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伟
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凸显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的基本发展立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韬略,2022年5月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引[1]。党的二十大报告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程,进一步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为加速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主基调。在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下,我国以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互嵌为基础,依托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教材、数字化课堂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2],为驱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效赋能。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职业院校仍面临数字认知曲解、数字成本增加、区域支撑不足以及教育失衡等问题,使得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效微弱[3]。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开数据显示,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且新增数字职业数量占新增职业总数的61%。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1年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数据表明,截至2020年,中国已然形成1100万数字化人才缺口。而随着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数字人才缺口呈持续放大态势。在此情形下,国家将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置于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着力培养数字技能人才,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4]。是以,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任务,深入剖析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科学审视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厄,并谋求破局路径,对推进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有效落实该政策,教育部举行2022“教育新春”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并提出,“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着力促进现代化教育均等、公平发展,不断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优势。从这一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够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培养适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数字技能人才队伍,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5]。一方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教育部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发布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深入到职业教育领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可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培养适应产业需求、具有扎实本领的数字化技能人才,继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逻辑主线,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够精准对接产业实际需求,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数字化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作为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支柱,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够将数字技术深度内嵌于教育教学领域,形成满足市场需求、匹配产业结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职教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一布局,并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统筹规划。在此背景下,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开放共享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筑牢框架。可以明确,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能够打造现代化建设人才队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逐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动能。其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创新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着眼于科技、产业与教育革命结合点,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和学院壁垒,深化技能人才培养专业课程改革,打造适应行业特征、具备行业功能的现代化建设人才队伍[6]。其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完善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资源体系。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旨在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和科技革命发展趋势,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数字化资源体系,实施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开放共享行动,打造现代化人才队伍。由此言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关键,建成集教材资源、教师服务、仿真实训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7]。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首批上线2万门课程,其中教师自建课程高达17.8万门,表明当前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已然取得卓越成效,为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3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深刻认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并强调“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支撑与系统性谋划,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角度擘画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蓝图,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基础。第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有益于打造泛在学习平台。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移动终端等数字技术,构建“云、网、端”三位一体学习环境,形成灵活学习的泛在场景,有益于打造终身学习型社会[8]。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学范式,能够加速推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磅礴伟力。第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有益于共享泛在学习资源。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以行业产业需求、企业岗位要求为基准,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通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通信等数字技术完善数字化全民学习网络。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够打破空间、区域、校际资源壁垒,共享泛在学习资源,形成人人、处处、时时均可学习的终身学习型社会,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劲动力。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国家立足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以数字技术为媒介进行的教学范式变革过程。立足变局,纵深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应有之义。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尚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知识偏见”滋生、定位“异化”倾向凸显、“数字张力”加剧等现实困厄。
