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苇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陆游中年遭遇官场浮沉,他携家带子上任夔州,虽然一路艰难但也随之见识到了不曾领略的风光。《入蜀记》中除了一路的民俗民风、山川地形、城市交通、奇闻异事以外,还提到不少的饮食文化,这里就其中零散提到的饮食文化进行整理探析。
在陆游入蜀的路程中,避免不了会受到心情上的影响。这一点从他对于饮食文化的关注和享受生活的记录中就能窥探一二。
《入蜀记》第一卷陆游路程初启时心情不免低落,所以也无心关注这些饮食之处,就算有注意到,也是草草带过,如“卖鲊者尤众……小舟叩舷卖鱼,颇贱。蚊如蜂虿可畏。”“鱼蟹甚富。”都不曾就所见的生活场景进行展开描述,而到了路程后期,陆游已经可以静下心仔细的铺陈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饮食文化,如“大者于筏上铺土作蔬圃,或作酒肆……归云:得小径,至山后,有陂湖渺然,莲芰甚富,沿湖多木芙蕖……有大梨,欲买之,不可得。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垂钓挽罟者弥望……日皆餍饫……水味果甘,岂信以肥故多鱼耶?”
同样是对饮食文化和生活气息给予关注,前期的陆游只是程式化的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在这本日记体的私人日记里。但是到了行程后期,他甚至还会就所了解到的发出疑问“岂信以肥故多鱼耶?”可见其对饮食文化的关注也是一个随行程与心情的改变而逐渐深入的动态过程。
陆游《入蜀记》中涉及到饮食文化描写的日记共有五十三日,这其中的描写内容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如果初步将饮食内容进行大类的划分,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主食
《入蜀记》中提及到的主食有汤饼、大米、黍、菽、粟、荞麦、粳米七种。其中,出现最多描写最多的主食则是大米。大米的出现贯穿了陆游的旅途,刚出发时就有了第一次提及,“泊籴场前”,其中的“籴场”即米市,这是在临安的余杭门外。
到湖北时,有“欲来巴河籴米”。到湖北公安时,又有“井邑亦颇繁复,米斗六七十钱。”值得一提的是,在陆游的《剑南诗稿》中,他同样记下了大米的影子,有在公安所作,诗名为《公安》的一句“避风留半日,买米待多时”。还有九月作于江陵的《马上》:“灯前薄饭陈盐虀,带睡强出行江堤。”《将离江陵》的“买薪备雨雪,储米满瓶盎”,这些都是大米频繁出现在陆游生活中的佐证。
而其他的主食,陆游除了在《入蜀记》中介绍了其种植环境和收成情况,并没有过多的展开论述,其中饭食汤饼这样的称呼更是一带而过。
2.蔬果
关于蔬果的描写,《入蜀记》中共出现了13 处,提到了蔬、果、菱、芡、莲藕、薪菜、梨、薄荷、乌梅、齏、菘、芦服、橙、茭萌、梨15 种蔬果,其中菱、莲、芡出现的最为频繁,如《入蜀记》中“水浒小儿卖菱芡莲藕者甚众”,“莲芰甚富,沿湖多木芙蕖……有大梨,欲买之,不可得。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以及“持茭萌一束。”除了《入蜀记》,陆游的《剑南诗稿》同时期的诗歌中也有《醉歌》中的一句:“野花碧紫亦满把,涧果青红正堪摘。”
蔬和果作为描述内容的统称性意象,《入蜀记》中也出现过2 次,但是这2 次并没有详说具体指的是什么,而是用这种统称一笔带过,所以不再赘述。
3.肉食
