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拙政 曾绍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科技和人才同时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1]。“科教融汇”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政策表述中,对教育与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23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对教育变革提出的迫切要求,以促进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相比职普融通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全新命题和挑战,对于职业教育全面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抓住发展机遇、提高进阶档次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处于科教融汇探索的起步阶段,学术界关于职业教育如何实施科教融汇的理论研究尚不充分,职业教育相关办学主体对于如何推进科教融汇也缺乏相应的实践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推进。鉴于此,本文基于科教融汇的内涵和要求,深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科教融汇的现实意义,阐述职业教育实施科教融汇的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路径。
科教融汇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兴起的背景下,我国基于对国内外科技发展形势、产业变革态势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进程的深刻研判,而提出的关于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战略构想。职业教育相关办学主体,通过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教融汇决策的部署,不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还是对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都具有重大现实价值。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生产关系最紧密、互动最深入的教育。虽然从字面表述而言,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主要是科学技术研究与职业教育教学融合汇聚,但职业教育作为直接面向产业生产、提供人才培养和专业服务的教育类型,与科学技术研究的融汇,在逻辑上必然需要面向产业生产、服务产业生产[3]。为此,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科教融汇,首先能发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作用。
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融合渗透势不可挡,日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科研与教育、产业的全面融合势在必行。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创新呈现出多点开花、交叉融合的新特征,传统的以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为主体,“各自为战”的科学技术研究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我国迫切需要在科技创新领域打破部门、组织、地域界限,促进交叉领域融合创新[4]。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正是实现我国科技创新工作打破部门“壁垒”,汇聚多领域主体力量的有力措施和有效途径。通过实施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可以将科研机构、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紧紧地连为一体,在科技创新工作上实现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构建起创新发展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科技创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战略博弈加剧,科学技术领域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战场。面对国际局势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我国要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攻克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锻造大国重器,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提高科技研发与创新的效率,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科教融汇,正是我国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高精尖产业核心技术困境的重要途径[5]。通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能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效应,有利于培养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促使科技创新这一核心驱动力从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6],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入而全面的,不论是生产领域还是生活领域,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教育领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成果,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职业教育要更好实现自身的社会功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就需要与时俱进,以科技引领职业教育发展,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而这正是我国实施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现实价值。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应用对产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早已为人类产业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产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比以往更加显著,科技应用不断重塑着产业发展的形态、结构和布局[7]。可以说,科学技术是当代产业生产发展进程中最为核心的影响因素和最强推动力。为产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技术和服务支撑,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职能[8]。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全面深刻地推动产业变革、影响产业发展的趋势下,职业教育实施科教融汇,正是通过推动前沿科学技术与职业教育办学和育人工作深度融合,以科技引领职业教育发展,使职业教育发展与科技发展、产业发展同步,提高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当代科技不仅深刻影响到产业经济,同时也在向社会领域全面渗透,不论是社会公共事务,还是民众日常生活,都呈现出与科技应用全面融合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的“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城市建设等宏大工程,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与科技的融合。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提供专业服务、促进技术进步等一系列重要职能,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我国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正是社会与科技全面融合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反映,实施科教融汇,则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新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构成,在社会各方面深受科技发展影响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也不断迭变,使得学校教育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过去进行过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如今则是在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改造,新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正推动着教育向着更加现代、更加先进的方向演进。当今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科技与教育的融合都将持续深化。总之,职业教育实施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适应教育新形势发展,适应科技与教育深入融合趋势的必要举措。