所谓“知识本位”,是指按照学科逻辑结构形成的教育选择方式,呈现出教育概念由宽泛化转向狭隘化、教育内容由客体性转向主体性的认知倾向[9]。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宏伟图景,职业院校基于“知识本位”理念,形成以学科为核心的教学范式,掀起“知识崇拜”“知识依附”热潮。在知识本位的教学范式下,职业院校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以知识逻辑为核心,将学生视作教育客体,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由此来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偏向于以纯理性分析与逻辑演绎获取专业知识,更关注以考试分数为代表的认知目标达成度。然而,基于“知识本位”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过于侧重知识理性,遮蔽了对于知识实践性的“技能本位”认知[10],滋生“知识偏见”,不利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在此形势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呈现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知识本位”教学样态,暴露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缺失、技能实践性脱节问题,导致“技能本位”被隐匿,产生学习方式“脱境式”弊端,严重制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技能本位”教育范式以普适性技能培养为逻辑主线,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着力点,打造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队伍,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以“知识本位”为理念的职业教育教学范式被广泛应用于技能人才培养领域,已然固化为部分教师教学的心理图式,遮蔽了“技能本位”认知,阻碍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2022年7月,清华大学研究院等编制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版)》表明,职业院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作业提交、课程回顾等功能,多将数字技术视作知识“辅助”工具,未能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聚焦成绩分数、课堂表现,存在“注重理论”的固化认知,形成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范式,陷入“知识偏见”困局。这在客观上导致部分职业院校仍将教师视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湮没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充分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
面向新征程,把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特色和本质要求,找准职业教育支撑人的全面发展、民族全面复兴与国家全面现代化的着力点,不断探索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当前教育体系改革的题中之意[11]。在此过程中,以数字化转型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是新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职业教育主动贯彻国家战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此形势下,各地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路,陆续形成“教育魔方”工程、“大国长技”社区以及信息化标杆校等典型“成功案例”,为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所谓“成功案例”,是职业院校在数字化实践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代表性成果,可在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可行路径。以典型成果为支撑的数字化实践成效显著,被广泛复制、应用于数字化转型领域,形成基于经验导向的机械改革,导致“成功案例”固化“主体认同”,客观上模糊了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特色边界”。可以说,过于重视“成功案例”的职业院校片面追求先进地区、典型院校的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模式,未能真正实现与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的技术接轨,一定程度上产生同质化倾向,窄化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特色边界”。此外,在“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创新冲击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呈现出同质化趋势,难以实现高水平特色发展目标,阻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以广东省中等职业院校为例,2022年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院校达到259家,占全部院校的61%;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达到236家,占全部院校的56%,产生同质人才供给过剩现象。这一数据反映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盲目开设“热门”专业,存在同质专业集聚现象,使得师资、设备等资源产生重复浪费,出现“千校一面”的教学趋同态势,难以培养特色数字化技能人才队伍,阻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逐步打造“科技+教育”教学范式,探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来看,数字技术不仅是提高技能人才数字素养与职业院校数字韧性的有效载体,也是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柱,能够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建立健全教师、课程、教材、教学、实习实训、信息化、安全等国家职业教育标准”。这一表述突出了数字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多元应用场景,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应用数字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然而,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因存在技术功效认知不足、技术应用设计水平欠佳、数字资源开发较弱等问题,在数字技术使用过程中产生“技术疏离”现象,使得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使用既定技术与更新技术的“数字张力”加剧[12],难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设立了虚拟仿真基地、数字校园等20余个项目,初步建成国家智慧职业教育平台,为推动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提高数字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基础。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存在技术盲目嵌入、表层实践以及关系失衡等应用差距,产生“技术疏离”和“数字鸿沟”的数字化转型问题,从而加剧“数字张力”。换言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囿于技术惯习与隐私风险,陷入“技术疏离”的应用困境,产生“数字鸿沟”,使得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张力”进一步加剧。具体来看,这种“数字张力”呈现为技术移离教育发展需求、教师数字教学素养较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数字资源开发方面,职业院校教师未能充分对接专业与课程内容,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发、选择、修改和管理数字资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未能利用数字资源进行教学信息化设计,难以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和所处环境有效使用数字技术;在数字教学沟通方面,职业院校教师未能运用数字技术与同事、学生以及家长形成良好互动。在此情形下,职业院校教师产生数字技术“应用依赖”“应用崇拜”与“应用恐惧”“应用拒绝”等认知差距。据《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版)》数据显示,未使用仿真实训技术开展数字化教学的教师占比高达42.2%,且不熟悉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师占比分别为36.6%、49.2%和48.1%。这一数据暴露出数字技术“被闲置”“被疏离”现象,使得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效不明显。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够促使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基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与现实困厄,应从重塑数字教学结构、建设特色数字专业、提高教师数字素养方面出发,探索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优化路径,见图1。
