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叙事的插画设计策略研究
——以公益文化主题插画为例

2023-10-26 05:53袁晓莉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3期
关键词:观者插画符号

袁晓莉 丁 一 晏 妮

(1.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2.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公益文化主题插画是以爱心人士、公益事迹和奉献精神等公益题材为创作源泉,旨在传播公益文化的插画作品,以直观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我国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因为插画既能承载公益精神又富有视觉美感,所以越发受到人民大众的欣赏和认可。但是,公益文化主题插画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叙事模式和视觉表现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审美的提升,叙事思路单一、视觉风格过时的问题导致公益文化主题插画缺乏新意,不易吸引关注,更难以引发观者的联想与思考,这使公益文化主题插画在当下这个追求时代化的环境中,被贴上了乏味的标签。

一、公益文化主题插画的现状

(一)公益题材概况

公益文化主题插画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插画,是公益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社会的文化传播媒介,是无法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的,并根植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其产生与繁荣既是社会公益发展的结果,也会对社会公益的发展形成反映和回馈[1]。在党和国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感人肺腑的公益事迹和故事。这些都属于公益题材的范畴,亦是公益文化主题插画的创作源泉。具体来讲,公益文化主题插画的创作题材可划分为物质、行为和思想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物质”作为提炼视觉符号的主要资源,是开启观者心灵之门的钥匙,囊括了为社会公益做出卓越贡献的代表人物、标志性的公益建筑、与公益实践息息相关的物品。行为层面:“行为”作为构建叙事线索的重要题材,是插画所绘故事的来源,起到将观者带入叙事情境的作用,包括我国公益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迹与故事。精神层面:“精神”是指插画中蕴含的思想意义,包含长久以来社会公益事业凝聚的精神内涵,发挥引起观者共鸣的作用(见图1)。

图1 公益文化主题插画的创作题材(图片为作者自绘)

(二)现存问题分析

公益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生动地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反映人民大众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心灵呼唤,推动人民大众对真善美的追求,最终唤起人民大众的文化自觉[2]。由此看来,传播公益文化是文艺工作者重要的责任与担当。本文在灿如繁星的艺术形式中立足于插画,以插画创作为手段传播公益文化。创作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不可能永远禁锢在艺术家的工作室,必然会通过出版、发表和展览等形式回归到社会,呈现在人民大众的面前,产生社会影响[3]。公益文化主题插画因其形式的灵活性,能广泛运用于新媒体、纸质媒介和文创产品等跨媒介的生产与传播之中,可见其运用范围之广,影响范围之大,是向人民大众传播公益文化的重要方式。艺术接受是艺术反作用于现实的重要途径,公益文化主题插画承载着重大的精神意义和传播责任,更应该接受人民大众的检验,由此揭示了公益文化主题插画中仍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公益文化主题插画的叙事内涵单一,缺少对公益题材的深入考察。插画以空洞地描摹外在造型为表现形式,画面中缺乏启示性的叙事线索。此种绘制思路导致画面内容一览无余,使观者欣赏完插画之后,既未与插画建立情感链接,也未唤起对插画内容的思考,形成了过目即忘的观赏体验。观者欣赏插画的过程中,插画内容应当发挥起传播公益文化的作用。因此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从叙事主体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取材,在确立一个叙事主体的基础上多条叙事线并进,多个层次共述。不同时空的叙事线索与叙事主体在同一画面中产生联系,构建出多元的叙事网络,深化画面的叙事内涵,引导观者去寻找叙事线索,了解故事背景,解读思想意义。

其次,公益文化主题插画的视觉呈现缺乏新意。目前诸多公益文化主题插画存在造型表现古板和画面风格过时的现象,所以视觉符号的创意性和美观性成为博得眼球的重中之重。陈旧的设计思路不提炼与美化视觉符号,便将公益题材绘制为插画,此种作品不易带给观者良好的审美体验,难以融入当下的社会语境,更难与观者产生情感共鸣。为了解决现存的问题,构建视觉叙事与绘制视觉符号将在公益文化主题插画的创作中起到关键作用。

二、视觉叙事与视觉符号的概念

(一)视觉叙事

罗兰·巴特曾强调叙事与人类的历史是根本同源的,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存在没有叙事的民族,所有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叙事作品,其创造出的叙事作品形式多样且题材丰富[4]。从叙事线索上来看,叙事是对于时间序列中至少两个真实或虚构事件的讲述,其中任何一个都不预设或包含另一个[5]。从叙事表现上看,公益文化主题插画属于视觉叙事的范畴。视觉叙事作为人类使用最为久远的一种叙事形式,早在文字出现以前便已存在,是当时人们赖以交流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视觉符号将形象与想象进行关联从而完成信息传播的过程[6]。在视觉叙事中,视觉符号仅是载体,最重要的是设计作品的背景故事和视觉符号背后的精神内涵,因为好的设计将会成为“思想、感受和希望的共鸣器”[7]。