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实施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一支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大军,而只有将以往流于简单机械的“技能教育”系统升级为重探索、讲创造、更为开放灵活的“科技教育”系统,才能顺利实现这一目标,进而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与科学研究领域缺乏紧密联系,其原因之一,在于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往往偏重于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职业教育实施科教融汇,正是针对我国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整合科研与教育两大领域,形成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一方面,通过大力实施科教融汇,以打破异质性组织间资源多维属性和认识的局限性,推动科研主体与职业教育主体密切协作,加强职业学校与科研院所合作育人,形成职业学校与科研院所间更加深入、全面的合作育人格局,整合职业学校育人经验丰富、育人环境完善和科研院所学科特色鲜明、科研领域精深的优势,切实提高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实施科教融汇,职业学校与科研院所可以在深入合作的过程中,强化科研主体与职业教育主体间科研资源、教育资源和创新力量的动态重组和更新迭代[9],构建育人和知识创新共同体,提高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我国的科研力量除了聚集于各类科研院所外,还蕴藏于各行各业的企业中,企业也是我国重要的科研主体。据统计,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3/4,2022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已达到4.8万亿元,企业贡献了超过80%的技术吸纳[10]。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离不开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过程中,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能够依托已有的产教融合平台和产教融合机制,充分纳入科技研发和创新要素,构建产学研深度结合的产教融合新体系。在产教融合新体系中,通过畅通产学研资源配置渠道、激发资源流动活力,实现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动态优化,完善和提升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结纽带,健全合作机制,推动各类资源对接精准化,从而持续提升产教融合水平,巩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成果,形成创新资源聚合发展态势,培养出更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与科教结合不同,科教融汇是科教结合的升华,其更加强调科教汇聚与融合,指向两个领域的一体化发展[11]。职业教育实施科教融汇,不仅要在科技与教育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协同关系,更需要改革创新办学和育人机制,完善科技与教育融合生态,实现两者在更高层次、更高境界上的融合发展。
科教融汇是科研与教育的融合汇聚,科研院所是我国主要的科学研究主体,学校则是我国主要的教育教学主体。职业教育实施科教融汇,首要的支撑点就是与科研院所紧密协同、一体化发展。对此,健全科教融合机制,推动科技研发与职业教育全面融合,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并完善职业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资源融合机制以及组织协同机制。
第一,建立并完善科教资源融合机制。以往我国的科研院所与职业学校也有着多种形式的合作,但总体而言,传统的科教结合多是“点式”合作[12],是基于个别科研院所与职业学校间的科教合作,或者是基于特定的人才培养项目、技术开发项目进行的合作,既缺乏长期性,也缺乏系统性。在科教融合的要求下建立科教资源融合机制,首先要突破传统的科教结合模式,按照“共建共享、共研共治”的原则整合科研院所和职业学校的资源。一是建立人才资源交流机制,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参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项目,邀请科研院所的优秀科研人员参与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及技术开发项目[13],借助校所双方的力量共建科研工作团队,科学引导科研资源的双向流动。二是建立科研资源共享机制,打破过去科研院所与职业学校各自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局面,探索科研院所与职业学校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共同开发科研项目的机制,通过合作研发、学术成果共享、学术交流等方式,促进优质科研资源的共享集成。
第二,建立并完善科教主体协同机制。推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落地,需要有具体的实施主体,一般而言就是科研院所和职业学校。然而,科研院所与职业学校分属不同类型的组织主体,要促成两类主体之间的密切协同,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协同机制,以有序完成科教融汇的各项工作任务。首先,科研院所与职业学校要联合组建科教融汇管理委员会,由双方的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由合作的科研领域或科研项目的分管领导担任委员。科教融汇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订科教融汇的整体规划,拟订科教融汇的制度章程,以及决策科教融汇工作中的重大事务。其次,科研院所与职业学校应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科教融汇工作执行机制。例如,双方可以共建科教融合学院,以学院为平台,加强与国内外教育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融合。双方还可以共建科研项目联合开发机制,推动职业学校院系与科研院所的研究团队协同合作,以具体的技术开发项目、科研攻关项目为依托,促进科教融汇,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行业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科研主体,也是科技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的核心主体。产教融合是科教融汇的重要实施场域,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实施过程中,离不开行业企业主体的参与。因此,加快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推动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研发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科教融汇的重点任务。