肉食在《入蜀记》中共有二十三日记载,其中提及了鱼、蟹、鲊、豨、猪头、野彘、鹿肉、特豚、鸡、缩项鳊鱼、鲟鱼、羊、鲤鱼、乌牡鸡、天鹅(鹄)、狐、兔、骨肉、胙肉、猪20 项肉食,其中鱼类毫无疑问是出现次数最多的。
第一卷“鱼蟹甚富。”“卖鲊者尤众……小舟叩舷卖鱼,颇贱。蚊如蜂虿可畏。”“市中卖鱼鲊颇珍。”第二卷“垂钓挽罟者……僮使辈日皆餍饫。土人云:‘此溪水肥宜鱼’”。第三卷“渔人依石挽罾”“金鳞朱尾,味极美,本以此得贵池之目。”第四卷“鱼贱如土……又皆巨鱼。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第五卷“得缩项鳊鱼,重十斤。洑中有聚落,如小县。出鲟鱼,居民率以卖鲊为业。”“始有二十余家,皆业渔钓……鱼尤不论钱。”“……买肉食,得大鱼之半”9 处都提及了鱼肉这种肉食。其中鲊、鲟和鳊又是常见的鱼类。同时期《剑南诗稿》中有《江陵道中作》的“水落鱼可拾,霜清裘欲重”,《初寒》的“行人畏虎少晨起,舟子捕鱼多夜归”之句。
陆游详细展开描述的是肉食是天鹅,卷五的“又有水禽双浮江中”一眼就看中了南方水域多见的禽类,陆游写天鹅的产地和外形:“色白,类鹅而大,楚人谓之天鹅,飞骞绝高。”还有天鹅的口味是“味甚美,或曰即鹄也。”除天鹅以外,鹿肉也出现了2 次,“炙鹿肉甚珍,酒尤清醇。夜寒,可附火。”中陆游和朋友炙烤鹿肉,“买鹿肉供膳”又买鹿肉吃。
4.饮品
《入蜀记》中的饮品大体可划分为茶与酒两大类。同时茶与酒的文化符号背后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文中茶与酒共出现十八日,其中酒记录有十三日,茶记录有五日,除此以外还有七日陆游专门提到了水质甚佳的水。可以说饮品是《入蜀记》中作者最花心思刻意记录的饮食了。
首先说茶。作为点茶艺术盛行的宋代,陆游第一次记录茶就是一场精彩的点茶与品茶:“十九日……赴蔡守饭于丹阳楼。热特甚,堆冰满坐,了无凉意。蔡自点茶,颇工,而茶殊下。同坐熊教授,建宁人,云:“‘建茶旧杂以米粉,复更以薯蓣,两年来,又更以楮芽,与茶味颇相入,且多乳,唯过梅则无复气味矣。非精识者,未易察也。’”宋人自诩茶文化在宋代穷极新出,所以在斗茶上也多用巧思,这场点茶就记录下了真实的宋人点茶之精巧繁复,不仅要加入米粉,薯蓣(山药)增强口感,而且点茶人还会不断随年份的更迭来出新,点茶人后加入的楮芽不仅与茶味契合又能出白色泡沫,而且过了特殊的梅雨季节甚至还不会被不精于饮茶的人分辨出来,不可谓不精妙绝伦。
再说酒。首先是第一卷十六日:“过新丰,小憩。”这里陆游所见的江苏丹阳县新丰酒与长安新丰酒不是同一东西,这里的酒不仅仅有多位文人大家品尝过,还为其作诗,李白曾经有“南国新丰酒”之句,另有唐人诗云:“再入新丰酒,犹闻旧酒香。”与此同时陆游所提到的容易混淆的长安新丰酒也是好酒,曾被王维以“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夸奖过。其次是第四卷十九日陆游等人游东坡的记载,这一处是陆游最明确详备的一次饮酒记载,其中提到的形容:“酒味殊恶”和“齏汤蜜汁”,其背后的饮酒文化可以从他所引的苏轼嘲黄州酒中略窥一二,“酸酒如齏汤,甜酒如蜜汁。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文人饮酒历来有之,饮酒赋诗更是已经发展成一种文化,所以陆游一路不免尝尽美酒,少不了与酒作伴。
最后是水。不论酒茶,总少不了好水去烹制,所以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载了八处水。分别是丹阳玉乳井水、凌歊台怀古亭泉水、谢公池水、董真人炼丹井水、谷帘水(泉水)、惠山泉水、虾蟆碚水、香溪水、马肝峡狮子岩泉水。其中名列《水品》的有第十一名的丹阳玉乳井水、第一名的谷帘水、第二名的惠山泉水、第四名的虾蟆碚水和第十四名的香溪水。不过据刘蕴之先生《〈水品〉辩证》一文所述,《入蜀记》中《水品》并不是陆羽所作,而是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这也不失是一种体现宋朝茶饮文化发展繁荣,甚至出现就水源品质辩论争鸣的有力证明。
