叙述性语言为主,在主持人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节目内容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情况。因此,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应当努力提升自身业务素质,运用合理得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让观众更轻松地接受节目的内容文本,从而提高节目呈现效果与节目质量。
内在语可以使有声语言表达具有延伸性。在文化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要对节目中的“言外之意”进行设计,在内容文本完成后,主持人要斟酌每一句话表达的含义,对节目的背景和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节目的主题,对细节处理进行反复推敲。
例如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该节目是从中华文化典籍中甄选优秀作品,以“文化+戏剧+影视”的方式讲述典籍的核心思想、成书过程和典籍中的故事。在《典籍里的中国》中,主持人不仅是节目“引导者”的身份,还具有“评论员”“解说员”以及“演员”的身份。在这一过程中,主持人要随着不同身份的转换进行语言样态和内在语的处理。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依据不同身份的语言特征讲述出可进行延伸的内容,那么观众在观看文化类电视节目时,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这就要求主持人对“弦外之音”进行精准把控。
对象感可以传递出有声语言表达的情感性。齐越教授曾经说过:“播音创作最关键的是要动真心,动真情,对所播内容要真动心,对播音对象动真情。”如果想要观众更贴近节目或更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类节目传递的知识,那就需要主持人更加贴近观众。在进行讲解时,主持人要仔细设想观众的具体需求,感受观众的情绪变化,以此转变语言表达的情绪,从而向观众传递真挚的情感。
新时代文化类节目观众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现如今媒体行业深刻地认识到观众作为接收者,具有了解真实情况的知情权和对信息接收的选择权。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在传达节目中的情绪价值,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这凸显了有声语言的对象感,这也是有声语言表达中“以声传情”的过程。
情景再现可以实现有声语言表达的可视性。播音员、主持人是与观众借助传媒媒介实现面对面互动的专业人员,在时空上难免存在着虚拟性、局限性的表述,因此,播音员和主持人不仅要做好信息的传达和情感的交融,还要通过语言的表达技巧来增强自身有声语言的个性化表达,调动语言生动性和鲜活性的特征。文化类节目具有传播知识的特点,知识性越强,观众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就越有可能遇到理解障碍,这就要求主持人进行情景再现,在符合文化类节目表达需要的前提下,在讲述中使节目中的文字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从而形成流动的画面,推动情感的表达。首先,主持人要对文化节目的内容文稿进行梳理,对文化类节目的主题有充分的理解;其次,主持人要针对文稿进行具体分析。主持人既是讲述者也是经历者,身份的不同导致其需要“设身处地”地理解文稿;最后,主持人在将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时,要将知识性较强的文字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进而调动观众的热情和兴趣。
在文化类节目有声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外部技巧是抓住观众的关键。要求主持人要进行更加规范、系统的语言表达,及时对语言做出调整。以下将从重音、停连、语气和节奏四个角度来阐述外部技巧对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的运用。
重音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强调节目的重点,二是突出文稿中具体的语句关系。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让主持内容更具“新鲜感”的关键就是对文本进行清晰的语义表达。主持人在备稿时,不仅要将段与段的层次划分清晰,更要将句与句的重点勾勒分明。对于文化类节目中的词组重音,要弄明白词组的轻重格式,重音划分明晰可以使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更具方向性和明确性,而要充分发挥重音的作用,就要加强原始的语音基础的学习。
首先,对于句子中的重音,要具体理解这个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每一个重音在具体的语境中是否赘余或是否会有表达不清晰的问题;其次,每一个重音的轻重程度应该有所区分,重音和次重音都是为了服务节目语句的表达,程度需要根据语义的不同具体区分;最后,每句话的重音要使整个节目的逻辑更加紧密,使节目表达更加流畅。这要求主持人在重音设计和重音处理时,要自如巧妙地为观众筛选重要信息,使观众更易捕捉到节目的重点内容。
停顿和连接是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表情达意的关键。文化类节目有声语言的停连如果不明确,就易造成语意歧义。主持人处理文稿的有声语言时,要更加明确地根据具体的情景和语意对有声语言进行停顿与连接的加工。