公益文化主题插画的传播目的是与观者产生精神共鸣,向人民大众弘扬社会正能量和责任感。观者与插画的共鸣是由表及里的过程。(1)外层为视觉联系阶段,观者被插画作品的视觉效果所吸引。(2)中层为联想思考阶段,在欣赏插画的过程中,观者产生了解公益事迹的兴致,进而形成对插画内容的联想与思考。(3)内层为精神感悟阶段,观者理解了插画所传达的思想意义,便与插画产生了精神共鸣。经过由表及里的三个阶段,观者日后在生活中会主动留意公益事迹和理解公益精神,潜移默化地受到公益文化的滋养和引导,与公益文化构建穿越时空的精神桥梁。由此可见,公益文化主题插画既要把握视觉层面的审美属性,也要注重内容层面的联想属性,更要夯实思想层面的精神属性(见图2)。

图2 观者与插画建立共鸣的过程(图片为作者自绘)

(二)视觉符号

符号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介,当视觉功能与符号产生交互时,人们可以通过符号意象进行联想,它往往通过视觉经验与联想来传达其所蕴含的意义[8]。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视觉叙事也得到多渠道的应用,插画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视觉叙事方式[9]。视觉叙事离不开图像,而符号则是图像的凝练。以符号形式来表达叙事意义,这种表达的特点在于将画面上静止的图像引申为动态的行为和事件,符号的意指作用表现出图像内在的动态特征,增强了作品的叙事性和解读意义[10]。视觉叙事以二维平面为媒介将所言之事视觉化,表现为符号。在视觉叙事中,符号是形式元素与媒介在空间中的综合性构成,其形式元素包括形象、色彩、肌理等方面,符号存在于视觉叙事的所有领域,有着鲜明的表现特征,观者对符号的多样解读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体验效果[11]。依照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将再现体(R)、解释项(I)、对象(O)组成了符号学的三分构造,三元关系中再现体以它自身的解释项去指称对象。符号学理论中,再现体必须具有特点,能与对象所区分,即再现体可指代对象,但是却不等于对象;再现体会被其所指的对象所影响;再现体可以与心灵对话[12]。以皮尔斯符号学理论为指导,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视觉符号在公益文化主题插画中的作用。

首先,分析符号学的三分构造与公益文化主题插画创作题材的对应关系。将视觉符号对应再现体,思想意义对照解释项,描述客体即为对象,从中分析出三对作用:(1)对象向解释项的演化,解释项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是从对象的行为和情感中所凝练出来的,只有通过视觉符号才能向观者表达出来。(2)再现体承载解释项的含义,再现体作为思想意义的外在表现,在插画作品中起到与观者建立视觉联系和传播公益文化的作用。(3)对象到再现体的转化,受到“人、景、物、事、情”等描述客体的影响,创作者通过提炼客体的形式特征,形成诸如“爱心午餐、书籍、物资”等视觉符号,既能够向观者反映画面中的背景故事和精神内涵,又有助于丰富画面效果和构建叙事线索(见图3)。

图3 皮尔斯符号学三分构造与公益题材的对应关系(图片为作者自绘)

其次,分析视觉符号在公益文化主题插画中的呈现方式。公益文化主题插画是蕴含公益性、文化性和教育性的艺术形式,创作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插画所传播的社会正能量和责任感,在视觉符号的提炼与呈现上务必严谨。这导致大多数插画作品为了客观严谨地反映公益事迹,在画面中呈现了如下效果。(1)直抒胸臆的画法,在造型上缺少美感。(2)墨守成规的配色,在视觉上缺乏吸引力,容易使观者产生审美疲劳。(3)忽视肌理效果在平面媒介中的作用,画面中缺少装饰细节。为了使公益文化主题插画的视觉效果焕然一新,应当从形象、色彩和肌理三个方面进行改良,提升画面的表现力。

三、公益文化主题插画的设计策略

在叙事线索的构建上,以“6W”叙事传播模式为基础,即“叙述者—叙事内容—叙事方式—叙事话语—受述者—叙事效果”[6]。其中叙事内容与方式最为重要,叙事内容即“讲什么故事”是向观者传达的信息,叙事方式即“如何讲故事”是传达信息的手段[13]。公益文化主题插画中叙事内容的选题较为广泛,曾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事迹都在选题范围之中。叙事方式为视觉叙事,需要先确立一个视觉形象,然后围绕这个视觉形象构建叙事网络。在视觉符号的绘制上,根据皮尔斯符号学理论所提出的三分构造关系,概括客观物象的形式特征,随后将形式特征凝练成符号并赋予其叙事意义。文章基于以上的叙事模式和表达形式进行了融合与创新,以视觉叙事与视觉符号为落脚点开启创作,分为挖掘叙事内容、确定叙事方式、构建叙事网络、提取视觉元素、赋予叙事意义和整理主线支线六个步骤具体推进,提出基于视觉叙事的公益文化主题插画设计策略,引发插画与观者之间的精神共鸣(见图4)。

图4 公益文化主题插画的设计策略(图片为作者自绘)