陆游入蜀走水路,沿长江入蜀,一路沿岸停靠,所以他整体所见的饮食皆是南方水乡的饮食,且贯穿全程,真正发生饮食性质的改变,是在入蜀之后。但仅从陆游行路的饮食记载,也可以总结一部分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形成的影响。
他八月到江苏吴江县,遇到出售鱼鲊的百姓。鲊是用盐加工以后便于储存贮藏的腌鱼、糟鱼等的统称,因为这种食物一般原料就是盐、米和鱼,所以盛产这三种原料的江苏鲊鱼也品类繁多,沿长江江边依水而生的鲊鱼市场不仅发展兴盛,甚至还在宋元发展到顶峰,甚至成为皇家贡品,陆游还有一首《醉中歌》提到“黄雀万里行头颅,白鹅作鲊天下无”这种用白鹅腌制的鲊鱼之美味。
再说《入蜀记》中较为明显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的联系,即第五卷“八日……夜观隔江烧芦场”中,烧芦场是比较典型的地理因素。古人开垦沙洲时会先种植芦苇,等待芦苇稳固沙土以后再烧去,改种农作物。这一点和北方烧麦秆肥田有相似之处,但是独特的南方长江沙土种稻,用这种具有代表性且因地制宜的独特方法,最合适不过。
地理因素与饮食文化的联系总结为地方俗语的也有一处,记录在第六卷:“俗云,三派有年,两派中熟,一派或绝流饥馑”,这里的“派”指三分泉的流脉,陆游到来的时候三分泉已经止了两脉,所以其隐含意味也把粮食欠收和地理因素联系在了一起。
与地理因素相同,陆游行至不同地区也记录下了不同的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这两点也同样反映了背后不同的饮食文化。
1.节日与饮食文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当今的学者研究已经有了详备的宋代不同节日的代表性饮食,宋代的节序诗词也是数量可观。但单论《入蜀记》,则主要拿出陆游所记载的重阳节详述。在《入蜀记》第五卷第九日,即“买羊置酒”这一日,陆游还“求菊花于江上人家”,杀羊、置酒、求菊这三个动作可见重阳节的传统饮食习俗和文化。范成大的《重九独坐玉麟堂》有“年年客路黄花酒,日日乡心白雁诗”之句,其中的黄花就是菊花,所以陆游才会专门去“求”菊花。同时期陆游《重阳》中“照江丹叶一林霜,折得黄花更断肠”中的黄花亦是菊花。
除了菊花,陆游笔下的重阳还有买羊置酒一说。由于羊肉在宋朝皇室中极受欢迎,所以吃羊肉在宋朝也是常见的事。《吴船录》也有“李太守疏江驱龙,有大功于西蜀,祭祀甚盛,岁刲羊五万……”这样的记载。而置酒则更为重要,在宋代的节序诗词中,重阳饮酒一般饮两种酒,一种是菊花酒,另一种是茱萸酒。陆游此处并未详述饮酒品类,所以具体是茱萸酒还是菊花酒值得商榷。
2.旅行途中的宴请与饮食
自古文人行旅兼及记录景物,赋诗作词宣扬景物,以使后代文人随前人足迹阅览山川,并创作更多的文章诗词,比如登楼诗词,比如观海诗词,甚至《入蜀记》本身也有大量的诗词是随李杜行迹既品评考证又自行创作的。所以作为文人经常踏足的地方,诗词歌赋自然也不少,相应的文人宴请活动也会较多。在《入蜀记》中,文人宴请是重要的一部分。在陆游《入蜀记》中,文人宴饮聚会共二十七次,陆游自身参与二十六次,只有第二卷九日写到南唐后主的一场宴饮。
(1)第一卷。
(2)第二卷。
表2
(3)第三卷。
表3
(4)第四卷。
表4
(5)第五卷。
表5
(6)第六卷。
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