例如,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本草纲目》篇的开头部分,主持人有一句主持词是:“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这句话的中间有一个逗号,但是主持人并没有因逗号而停顿,反而巧妙地运用“抱团”的技巧,将一句话的两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语义上,这样的处理直接引起下文,使得内容衔接更为自然;在节奏上,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语言表达,同时还影响了观众的心理节奏。主持人与演员进行小剧场情景表演时,主持人说道:“《本草纲目》共计五十二卷,近一百九十万字,其中记载了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有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并绘有药图一千一百零九幅。”在这一部分中,主持人的情绪带动着语句的停连,使观众产生沉浸式的体验,更容易理解《本草纲目》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主持文化类节目的节奏跨度不应太大,要以引起观众共鸣和体现观众的思想判断为主。主持人语言的停与连影响着节目的整体节奏,停连使用不当会使语言表达不流畅,从而影响节目的整体效果。
在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人的语气要有分寸感和流动性,要在具体的思想情感影响下转换自己的语气。需要针对全篇文稿和文稿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具体分析,环境不同,声音的语气便不相同。
例如,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本草纲目》篇,主持人在节目的开头讲述了郭沫若教现代画家蒋兆和作画的部分,语气以叙述为主,平缓的同时极具代入感。节目的开始部分,主持人通过语气的变化营造气氛,吸引观众的兴趣。当画家蒋兆和看到《本草纲目》的序时,主持人的语气又发生了转变,语气坚定且高昂,不仅仅是在描述故事,还是让观众感受到了主持人对李时珍的敬畏之心,更是时代对《本草纲目》的敬意。在节目的后半部分,主持人与李时珍后代(由演员扮演)对话的场景中,语气再一次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在描述《本草纲目》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时,主持人的语气充满了自豪感。
所以,主持人的语气对于文化类节目有推动节奏和带动情感的作用。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进行语气把握时,一定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以达到生动化、形象化的表达;其次,要具体分析不同情景下的语句,用外部技巧推动具体内容的表达;最后,主持人还要对节目整体的语气进行把握,赋予节目充分的感情色彩。
主持人的节奏是指因思想情感的起伏而产生声音大小、语速快慢的变化。文化类节目的特点是文化性和启示性强,所以主持人在节目表达过程中,容易被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影响,节奏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主持人要将观众的思想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如今,观众更倾向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主持人应该遵循语调多扬少抑、语流轻快舒缓的原则,在具体的语境下进行思想情感的具体分析,从而调整自己的语言节奏,自然地进行语言节奏的循环运用。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结晶,在同一语境下,许多汉字的读音、用法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相同。这就要求主持人在文稿的撰写过程中,不断查阅文献资料,仔细斟酌文稿的词汇和句式结构,以免造成有歧义的表达。在古文献中,文言文的语言格式和现代白话文语言表达并不相同,这就要求主持人要仔细查找原意,在不曲解原意的基础上,将句式以白话文形式进行有声语言表达。
在新时代的环境下,主持人在节目创作时,要对文稿的词汇和句式做出更加细致化的推敲,使之兼具文化性和艺术性,让观众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词语和成语是构建精炼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准确表达意图的重要媒介,新时代主持人可以通过拓展汉语词汇量和成语容量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基本文化素养。
在过去的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存在着节目中表达的深层次内容不被观众理解的现象,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对节目主持人的创作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节目的前期构想阶段,对节目的运行过程要设计更具趣味性的环节,从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节目所传达的内容。例如,《典籍里的中国》中设计了多种多样具有娱乐性的环节,在确保趣味性的同时还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有调查问卷分析《典籍里的中国》备受观众所喜爱的主要原因为:偶然看过节目节选片段,觉得内容极具吸引力、节目的制作形式很有观赏性。由此可知,观众收看节目的意愿会被节目内容所影响,这体现出节目内容设置创新性的重要性,要不断紧跟时代进行创新,逐渐增强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
在传媒领域不断创新的大环境下,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要积极彰显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持人要深刻理解节目文本内容,继承传统文化类节目主持优势,使文化类节目做到内容延续。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对知识和内容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主持人要更加深刻地理解节目所要表达的内容,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持人要将创新的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使节目表达更加清晰化和具备更广泛的影响力,还要以有声语言为素材,创作出更多优质的文化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