第一,完善产教融合平台,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产教融合平台是产教融合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产教融合的实践载体。产教融合平台是一种概括的说法,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其可能是生产性实训基地,也可能是企业的生产车间,亦可能是校企共建的创客空间、项目孵化器。传统的产教融合平台主要以服务生产和教学为导向,而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趋势下,产教融合平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增强。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加强产教融合平台的功能拓展,可以将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成为集企业技术项目研发、教师技术研发实践和学生科技创新锻炼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平台[14]。校企共建的技术研发中心面向行业、市场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应用技术研究,专注于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承接技术改造、升级与推广项目,充分整合与发挥校企双方的技术优势,构建开放式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为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第二,优化产教融合运作模式,纳入技术创新要素。传统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侧重于教学和生产,在已有的产教融合基础上实施科教融汇,需要不断优化产教融合运行模式,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充分融入技术创新要素。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要进一步深化对产教融合的理解,利用好双方主体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依托技术创新为产教融合注入新的活力。职业学校要发挥自身技术基础扎实、专业学科完备的优势,企业要发挥自身技术开发贴近市场、技术实践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新时期的技术创新高地。在实践层面,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从治理模式、分配方式、组织形式等各方面明确企业主体在创新链建设中的功能定位[15],提升其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建立健全企业常态化参与技术创新的决策机制。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创新技术研发与攻关模式,积极搭建企业“出题”,然后由职业学校、科研院所等主体协同“答题”的技术研发合作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吸纳相关主体参与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当前热点的基础前沿技术攻关以及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设立专项研发项目,由创新联合体共同组织实施。
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落脚点。职业学校在与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与行业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创新时,应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一立足点,始终把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高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打造开放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三元”育人新机制。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体现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主要是推动科技创新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环节、全过程,这就需要构建由职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科研主体联合进行的“三元”育人新机制。职业学校打造以科教融汇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关键在于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16]。为此,职业学校应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制订以科教融汇为目标的教学制度,推动科研院所研究基地、企业技术研发部门、职业学校实验室等成为日常教学的“第二课堂”,向全体学生开放,鼓励在校学生参与各类科研活动,加强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指导,及时把科研成果、新技术新工艺转化为专业教学内容。此外,职业学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还应积极探索科研资源整合办法,构建三方主体共建共享科研资源的工作机制,实现主体间科研资源统筹建设、科研工作高效对接,最大化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
第二,深化“三教”改革,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材、教法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要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推动科技创新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环节、全过程,就需要运用科技创新元素改造教师、教材、教法等各要素,建立适应科教融汇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师改革上,职业学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应建立人才交流机制,鼓励学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专家在各主体间挂职或者兼职,共同建设创新型师资团队。在教材改革上,职业学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应建立教材联合开发机制,以科研课题、技术开发项目为“锚”,围绕行业、产业发展中的实际技术创新需求开发教材,使技术创新实践与学校专业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法改革上,职业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智慧化教学环境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积极应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推动现代科技应用进课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培养科学探索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内生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构建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能够保障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应用,最大程度发挥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实施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势必会产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对此,也就更加需要持续改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应用。
第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供需融合发展机制,推进科技创新供需对接。一直以来,我国在教育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供给与需求脱节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未能真正面向市场开展科研工作。因此,在职业教育实施科教融汇的背景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供需融合发展机制,必须明确“市场导向,需求引领”的基本原则,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聚焦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首先,我国应提高各科研主体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和支持技术研发实力较强的职业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设立专门性的技术转移服务部门或者科技成果转化部门,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组织保障。其次,我国应加强“校政行企”协同,着力打造区域“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生态,实现政府、职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协同合作,以市场为纽带,以产业为场域,联结形成多元主体紧密配合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螺旋前进的创新网络[17]。
