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齐 孙寒冰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
作为“强力五人集团”中最具有天赋、音乐语言最为激进、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作曲家——莫杰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同时也是“强力集团”之中最具有开拓精神的革新者,在19 世纪的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
作为那一时期重要的代表性作曲家,艺术歌曲的创作贯穿了穆索尔斯基的整个音乐创作生涯,而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诸多艺术歌曲都成为了后来众多著名歌唱家们音乐会上的必选保留曲目。
穆索尔斯基一生总共创作了67 首艺术歌曲,包含了各式各样不同的题材内容。其中,有反映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生活的《卡利斯特拉特》《老者之歌》;有表现旧社会人民群众穷困潦倒生活状态的《叶辽姆什卡摇篮曲》《睡吧,农家的孩子》;有揭露贵族统治阶级的歌曲《梅菲斯托菲尔在奥艾尔巴赫酒店唱的歌》(又名“跳蚤之歌”)《古典学究》;有表现劳苦大众饱经沧桑、深感生活绝望的声乐套曲《死之歌舞》《暗无天日》等。
西欧的音乐创作从19 世纪中叶以后就进入了民族乐派繁荣发展的时期,各国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在继承18 世纪古典主义时期传统经典和声语言的同时,也多方面的探索、创新更为丰富新颖的和声技法,多角度的创造、挖掘更加独树一帜的和声语言,来展现他们各自不同的音乐审美追求与艺术美学原则。其中,变格进行的和声艺术处理手法就是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们众多探索创新领域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
在俄罗斯的民族民间歌曲中,音乐旋律常常会出现对于下属音(Ⅳ级音)的强调,而且会在乐句中出现由下属音(Ⅳ级音)至主音(Ⅰ级音)的音乐进行(上四度或下五度),即旋律的变格进行。
图1 谱例1《伏尔加河船夫曲》(第1—3 小节)
上面图 1 为俄罗斯经典歌曲《伏尔加河船夫曲》的片段,第 1 小节内部与第 2 小节内部的d 音—g 音—d音的进行,均为上四度下五度的变格进行。第 3 小节中间的 f 音—bb 音的进行也是典型的上四度变格进行。作曲家在乐曲的开始处,连续紧凑的设置了两个变格进行,有力的强调了该曲变格进行的技法特点,突出了浓郁地道的俄罗斯风格的旋律进行特征。
穆索尔斯基作为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中的优秀代表人物,深受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与影响。虽然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正格进行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他大量的、频繁的运用了俄罗斯民间歌曲中偏爱的变格进行,又加以自己的灵活创新,拓展丰富了自己的和声语言。
艺术歌曲《小星星,你在哪里?》是穆索尔斯基创作生涯早期的一首声乐作品,歌曲内容描述了一位年青的小伙子因被乌云遮盖了双眼而看不到漫天的繁星,从而联想到不知身在何方的心上人,由此所引发的忧愁孤单、闷闷不乐的心情。作曲家通过对这个小伙子的心理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失落、彷徨、忐忑的心绪。
图2 是艺术歌曲《小星星,你在哪里?》的片段,前 4 小节调性为#f 小调。在第 4 小节中,作曲家通过主和弦(#f—a—#c)、下属和弦(b—d—#f)、主和弦(#f—a—#c)这三个和弦的连接展示,构成一组变格进行,用典型的俄罗斯民族民间风格来展现调性。而后,音乐继续流动,在 A 大调(d—#f—a 至a—#c—e)与 b 多利亚调式上(e—#g—b 至b—d—#f)分别运用下属和弦至主和弦的上四度下五度变格进行。
图2 谱例2《小星星,你在哪里?》(第1—8 小节)
这三组不同调上的典型变格进行出现在本首乐曲重要的的开头部位,体现了穆索尔斯基对于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之中变格进行这一技巧的推崇,他创造性的对典型的变格进行技巧加工处理,取得色调调配的均衡作用,使音乐流畅愉快的展开。
下属功能组的变和弦中,应用最广泛、最为常用的就是降低根音(调式Ⅱ级音)的b1Ⅱ和弦。穆索尔斯基运用了降二级下属变和弦(b1S Ⅱ)来替代自然的下属和弦(Ⅳ级和弦),使变格进行富有新意,突出了变格进行的浪漫气质。
上述图3 是《摇篮曲》的片段,调性为 A 大调。歌曲的第 50 小节是 A 大调原位降二级七和弦——那不勒斯七和弦b1S Ⅱ7(bb—d—f—a),然后它的低声部半音上行运动,经过了一个原位的二级七和弦S Ⅱ7(b—d—f—a)后,运动到A 大调的主六和弦T6(#c—e—a),构成了一组变格进行。穆索尔斯基把下属功能组变和弦中最重要的降二级七和弦b1S Ⅱ7放置于自然的原位二级七和弦S Ⅱ7之前,与原位的二级七和弦一道进行至主和弦,且重属二和弦省略五音重复七音(a),该音下行大三度进行至降二级七和弦的五音(f),使该变格进行强化了色彩,增强了新意,对比鲜明。
图3 谱例3《摇篮曲》(声乐套曲《死之歌舞》第一首,第48—54 小节)
最后一小节(第 54 小节)为歌曲的终止。穆索尔斯基使用了降二级二和弦b1S Ⅱ2(bb—d—f—a)进行到主和弦 T(a—c—e),使低声部的 a 音与主和弦的根音a 连接在同一声部之中,在既保持了变格终止功能性的同时,也保证了低音声部的平稳流畅性,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穆索尔斯基巧妙的借用同属于下属功能组的六级三和弦与同主音小调的六级三和弦,来分别代替原位下属和弦,后面连接到主和弦的变格进行方式,构建了独具自己风格特色的变格进行处理手法。