图1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优化路径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拓展数字应用场景这一重大使命的同时,对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价值。这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满足市场发展刚需的目标高度吻合,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水平数字化人才的根本途径。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意见》明确指出,“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突出强调了“技能本位”理念。对此,职业院校需瞄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基于传统“知识本位”思想下引致的“知识偏见”,以突出“技能本位”为取向,重塑数字教学结构,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首先,树立技能优先发展数字教学理念。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充分对接行业技能需求、技能框架以及通用核心技能标准,结合数字技术立体性、跨界性、复合性优势,强调学生主导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知识的学习,深入贯彻“技能本位”教育理念,探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路。进一步以《意见》为行动框架,职业院校应从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视角切入,根据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逐步树立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理念,以高质量职业教育现代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其次,开发技能需求组谱数字教学模块。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职业院校应结合未来工作场景中的技能和职业需求,在着力构建由自身主导、企业参与、政府扶持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教学联盟基础上,组建适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能组谱。随后从企业岗位核心素养要求出发,职业院校可依托数字技术,结合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跨学科目标体系,开发技能等级量表,逐步完善学科技能模块,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基础。最后,设置技能体验实践数字教学活动。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任务,职业院校应推动教学范式由以往“知识点—课时点”教学转向“技能组—时间线”教学,将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具体工作场景,设置技能体验实践数字教学活动。以此为基础,职业院校应立足“技能本位”思想,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从技能需求、价值以及应用逻辑等维度开展技能学习活动,助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决于技能人才的大力支持,亟需培养数字人才。面向数字人才需求,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14]。立足培育高端数字人才的战略任务,中央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起草《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出“推动数字能力培育在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双向发力”,为打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堵点、补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短板夯实基础。基于以往“成功案例”固化下的“特色边界”,职业院校需以增强“主体认同”为导向,建设特色数字专业,拓展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覆盖领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2年9月,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以下简称《简介》),对职业面向、主要专业能力要求、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等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囊括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以及1349个专业。《简介》聚焦专业对应数字化职业场景与新岗位的适应性特征,着力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通过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数字化人才及数字技能,以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鉴于此,职业院校应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通过布局新兴专业、开发特色课程,建设特色数字专业,以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一是以专业目录修订为抓手,布局职业教育新兴专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应立足专业目录修订内容,结合数字技术前沿与产业企业需求,针对性开设人工智能、5G、大数据、物联网等专业,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特色发展。二是以世界职业院校技能赛事为引擎,开发职业教育特色课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职业院校应瞄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紧缺技术,设置与“数字化”相关的多元化技能赛事,在着力推进技术研发、专利转化与数字化核心能力提升的同时,开发职业教育特色课程。随后,职业院校需从完善专业规划、打造实训基地、开展技能竞赛角度出发,建设一批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契合当地数字产业特点的特色数字专业,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基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数字技术作为驱动人类社会实现全方位创新乃至应对危机挑战的引领性力量,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掘数字变革潜力,将数字技术优势转化为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动能,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议题[13]。为此,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对提升教师数字素养进行规划布署,逐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指明方向。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结合“数字张力”加剧问题,职业院校应以强化“技术应用”为靶向,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
2023年2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上表示,“数字化技术不能局限于工具性的应用或细枝末节式的修修补补,而应当作为一种整体性系统变革的契机”。有鉴于此,职业院校需依据数字技术嵌入成熟度和发展趋势,强化“技术应用”能力,逐步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加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根基。一是提高教师数字筛选素养。职业院校应以数字技术应用为统领,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以熟练操作教学平台、教学辅助软件及教学APP为基准,引导教师充分发掘、合理利用优质资源,逐步提高教师数字筛选素养,为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助益。二是提高教师数字整合素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职业院校应以数字技术为契机,通过开发电子教材库、构建虚拟教育教学空间、开展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方式,建立集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兴数智技术为一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强化教师数字资源整合能力。三是提高教师数字教学素养。职业院校应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加强与数字化技术的联动,依托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课后服务、答疑辅导等多种场景的数字教学素养,助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四是提高教师数字评价素养。职业院校应从数字评价工具角度出发,将数字技术嵌入智能阅卷系统、题库系统、测评系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与学生学习成效展开分析,全面提高教师数字评价素养,为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夯实基础。五是提高教师数字治理素养。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院校应对标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要求,运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分析学生学习差异,开展针对性指导,着力强化教师数字治理质效,加速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