(一)构建视觉叙事

构建视觉叙事的步骤:(1)挖掘叙事内容。具体的内容是展开叙事的第一步,也是叙事的核心,后续一系列的情节构建与视觉表现都将围绕叙事内容展开。确定具体的叙事内容需要在物质、行为、思想三个层面进行充分探究,理解公益事迹背后的精神内涵,把握象征物与公益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张桂梅(人)、书籍(物)、乡村学校(景)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共同构成了投身乡村的叙事线(事),体现出无私奉献的乡村支教精神(情)。物象与情感水乳交融,形成借物寓情,以情寄物的联系。(2)确定叙事方式。文章所研究的公益文化主题插画归属于视觉叙事领域,其表现空间为二维静态平面,表达形式为视觉符号。(3)构建叙事网络。此部分是公益文化主题插画与观者搭建桥梁的根基,决定了插画能否与观者建立良好的联想与思考过程。本文主要研究将并叙式情节结构融入公益文化主题插画中,采用情节并置的设计策略形成共时性空间叙事。情节并置策略是在统一的叙事主题范畴下把不同故事的叙事情节或同一故事的不同情节片段,并置于同一个二维平面中,常常利用各种空间分割、编排处理,把几个不同情节的画面组织在一个图像中,以此来达到叙事目的[14]。多条叙事线索既能与叙事主体发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联系,也能唤起观者的联想与思考。

(二)绘制视觉符号

绘制视觉符号的步骤:(1)提取视觉元素。为了使画面效果吸引观者,绘制富有创意和美感的视觉符号是关键。形象、色彩、肌理是插画创作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元素向符号转化的过程是对形象、色彩、肌理的取舍与细化。首先,从公益文化主题插画的创作题材中提取符合叙事内容的图形元素,在形象上概括叙事主体的外在特征。其次,在色彩上提炼符合叙事情感的主旋律色彩,确立为主色调,将主色的饱和度在画面中拉开层次,细分出色彩的饱和关系,营造丰富的明暗层次。再根据色相环中主色的邻近色或对比色,确定出画面的辅助色和点缀色。主色、辅助色、点缀色相结合,有利于区分物象关系和形成画面节奏感。根据物象的质感和画面的需要选取肌理效果,丰富画面的装饰细节。例如刮刻、摩擦、斑驳等人工肌理,可以表达物象的历史沧桑感,或者木纹、波纹、石纹等自然肌理体现物象的材质。(2)赋予叙事意义。在视觉符号中融入叙事意义,意味着画面中的视觉符号已经成为叙事线索的载体,能够指代叙事内容所囊括的物象、事迹和精神,唤起观者在画面中寻找叙事线索的兴趣,使观者得以通过对视觉符号的认知,进而引发对叙事内容的持续思考。(3)整理主线支线。采用合理的构图方式,在遵循视觉秩序的基础上将指代主线和支线的视觉符号进行调整,有序分布在画面的前景、中景、远景之中,既要突出叙事主体的主视觉地位,又要使多条叙事线索与叙事主体在画面上产生关联。

(三)画面效果对比

从公益文化主题插画与观者建立联系的过程来看,单一性插画设计和叙事性插画设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单一性画面中缺乏叙事线索和视觉符号,插画难以给观者留下记忆点,精神内涵更难以深入人心。单一性画面与观者的联系是单线向前的,留给观者的思考过程较短。叙事性画面包含一个主线视觉符号、多个支线视觉符号,画面中所表达的内容结合观者自己的理解引发联想,形成交互式的思考过程,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叙事性画面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具体来说一幅插画呈现了某类既定的事实,囊括了诸多行为特征,但并不包含单一的表达意义,而是被描述为一种普适性的映射,给观者预留了理解的空间,因此才能唤起观者内心的遐想。观者在欣赏叙事性画面的过程中受到了视觉吸引,理解了叙事内涵,潜移默化之中被公益文化所熏陶(见图5)。

图5 单一性画面与叙事性画面效果对比(图片为作者自绘)

四、结语

视觉叙事与视觉符号相辅相成,共同在文章所研究的公益文化主题插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视觉叙事搭建了公益文化主题插画的内在架构,为插画注入了丰富的叙事内涵,将观者引入插画的叙事情境之中,使观者逐渐与插画建立视觉联系、联想思考和精神感悟的共鸣过程,深化公益文化在观者心中的印象。视觉符号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表现语言,是插画的外在呈现,使插画展现了新颖的艺术风格,提升了视觉效果。基于视觉叙事的插画设计策略突破以往的创作模式,在画面中融入更多精神内涵,此模式既是对画面视觉吸引力的创新,也是促进观者与插画开启思想互动的尝试,更是观者与公益文化建立精神纽带的探索,从而助力公益文化主题插画褪去乏味标签,提升视觉效果,深化叙事内涵,更好地传播公益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和责任感。

猜你喜欢
观者插画符号
就要紧紧粘住你
学符号,比多少
端午节观龙舟赛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无脸小插画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超暖萌治愈系插画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