图4 为艺术歌曲《与奶娘》的片段,调性为bG 大调。乐曲第 1 小节即为bG 大调省略五音的主和弦T-5(bg—bb),第 2 小节的第二个和弦为bG 大调的六级三和弦TS Ⅵ(be—bg—bb),第 3 小节的第一个和弦为bG 大调主和弦的第二转位T46(bd—bg—bb),这三个和弦的连接序进,构成了一个创新化了的变格进行。穆索尔斯基用六级三和弦TS Ⅵ(be—bg—bb)替换了下属和弦Ⅳ,又运用主和弦的第二转位代替了原位的主和弦T,在既保持了原有下属功能至主功能的变格进行性质不改变的前提下,又创新了变格进行的新用法,丰富拓展了变格进行的和声语言。
图4 谱例4《与奶娘》(声乐套曲《儿童室》第一首,第1—3 小节)
图5 是艺术歌曲《愿望》的片段,调性为 D 大调。乐曲的第 10 小节的第一个和弦是同主音小调 d 小调的六级六和弦Ⅵ6(bb—d—f),该和弦位于D 大调的二级二和弦S Ⅱ2(e—g—b—d)与主和弦T(d—#f—a)之间,使原本普通的变格进行加以风格化创新,渲染了一抹别样的悲伤情绪。
图5 谱例 5《愿望》(第 9—11 小节)
图6 为艺术歌曲《树叶沙沙》的片段,调性为bb小调。乐曲的第1 小节是原位的主和弦(bb—bd—f),主和弦低音声部的bb 音运动至第2 小节的 a 音,随即演变为主和弦经过性的七音。前两小节均为主功能。到了第3 小节,穆索尔斯基仍然运用了原位的六级三和弦Ⅵ(bg—bb—bd)作为下属功能来代替原位下属和弦Ⅳ,后面又连接至主和弦的第二转位T46(f—bb—bd)。该低音为弗里几亚进行的最后终结音,突出了这一进行的变格特色,穆索尔斯基把这一民族乐派作曲家常用的和声手法巧妙的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变化。
图6 谱例6《树叶沙沙》(第 1—4 小节)
变格终止一般作为乐句的补充,置于正格终止或者完全终止之后,起到弱化功能、增强色彩对比的作用。穆索尔斯基对传统的终止式加以自己个性化的艺术处理,为变格终止增添了新意和色彩。
图7 为艺术歌曲《卡利斯特拉特》的片段,这首歌曲描写了贫苦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谱例7 的调性为#f 小调,第 116 小节至 118 小节是由主和弦Ⅰ(#f—a—#c)——下属和弦 Ⅳ(b—d—#f)——主和弦Ⅰ(#f—a—#c)构成的变格终止。在低音声部中,由#f 音上行四度进行到 b 音,然后再返回至#f 音,作曲家将上四下五度变格进行的旋法应用到了和声终止式的低声部之中,既体现了旋律走向的变格进行,又增强了低音声部音乐线条的流动性,在表达音乐的美感的同时,又表达了作曲家对当时俄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关心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图7 谱例 7《卡利斯特拉特》(第 115—118 小节)
穆索尔斯基分别运用Ⅰ—Ⅳ(Ⅱ)—Ⅰ典型的变格进行技巧、以下属变和弦(降二级和弦)替代下属和弦的变格进行技巧、以六级三和弦和降六级三和弦替代下属和弦的变格进行技巧以及新颖的变格终止式,来创新原有传统功能和声中较为平常的变格进行,既保留了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变格进行元素,又赋予变格进行新的艺术特点,融入变格进行自身的理解与创新,把自身的艺术灵感与和声进行手法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穆索尔斯基塑造新颖音乐表现的艺术追求与美学原则。
作为19 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中的典型代表和杰出人物,“穆索尔斯基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在艺术风格上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征和独特个性,在音乐语言和形式上有大胆创新。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对后人(如对法国的德彪西、拉威尔,捷克的雅纳切克,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等)有深远的影响”。[1]
通过对穆索尔斯基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和声技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探析,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和声技法精彩绝伦,特别是对于变格进行这一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喜用的和声技巧,经过穆索尔斯基的创新与发展,达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的结合,对于后世作曲家们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引领意义和借鉴价值。
穆索尔斯基作为“强力五人集团”中最为大胆、最为激进的革新者,他最大胆、最彻底地实现了“强力集团”的许多音乐美学原则:“他鲜明地和多方面地体现了民族性;发挥形象幻想和声明自己拥护标题音乐;推翻传统的死框框,打破音乐的成规戒律;清除关于旋律的成见和彻底地改革歌剧。”[2]穆索尔斯基的音乐作品不仅是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还栩栩如生的刻画了许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体现了他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形象的真实性与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