第二,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我国实施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促进职业教育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需要加快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我国要创新职业学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管理机制,以赋能赋权为重点,推动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决策权、定价权下沉,使一线科研人员拥有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科研工作的方向和决策科研成果转化事宜。另一方面,我国要加快建立自上而下的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容错纠错机制,根据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免责政策、制度和办法,激励分管科研工作的领导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激励一线科研工作者大胆探索。此外,我国应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完善相关奖励的标准、内容和方法,合理划分科研人员和相关转移转化服务人员的贡献,依据人员贡献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保障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多领域、多主体的宏大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程度高、系统性强、建设周期长的工作。为此,职业教育相关参与主体要做好充分准备,科学规划科教融汇的相关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精准有效的实施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历程中,“科”与“教”的关系,经历了从科教并重,到科教结合,再到科教融合,直至科教融汇的递进式发展过程[18],不断丰富着职业教育的办学内涵。在科教融汇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要适应时代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教融汇的办学理念。
第一,深刻理解科教融汇的内涵,树立科教融汇的办学思想。“科教融汇”中,“汇”的本义是河流的汇聚,引申为综合、聚集、合并等含义,“融汇”就是融合汇聚。与以往的科教结合、科教融合等说法相比,科教融汇的提法表明了两层内涵:一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与教育不仅要做到深度融合,还要实现资源、信息和能力的汇聚,要逐步拆除“科”与“教”之间的高墙,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支撑我,我成就你”的协同发展关系,达到科教密不可分、高度一体的状态。二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与职业教育要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面向地方性特定的实际目标和产业需求,结合职业院校自身专业设置,借助和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态势,实现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从全局意义上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职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要深刻理解科教融汇的内涵,树立科教融汇的办学思想,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抓手,引领职业教育办学实践,构建更加开放、社会化程度更高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充分汇聚各领域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主体力量,推动职业教育办学境界的跃升。
第二,以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树立科教融汇的教育理念。职业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实施科教融汇的落脚点必然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科教融汇之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主要在于培养教育对象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此,职业学校实施科教融汇,要把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核心目标,树立科教融汇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职业学校要深刻理解科教融汇的内涵,正确把握科教融汇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把科教融汇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把科学素养、创新能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线。在科教融汇的各项工作部署中,职业学校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始终把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成为专业教育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要注重教学体系的科技化、现代化建设,重视科学技术应用与教学活动的结合,积极推动前沿科学技术应用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职业学校可以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开发数字化教学管理系统,合作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以科技力量助力“三教”改革,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科研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科教融汇涉及多元主体。对此,需要搭建区域性科教融汇平台,作为职业学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联合开发实施科技创新项目的实践载体。搭建区域科教融汇平台,不仅有利于促进“校政行企”在科研工作上的协同,也有利于整合各类主体的科研资源。
第一,强化制度建设,加大政策供给,完善区域科教融汇平台搭建的顶层设计。区域产科教融汇平台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科研能力的职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营的,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机构或组织实体。搭建区域科教融汇平台,需要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乃至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并出台政策、建章立制。首先,各级地方政府要立足区域产业、教育和科研工作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出台鼓励引导职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搭建区域科教融汇平台的政策,明确区域科教融汇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发展方向、重大事务的处理办法,完善区域科教融汇平台建设和运营的政策保障。其次,各级地方政府要在充分征求职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主体的意见基础上,完善区域科教融汇平台建设和运营的制度规范,健全主体参与、进入和退出机制,制定区域科教融汇平台资源整合、利益分配、组织运作的管理办法,为平台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搭建区域科教融汇平台,完善并发挥协同功能。搭建区域科教融汇平台的工作有两大板块,其一是组织统筹,其二是完善功能。在组织统筹方面,可以依照“政府主导、四元协同”的模式,由地方政府组建科教融汇平台的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地方综合实力雄厚的职业学校、科研院所或行业企业牵头成立科教融汇组织实体,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平台建设和运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地方政府、职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四方协同,统筹制定区域科教融汇平台的发展规划、工作部署,共同推动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在完善功能方面,地方政府可以与职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出资、整合资源,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共同建设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及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决策咨询、科学普及与传播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科教融汇实践平台。在科教融汇平台内部实现信息、技术、人才、项目等各类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我国实施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目的是实现科技与教育的深度协同,借助科技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再通过职业教育反哺科技创新[19]。相应地,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核心主体,需要切实发挥好人才培养功能,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更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助力科教融汇目标的实现。
第一,宣传普及科学知识,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环境。职业学校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让全校学生了解科学、贴近科学,并掌握更多科学知识。首先,职业学校应开设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标的通识性课程,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中的通识概念,如人工智能、暗物质、数字技术、量子纠缠、高能激光等,同时学习前沿科技领域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如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宇宙和空间科学等,完善学生的现代科学知识结构。其次,职业学校可以通过校园中的各种载体和渠道,普及科学知识,如开设科普专栏、拍摄科学节目、开展科技讲座等,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科学的兴趣。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20]。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在专业技术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大国工匠、杰出技术专家在岗位工作中勤于钻研、精益求精的事迹和范例,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一项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成果都源于技术技能人才对科学技术的不懈追求与探索,进而实现工匠精神与科研精神培养的有机融合。二是在课堂教学中,专业教师要运用讨论式、探索式、任务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提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悟和理解科学精神。
第三,丰富校内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科学素养的培育和形成,最终要落实到科研实践上,产出科技创新成果。职业学校要善于通过科研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巩固学生的科学精神。一方面,职业学校应建立校内科研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孵化站,在相关领域学者专家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具有探索和模拟性质的科技创新项目,学生创新项目成果可以在校园里进行集中展出,引导在校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应鼓励在校学生自主组建科技创新性质的社团,如机器人社团、3D打印社团、机电创新社团、电子设计社团等,允许学生社团通过校内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招新,吸引更多有科学研究兴趣、科技创新兴趣的学生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依靠师生的力量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一项涉及多主体多领域的宏大工程,其所取得的成效,既有赖于各方参与主体的努力作为,也有赖于绩效评价制度的引导界定。就职业学校而言,如何评价其在科教融汇中的表现,往往决定着其行为动机和策略。为激励职业学校坚决贯彻落实科教融汇各项政策措施,需要改革评价制度,将科教融汇绩效纳入职业学校办学与教学评价体系,促使其积极作为、履职尽责。
第一,健全办学评价制度,将科教融汇绩效纳入办学评价体系。职业学校实施科教融汇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两个维度。那么围绕科教融汇健全职业学校办学评价制度,需要在原有的评价制度中增加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评价机制上,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以原有的职业学校科研能力评价系统为基础,根据科教融汇工作的要求、规律和特点,制定具体的评价类目、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办法。在评价主体上,基于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应确立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参与主体评价、社会评价“三位一体”式评价模式[21],根据科教融汇在不同方面、不同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和成果,对职业学校实施科教融汇的绩效开展评价。在评价办法上,应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既要注重对职业学校日常工作表现、履责程度进行评价,也要就职业学校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最终成效进行评价,力求总体评价的客观、公正、全面、科学。
第二,健全教学评价制度,将科教融汇绩效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重要落脚点,也是科教融汇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职业学校要健全教学评价制度,使科教融汇充分体现于教学工作中,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一方面,职业学校要改革教师教学评价办法,把专业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技术创新实践的相关成果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并作为教师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的依据,激励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积极参与科教融汇。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要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在学生能力评价中纳入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评价和科学素养评价;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纳入科学知识学习评价和科研实践表现评价,尤其是要对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的行为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类科研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
科教融汇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国着力加强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其本质上就是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和科研机制三者予以高度整合,旨在通过强化科研机构和职业学校的深度结合,增强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互动联系,不断提高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